俐媽每天忙著為月考、學測解題,不可開交,感謝欒為同學為大家彙整「台灣大選結果」的新聞英文🙏🏼
Secretary of State Pompeo:「恭喜蔡英文博士在台灣總統選舉中連任。台灣再一次展現了她民主制度的強大力量。蔡總統,謝謝你領導建立與美國的堅強的夥伴關係。」;
Reuters:「台灣總統蔡英文有望贏得總統連任。」;
rfi:「反北京政黨以壓倒性多數贏得台灣大選。」;
Vox:「北京的對手——台灣總統蔡英文贏得連任。」;
TIME:「台灣總統蔡英文贏得連任。」;
BBC:「台灣選舉:蔡英文贏得第二任總統任期。」;
The New York Times:「蔡英文高票連任,台灣選民對北京說不。」;
CNN:「台灣總統在贏得連任後向選民道謝。」;
The Guardian:「台灣以再次選擇蔡英文連任向中國傳遞清楚的訊息。」;
The Telegraph:「台灣的1900萬選民在重要的民主測驗中前往投票。」
🗞 俐媽新聞英文——台灣大選篇:
• Secretary of State 國務卿
• re-election (n.) 競選連任
• landslide (n.) 壓倒性大勝利 [選舉用語]
• populist (n.) 民粹主義者
• tally (v.) 計算,清點;(n.) 紀錄,比分,得分
——> tally the vote (ph.) 計算票數
• technology hub (ph.) 科技中心
• cross-Strait ties (ph.) 海峽兩岸關係
• ally (n.) 盟友
• dwindle (v.) 逐漸減少
• de facto (ph.) 事實上的 [法語]
• robust (a.) 強健的;茁壯的;健全的
• propel (v.) 推動
• doldrums (n.) 商業的蕭條時期
• turmoil (n.) 騷動;混亂
• rebuff (v.) 斷然拒絕
• fend (v.) 抵擋 ——> fend off (ph.) 擋開
• misogyny (n.) 厭女症,女性貶抑
• rebuke (v.) 阻礙
• garner (v.) 獲得
• sovereignty (n.) 主權
• majority (n.) 多數黨
• midterm election (ph.) 期中選舉
• generational standoff (ph.) 世代對立
• generational divide (ph.) 世代分裂
• status quo (ph.) 現狀
——> maintain/disrupt/alter the status quo (ph.) 維持/打破/改變 現狀
c.f quid pro quo (ph.) 以物換物,交換條件,對價關係 [拉丁語]
• laud (v.) 讚美
• Indo-Pacific 印太地區
• unrelenting (a.) 無情的
• stellar (a.) 顯著的
• bipartisan (a.) 代表兩黨的(常指美國)
• qualm (n.) 疑慮
• stubbornness (n.) 堅強
• electorate (n.) 全體選民 [總稱]
• cap (v.) 勝過;超過
• campaign rally (ph.) 選舉的造勢大會
• tabloid (n.) 小報,文摘
• contender (n.) 對手
• trump (v.) 勝過,贏
• sweeping (a.) 全面的
• secure (v.) 獲得
• flagging (a.) 衰弱的
• irony (n.) 出乎意料的結果;具有嘲諷意味的事
• thwart (v.) 反對,阻撓
• hail (v.) 向...歡呼;為...喝采
• mandate (n.) 命令,任務
• ambiguous (a.) 模稜兩可的
• anarchy (n.) 無政府狀態
• annex (v.) 併吞,強佔;合併
• bastion (n.) 堡壘
——> bastion of democracy (ph.) 民主堡壘
• contingent on/upon (ph.) 視情況條件而定的
• proxy (n.) 代理人;代理委託書
• disproportionate (a.) 不均衡的
• stagnate (v.) 淤塞;腐敗;蕭條
——————————————————
這一回「俐媽新聞英文」的用字比較著重於各外國媒體針對台灣大選的用字整理,其中以「de facto (ph.) 事實上的」為最多媒體使用的字,可以多學習哦!
