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這是說凡是作人處世,事先必須要有周詳的準備,到了行事的時候,便可優遊自在,順理成章;就算遇到紛擾變動,也不驚不亂。能如此,則可以 ... ... <看更多>
Search
Search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這是說凡是作人處世,事先必須要有周詳的準備,到了行事的時候,便可優遊自在,順理成章;就算遇到紛擾變動,也不驚不亂。能如此,則可以 ... ... <看更多>
#1.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數位法寶-數位圖書館 - 華藏淨宗弘化網
道前定則不窮 。(卷十孔子家語) 【註釋】①跲:窒礙,指言語受阻而不通暢。 ②疚:困惑、愧悔。 【 ...
#2.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 鏡心*淨心 - Xuite
《禮記‧中庸篇》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 ...
#3. 《群書治要360》第一冊第323集|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事前定則不困』,做事前,要做任何事情之前先有準備,到時候就不會發生困難。行事前的計畫先有定奪,行就是要去進行,行事之前有計畫,先有定奪,要怎麼 ...
#4. 禮記: 中庸: 22 : 相似段落-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禮記·中庸》: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 ...
#5. 不豫則廢 - 大雅講義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施政的原動力). (6)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ㄐㄧㄚˊ);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6. 群書治要:應事,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 每日頭條
《中庸》中有一句話說:「言前定則不跲[jié],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意思是:說話前要有準備就不會理屈詞窮站不住腳,做事前要有 ...
#7. 南懷瑾老師語錄-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這是說凡是作人處世,事先必須要有周詳的準備,到了行事的時候,便可優遊自在,順理成章;就算遇到紛擾變動,也不驚不亂。能如此,則可以 ...
#8. 中庸.第二十章哀公章(十三) 白話註釋@原心 - 個人新聞台
〖章文〗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語譯】 『豫』音同預。『跲』音同夾,言語受阻而不 ...
#9. 凡事預則立,不豫則廢,《中庸》經典名句解讀,帶你領略儒家智慧
凡事 預則立,不預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這是《禮記·中庸》 ...
#10. 不預則廢(凡事豫則立 - 中文百科全書
詞目凡事預(豫)則立,不預(豫)則廢意思:做任何事情,事先謀慮準備就會成功,否則就會失敗。 《禮記·中庸》:“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 ...
#11. 中庸25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則立
言前身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意譯. (凡). 承天道。 天道信仰. 信仰虔诚. 传承信仰。 捕取. 天道. *.
#12. 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 - 阿摩線上測驗
04、「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謂 (A)固守信諾,則不招辱 (B)凡事當三思而後行,以免後悔 (C)凡事直道而行,則可問心無愧
#13.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此句出自於《禮記·中庸》:“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豫,亦作“ 預”。 在毛澤東《論持久戰》八八亦曾引用:“' ...
#14. 應事 - 儒釋道文化教育
凡事豫則立 ,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①,跲,躓。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②,疚,病。道前定則不窮。(卷十孔子家語). 【註釋】①跲:音「夾」,jiá ㄐㄧㄚˊ。
#15. 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 - 中庸
任何事情,事先有准备就会成功,事先没准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说不下去;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遭受挫折;行动先有准备,就不会出问题;实行中庸之道先有 ...
#16. 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 - 今天頭條
言前定則不跲 。 1)跲:不流暢、易中斷。 講話、寫文章前需要明確主旨、中心思想。這樣才能直指核心, ...
#17. 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 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 ...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給,事前. 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在下位,. 不獲乎上, ...
#18. 凡事 豫則立하고 不豫則廢하나니 言前定則不跲하고 事前定則不 ...
凡事 豫則立 하고 不豫則廢하나니 言前定則不跲하고 事前定則不困하고 行前定則不疚하고 道前定則不窮이니라. 말이 미리 정해지면 차질이 없고, 일이 미리 정해지면 ...
#19. 凡事預則立- 不预则废的解釋
哲學上反映的是原因和結果的關係; 此句出自於《禮記·中庸》:“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豫,亦作“ 預”。
#20. 事者 生於慮 成於務 失於傲--理論-人民網
《中庸》提出:“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這是說我們做任何事之前都應該思慮周全、做足准備 ...
#21. 10036365cf5b8afd9978.doc
04、「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謂 (A)固守信諾,則不招辱 ... (C)凡事直道而行,則可問心無愧 (D)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解答:D.
#22.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什麼意思 - 查查詞典
謂做任何事情,事先謀慮準備就會成功,否則就要失敗。《禮記·中庸》:“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 ...
