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最後 #留給未來的殘影 在台北,受邀於 #台灣數位藝術中心 分享~ 用生命的記憶與你獨處。一次僅限一人觀賞,把握時間。 https://dac.tw/cmoa/vol-4/
「您正在使用『生前記憶續存服務』,您將可選擇三段記憶。在您生命終結時,本服務將刺激您的神經元使其顯影。記憶記載時間為一根火的時間...」
以眼、耳、鼻、舌、身、意接收下來的記憶,儲存成文字、圖像、聲音、影像...。藉由記憶的碎片,我們得以回返某個特定的時間點,讓時空扭曲交疊,但記憶卻不一定可靠。男子醒來在某個意識層面,所見所聽所感的是記憶?夢境?虛擬實景?還是死前的意識回返?
《留給未來的殘影》由導演陳芯宜邀請編舞家周書毅共同創作與演出,以舞蹈呈現記憶中難以言說的部分。影片後設一個可以上傳記憶意識的未來世界,也藉此討論什麼東西值得留下。殘影;視覺暫留;當物體在快速運動消失後,人眼仍能繼續保留0.1-0.4秒的影像。而我們現在製造的影像或記憶,可以在未來留存多久?
|非常感謝所有影像創作的參與人員|
演出:周書毅,方妤婷,王筑樺,王甯,田懿葳,余建宏,林修瑜,陳欣瑜,葉王洲,楊奇殷,楊雅鈞,潘柏伶|旁白:莫子儀,顏秉盈|導演編劇:陳芯宜|編舞:周書毅|攝影指導:廖敬堯|副導演:涂碩峯|助導:許淳萱|錄音師:周震|錄音助理:李宗澤|聲音設計:震聲音影音平台|配樂:王榆鈞
製片人:林仕肯,黃美清|製片:黃嘉琪|執行製片:林煬凱|製片組現場助理:張云瀞|製片助理:許文馨,朱映蓉|製片車司機:范揚炫|製片組車輛支援:顧凌綱|製片組找景支援:歐陽信|製片組場復支援:詹馥瑜|劇照:李孟庭|側拍:姚登元
8K Stereo VR 視覺攝製:睿科影像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全明遠|專案經理:覃子珈|場記:顏秉盈|VR攝影技術指導:周哲宇|VR攝影技術:葉銘揚|VR攝影助理:伍冠臻|檔案管理:柯雅菁|空拍師:莊定一|空拍助理:陳奕誠
美術指導:涂碩峯|美術執行:王樹鳳|美術助理:陳郁茗|美術助理:林郁琦|美術支援:黃芝榕,林后珉|雷射裝置及協助:高德亮|VR 眼罩道具製作:黃泰中|造型指導:林育妘,蘇庭卉|服裝執行:王瑄琳|化妝師:趙又萱|化妝助理:鄭伃婷|造型組協力廠商:惠中布衣文創工作室|造型組協力廠商:邱娉勻
燈光師:洪嘉偉|燈光大助:江峰德|燈光助理:潘哲偉,吳宗岳|燈光組實習生:竺士鈞,林禹丞,謝一帆,鄭嘉|電工:王正山,江忠明
VR後期製作技術總監:全明遠|VR剪接:顏秉盈|VR後期製作:葉銘揚,洪敬為,潘瑋,陳思孝,陳薇宣,謝潔明|行銷策劃:趙建翔|調光師:江怡勳|特效:歐兔數位映像有限公司|動態視覺設計:劉惟熠|視覺設計:陳煜騰
出品人:高雄人|出品:行者影像文化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睿科影像有限公司|監製:高雄市電影館 VR FILM LAB,楊孟穎|督導:黃晧傑|行政總監:凃瑞霖|計畫統籌:李懷瑾|國際發行:郭旻薇|行銷宣傳:王瑋蔞|製片執行團隊:邊境映象藝文有限公司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主持人: 李基銘 實習主持人: 何佳芸、 高玉霖(國防大學新聞系學生) 本集主題: #陶藝創作展 陳妍臻 (Yan-Jhen Chen)專訪 細微末節間的重複現象 創作者陳妍臻來自苗栗,幼時於鄉間田野中成長,她的兒時記憶中,沿著家門口出來即面對著緩緩的山坡,另一邊則盡覽著廣大遼闊的稻...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實習」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實習 在 周書毅 Chou Shu-Yi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實習 在 雲林縣議員 蔡岳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實習 在 幹幹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實習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實習 在 臺北數位藝術中心- DAC 2021第一期實習生招募開跑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實習 在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徵才的評價費用和推薦,EDU.TW、DCARD 的評價
- 關於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實習 在 雅典數位藝術節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醫院診所健康懶人包 的評價
- 關於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實習 在 雅典數位藝術節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醫院診所健康懶人包 的評價
- 關於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實習 在 台北/臺北數位藝術中心/2020第二期實習生 - 實習職缺板 | Dcard 的評價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實習 在 雲林縣議員 蔡岳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拒看偏頗造神報導,抵制不實假新聞】
團體連署表單:http://bit.ly/2YRogbe
