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太太詢問半澤直樹:「這麼多股票,到底哪一支會漲?」
半澤直樹微笑地回答:「買股票也是為了支持那家公司,股票的價值不只是一串金額數字,它還承載著人們的信念與寄託。賺不賺錢是其次的,選股該考慮的,是自己是否喜歡那家公司。」
「懷著想給他們遞情書的心情,買他們的股票吧!」💌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台灣it產業公司 在 小吃貨的英國生活日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小吃貨看完影片心得文》【在台灣工作 VS 在英國工作】
我現在的公司也是大約五點半下班,如果自己早點到就早點走,晚到就晚走,但通常六點大家就都跑光了XDD
雖然說工程師也是類似責任制,但主要就是自己在JIRA Kanban 上面填寫自己預估要多少時間完成,重點就是自己要對自己接的 case負責,但是如果一個task需要花超過你所預估,或是PM預估所需要的時間,就要看是不是當初錯估task的size,或是有什麼技術上的問題,大家一起來解決,而不是讓你自己一個人加班加到爽這樣......
以前在台灣工作的時候就是,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完,沒做完就是你的問題。但很多時候其實問題不是只出在一個人身上。當初Top manager問我們主管為何大家都over time,我們主管的解決辦法竟然是叫大家不要寫over time.....或是看大家加班就趕快說,早點回家,而不是去調查為何大家工作做不完。其實在台灣工作,雖然說我們一直加班,但做的事情好像也沒有比較多,就是效率不好,但效率不好也不是因為員工的個人問題,往往是公司的培訓制度、體制,或者實行等等問題。
在英國工作也讓我了解到溝通的重要性,也順便檢討了自己。因為我自己是一個很不喜歡麻煩別人的人,總覺得有事情自己想辦法解決,但後來發現這是一個很不好的習慣。剛到公司時,主管就說,要善用團隊的資源,有什麼事情不要每次都問他,要自己去問團隊裡的所有人,試著從其他人身上學習不同的技能。我一開始只是覺得很煩,跟其他人一次都沒說過話,主管又不幫我引薦,這樣冒昧的去找其他人幫忙不是很尷尬嗎? 但後來我了解到,這就是文化差異,公司裡所有人都是一個團隊,部門裡所有人都是團隊,怎麼樣去建立所謂的Network,怎麼樣讓大家把你當作是團隊的一員,怎麼樣化解那個尷尬,這才是我應該要學習的。在台灣我們總是被教育成,自己的事情應該要自己完成,不要當個Free Rider,總是好像要有貢獻。然而每個人的學習曲線、貢獻度本來就不一樣,團隊裡面有厲害的人,有弱的人,這就是Diversity,強者學習幫助弱者,弱者從強者身上學習,然後整個團隊一起成長,整個公司一起成長,而不是同事們互相競爭。這才是一個良好的環境,員工開心的工作,互相扶持,公司才能長久。我想這也是我們公司,可以做到50年的關鍵。很多IT產業,公司都稱不到10年20年,一些新創公司,一下子就被一些大公司併購,大家在一直講求創新、年輕的同時,也應該要思考,怎麼樣可以成為一間,讓員工願意繼續待著的好公司。
當然,台灣也不是不好,台灣在過去短短幾十年內,快速的發展成已開發國家,這過程中我們必然缺少了什麼,是我們需要去學習去補足的。英國從工業革命到現在,花了一百年才把整個國家、社會經濟、文化提升到現在的成就。多少人、多少血淚,才造就了如今的英國、男女平權、捍衛勞工權益。台灣從經濟起飛到現在也不過25年,我們需要學習的還很多。就像我的中國同學說,他們也正在學習民主,這是每個國家必經的過程。很多時候表象僅只是表象,媒體說的也不全然是事實,真相只有自己去發掘,才能體悟。
我覺得自己能夠成功的留在英國,也是因為有過去在台灣工作的經驗,讓我學到了什麼是工作的態度,以及更珍惜現在所壅有的一切。出國是為了增廣視野、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選擇不回去台灣不代表台灣不好,而是自己還不想回去,就像是在外的遊子還想遊歷一會兒。也不見得每個遊子最後都一定要回家,就像當初唐山過台灣一樣,我們的祖先在台灣定居了,才有了我們。或者像曾經的歐洲人到了美國,建立了新國家。只要跟隨著自己的初衷,就可以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