#23. 臺北市立明倫高級中學106學年度第二學期高三【中華文化基本 ...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有關此段文. 字的說明,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凡事預先有準備就能成功(B)「言前定則 ...
#24. 盡己與天良:破解韋伯的迷陣 - 第 340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
《中庸》上有一段名言:「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中庸‧第二十章》「跲」原意為「躓跌」,這裡引用為「說話 ...
#25. 拜訪當地壇主體道味
勉勵大家除藉由修道持齋、清口 立愿,來確定自己是彌勒弟子之身分 外,更要 ...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 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26. 不豫造句 - 三度漢語網
1、凡事豫預則立,不豫預則廢。 · 2、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 3、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疾,道前定則不窮。 · 4、餘將董道而不豫兮 ...
#27. 中庸讲疏两种 - Google 圖書結果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 愚按:此節實爲政治家之要領,不跲、不困、不疚、不窮,皆經驗之辭,非虚擬也。
#28. 《當孔子遇上哈佛》亂世叢林的藍海策略.競爭克敵的必勝絕技
王霸在遇 行王道或行霸道,端看所遇時機。 ... 不豫則廢 居安思危,是準備的第一步。 ... 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29. 孔子家語·哀公問政第十七(5) - iFuun
凡事豫則立 ,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在下位不獲於上,民弗可得而治矣;獲於上有道,不信於友,不獲於上矣 ...
#30. 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 - 简体中文翻译
凡事豫则立 ,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的翻译结果。 ... 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31. 《中庸》-22 The state of equilibrium and harmony [THK]
凡事豫則立 ,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在下位不獲乎 ...
#32. 大學中庸講義 - Google 圖書結果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注釋】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朱熹曰:“凡事,指達道、達德、九經之屬。豫,素定也。
#33. 跟巴菲特學悲觀擅長做心理準備的人,比較不會老 - 天下雜誌
《中庸》說:「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執政者必須有防禦性悲觀的心態,因為自我 ...
#34. 經子叢著第2冊- GPI政府出版品資訊網
列子、莊子、荀子雜引老子之言,韓非解老最早;劉安、王弼次之。 ... 中庸云:『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35. 唐宋類書徵引《孔子家語》資料彙編, 唐宋類書徵引《韓詩外傳》資料彙編
治天下國家有九經,其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跲,躓) ,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疾,道前定則不窮。」( 4 / 17b - 18a )《群書治要》:「公 ...
#36. 中华书局出品--禮記鄭注彙校(下册) Collected Emendations of Zheng Xuan' s ...
凡爲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一[137] ,謂當豫也。跲,躓也。疚[138] ,病也。
#37.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英文翻譯 - 詩詞大全
謂做任何事情,事先謀慮準備就會成功,否則就要失敗。《禮記·中庸》:“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38. 四書集解釋義 - Google 圖書結果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跲,其劫反。行,去聲。凡事,指達道達德九經之屬。豫,素定也。跲,躓也。疚,病也。
#39.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_百度百科
言前定則不跲 ,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豫,亦作“ 預”。在毛澤東《論持久戰》亦曾引用:“'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沒有事先的計劃和準備, ...
#40. 【01周報社論】從北京辦冬奧學習治理能力 - 香港01
中庸》云:「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從治理的角度來看,「底線思維」是一種十分必要的 ...
#41. 貳
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 ... 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42. 不豫的意思 - 國語辭典
不猶豫。《楚辭.屈原.九章.惜誦》:「壹心而不豫兮,羌不可保也。」 ... 3、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疾,道前定則不窮。
#43. 禮記中庸_禮記(西漢)戴聖 - 国学导航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 ...
#44. 中庸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 ...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 ...
#45. 【中庸】部分 - :: 痞客邦::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身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46. 106年預官國文(含孫子兵法) - 第 128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
凡事豫則立 (10),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11);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
#47. 109年搶救銀行國文特訓 - 第 534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
凡事豫 (通「預」,準備)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ㄐㄧㄚ ˊ)(跌倒),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悔恨歉疚),道前定則不窮(困窮)。(語譯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可以成功, ...
#48. 一百三十七凡事預則立—預習九下第二單元5.《孔乙己》
凡事豫 (預)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jiá),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禮記·中庸》 今天,我們預習九下第二單元第5課《孔乙己》, ...
#49. 涵靜老人思想與精神踏入國際化維生先生播種子建平臺謀定後動
孔子在《中庸》第二十章說:「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我們共同為這次會議預先完成心理建設,懇求涵靜 ...