這次世界轉播的男英文口譯,是俐媽台大外文系的同學,超級pro級👍🏼!翻譯到味、語速沈穩、從容自若,果然是博士級+教授級+千場口譯經驗的專業累積!
俐媽與有榮焉!
#俐媽英文教室 #俐媽新聞英文 #俐媽新聞英文台灣大選篇 #俐媽英文教室選舉篇
「兩岸用語測驗」的推薦目錄:
- 關於兩岸用語測驗 在 辣媽英文天后 林俐 Carol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兩岸用語測驗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兩岸用語測驗 在 [請益] 作業:兩岸用語之文化差異- 看板CrossStrait 的評價
- 關於兩岸用語測驗 在 測驗看看自己懂多少中國用語- 閒聊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兩岸用語測驗 在 【Joeman】中國用語測驗!我竟然連90分都拿不到?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兩岸用語測驗 在 【錫蘭Ceylan】中國台灣用語大不同,外國網紅測驗大崩潰 的評價
- 關於兩岸用語測驗 在 兩岸用語考驗!你知道幾個「回車、果子、蹦D」分別是? 的評價
- 關於兩岸用語測驗 在 moedict-data-csld/兩岸三地生活差異詞語彙編-同實異名.csv 的評價
- 關於兩岸用語測驗 在 中國流行語滲透台灣?從Dcard 數據窺見年輕人網路用語趨勢 的評價
兩岸用語測驗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對白雲的讚美 ◎#烏青
天上的白雲真白啊
真的,很白很白非常白
非常非常十分白
特别白特白
極其白
賊白
簡直白死了
啊——
--
◎作者簡介
烏青,男,原名鄭功宇,1978年10月1日出生於浙江省玉環縣,網路先鋒詩人,小說家,影像製作人。因「廢話體」詩而走紅網路。
--
照片提供:無
圖像設計:簡妤安
--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15/03/blog-post_46.html
--
◎小編賞析
受限於兩岸現代詩交流視界的囿限及如今互聯網路的便捷,對烏青作品的爭議前一陣子才走向了台灣,並藉由普羅大眾毫不意外的「這樣也能叫做詩嗎」的或狐疑,或訕笑眼光中大量轉發,迅速達到了走紅的效果。烏青初初走紅之際,在台灣的各處因此引發了不少的詩歌論戰,愛好詩歌的小編四處觀戰後,卻覺得大多的評論都搔不著癢處。部分讀者對新詩的想像徒然留存在國文課本的老一輩詩人階段,並以此作為區分詩歌好壞或是否成立的標準,部分讀者更是直接以「新詩是分行的散文」這樣陳腐荒謬的批判方式來投射對新詩的鄙夷。小編想要藉著這篇文章順便偷渡一些自己對於新詩的看法。