個人連署表單:http://bit.ly/2UCnJdY
自2018年九合一大選後,特定媒體偏頗、造神與造假新聞不斷,舉凡東森新聞台報導「網傳淘寶消費送豬肉腸,建議煮熟食用或丟棄」,中天新聞台播報「異相?!三市長合體天空出現『鳳凰展翅』雲朵」,都造成未經查證的資訊流傳,引起社會輿論與資訊混淆。甚至有特定新聞台,在新聞播報時段以不合理的報導比例,塑造對單一政治人物的偶像崇拜,皆是媒體亂象與失控的具體呈現,顯示媒體喪失第四權的角色與責任。
在言論自由日這天,由各大專院校學生會、學生異議性社團與青年學生,串聯發起「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是因我們看見報導偏頗、不實新聞的新聞媒體,表面上高舉「言論自由」、「新聞自由」的大旗,實際上卻持續播報假新聞、造神新聞,破壞台灣的社會互信和民主體質。
事實上,新聞媒體所擁有的言論自由、新聞自由並非無限上綱,憲法第23條賦予國家在法定與限度內限制人民自由,《衛星廣播電視法》第27條即規範,「製播新聞及評論,應注意事實查證與公平原則」,並不得有妨害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製播新聞違反事實查證原則,致損害公共利益等情形。我們認為媒體不應淪為不實資訊和信仰狂熱的製造機,在言論自由的大旗下,媒體更應承擔相對應其自身影響力的社會責任,落實事實查證、合理分配報導內容比例,秉持呈現多元意見和民主精神進行新聞資訊傳遞。
另外,從眾多學者的研究,可以發現中國政府不斷地以行銷資金投放、戲劇娛樂節目銷入中國的市場控制等等利益誘因,引導台灣新聞媒體報導時的自我審查,甚至驅使諸如旺中等在中國有龐大事業利益的企業集團回台買下媒體,進一步操控台灣媒體的報導方向。近期臉書粉私專頁大量的收購消息浮上檯面,更讓我們認為必須警覺中國在「資訊戰」的策略下,有計畫的散播網路消息,並藉著部分新聞媒體協助傳播這些難以核實的網路資訊,影響台灣的輿論市場。
面臨媒體失控與「中國因素」的無聲入侵,各校學生會、學生異議性社團與青年共同發起並組成「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並提出以下三點訴求與未來行動:
(一)抵制違反事實查證原則、損害公共利益的不實新聞。
(二)拒絕收看報導比例不合理、報導偏頗、充滿造神新聞的媒體。
(三)警覺新聞背後的「中國因素」,要求政府加緊防堵中國資訊戰的金流和操控。
面對中國軍機近20年來首次闖越臺灣海峽中線、大量網軍欲購買各臉書粉絲專頁、媒體作為第四權偏頗失序,臺灣面臨內外政艱鉅的情勢,我們認為,臺灣的學生與青年不應於此時選擇沉默。此次由各校學生會與學生異議性社團串連的行動,將以大學生的身份共同向社會表達訴求,反對新聞的造假與造神,要求媒體自律,承擔起媒體身為第四權應負的社會責任。
共同發起:國立臺灣大學學生會、國立政治大學學生會、政大野火陣線
學生組織串聯:國立臺灣大學意識報、國立成功大學學生會、國立交通大學學生聯合會、國立清華大學學生會、國立臺灣大學學生代表大會、臺灣學生聯合會、國立政治大學研究生協會、國立臺灣大學研究生協會、國立清華大學研究生聯合會、國立臺南大學學生會、輔仁大學學生會、國立中正大學學生會、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學生議會、國立臺東大學學生會、中國科技大學學生會、中華科技大學學生會、淡江大學學生會、國立金門大學學生會、東吳大學學生議會、東海大學學生會、國立嘉義大學學生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學生會、國立臺北大學臺北校區學生議會、南華大學學生會、臺北市立大學學生會、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學會、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系學會、中原大學學生議會、實踐大學學生議會、國立屏東大學學生議會、中國文化大學學生會、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學生會、國立臺灣大學濁水溪社、國立成功大學零貳社、國立中正大學CCU公共事務研習社、高雄醫學大學透明革命、國立臺北大學翻牆社、東吳大學難容社、國立臺灣大學臺灣語文研究社、國立中山大學放狗社、國立臺灣大學大陸社、中女中鳴青社會研究社、朝陽科技大學學生會、中國醫藥大學學生議會、國立台灣大學女性研究社、政大種子社、銘傳大學優客性平社團、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生會、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學生會、它核他們的故事、中部共生青年組合、國立中央大學燎原社、台南高校對流層、台中一中水源同好會、國立交通大學敵霸閣、國立成功大學研究生學會、文華高中文華青年自治會、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系學會、全國中學學生權益研究會、朝陽科技大學傳播藝術系系學會、中國文化大學文化學生自治改革陣線、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自治會、國立中央大學學生會、國立臺南二中學生自治會、長庚大學學生會、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拾事社、全國學生學論議題論壇、社團法人台灣醫學生聯合會、國立中興大學學生會、國立台北大學尋寶社、國立台北大學三峽校區學生議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領新世代、國立臺灣大學浪達女同志社、台中二中龍吟辯論社、臺中一中學生會、逢甲大學學生會、彰化縣立和美高中班聯會、東海大學學生議會、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摸索