#50. 還鄉直指舊版04 - 中華民國宣揚道德協進會
... 00:04:40 你若沒有背自己的十字架; 00:04:43 你若不了解一貫之道 ... 00:15:41 凡事豫則立; 00:15:45 不豫則廢; 00:15:48 言前定則不跲; 00:15:52 事前定則不困 ...
#51. 群書治要360 - S-link 電子六法全書
凡事豫則立 ,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卷十孔子家語). 【白話】伕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尌可以成功,沒有準備尌要失敗; ...
#52. 【用照片寫日記】087.雷地豫 - 蔡巨鵬的《創易筆記》 - 痞客邦
今天卜到『雷地豫』卦,有《預先準備》的意思。中庸:「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53. 判斷一個人的工作能力到底強不強?有4個明顯的特徵
計劃性就是前瞻性。 《禮記·中庸》:「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 ...
#54. 數位經典網站/禮記/禮記原文/中庸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18.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55. 論人工智能、外星生命 - 腾讯云
予曰:「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有文事者必有武備。若外星生命意欲憑 ...
#56. 中庸章句(子思)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 ...
#57. 子曰好学第二十(《中庸》译注解) - 今日头条
凡事豫 (預)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jiá),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58. 『中庸直解』校本(中) 竹越孝(承前)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 ...
言前定則不跲 。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跲」是躓礙難行的意思。「困」是窘困。「疚」是病。「窮」是盡。孔子又. 説:凡言語先定72乎誠。
#59. 【南懷瑾老師】凡事宜未雨綢繆,豫則立不豫則廢 - ITW01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講到這裏,我們首先需要了解「豫」、「跲」兩個字的含義。
#60. 判斷一個人的工作能力到底強不強?有4個明顯的特徵
《禮記·中庸》:「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凡事都要有計劃性,才不會手忙腳亂、才不至於 ...
#61. 判斷一個人的工作能力到底強不強,有【4個明顯】的特徵
《禮記·中庸》:「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凡事都要有計劃性,才不會手忙腳亂、才不至於 ...
#62. 哀公問政- 孔子家語 - 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治天下國家有九經,其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在下位不獲於上,民弗可得而治矣;獲於上有 ...
#63. 四書章句集註/中庸章句-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凡事豫則立 ,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跲,其劫反。行,去聲。凡事,指達道達德九經之屬。豫,素定也。
#64. 君子而時中 - 中庸證釋
儒教立德以實用為主;脩道以求學為先。此為最重要之義。不可忽也! 第四章~之八.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65. 【安可人生】創業者的「不為」與知名企業的「為之」
中庸》述:「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2019第二季的市場競爭引擎已經蓄勢待轉,別再為門店 ...
#66. 說「蘊」 - 中華神龍太極學會
羅華權2020.4/ 吳國忠老師在一次文課嘗問道「什麼是太極拳? ...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67. 跟巴菲特學悲觀擅長做心理準備的人,比較不會老 - 灼見名家
《中庸》說:「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執政者必須有防禦性悲觀的心態,因為自我 ...
#68. 台北市立松山高級中學 九十六學年度 第二學期 高三畢業考 國 ...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前言定則不□,事前定則不□,行前定則不□,道前定. 則不□。」以上四個缺空之字,依序應為 (A) 跲、困、疚、窮(B) 困、疚、跲、窮.
#69. 越南之行心得(下) - 基礎e誌
第三天,在佛堂用過早餐後,點傳師為後學們簡介道脈傳承至越南之淵源及 ...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 ...
#70. 공자가어애공문정- 4. - 건빵이랑놀자- 티스토리
凡事豫則立, 不豫則廢, 言前定則不跲, 跲躓事前定則不困, 行前定則不疚, 道前定則不窮在下位不獲于上, 民弗可得而治矣; 獲于上有道, 不信于友, 不獲于 ...
#71. 中庸釋義22 第二十章哀公問政 - 小璦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在下位不獲乎上,民 ...
#72. 《中庸》釋義楊國榮諸子學刊第四輯 - 白雲深處人家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 ...
#73. 《中庸章句》 Commentary on Doctrine of the Mean
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當然,精微之極致也。 ...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74. 中庸會通摘記 - 天真佛院網站
良心>明善>誠身>達乎智仁勇>立五倫大道>開展九經治國平天下。 ...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咎,道前定則不窮 ...
#75. 如何判斷一個人的工作能力到底強不強?四個特徵隱藏不住 - rts36
《禮記·中庸》:“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凡事都要有計劃性,才不會手忙腳亂、才不至於 ...