當我們要檢視烏青這首詩的時候,必須先明白一些前提。而這些前提,正是我們在討論時的困難之處:受惠於台灣向來優良的國文教育和閱讀教育,即使教材中的白話文文學比重增加,多數的國文教師在課餘是否能花費心思建立對現代詩的認識是一個問題,課本對於「經典」的看重,讓教師在教學中的眼光是否能跟上更近二十年寫作者的步伐又是一個問題。普遍欠缺時代感的作品和欠缺對文體認同感的教學複製給了一代又一代的學生,大多數的讀者對現代詩的認識普遍不足,讓我們在討論上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來達成那些甚至不見得願意好好跟你討論的讀者來理解或認同的可能性,很顯然是事倍功半的。以下不再贅述,如果看到這裡,你還願意或認同或不認同的讀下去,那麼讓我們進入閱讀作品時需要的一點背景知識。
詩歌作為一個藝術,創作者必然抱持著一定程度的藝術家傾向。當你是一個藝術家,你需要做的事情是挑戰規則,而不是恪守陳規。非現代詩讀者的人常常以「現代詩沒有規則」來作為「無法判別一些分行的文字是不是現代詩」的依據,進而得出「現代詩沒有價值」的結論。令人遺憾的是,這樣的印象更保留在極大多數人對現代詩的認知當中,真要問他們現代詩為何適用這樣的批評,又或者要他們點名批評,他們又或者支支吾吾,或者語焉不詳,或者惱羞成怒的表明既然現代詩沒有價值,又何須花費心力去閱讀。持這樣無賴態度來做批評的人,與其要說他們的批評是對現代詩多麼有力的批判,不如說他們正在這樣的批評中落實自己的智力測驗。
小編我並不相信這個世界上有著絕對的「美感的普世價值」這樣一回事存在。即使美感的構成這個元素能夠感動某一個時代某一個有著共同類似共同經驗的人們,也未必代表在不同時空下就能夠召喚起人們的感動。這是學院內對作品評估走向須經時間考驗的,才能確立其經典地位的保守卻不失穩重做法的一個原因,也是國文課本為什麼一直教的都是詩人幾十年前的作品的原因。
但不如我們換個角度想,當你是一個沒有規則的藝術的表現者,你看到了這個藝術隨著時間的發展開始出現了許多主流的「這樣才是好作品」的行規,而這些好作品的定義或者不能為你所滿足,或者根本不是你所想要的。那麼,面對這些「怎麼做才會是好作品」的潛規則,你會怎麼做?
會挑戰他吧,對不對?
這就是我們做為現代詩讀者需要面臨的一個挑戰。有很多作品可能在他的當代特別有意義,但後來的作品卻更能貼近我們的心靈一點。所以了,回過頭來我們可以想想,若是一個藝術的表現形式、風格在過了數十年以後還在以國文課本作家的作品作為唯一量尺──而且還是在人類史上科技介入生活,致使時代感變化如此快速,每個十年都不同於下個十年的一百年間──那麼要不是這個藝術早已經因失去生命力而死掉了,要不就是這個量尺是有調整的必要的。你覺得呢?
我想,就是因為現代詩的創作者意識到且願意追求突破,所以才更想要帶入更多各式各樣的藝術的形式進入現代詩裏頭。而這也是系統性歸納出現代詩「一定」有甚麼特質的困難之處。你說詩一定要有意象?吹鼓吹詩論壇就曾經有一群詩友做過「無意象詩」的嘗試。你說詩一定要有音樂性?那麼你認為圖像詩就有音樂性嗎?你說詩要精煉不能散文化?現代的創作者把刻意用語口白不簡練的方式作為寫作策略也不是多麼出奇的事情,更不用提有寫著散文詩的創作者。現代詩一定要技巧好?許多詩純樸如民歌,卻更能打入你的內心。現代詩一定要屬於平民而平易近人?近年的楊牧作品閱讀門檻頗高,藝術成就卻依舊經典,又有誰能否定他的作品好了呢?