社、國立宜蘭大學學生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嘻哈文化研究社、國立體育大學學生會、中國文化大學野青社、國立彰化高中學生自治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噴泉詩社、獨立媒體-草根青年發聲網、國立南科實中學生會、國立中興大學新聞社、美國耶魯大學台灣同學會、亞洲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系學會、靜宜大學尋根樹社、元智大學系學聯合會、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系學會、國立中山大學學生議會、台北市立成功高中班級代表聯席會、國立東華大學烏勇社、北一女綠覺醒、亞洲大學不學無術丈量室、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學生會、國立東華大學學生自治會、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學生會、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映画社、國立體育大學學生會、讓狂人飛學生社團文化再造協會、龍津高中班聯會、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學生會、大灣高中電子音樂社、臺南女中學生會、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研究所所學會、國立東華大學烏頭翁社、東吳大學擊跆拳社、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系學會、國立中山大學性別友善社、思潮刊物、亞洲大學學生會、NUS-Taiwan Student Association、Taiwanese in New Delhi Association、國立嘉義大學數位學習設計與管理學系系學會、國立高雄大學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系學會、奪回桃園青年陣線、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學生議會、囹語青年媒體、國立臺南二中學生自治會、國立彰化高級中學學生會、國立中興大學學生會學生代表大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學生議會、桃園市立永豐高中班聯會、高雄中學嘻哈文化研究社、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學生會、台灣牙醫學生聯合會、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學生會、校園民主行動本部、長老教會台中大專聯合團契、大灣高中學生會、陽明大學研究生學生會、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學生會、南開科技大學學生會、中國北京大學臺灣校友總會、Chulalongkorn Taiwanese Community、留港臺灣學生會、臺灣留學大陸青年學生發展協會、建中田徑隊、高雄中學學生聯合自治會行政中心、世新大學音樂實習操作研究社、建中青年社、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辯論社、史丹佛臺灣學生會、彰化高中學生議會、LSE-Taiwanse Student's Union、Taiwanese Student Association in Hawaii、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系學會、嘉義高中班聯會、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性蘋社、護台灣主權學生聯盟、天主教聖功學校財團法人台南市天主教聖功女子高級中學班聯會、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滔滔社、台灣原住民族太魯閣族學生青年會(持續更新)
聲援組織:台灣共生青年協會、臺灣青年民主協會、鄭南榕基金會、社會民主黨、臺南彩虹遊行聯盟團隊、台灣教授協會、台灣親子共學促進會、彰化老屋翻轉文化陣線、社團法人臺南市台南新芽協會、社團法人臺灣北社、社團法人臺灣社、彰化縣磺溪文化永續協會、基進黨、原住民族青年陣線、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灣圖書室文化協會、好民文化行動協會、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法操司想傳媒(持續更新)
個人公開連署:
周婉窈(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黃厚銘(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范雲(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何明修(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吳叡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陳儀深(中央研究員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詹素娟(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彭仁郁(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黃國昌(立法委員;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洪慈庸(立法委員)