#76. 中庸
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當然精微之極致也唯君子爲能體之小人反是 ... 20-16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77. 中庸。誠的哲學。中 - 先見之明的預兆- 痞客邦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言前定則不跲;. 事前定,則不困;. 行前定,則不疚;. 道前定,則不窮。」 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可成功,沒準備就會失敗。
#78. [轉錄]<<中庸>>簡說- 看板Confucianism - 批踢踢實業坊
凡事豫則立 ﹐不豫則廢。言前身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 ...
#79. 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電子報第一百一十四期
君子見機而作,不俟終日,冷眼旁觀,待時而動,《中庸》講「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80.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 善書圖書館
凡事豫則立 ,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 ...
#81. 第廿章 - 彰化埔心懿德寶宮廣願堂
解:朱熹夫子:一者誠也,一有不誠則「九」者皆為虛文矣(一個人若說做,若沒有誠心,那麼再說其他的都是白說)。 【本文】: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 ...
#82. 7376-0.txt - Project Gutenberg
淳熙己酉春三月戊申,新安朱熹序中庸章句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 ... 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83. 中庸-汉广教育欢迎您!
朱熹《中庸章句》序)《中庸》之善,朱子之言盡之矣,故不贅言。 ... 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在下位不 ...
#84. 《中庸》原文及譯文--台灣學佛網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在下位不獲乎 ...
#85. 南懷瑾解讀《論語》智慧:“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 雪花新闻
《禮記·中庸》:“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豫,亦作“ 預”。 意思是說任何事情,事前有計劃 ...
#86. 重讀《菜根譚》一八四、忙裡偷閒,鬧中取靜 - 壹讀
凡事豫則立 ,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 子路問孔子:「子行三軍 ...
#87. 〈顏淵6〉子張問明 - 論語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禮記》〈中庸22〉「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 ...
#88. 跟巴菲特學悲觀擅長做心理準備的人,比較不會老
《中庸》說:「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執政者必須有防禦性悲觀的心態,因為自我 ...
#89. 群書治要360 第一冊(中英對照)25開- 翻页书页数401-450
凡事豫則立 ,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卷十孔子家語) 324. Success depends upon preparation in ...
#90. 子曰好學第二十(《中庸》譯註解) - 資訊咖
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 ... 言前定則不跲(jiá),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91.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 - 国学梦
现在人要做什么事,先要有理想、有计划,这个计划属于古代这个“豫”,要先预备好,才能够做事。假设事先没有计划、没有预备、没有研究、盲目地去做,“不豫则废”,最后是失败 ...
#92. 《中庸》全文 - 易藏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身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 ...
#93. 中文3
舜, 知也; 顏淵, 仁也; 子路, 勇也: 三者廢其一, 則無以造道而成德矣。 ... 豫則立, 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 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 道前定則不窮。
#94. 中庸章句序
凡事豫則立, 不豫則廢. 言前定則不跲, 事前定則不困, 行前定則不疚, 道前定則不窮. 跲, 其劫反. 行, 去聲. ○凡事, 指達道達德九經之屬. 豫, 素定也. 跲, 躓也.
#95. [PART 1] 중용1장
2016 凡事豫則立, 不豫則廢. 言前定則不跲, 事前定則不困, 行前定則不疚, 道前定則不窮. 2017 在 ...
#96. 儒家簡介 - 儒網
凡事豫則立 ,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在下位不 ...