其實,一般讀者最常遇到的問題還是停留在「懂」上面,當遇到讀不「懂」的作品,就卻步不前,望而生畏;當遇到像烏青這樣讀得「懂」的作品,又開始懷疑自己看到的是否為「詩」,甚至直接下了「這不是詩/這也能稱為詩?」的結論了。小編認為,新詩宜賞不宜解。現代詩不是一個用來「理解」的文體,也不適合用來「解釋」,言外之意說破往往不美,因為解釋而消解的模糊性往往只會讓詩變得更單調無聊。(所以小編從小國文考試都考不好,因為那些標準答案通常看起來都只是相對正確而不是真的能說服自己呀......)有的時候詩更像是一個來自異國語言的笑話,如果不能體會的人,即令解釋了以後也只會得到「然後呢?」、「所以呢?」之類的回應,笑話本身的笑點效果自然也大打折扣了。
從大多數人的批評方式可以看出,他們對詩歌的閱讀太少,閱讀經驗也許也不是很好,而間接導致了他們想像上的匱乏,因此失去了閱讀現代詩的信心與耐心。小編曾經在一次羅智成的課堂上聽他談持續寫作、閱讀現代詩的心路歷程,他是這樣說的:「一開始寫詩,覺得自己稍微摸到了門徑。後來推開門,看到了一個院子,往前走,是一個房舍,走過了房舍還有後院,翻過了後院的圍牆,我看到了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小編常常覺得什麼是詩是一個不需要精準定位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拋出去也許是窮一生追求也沒有終點的。但當一個讀者看到他心目中「這就是詩」的典型時不也就心裡有數了嗎?我們可以從羅智成的經驗去反思自己對現代詩有限的認識。急著對作品下結論也許不是一件好事,而若真的因為價值觀(詩甚至不一定要為美學服務啊)的不同而格格不入了,那麼有可能是自己經驗不足(小編認為閱讀也是需要訓練的,這裡的小編們也在練習著閱讀跟小評論阿),也可能真的是作品無法合自己口味,如果是這樣的話就讀讀自己喜歡的作品就好了。
讀者跟評論者不同,讀者可以自由的任性地讀自己喜歡的作品,評論者如果要評論卻必須有所根據。至於沒有討論/評論誠意只想批評謾罵的,我認為這樣的人做什麼都不會成功,不是太值得在意。
小編其實沒有什麼特別的高見,在推薦的評論方面我認為秘密讀者這篇文章就對閱讀其作品時應建立的文學史認識有著極完善的見解:https://www.facebook.com/AnonyReaders/posts/328637620666229
回到〈對白雲的讚美〉這首作品而言,這一首詩的節奏歡快,所講的事情平凡無奇大家都看得出來,無怪乎被稱之為「廢話體」詩歌。
但對於中國詩歌沒有甚麼認識的小編會比較在意的,主要有三個點。第一個是烏青這篇作品中對於白雲之「白」的強調手法,有多麼誇張。這樣的叨叨絮絮能不能創造出一定的趣味呢?第二個是烏青不斷強調的「白」,這個顏色的意涵在當代口語中存在著不同意思,舉凡「純潔」、「白目」(網絡小白)、「枉費」(白費)......等。當這些不同的可能性套用在這樣一個直覺上意義明確的作品上時,是不是又進一步的豐富了作品的內涵了呢?第三個,這篇作品不斷強調「白」的行為,到底是作者僅為表達其無聊所做,還是有意義的為了以「賣俗」的方式抗俗,又或者是有所實驗和反叛意味存在?精確點說,這首詩究竟是在「提供一個更簡單的詩歌類型」還是「有意識的反抗著什麼」又或者另有他意呢?限於知識的不足,小編不得而知。前面三點的猜測也未必沒有想太多之處,但讀這樣的作品讓自己能「想太多」其實才是小編讀詩最大的樂趣吧。小編不敢評論這是一首很棒的詩,但因他而起的想像確實是讓小編覺得值得玩味之處。比起直接評價他寫得不好,我會想再多看看烏青的作品,你呢?