陳柏惟(基進黨發言人)
苗博雅(臺北市議員)
邱威傑(臺北市議員)
吳沛憶(臺北市議員)
劉崇顯(新竹市議員)
戴瑋姍(新北市議員)
黃守達(臺中市議員)
張之豪(基隆市議員)
林飛帆(島國前進發起人)
陳威仲(拷秋勤樂團/激進工作室)
朱品諭(拷秋勤樂團)
蔡丁貴(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系名譽教授)
陳東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張錦華(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
林麗雲(國立臺灣大學新聞所教授)
吳瑞北(國立臺灣大學電機系教授)
薛化元(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李衣雲(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林果顯(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紀大偉(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曾士榮(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陳芳明(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林佳和(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陳志輝(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徐世榮(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葉浩(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林元輝(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教授)
劉昌德(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教授)
陳儒修(國立政治大學廣電系教授)
楊佳嫻(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沈伯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王丹(國立中正大學客座助理教授)
陳尚志(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蘇瑞鏘(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研究所助理教授)
楊宗澧(好民文化行動協會理事長)
閔柏陵(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理事長)
札西慈仁 Tashi Tsering(西藏台灣人權連線理事長)
藍佩嘉(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 教授)
林鶴玲(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教授)
黃克先(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副教授)
張娟芬(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客座助理教授)
胡素婉(中山醫學大學口科所教授)
曲家瑞(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助理教授/藝術家)
鄭曉峰(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系副教授)
洪韵婷(長榮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
李建達(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蔡振家(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
Christian Helmut Wenzel(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特聘教授)
苑舉正(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陳政維(國立臺灣大學電機系助理教授)
鐘嘉德(國立臺灣大學電機系特聘教授)
吳牧錞(國立臺灣大學人類系助理教授)
林良榮(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還有百名無法ㄧㄧ表列
公開完整連署名單:
https://docs.google.com/…/18i2Vsr3233B-Dd9POGGm3Velp4…/edit…
(持續更新)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實習 在 幹幹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幫分享ㄍ
字寫ㄉ也很好看 讚
【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拒看偏頗造神報導,抵制不實假新聞】
團體連署表單:http://bit.ly/2YRogbe
個人連署表單:http://bit.ly/2UCnJdY