#97. KR1h0015 四書章句集註-宋-朱熹 - 漢籍リポジトリ
富貴利逹凡外物皆是○趙氏曰言為仁由已富貴在天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孟子曰萬物 ... 虛文矣此九經之實也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 前定則不疚道前 ...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在 [轉錄]<<中庸>>簡說- 看板Confucianism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 [本文轉錄自 Chinese 看板]
發信人: [email protected] (清一), 看板: Chinese
標 題: <<中庸>>簡說
發信站: 水木社區 (Fri Oct 21 14:45:48 2005)
轉信站: ptt!news.newsmth.org!NEWSMTH
《中庸》簡說
《中庸》是四書五經中四書的一種﹐是中國古代儒家最主要的經典之一﹐原為儒家經
典《禮記》中的一篇。
秦始皇焚書坑儒和秦漢之際的戰火﹐使儒家典籍喪失殆盡。西漢建立後﹐儒家經典才
被重新搜集、整理。西漢宣帝時﹐戴聖從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中輯錄了《禮記》﹐為與
戴德傳《禮記》有所區別﹐後人稱戴聖傳《禮記》49 篇為《小戴禮記》﹐我們現在所說的
《禮記》﹐就是《小戴禮記》的簡稱。
《中庸》是《禮記》中第31 篇。
《禮記》自西漢問世後﹐直到唐代﹐雖有人對《禮記》作注﹐但因《禮記》是一部典
章制度書籍﹐其中《大學》、《中庸》等有著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的篇章就不那麼容易引
起後世學者的足夠重視﹐這種現象到唐代開始發生變化。
唐朝韓癒、李翱認為儒家學說自孔子之後已失傳﹐因此他們要繼承傳統﹐故首先強調
《大學》、《中庸》的重要性﹐認為《大學》、《中庸》傳自孔子﹐是與《孟子》、《易
經》同樣重要的“經書”。
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繼韓癒、李翱之後﹐竭力尊崇《中庸》﹐將其奉為“孔門傳授
心法”。《宋史‧道學傳‧序論》說﹐程顥、程頤“表章《大學》、《中庸》二篇﹐與《
語》《孟》並行。於是上自帝王傳心之奧﹐下至初學入德之門﹐融會貫通﹐無復余蘊。”
《宋史‧程頤》傳說﹐程頤“以《大學》《語》《孟》《中庸》為標指﹐而達於《六經》
。”
南宋理學家朱熹在其後半生中﹐耗盡心血完成《四書章句集注》。他將二程視為孔孟
“道統”的繼承人﹐“以續夫千載不傳之諸”。朱熹將《中庸》從《禮記》中抽出來﹐重
新校定章句﹐並作了注釋。《中庸章句》成書很早﹐但朱熹仍不斷地加以修改。淳熙十六
年(公元1189 年)三月﹐朱熹認為《中庸章句》的修改工作已基本完成﹐才作《中庸章句
序》。宋光宗紹熙元年(公元1190 年)﹐61 歲的朱熹﹐將耗盡其半生心血的《論語集注
》、《孟子集注》、《大學章句》、《中庸章句》作為一套書同時刊行﹐稱為《四子》﹐
後人稱之為《四書章句集注》﹐簡稱《四書集注》﹐這也就是所謂之四書。
四書並行﹐是繼五經立於學官之後學術思想史上的又一件大事。二程朱熹表章四書之
後﹐《四書集注》風行於世﹐並引起了封建統治者的重視。寶慶三年(公元1227 年)宋理
宗下詔盛讚《四書集注》“有補治道”。元朝恢復科舉﹐以《四書集注》試士子﹐懸為令
甲。自此後﹐《四書集注》成為科舉士人的必讀書﹐從而取代了五經在科舉教育中的壟斷
地位﹐成為科舉考試的標準答案。明初﹐永樂帝敕撰《四書大全》﹐四書與五經並立於世
﹐《四書集注》也就從此確立了儒家經典的地位。程朱理學因此成為官方哲學﹐佔據著封
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中庸》作為理學重要著作《四書集注》中的一部﹐也被封建統治者
抬到極高的地位﹐對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思想、文化、社會生活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關於《中庸》的作者。司馬遷﹐鄭玄都稱《中庸》是孔子之孫子思所作﹐但清人崔則
斷言“《中庸》必非子思所作”。馮友蘭則從《中庸》的內容和文體兩點出發﹐認為《中
庸》的中間部分多言人事﹐文為記言體﹐似為子思所作《中庸》的原貌﹔而首末兩部分則
論及天人關系﹐文為論著體﹐乃後人所加。
《中庸》的成文時代。一般認為是戰國時期孔子之孫子思所著﹐因有些內容為後人所
加﹐所以其成文至遲也應在《禮記》成書之前﹔但就主要內容而言﹐似應將其成文年代定
在戰國時期。應該說《中庸》從子思之文到收入《禮記》﹐再到宋人的解說﹐最終由朱熹
從《禮記》中抽出﹐重新校定章句﹐並加以注解﹐成為四書之一﹐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
《中庸》全書共33 章﹐3545 字﹐此外還有朱熹所加的注釋和解說﹐以闡發其思想。
朱熹在《書後》一文中﹐將全書內容分成幾部分﹐並給予概括性的總結和說明﹐闡明
他是如何為《中庸》定章句的﹕右《中庸》一篇﹐33 章。其首章﹐子思推本先聖所傳之意
以立言﹐蓋一篇之體要。而其下10 章則引先聖之所嘗言者以明之也。至12 章又子思之言
﹐而其下8 章復以先聖之言明也。21 章以下至於卒章則又皆子思之言﹐反復推說﹐互相發
明﹐以盡所傳之意者也。熹嘗伏讀其書﹐而妄以己意分其章句如此。
朱熹如此定《中庸》章句﹐是要學者“得於辭而能通其意”﹐把“孔門傳授心法”﹐
“誦習而玩心焉”。
《中庸》第一章開宗明義寫道﹕“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
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意在說明道的本原出於天﹐是不變的﹐人稟賦此道就叫
做性。因而道存在於人的本身之中﹐片刻也不能離開﹐能離開的東西就不叫道。接來便是
闡述“存養省察”功夫的大要﹐認為人若要得道﹐就必須注意自己的品德﹐一刻也不能疏
忽﹐即使沒人注意﹐也要保持自己的品德﹐這叫做“慎獨”。最後說明“聖神功說撫X淖?
