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歡清境農場的天氣,孩子們跟一大群綿羊的互動,而佛羅倫斯更是難得的渡假之處。
在這裏:http://www.mylovefamily.tw/?p=39785
佛羅倫斯五月天氣 在 腦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昨天睡前po了奇蹟美照和一段沒頭沒腦的文字。
這段文字其實反射了近期在思考的問題:
台灣的品牌、台灣的選貨店,到底需不需要 follow 國際時裝的週期?
--
順便大致說明一下國際時裝的商業運作概況,對服飾業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
服裝品牌,尤其是資金少、知名度尚低的自營品牌,為了拓展市場,並且在商品量產前先接訂單,會參加商業展會 (trade show) 或與 showroom 配合,藉由主辦單位媒合品牌與選貨店買手。其實在各個業界都有這樣的展會,而服飾業的展會叫做「時裝週」,幾個時尚大城甚至能夠號召來自世界各地的品牌及買手,也吸引大批媒體;品牌除了商業交易,更會藉此機會曝光新一季作品、甚或行銷操作。
以男裝為例,每年一月,從義大利開始佛羅倫斯、米蘭,揭開該年秋冬季度的序幕,然後巴黎、紐約、倫敦,三月才到亞洲的東京。
對品牌來說,參與展會最重要當然是接到更多訂單,進駐更多店舖,在量產前先抓出準確的生產量,預估後續的開銷和進帳,也才能提早跟工廠排程生產;相對的,為了在開季前半年以上就把新一季概念確立、設計完成、樣品做完、形象拍好,品牌必須提早更多投入開發,以期在商展中展現最佳狀態。
--
台灣呢?
過去台灣品牌傾向自營店面/網站,直接面對消費者,機動性高,跟隨潮流脈動,波段式發售商品。
近年,以每年兩次主題季度規劃的品牌越來越多,對這個市場而言絕對是好事,更豐富的視覺形象,更完整品牌的概念,或許也讓消費者對台灣品牌更有認同感;但回到現實面,這樣的經營模式所需要的資金和金流,是不是目前的市場所能夠支撐的?
而此同時,選貨店文化的興起,對於進展中的台灣設計師品牌,某種程度上或許是個契機,一個互相扶持一起成長的契機。
台灣的選貨店選的多半還是國外的貨,自然也跟從國際週期,並且根據換季時間提前4-6個月規劃預算。然後問題是,歐美、日本九月就涼了,然後轉冷,九月到隔年五月都是涼爽或寒冷的天氣;台灣這兩年都是十二月才冷,一二月真的很冷,三月時涼時熱一直到四月底。也就是九月到十一月要嘛店面賣不出外套,要嘛消費者就算買了,也要等好一陣子才有辦法穿。
腦袋裡理工組務實派的一塊始終過不去這點。
在現在這個選貨店與品牌越發緊密的時刻,或許也是時候思考這點,這不僅僅是穿著的問題,更牽涉到店舖的資金調度、品牌的資金調度,也就是經營的命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