自2018年九合一大選後,特定媒體偏頗、造神與造假新聞不斷,舉凡東森新聞台報導「網傳淘寶消費送豬肉腸,建議煮熟食用或丟棄」,中天新聞台播報「異相?!三市長合體天空出現『鳳凰展翅』雲朵」,都造成未經查證的資訊流傳,引起社會輿論與資訊混淆。甚至有特定新聞台,在新聞播報時段以不合理的報導比例,塑造對單一政治人物的偶像崇拜,皆是媒體亂象與失控的具體呈現,顯示媒體喪失第四權的角色與責任。
在言論自由日這天,由各大專院校學生會、學生異議性社團與青年學生,串聯發起「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是因我們看見報導偏頗、不實新聞的新聞媒體,表面上高舉「言論自由」、「新聞自由」的大旗,實際上卻持續播報假新聞、造神新聞,破壞台灣的社會互信和民主體質。
事實上,新聞媒體所擁有的言論自由、新聞自由並非無限上綱,憲法第23條賦予國家在法定與限度內限制人民自由,《衛星廣播電視法》第27條即規範,「製播新聞及評論,應注意事實查證與公平原則」,並不得有妨害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製播新聞違反事實查證原則,致損害公共利益等情形。我們認為媒體不應淪為不實資訊和信仰狂熱的製造機,在言論自由的大旗下,媒體更應承擔相對應其自身影響力的社會責任,落實事實查證、合理分配報導內容比例,秉持呈現多元意見和民主精神進行新聞資訊傳遞。
另外,從眾多學者的研究,可以發現中國政府不斷地以行銷資金投放、戲劇娛樂節目銷入中國的市場控制等等利益誘因,引導台灣新聞媒體報導時的自我審查,甚至驅使諸如旺中等在中國有龐大事業利益的企業集團回台買下媒體,進一步操控台灣媒體的報導方向。近期臉書粉私專頁大量的收購消息浮上檯面,更讓我們認為必須警覺中國在「資訊戰」的策略下,有計畫的散播網路消息,並藉著部分新聞媒體協助傳播這些難以核實的網路資訊,影響台灣的輿論市場。
面臨媒體失控與「中國因素」的無聲入侵,各校學生會、學生異議性社團與青年共同發起並組成「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並提出以下三點訴求與未來行動:
(一)抵制違反事實查證原則、損害公共利益的不實新聞。
(二)拒絕收看報導比例不合理、報導偏頗、充滿造神新聞的媒體。
(三)警覺新聞背後的「中國因素」,要求政府加緊防堵中國資訊戰的金流和操控。
面對中國軍機近20年來首次闖越臺灣海峽中線、大量網軍欲購買各臉書粉絲專頁、媒體作為第四權偏頗失序,臺灣面臨內外政艱鉅的情勢,我們認為,臺灣的學生與青年不應於此時選擇沉默。此次由各校學生會與學生異議性社團串連的行動,將以大學生的身份共同向社會表達訴求,反對新聞的造假與造神,要求媒體自律,承擔起媒體身為第四權應負的社會責任。
共同發起:國立臺灣大學學生會、國立政治大學學生會、政大野火陣線
學生組織串聯:國立臺灣大學意識報、國立成功大學學生會、國立交通大學學生聯合會、國立清華大學學生會、國立臺灣大學學生代表大會、臺灣學生聯合會、國立政治大學研究生協會、國立臺灣大學研究生協會、國立清華大學研究生聯合會、國立臺南大學學生會、輔仁大學學生會、國立中正大學學生會、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學生議會、國立臺東大學學生會、中國科技大學學生會、中華科技大學學生會、淡江大學學生會、國立金門大學學生會、東吳大學學生議會、東海大學學生會、國立嘉義大學學生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學生會、國立臺北大學臺北校區學生議會、南華大學學生會、臺北市立大學學生會、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學會、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系學會、中原大學學生議會、實踐大學學生議會、國立屏東大學學生議會、中國文化大學學生會、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學生會、國立臺灣大學濁水溪社、國立成功大學零貳社、國立中正大學CCU公共事務研習社、高雄醫學大學透明革命、國立臺北大學翻牆社、東吳大學難容社、國立臺灣大學臺灣語文研究社、國立中山大學放狗社、國立臺灣大學大陸社、中女中鳴青社會研究社、朝陽科技大學學生會、中國醫藥大學學生議會、國立台灣大學女性研究社、政大種子社、銘傳大學優客性平社團、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生會、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學生會、它核他們的故事、中部共生青年組合、國立中央大學燎原社、台南高校對流層、台中一中水源同好會、國立交通大學敵霸閣、國立成功大學研究生學會、文華高中文華青年自治會、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系學會、全國中學學生權益研究會、朝陽科技大學傳播藝術系系學會、中國文化大學文化學生自治改革陣線、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自治會、國立中央大學學生會、國立臺南二中學生自治會、長庚大學學生會、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拾事社、全國學生學論議題論壇、社團法人台灣醫學生聯合會、國立中興大學學生會、國立台北大學尋寶社、國立台北大學三峽校區學生議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領新世代、國立臺灣大學浪達女同志社、台中二中龍吟辯論社、臺中一中學生會、逢甲大學學生會、彰化縣立和美高中班聯會、東海大學學生議會、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摸索社、國立宜蘭大學學生