高境界﹐指出人若能達到道(也就是文中所謂“中和”)的境界﹐則天地各得其所﹐萬物
化育。
朱熹認為第一章是《中庸》一書的綱領﹐指出要做到上述內容﹐就必須返身自省﹐去
私欲﹐實本性。以下10 章是子思引述孔子的話﹐來說明這一章的主旨。
第12 章是子思對“道不可離”的論述﹐下面八章﹐則是援引孔子的話對這一問題加以
闡述。
第21 章是子思就孔子所說天道人道的旨意而加以論說。從這以後12 章﹐都是子思的
話﹐以反復推論闡明這一章的意思。
第33 章則是對《中庸》一書的主旨加以總結說明。
中庸一詞﹐語出孔子“中庸之為德也﹐其至乎矣﹗民鮮久矣﹗”(《論語‧雍也》)
“中”﹕不偏不倚﹕“庸”﹐平常不易。二程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
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說﹕“庸是常然之理﹐萬古萬世不可變易底﹐中隻
是個恰好道理。” 《中庸》是一篇儒家哲學論文。在書中首先提出“天命之謂性”﹐
旨在說明“性”就是天命﹐“道”則是遵循“天命”“。但人除了”性“之外﹐還有情、
欲﹐一般人行事隻是依其情、欲﹐而不是依據所謂”性“(”天命“)﹐所以造成了”道
之不行“的局面。因此必須進行修行﹐使道成為天下人遵從的普遍原則﹐讓人的行為處世
依其本性。這就要求人們達到中和的境界﹐使人的喜怒哀樂的表達合乎法度。而對人的欲
望則應以反身自省來除去﹐強調”慎獨“﹐時刻以道德規范約束自己。
但在買行道德時﹐往往智者賢者越過了中和(即所謂道)﹐而愚者不肖者“不及”﹐
亦使正道不行。因此﹐便要用中庸來糾正人們在修道上的偏差。
中庸的基本原則就是“允執其中”﹐把握適當的限度﹐以保持事物的平衡﹐使人的言
行合於既定的道德標準。《中庸》一書重點發揮孔子“過猶不及”的思想﹐要求人們追求
“和而不流”﹐“中立不倚”。
《中庸》的核心觀念是“誠”﹐認為“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是
天地萬物皆賴以存在的根本。人要通過道德修養工夫﹐“擇善而固執之”﹐以求達到“不
勉而中﹐不思而德﹐從容中道”的聖人境界。
朱熹作《中庸章句》﹐主要是用他自己的話解釋《中庸》﹐雖然朱熹作《中庸章句》
時參看了許多關於《中庸》的文章﹐但他很少引用別人的話。
在解釋《中庸》時﹐一些理學的論點往往摻雜其中﹐其引申、發揮往往超出原文的主
旨﹐而成為朱熹自己理學思想的闡述。朱熹認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
厥中”是《中庸》所闡述的“傳授心法”。這16 字中﹐包含了理學的重要哲學范疇﹐以往
的經書沒有能如此提綱挈領﹐闡釋《中庸》的“綱維”“蘊奧”的﹐這16 字便成為理學家
津津樂道的心傳。
其實這16 字中﹐最關鍵、最重要的就是“允執厥中”這4 字。一部《中庸》﹐3000
余言﹐說來說去﹐“允執厥中”﹐為其真諦。所謂“天命之謂性”不過是其理論基礎﹔所
謂“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不過是達到“允執厥中”的途徑﹔所謂“和而不流
”、“中立不倚”﹐不過是“允執厥中”的具體化。
全文及大意
「中庸」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
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
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
人而無忌憚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其斯以為舜乎﹗”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
﹐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
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
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
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
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
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
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
破焉。《詩》雲﹕”鳶飛戾天﹐魚躍於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
其至也﹐察乎天地。“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雲﹕”伐柯伐柯﹐其則不
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
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
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
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
爾﹗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
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
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
登高必自卑。《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
妻帑。‘“子曰﹕”父母其順矣乎﹗“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
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
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如此夫。“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
栽者培之﹐傾者覆之。《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於天。保佑命
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纘
大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
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
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為大夫﹐
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喪﹐達乎大夫
。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
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
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
。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
燕毛﹐所以序齒也。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
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
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
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
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
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
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
﹐或學而知之﹐或因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學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
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
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
﹐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
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
﹐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
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廩稱事﹐所以勸百工也
﹔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
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身定則不跲
﹐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
