🐷【一切都是豬膀胱】🐷
豬或許是用途最廣泛多元的家畜,尤其古時候物資較為短缺,無論在東西方文化,豬身上的每個部位幾乎都會被物盡其用,一絲一毫都不放過,包含豬膀胱。
豬膀胱可以拿來做什麼?入菜、入藥,或做成樂器和玩具…等等,都是常見用途,另外,豬膀胱也曾經為藝術史貢獻良多。
------------
在旅居英國的美國畫家約翰・戈夫・蘭德(John Goffe Rand,1801-1873)1841年發明錫製顏料管之前,畫家需要從顏料商那裡買來由礦石或是植物所研磨成的各色顏料粉末,再回到工作室加入亞麻仁油或核桃油等油類,製作成油畫顏料。這些顏料有時就是被分別貯存在一袋又一袋的豬膀胱裡頭,等到需要時再擠出來使用。
雖然比起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室裡,學徒得由研磨礦物粉末,再調製顏料,一切從頭開始來得方便些,但是拿豬膀胱做為顏料容器並非如此完美,例如容易破損導致顏料溢出,或者戳破它們取用顏料時,還得想辦法密封開口。
〝被畫家耽誤的發明家〞蘭德一開始就為他的革命性發明向美國專利局申請專利。這種錫製顏料管不但方便貯存顏料和收納,使用時整潔得多,也不會有怪氣味,同時還可避免顏料變乾的問題,對於畫家來說實在是太方便了!
不過即使提供極大便利性,因為錫製顏料管起初價錢高昂,豬膀胱還得再過個幾十年才會被逐漸淘汰。
就連法國浪漫主義大師-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這種背景硬又名氣響亮的成功畫家也都繼續使用豬膀胱盛裝顏料,再擠到調色盤上,奔放揮灑出磅礡氣勢與華麗色彩。想像一下公共委託案眾多的德拉克洛瓦大師在工作架上埋頭工作,身邊被成堆豬膀胱包圍的情景,多~浪~漫~(咦😁
待到19世紀中期之後,錫管顏料越形普及,剛好成為印象派漫遊自然,追逐〝外光〞(en plein air)的有利條件。你想想,如果莫內和雷諾瓦每次出門畫畫,要努力捕捉轉瞬即變的光影變化已經很忙碌,還得背上一堆豬膀胱顏料袋,然後萬一不小心失手或是摔一跤,可能就會發生袋破顏料亡的悲劇惹…..
#豬膀胱顏料袋 看這裡
https://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2561926/Has-Gainsboroughs-paint-set-attic-former-home.html
------------
對於老百姓而言,豬膀胱除了入菜做成義大利香腸Ventricina、西班牙香腸Sobrassada,或是讓人口水流不停的法式佳餚「膀胱雞」,18世紀末的英國因為物資較為豐富,豬膀胱則更常被用來作為玩具。充飽氣體的豬膀胱就像顆氣球被丟來丟去,或是塞進乾燥的豆子在裡頭滾動碰撞發出聲響,都是可以讓小P孩消磨時間和精力的好選擇。
18世紀英國畫家-德比的約瑟夫・賴特(Joseph Wright of Derby,1734-1797)就畫了這麼一幅《兩個男孩和豬膀胱》(Two Boys with a Bladder,c.1769-1770)。
畫面中有一大一小兩個男孩,大男孩正鼓起雙頰就著吸管奮力為豬膀胱吹氣,小男孩則是眼巴巴地盯著大哥完成這項〝神聖的任務〞,想要快點玩到膀胱球。在一片漆黑的背景中,豬膀胱因為被後方的燭光映照,成為畫面中心焦點,就連上頭的血管都清晰可見。
真好奇有沒有怪怪的味道?
像賴特這樣運用單一光源所營造的夜景畫讓人想起法國最著名的〝燭光畫家〞之稱的拉圖爾(Georges de La Tour,1593-1652)宗教畫風格,而男孩吹豬膀胱的題材也早在17世紀的荷蘭藝術中常有所見。
------------
荷蘭黃金時期由於新教信仰不主張崇拜偶像,以往繪製聖經故事和聖人事蹟的宗教畫失去光環,加上較為均富和階級平等的社會風氣,使得資產階級品味崛起,靜物畫、風景畫和風俗畫都成為受歡迎的主題。但是無論靜物畫和風俗畫不免都要隱含警世寓意,這樣才能在欣賞畫作的同時有所提醒增加深度,例如豬膀胱主題就是。
豬膀胱在這類荷蘭〝虛空〞(vanitas)畫作中,不僅僅是玩具而已,其實更像是肥皂泡泡的變體。而肥皂泡泡那瞬間迸裂的脆弱易逝,不就像世間生命與眾多事物般短暫無常嗎?