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嘻哈文化研究社、國立體育大學學生會、中國文化大學野青社、國立彰化高中學生自治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噴泉詩社、獨立媒體-草根青年發聲網、國立南科實中學生會、國立中興大學新聞社、美國耶魯大學台灣同學會、亞洲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系學會、靜宜大學尋根樹社、元智大學系學聯合會、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系學會、國立中山大學學生議會、台北市立成功高中班級代表聯席會、國立東華大學烏勇社、北一女綠覺醒、亞洲大學不學無術丈量室、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學生會、國立東華大學學生自治會、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學生會、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映画社、國立體育大學學生會、讓狂人飛學生社團文化再造協會、龍津高中班聯會、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學生會、大灣高中電子音樂社、臺南女中學生會、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研究所所學會、國立東華大學烏頭翁社、東吳大學擊跆拳社、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系學會、國立中山大學性別友善社、思潮刊物、亞洲大學學生會、NUS-Taiwan Student Association、Taiwanese in New Delhi Association、國立嘉義大學數位學習設計與管理學系系學會、國立高雄大學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系學會、奪回桃園青年陣線、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學生議會、囹語青年媒體、國立臺南二中學生自治會、國立彰化高級中學學生會、國立中興大學學生會學生代表大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學生議會、桃園市立永豐高中班聯會、高雄中學嘻哈文化研究社、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學生會、台灣牙醫學生聯合會、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學生會、校園民主行動本部、長老教會台中大專聯合團契、大灣高中學生會、陽明大學研究生學生會、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學生會、南開科技大學學生會、中國北京大學臺灣校友總會、Chulalongkorn Taiwanese Community、留港臺灣學生會、臺灣留學大陸青年學生發展協會、建中田徑隊、高雄中學學生聯合自治會行政中心、世新大學音樂實習操作研究社、建中青年社、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辯論社、史丹佛臺灣學生會、彰化高中學生議會、LSE-Taiwanse Student's Union、Taiwanese Student Association in Hawaii、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系學會、嘉義高中班聯會、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性蘋社、護台灣主權學生聯盟、天主教聖功學校財團法人台南市天主教聖功女子高級中學班聯會、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滔滔社、台灣原住民族太魯閣族學生青年會(持續更新)
聲援組織:台灣共生青年協會、臺灣青年民主協會、鄭南榕基金會、社會民主黨、臺南彩虹遊行聯盟團隊、台灣教授協會、台灣親子共學促進會、彰化老屋翻轉文化陣線、社團法人臺南市台南新芽協會、社團法人臺灣北社、社團法人臺灣社、彰化縣磺溪文化永續協會、基進黨、原住民族青年陣線、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灣圖書室文化協會、好民文化行動協會、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法操司想傳媒(持續更新)
個人公開連署:
周婉窈(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黃厚銘(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范雲(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何明修(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吳叡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陳儀深(中央研究員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詹素娟(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彭仁郁(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黃國昌(立法委員;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洪慈庸(立法委員)