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
﹕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
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
﹐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
﹐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
必強。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
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讚天地
之化育﹔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
下至誠為能化。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
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
也﹐故時措之宜也。
“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徵﹐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
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
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天地之道﹐可壹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
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
多﹐及其廣厚﹐載華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
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
生焉﹐貨財殖焉。《詩》曰﹕”惟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於乎不
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
“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
其人然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
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
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
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雖有其位﹐苟
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
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征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上焉者雖善無征﹐無征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
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
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
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
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
﹗‘君子未有不如此而早有譽於天下者也。“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
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
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
執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溥博淵泉﹐而時出之。溥博如天
﹐淵泉如淵。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
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者﹐
莫不尊親﹐故曰配天。
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
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苟不固聰明聖知這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詩》曰﹕“衣錦尚絧﹐惡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
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
入德矣。《詩》雲﹕”潛雖伏矣﹐亦孔之昭﹗“
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君子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詩》雲﹕“相
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
爭。”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於鐵鉞。《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
”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詩》曰﹕“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於以
化民﹐末也。”《詩》曰﹕“德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大意」
“中”﹐指不偏不倚﹕“庸”﹐平常不易﹐即永恆的意思。朱熹認為﹐本篇為孔門傳
授的心法﹐即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之孫子思擔心其失傳﹐故作此篇。本篇的中心思想在
第一段﹐闡述道出於天﹐確然不易﹐人稟賦此道﹐這就叫做“性”。因而道存在於人的本
身之中﹐片刻也不能離開﹐能離開的東西就不是道﹐人若要得道﹐就必須注意自己的品德
﹐一刻也不能疏忽﹐即便是在暗無人處也要保持自己的德性﹐這就叫慎獨。人若能達到道
(中和、性)的境界﹐則天地得位﹐萬物化育。以下各段都是引用孔子的言論﹐間或有子
思自己的話﹐論述上面的道理。其中關於“誠”的論述最為重要﹐“誠”
的意思與“慎獨”相近﹐是一種精誠的精神狀態。篇中認為﹐人若能達到誠的境界﹐
就可以認識人的本性和萬物的本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並且能與天地並立﹐協助宇宙
的生化。(即所謂“參天地、讚化育”)﹐這一觀點對宋明理學家的修養理論影響很大。
名著評點
朱熹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學問最廣博、影響最深遠的學者﹐是程朱理學的集大成者。
朱熹在其40 年的講學著書活動中﹐編著了大量的書籍﹐其數量之大﹐在封建社會的學者中
實屬罕見。他的主要著作有《參同契考異》、《詩集傳》、《伊洛淵源錄》、《通鑒綱目
》、《楚辭集注》、《四書章句集注》等﹐幾乎涉及了傳統文化中的各個方面。但若論影
響﹐沒有一部比得上《四書集注》。《四書集注》印行之多﹐讀者之廣﹐思想影響之普遍
與深刻﹐是他的其他著作所不能及的。作為《四書集注》中重要的一部《中庸》﹐其影響
力是可以想見的。
朱熹對四書有一個總的看法﹐提出了一套讀《四書》的次序的和要求﹕某要人先讀《
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
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大學》一篇﹐有等級次篇﹐總作一處﹐易曉﹐宜先看。《
論語》即實﹐但言語散見﹐初看亦難。《孟子》有感激興發人心處。《中庸》亦難讀﹐看
三書後﹐方宜讀之。
(《朱子語類》卷一四)
朱熹的這個讀《四書》的順序是從四書間有機聯系考慮的﹐同時也考慮了理解上難易
程度的差別。
朱熹所論“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就是要探究古人在為學做人上難以言
傳的東西﹐所以要“看三書後﹐方宜讀之”﹐這樣才能體悟到古人為學做人的三味真諦。
孔子最先提出了“中庸”這個中國古代哲學的范疇。“中庸之為德也﹐甚至乎矣﹗民
鮮久矣”。(《論語‧雍也》)﹐就是將中庸奉為最高的道德。
儒家講究個人的道德修養﹐這種修養的最高境界就是做到中庸﹐達到這一境界﹐便是
天地各得其得﹐萬物化育。可見中庸的重要。
《中庸》開卷便是程子的一段話﹐道出了《中庸》的重要作用﹕子程子曰﹕不偏之謂
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
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
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罌|春銜□煥懟7胖□蠣至□希□碇□蟯瞬賾諉堋F湮?