兩岸用語測驗 在 測驗看看自己懂多少中國用語- 閒聊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剛剛看九妹新片,台灣與中國用語測驗,覺得很有有趣?(自信),就馬上暫停去找了,結果退步了,好幾題不該錯的,我在坐車坐到暈了吧,沒在思考的, ... ... <看更多>
兩岸用語測驗 在 【Joeman】中國用語測驗!我竟然連90分都拿不到?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你能夠精準的分得出中國 用語 跟台灣 用語 嗎? ... 【Joeman】中國 用語測驗 !我竟然連90分都 ... 兩岸 用詞大不同~台灣發音VS大陸發音,小杜課堂開課啦! ... <看更多>
兩岸用語測驗 在 [請益] 作業:兩岸用語之文化差異- 看板CrossStrait 的推薦與評價
一個台灣學生在中国修課的期末作業, 請批評指教
------------------------------------------------------------------------------
【從兩岸用語差異論其背後之文化內涵】
兩岸曽分隔多年,致使雙方用語產生了相當的差異。自從 1987 年開放探親以來,兩岸交流日益密切,兩岸用語對照表遂應運而生。於 2012 年 6 月,甚至出版了雙方合編的《兩岸常用詞典 (Cross-Strait Common Vocabulary Dictionary) 》 ,收錄兩岸常用的5700個字,2萬7千多個詞 。至此,兩岸用語表面上的對照工作,告一段落。而本文則討論「用語差異」背後的文化因素,從詞彙和句式兩方面探討之。
一、詞彙差異
(一)詞的長度
中文先天音節偏短,較難以聽覺辨識。中文(華語)為單音節語言,每個字只有一個母音,不若西方拼音文字,每個單字有多個音節。故中文的意義以詞為單位。即中文的一個「詞」相當於英文的一個 “word” 。再由於中文(此指國語;普通話)若不計四個聲調,則總共只有約 400 種發音。而中文常用字卻有 6,000 字 --即平均每個音有十多個同音字。此一現象在歌詞中最為明顯。對於中文歌曲若未事先知曉歌詞,常很難「聽」出確切的字/詞。即使採計四聲調,則中文字也只有約 1,400 種發音,平均每個音仍有超過 3 個同音字。如「年中」和「
年終」在國語中,無法以聽覺分辨。簡言之,「中文是視覺的語言,而不是聽覺的語言」。故「多字詞」實有其必要性。
兩岸用語在「詞長度」上的差異為:中國偏向於短詞,甚至於一字詞;而台灣偏向於雙字詞,甚至多字詞。
詞長度例表(中國用語在前,台灣用語在後):
米 /公尺
優化/最佳化
內存/記憶體
線程/執行緒
平米/平方公尺
在語境明確,不致混淆之下,短詞較為方便。但反之,或者在正式書面語中,則以長詞較為莊重。故此二者可以互補互用。
此外,「公交車」是一個有趣的例子。其本身在中國是三字詞,而在台灣無此用法。台灣用法為雙字詞的「公車」,或四字詞的全稱「公共汽車」。故如將兩岸的用詞聯集,則這同一個觀念,便有了二字、三字、四字的表達法。而「具有多種表達法」為高等文化的特徵。
(二)尊重與同情心
「少數民族」與「原住民」
在漢人移民台灣以前,台灣已有約二十個原始部族,即今東南亞各國的祖先。漢人移居台灣後,稱之「番仔」,近於中國習用的「少數民族」一詞。其後在台灣由官方立法,將「番仔」、「山地同胞」正名為「 原住民」。台灣社會已全面使用「原住民」而不再使用具歧視意味的稱呼。「原住民」一詞,即尊重其為「漢人移民到台灣以前,原本居住在台灣的人民」。尊原住民為主人,而漢人為外來者。台灣的「原住民」一詞,對比於中國的「少數民族」,顯出中華文化的「仁」、「尊重」。
「殘疾人通道」與「無障礙通道」
中國各大公共場所,如機場等,常見「殘疾人通道」,海關則有「殘疾人窗口」。看似照顧行動不便,坐輪椅的「殘疾」人。惟該些民眾本身遭逢不幸,復見到「殘」字,不免觸字傷情。此類用語等同於對該些民眾的再度傷害。台灣則不直接點出「表面」上的殘疾,而從更抽象高層的觀點來看:對失能者(殘疾人)來講,常人的一個小阻礙(如樓梯),也會形成他們的大障礙。故站在失能者的立場,以同理心將該些阻礙視為「障礙」,而要「消除障礙」。故將該些通道命名為「無障礙」通道。此外,中國(地鐵等處)的「婦幼老殘座」同理對比於台灣的「博愛座」。
