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大同 | 諺語新知
大家經常說小康、大同,但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這就要從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會說起。
有一次,孔子參加祭典,典禮結束後,他信步來到一座高台上,舉目望去,只見遠處霧茫茫的一片。想起諸侯各國征戰不止,周王室又日漸衰弱,禁不住發出長長的感歎來。他的學生言偃在一旁問道:「老師為什麼要長吁短歎?」孔子說到:「我沒有趕上堯、舜、禹的時代。那時選拔的官吏都是賢明有德的人,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講究信義和友誼,所有人都被照顧得妥妥當當。」言偃說:「老師說過:那時的東西丟在路上都沒有人要,人們唯恐自己的力量貢獻不出來,一切財富歸公家所有,需要時,人們去取來就是。」孔子接著說:「是的,這就是所謂的「大同社會」。」
言偃又問道:「老師曾說過「小康社會」,那又指的是什麼?」孔子回答道:「禹、湯、文王、武王、成王、周公,都是以禮義治理天下。他們以此來分清是非,考査人誠實不誠實,樹立仁愛的榜樣,給人民揭示了生活的準則。如果有人公然違反禮義,群眾會把他看成是禍害,使他陷於孤立。這樣的社會,就叫做「小康」。」
孔子最嚮往五帝時代的「大同世界」。大道得以實踐,天下為公,政權會傳給賢能的人,人們講求誠信,追求和睦。大家都能以「推己及人」的方式親愛別人。但就算沒有大同世界,孔子也希望有「小康社會」。夏、商、周三代大道不行,進入「小康之治」的時代。那時人們重視個人的利益,容易出現陰謀詭計和戰亂,所以三代的君主以禮義維繫社會秩序,讓大家遵守一切禮儀和制度,以維繫社會秩序,令天下不至於大亂。現在看來,孔子的理想似乎再也無法實現了。
#知史 #中國歷史 #諺語 #諺語新知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