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
如果說《大學》為人們勾劃了自我完善發展之路的話﹐那麼《中庸》就是一個行路指
南。無論你是帝王將相﹐還是才士農夫﹐無論你要“治國平天下”﹐還是要“格物致知”
獨善其身﹐都面臨著在這個社會群體中生存、發展的問題。常有人說﹕做人難。《中庸》
所闡發的中庸之道﹐就是用來解決這個難題的。如能很好領會了《中庸》中的主旨﹐那會
讓人受益無窮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庸》的作用不下於《大學》﹐它的影響是直入人心的﹐因而它的
影響也是最廣泛、最深入的。朱熹《四書集注》刊行後﹐深得統治者的垂青﹐將其與五經
並列﹐成為士人的必讀書﹐其影響達到了空前的程度﹐數百年來﹐被奉為為人處事的圭臬
。朱熹的思想也隨《四書集注》的傳播而風行天下﹐成為官方哲學﹐取得了至尊地位。
但是﹐物極必反。隨著程朱理學在政治思想上至尊地位的確立﹐朱熹所強調的中庸便
失去了其意義。這裡存在著一個悖論﹕政治上要講究統一思想﹐而這一思想給人們提出的
要求卻是“中庸”﹐為解開這一怪圈﹐於是便隻強調庸﹐意即萬古不變﹐這正迎合了統治
者的需要﹐於是“中庸”由行路指南﹐變成了一種管理人們思想的工具。這真是莫大的悲
哀﹗
《中庸》裡還有一些思想對後世產生了重要影響﹐如﹕“博學之﹐審問之﹐慎思想﹐
明辨之﹐篤行之”的提出﹐為我們提供了進行學術研究的科學方法﹕“故君子尊德性而道
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則是強調既尊重固有的德性﹐又重視問學的積
累﹐要求達到最高境界﹐又要保持中庸的原則﹕“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
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T痹蚨遠□偈嫻摹疤烊爍杏Α毖□滌兄苯佑跋歟歡□渲械墓?
神之說﹐則對宋明理學產生重要影響﹕“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
戒慎乎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是故君子慎其獨也。”則提出了一
種道德修養方式──慎獨﹐意思是在無人監督閒居獨處時﹐自己的言行更應該謹慎﹐自覺
遵守道德規范。朱熹則從理學的觀點對此進行發揮﹐認為在對待隻有自己知道而別人不知
道的小事上﹐要謹慎不苟﹐這樣才能“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離於須臾之頃也”﹐“遇人欲
幹將萌而不使其滋長於隱微之中”。在朱熹的眼中﹐“慎獨”變成了“存天理﹐遏人欲”
的方法。
朱熹編著《四書集注》耗盡了其一生的心血﹐“熹於《語》《孟》《大學》《中庸》
﹐一生用功”。(《晦庵文集》卷五三)有人曾見過朱熹《四書集注》的原稿﹐前後改寫
了七次﹐對於《中庸》﹐雖定稿較早﹐但對不滿意的地方﹐朱熹是“旋見得﹐旋改﹐一年
之內﹐改了數遍”。(《朱子語類》卷六二)。在撰寫注釋時﹐朱熹雖很少引他人的話﹐
但對《中庸》的各家注解﹐他依然是苦心斟酌﹐決定取舍。朱熹曾說﹕“某於《大學》﹐
用工甚多。《論》《孟》《中庸》﹐卻不費力。”(《朱子語類》卷一四)﹐但從他用40
多年時間反復修改《論語集注》和《孟子集注》來看﹐朱熹所說的“不費力”不過是從義
理闡發而言﹐實際上他對《四書集注》可以說是傾其畢生精力。朱熹這種“畢力鑽研﹐死
而後已”的嚴謹求實的治學精神﹐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中庸》一書不長﹐但闡發儒家思想的地方卻很多﹐不僅道理精彩﹐而且文筆簡練﹐
文辭優美。
《中庸》所闡發的思想﹐對後世影響巨大﹐深遠。雖然其中有講鬼神和唯心之處﹐但
從哲學范疇來看﹐《中庸》的思想具辯証的理念﹐其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應給予充分
肯定。《中庸》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也是應給予高度評價的。《中庸》所提倡的道德準則
和處世規范﹐對今天來說﹐也不失其借鑒意義。
--
悲夫﹗古書之不存。
※ 來源:‧水木社區 newsmth.net‧[FROM: 211.151.90.88]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50.8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