(三)錯誤翻譯
「兆」既是「一百萬」,也是「一萬億」
中文數字在「萬」以上,以一萬倍(四個零)為一階:
萬:1,0000
億:1,0000,0000
兆:1,0000,0000,0000
京:1,0000,0000,0000,0000
垓:1,0000,0000,0000,0000,0000
而英文字以千倍為一階:
Kilo/thousand :1,000
Mega/million :1,000,000
Tera/billion :1,000,000,000
因此, mega / million (百萬) 在中文沒有對應的單字詞。當計算機(電腦)開始流行時,計算機界誤將西方的 million 譯為「兆」,習用至今。例如申請網路時,要求帶寬「一兆」,即指每秒「一百萬」比特。而在經濟上,講到經濟上,國民生產總值時,「兆」仍指「一萬億」。
當初將百萬譯為兆,在電腦領域尚不致引起大誤會,因為此二個「兆」相差一百萬倍。但今日因科技發達,硬盤容量已經從 百萬 bytes 成長到兆(Tera; 萬億) bytes 了。現今主流硬盤容量約為 1 Tera Bytes(市面上簡稱 1 TB)左右,若再譯為兆,則與百萬相混。故 “TB” 竟無法中譯為兆,而只能直接以英文稱呼 TB。
「實時」與「即時」
“real time” 意為「即時」。但其傳入中國時,因 real是「實」之意,而從字面直譯為「實時」。然而中文本有「即時」一詞,另造此詞實「名不符實」,且「實時」與「十時」音同,實增加混亂。
此類不究字意而錯誤翻譯的現象,普遍見於中國,而不見於台灣。
二、句式差異
(一)中國的文白夾雜
中國即使是學術性文章,在優美的文言之中,夾雜著「總的來說」這樣的大白話。在台灣則著重整體諧調,而使用「綜上所述」或「整體而言」。 「你怎麼看」在台灣則為「試述己見」。「這樣那樣」(的看法)在台灣則為「種種」或「諸多」。台灣此類文雅的用語,從初中即普遍見於課本和考卷,故無文白夾雜的現象。
(二)中國的句式,重點在後
中國地鐵或渡船上可見「請給老人、行動不便的人、攜帶幼童的婦女……讓座」。在心理學、語言學、甚至廣告傳播學上,這都是不恰當的。因為該標語為了醒目,往往字很大,標語也就橫向很長。此一句式的重點在最末的讓座二字,但要看完整句才知道是讓座。而因為標語長,右側可能被其他旅客擋住根本不可見。台灣則未見此句式,而把重點寫在句首,如「請讓座給老人、行動不便的人……」。
三、台灣文化的沈淪
在中國文革之時,台灣相反地進行「文化復興運動」,將傳統四書五經編入各級國文教材中。綜上所述,可見文化復興運動已收到基本成效,台灣用語較體現中華傳統美德。惟因該運動年代久遠,九零後,甚至八零後一代,已日漸疏離。大學生普遍不識「孫行者」就是孫悟空,如此何能體會當年清華大學的入學測驗對聯之美:以「胡適之」對「孫行者」。尤有甚至,多數大學生不知道報紙有一版叫做「副刊」。
四、結論
(一)互相學習,去蕪存菁
兩岸用語有長與短,具象與抽象之別,可以互補,豐富文化內涵。
(二)文化危機 與 第二次文化復興運動
中國由於文革的文化斷層,台灣由於「第一次文化復興運動」的效力已經到了尾聲,雙雙面臨了文化危機。期盼兩岸有志之學士齊心勠力,以文載道,共同掀起「第二次文化復興運動」,恢復禮儀之邦,再造大漢聲威。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4.192.34.66
※ farmerlu:轉錄至看板 Gossiping 07/19 13:37
謝謝大家寶貴的意見. 稍後一一回覆.
※ 編輯: farmerlu 來自: 124.192.34.66 (07/20 00:0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