即使現代科技和醫藥已經有大幅進展,仍有許多人力所無法控制之情況,更何況是疫病侵擾、煙烽戰火交迭起落的古代?無力避免且不可預期的莫可奈何都讓古人更加感慨。因此豬膀胱氣球當然是玩具,但若成為畫作題材時,意義通常就不會如此單純享樂了。
------------
賴特是英國史上首位出了倫敦,回到故鄉,照樣能將事業經營得有聲有色的重要畫家,他的夜景畫自然不可能完全承襲前人而來。
儘管賴特畫作裡戲劇性的明暗對比和光影效果確實受到荷蘭大師林布蘭(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和傑拉德・範・昂瑟斯特(Gerard van Honthorst,1592-1656)等人影響,然而身處工業革命發軔之地,賴特的夜景畫同時反映出啟蒙時代對於科學的專注和興趣,於是他的關注對象還包含科學實驗場景、新式機具器械和工業革命景況等等,並且在畫中探索工業技術和科學成就。
------------
另外,17世紀荷蘭風俗畫出現豬膀胱的背景,通常是農民、市井階級在節慶或是宰殺牲畜場景時。
從17世紀荷蘭畫家卡斯帕・內切爾(Caspar Netscher,1639-1684)所創作的《被屠宰的豬》(Slaughtered Pig,c.1660-1662),也能見到男孩正拿著吸管努力對豬膀胱吹氣。以背景看來,這應該是廚房角落,就樸素的服裝而言,男孩可能是個普通人家的孩子,說不定就是屠夫或是廚房傭人的小孩。
這類荷蘭風俗畫裡的屠宰牲畜主題源自中世紀每年屠宰季的傳統,尤其11月正是把豬隻宰殺之後,醃製或加工,準備年節和寒冬來臨之用。1640年代開始,荷蘭畫家越來越常繪製這類將動物宰殺後,吊掛在木梯橫桿上的景象,背景通常都是在廚房、穀倉或馬就廄裡,就連林布蘭也曾經創作現存於羅浮宮的《被屠宰的公牛》(Slaughtered Ox,1655)。
同樣都是屠宰動物,畫面意義卻會隨著對象而不同。
牛對農耕工作貢獻良多,又象徵精力旺盛的男性,也常被當成供品,因此自古代就有犧牲的涵義,被屠殺的牛同時也代表耶穌為了拯救人類而受難。不過豬就不同了,由於平常食慾太好,狼吞虎嚥又無法提供勞力回饋,因此宰殺豬隻有時含有貪婪寓意,而豬的貢獻得等到牠死後才能好好發揮作用。
------------
跟荷蘭風俗畫裡衣著平淡的男孩相比,在《兩個男孩和豬膀胱》中,賴特筆下的男孩卻穿得極為講究。你看他們的蕾絲領口和袖口、金色滾邊和緞面衣料,都不是一般老百姓的穿著。
事實上,這比較可能是賴特為了呼應英國當代流行的〝花俏畫〞(fancy pictures)風格所創作,而非呈現真實情景。畢竟賴特是位成功的肖像畫家,技巧與創意缺一不可,即使要畫農村產物豬膀胱,也要賞心悅目才能迎合金主們挑剔的品味啊~
同樣都是豬膀胱,賴特卻讓它增添了科學實驗的知識性和精緻感,為豬膀胱的人生開闢了另一條道路。要是這位豬膀胱地下有知,會不會給他有點感動?🐷🐷🐷
#一切都是豬膀胱🐽
#不要再誤會豬了🐖
#非洲豬瘟退散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article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 : 網路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中世紀服裝男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傳統樣貌的羅馬尼亞
羅馬尼亞最傳統的地區 #馬拉穆雷什,由於位於偏遠山區,在多個歷史強權的侵略下,仍然保留了濃厚的中世紀鄉村味。
當然,除了美麗的田野風光外,村民與建築也是值得探訪拍攝的特色。