陳柏惟(基進黨發言人)
苗博雅(臺北市議員)
邱威傑(臺北市議員)
吳沛憶(臺北市議員)
劉崇顯(新竹市議員)
戴瑋姍(新北市議員)
黃守達(臺中市議員)
張之豪(基隆市議員)
林飛帆(島國前進發起人)
陳威仲(拷秋勤樂團/激進工作室)
朱品諭(拷秋勤樂團)
蔡丁貴(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系名譽教授)
陳東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張錦華(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
林麗雲(國立臺灣大學新聞所教授)
吳瑞北(國立臺灣大學電機系教授)
薛化元(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李衣雲(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林果顯(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紀大偉(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曾士榮(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陳芳明(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林佳和(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陳志輝(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徐世榮(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葉浩(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林元輝(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教授)
劉昌德(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教授)
陳儒修(國立政治大學廣電系教授)
楊佳嫻(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沈伯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王丹(國立中正大學客座助理教授)
陳尚志(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蘇瑞鏘(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研究所助理教授)
楊宗澧(好民文化行動協會理事長)
閔柏陵(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理事長)
札西慈仁 Tashi Tsering(西藏台灣人權連線理事長)
藍佩嘉(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 教授)
林鶴玲(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教授)
黃克先(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副教授)
張娟芬(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客座助理教授)
胡素婉(中山醫學大學口科所教授)
曲家瑞(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助理教授/藝術家)
鄭曉峰(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系副教授)
洪韵婷(長榮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
李建達(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蔡振家(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
Christian Helmut Wenzel(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特聘教授)
苑舉正(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陳政維(國立臺灣大學電機系助理教授)
鐘嘉德(國立臺灣大學電機系特聘教授)
吳牧錞(國立臺灣大學人類系助理教授)
林良榮(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還有百名無法ㄧㄧ表列
公開完整連署名單:
https://docs.google.com/…/18i2Vsr3233B-Dd9POGGm3Velp4…/edit…
(持續更新)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實習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主持人: 李基銘
實習主持人: 何佳芸、 高玉霖(國防大學新聞系學生)
本集主題: #陶藝創作展 陳妍臻 (Yan-Jhen Chen)專訪
細微末節間的重複現象
創作者陳妍臻來自苗栗,幼時於鄉間田野中成長,她的兒時記憶中,沿著家門口出來即面對著緩緩的山坡,另一邊則盡覽著廣大遼闊的稻田。尚未搬到那喧鬧的台北前,她的生活被大自然的環境所環繞著,無論是下課時撿取松果,在經常有昆蟲出沒的遊樂器材區玩耍、去學校後山探險、幫忙家裡農務等。