比起其他歐洲人,多數羅馬尼亞人的眼睛較深邃,尤其年邁之時更為明顯。
馬拉穆雷什的村民保留了傳統服裝,在特殊節日會全套完整著裝出席,週日的彌撒會則會簡單一點,四季打扮皆不同。
以週日彌撒為例。
男生的特色是戴上草編的圓盤帽,頂端是平整的,翻過來像是西式盛湯的碗公(失禮)
女生則是會戴頭巾,素色白上衣+黑色背心,下半身是及膝的裙子,年邁長者通常是黑色,年輕女性則會選擇較鮮豔且有花草圖騰的款式。
建築與住家多為木造,柱子上會有雕工精細的紋路與圖騰,相當有特色,大門則視家庭偏好,多是富有農村特色的木雕。
馬拉穆雷什地區實在太美,不管是文化、建築與自然風光都有其特色,推薦大家自駕來這地區走走探探。
#羅馬尼亞
中世紀服裝男 在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跳水耽誤了Tom Daley的編織設計大業?!】😄
英國跳水王子Tom Daley魅力從跳水台延伸到...編織!這幾天除了關心各項比賽,你也被Tom Daley在游泳賽事場館觀眾席上,趁著幫隊友加油空檔,專心織毛衣的樣子萌到嗎?!
Tom Daley已經為自己的金牌織了一個專屬的收藏袋,他把握時間趕工的Olympic Cardigan也已經完成!Tom Daley表示編織是能夠讓他紓壓、獲得平靜的休閒活動,也為這個嗜好開了專屬IG帳號 @madewithlovebytomdaley,記錄為自己與家人朋友編織各種樣式、圖案的針織服裝。
不只服裝,在他的編織IG帳號中,還可以看見年初(2021年)超紅迷因人物美國參議員桑德斯的編織娃娃作品,真的不禁讚嘆,在精實的運動員訓練外,Tom Daley還能將「休閒活動」發揮得這麼淋漓盡致!
大家可能多少也都有編織的經驗?小編的編織路僅只於用釘板輔助織出沒有圖案的圍巾😆 可以說是Tom Daley的第二專長的「編織」,出現在很早很早以前~
📖以下文字節錄自商周出版《立體剪裁全書》一書:
史上最早的針織物出自埃及人之手,雖說他們的針織風格其實比較接近魚網的織法,而不是我們今日所熟知的針織物。這種以珠串裝飾的魚網結構女裝穿起來像是亞麻製的類緊身連衣裙,會創造出凹凸有致的輪廓。
運用兩根棒針編織、製造布料的技術最早可能出現於公元一〇〇〇年前後。在這之前,類似結構織品的製造,使用的是單針。相關的證據散見於中世紀繪畫與倖存的十六、七世紀服裝,包括短外套、無邊帽和手套。
針織的機械化始於威廉‧李牧師(Reverend William Lee)在一五八九年發明了手搖織襪機。後繼機型的改良全都是以這台機器為基礎,直到十九世紀中期的工業革命方休。彼時,紡織業的角色舉足輕重。
第一位讓針織服裝真正普及、成為女性日常衣著的設計師,是革命性時尚偶像可可‧香奈兒。香奈兒在職業生涯早期就時常向其生活周遭的男人借來服裝,用它們展開設計工作。據說她實驗的第一批服裝當中,有一件是某個年輕馬夫隨手脫下的馬球衫(polo shirt)。她將它裁開,改製成適合自己穿的尺寸。
二次大戰後布料短缺極為嚴重,香奈兒獨具的匠心對她的事業大有幫助。她精心製作針織服裝,讓原本多用於內衣褲的針織物化身為摩登舒適的上衣、裙裝和短外套,這些服裝往往帶有鮮豔的條紋和印花。
在二十世紀下半葉,紗線和針織技術的進步,讓我們從那些老舊的馬球衫推進到可運用在襪子褲襪、泳衣泳帽、塑身瘦身衣物上的最先進布料,它們甚至具有吸濕排汗和調節體溫等令人驚豔的特性。
照片來源:Tom Daley部分- IG帳號 @madewithlovebytomdaley
#BeautiMode #編織 #TomDa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