每逢週末假日,陳妍臻與姐姐們常花約3個鐘頭的路程,到十公里遠的外公家遊玩,從田野小徑直到水泥砌成的道路,常一路望著天空唱歌、聊天,閱覽大自然的景色,因而養成這不經意時顯現的習慣:她的目光總會不自覺得,找尋週遭自然環境間的細微變化。
陳妍臻就讀高職時,主修數位媒體動畫,當時因緣際會下進入了畫室,而開始了純藝術的學習。這也是她第一次接觸陶藝的地方,因為在畫室裡度過了一段愉快的日子,日後進入大學時,便更加對陶藝及雕塑有著濃厚的興趣。大學期間的創作主題,陳妍臻皆以自己為中心發展,來感受家人、朋友及外在,給予她內心的想法,作為起初創作的養份。直到升上研究所後,她漸漸從過往的創作脈絡裡,挖掘到自己潛意識裡一直關注的題材。
喜歡攝影的陳妍臻,以拍照的方式將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捕捉起來,將鏡頭作為她的眼睛,把雙眼所看到的事物紀錄下來。但對於當下所產生的心情與情感,往往難以呈現在一個畫面中,內心的想像更是無法用影像的方式保存。創作,能夠使她心中所有想像具體化呈現,而陶瓷這媒材擁有可保存千年的特性,讓一瞬即逝的風景、甚至是記憶的消退,不會再因為時間而消逝。
親手捏塑的真實感 豐盈了自己
陶土是陳妍臻人生轉折的初始點,代表著新生。初次接觸陶藝時,她感受到這媒材竟充滿了能量,無論是土本身的韌性,或是她本身的力量,在施做的過程的捏塑、堆砌、刮土的動作,都讓她在其中感受到真實的自我。每一次的創作都代表著對自己新的認識,也包含著生活中所帶給陳妍臻的感動、體悟,還有挑戰。
「我不喜歡重複,而我的生活和創作中卻充滿了重複性。」陳妍臻每日從住家到學校之間往返的日常生活,就像是卓別林在《摩登時代 》中飾演的角色般,重複又乏味。即使不是在創作,她也常常輪播著同一首歌、同一齣電視劇,就像上了癮般的,即便她聽過、看過無數遍,還是得要撥放著甚麼,才能夠使她的內心感到安定,常常因為循環多次培養了慣性,如果一天沒有聽、沒有看,便會覺得渾身不自在。
她跟重複不斷糾結著,於是她便開始從看似充滿重複性的生活裡,尋求微小的差異性。就如同安迪‧沃荷的《康寶濃湯罐頭》,是生活中常見的罐頭食品,也是經常在電視廣告中、大賣場出現的大眾商品,即便看似重複,其實仔細地檢視,當中必然發現有些微的差異。
習以為常的事情 未必如此
陳妍臻的創作動機,來自於某次與父親一起除草時的事件,當中對一種植物所產生的好奇,使她開始注意到:原來習以為常的自然生態象,都是以人為的角度,將它合理、想像化了,察覺了現實上與想像中的差異,當下的打擊也觸動了她,終於明瞭到自然之於她的意義。
當時她在山谷間看到許多樹木被藤蔓覆蓋著,好似自然編織而成的綠色地毯般,便慣性的將大自然的「美景」視為理所當然。陳妍臻描述了當下的情景,那時父親教她如何將野櫻花樹上的爬藤植物除去,她才驚覺一棵樹長得再好,若只要被爬藤植物纏住,爬藤植物會為了生存攀爬至樹木的頂端,包覆並阻礙樹木的生長,使樹木被攔腰折斷、或是見不到太陽慢慢枯死,無法長久存活。原來這爬藤植物名為「小花蔓澤蘭」,導致其它植物難以生存,影響了自然的生態。
關注日常生活的細微處
在我們的生活週遭,有許多細微渺小的自然生態,也許大家都曾和陳妍臻一樣,不自覺地用人為的慣性將自然的視覺表象加以合理化,將自然美景當作為生活娛樂的一部分,而遺忘其存在的根本價值與意義。陳妍臻也希望透過她的作品,能使觀者重新認識生活當中,對生態、對人們而言,最重要的小事。
陳妍臻簡歷:
清華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系-藝術教育研究所 (碩三)
長榮大學 美術系-立體組 畢業
復興商工 美工科-電腦繪圖組 畢業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實習 在 雅典數位藝術節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醫院診所健康懶人包 的推薦與評價
在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實習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ggggg也提到「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 一起來認識心輔犬, 學習如何正確與牠們相處, 也重新認識「關係」 ... ... <看更多>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實習 在 雅典數位藝術節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醫院診所健康懶人包 的推薦與評價
在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實習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ggggg也提到「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 一起來認識心輔犬, 學習如何正確與牠們相處, 也重新認識「關係」 ... ... <看更多>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實習 在 臺北數位藝術中心- DAC 2021第一期實習生招募開跑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DIGITAL ART CENTER, TAIPEI MENU參觀資訊週二-週六11:00-19:00 展覽空間開放時間至18:30週日、週一休館免費參觀聯絡方式11158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80號+...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