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旅行,妳不孤單嗎?
我從小個性就獨來獨往,可能是我思想自由,不喜歡受人約束隨波逐流,從學生時代就對一個人生活習以為常。
大學畢業後,我就多年在旅途上,一年沒回家幾次。從2016年選上澳洲觀光大使、後來跑到倫敦體驗上班族生活、存一筆錢環遊歐洲到冰島追極光、到夏威夷島打工換宿、埃及以色列背包闖蕩中東非洲⋯走遍了全球近50國橫跨六大洲,一直都是邊旅遊邊工作的狀態,直到去年疫情爆發才輾轉返回台灣。
曾經幾段感情沒有走下去,也是因為我無法放棄自己的夢想與愛好的自由。
對於世界各地充滿好奇心,骨子裏留著探險家的血脈,我就是喜歡不斷挑戰、發掘新鮮的事物;反之對於一成不變的舒適安定的生活,我感到枯燥乏味。
我是個居無定所定不下來的人,因為只有這樣流浪的日子,我才感覺自己是活著。
而這幾年下來,旅途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旅人也是來來去去,對於身邊的人事物一切都是隨緣。一個人旅行久了,自然也就學會獨立生活、形成強大的保護自我的能力,我幾乎不曾感覺到「孤單」。
直到去年與現在的男朋友失聯多年後意外重逢,我們開始一起旅行,我才慢慢地放下那孤僻的自尊心與像高牆般強韌的自我保護力。兩個人一起旅行生活相處不容易,有時候難免有衝突摩擦,但在這段旅途中,同時也讓我深深感受到「互相分享」遠遠比「獨自享有」更加地喜悅快樂。
以前的我,喜歡獨自一人旅行。
現在的我,害怕沒有旅伴。
因為,真正的幸福是當你可以與人分享。
The real happiness is when shared ❤️
#獻給所有旅人們 #愛就分享 #tolove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250的網紅AP 潘宇謙,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Subscribe to AP's 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tOWwXosR0b63jSaG6GjZww?sub_confirmation=1 Music Video of Anson Poon performing 一個...
喜歡獨自 一個人 在 木的諮商_Mood Radio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木的DJtime
近期因為疫情的影響,開始出現報復性消費潮,從報復性旅遊、報復性購物,又或者是報復性買股,可以看得出我們的內在有一股慾望需要發洩,可能是來自於對環境的不安,又或者是生命安全突然難以掌控,需要透過花費以及持有來平衡心裡的空虛。
一項針對COVID-19的衝動消費研究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焦慮氛圍下,人們不斷接收到與肺炎相關的資訊,例如:今天幾例本土、oooo足跡為何、哪一國病毒變種等等,太多令人不安的消息了。
這些超載與過量的資訊使得我們無時無刻感到焦慮不安,為了緩解這樣長期浸泡的焦慮,行為上便出現許多衝動行為。
除此之外,也因為人們更依賴網路與手機,導致與現實生活的連結減少,隨之而來的是更強烈的焦慮不安。
🌟購物時會出現的心理狀態
1️⃣買的是產品資訊:最新上市的3C產品。
2️⃣依據意見購買:別人覺得我很適合、我覺得這產品很前衛。
3️⃣想當潮流代表:買了最新上市的,追求一個時髦。
4️⃣作為一種嗜好:喜歡欣賞產品跟購買。
5️⃣避免悔恨:深怕買到讓自己後悔的商品。
6️⃣選擇焦慮:每次買東西都很焦慮,太難做出選擇了!
7️⃣我很特別:持有新產品代表你很不同!
8️⃣做完整的功課:決定購買前會做十足的功課,過程中常常感到挫折,因為擁有有更多資訊可以評斷。
🌟強迫性購物Compulsive Shopping Disorder
💡在購買物品時你會有以下幾個習慣嗎?
1️⃣對於不需要的物品難以拒絕。
2️⃣因為過度購買而使經濟陷入困難。
3️⃣對買不需要的物品全神貫注。
4️⃣過度購物導致工作學業家庭受到影響。
5️⃣花大量時間在研究不需要的物品。
‼️強迫性購物如同上癮,在購買的當下,腦部會分泌多巴胺及腦內啡。
(註:多巴胺助長我們去追求渴望的人事物,腦內啡則是幫助我們從痛苦中堅持下去。兩者均會讓人有好的心情感受。)
🌟什麼情緒會產生強迫性購物的行為?
大多數時候會有這樣的購買行為出現,常常伴隨著生活中的壓力,可能是憂鬱、焦慮,在購買的同時,如同釋放壓力一般。然而購買的當下獲得了短暫的滿足感,事後卻因為無法掌控自己購買的慾望而引發更強烈的憂鬱。
大部分的有強迫性購物的人,在購物時多以線上進行,且喜歡獨自購買,原因在於可以減少跟他人互動時的尷尬感受。所以,更可能一個人越買越多。
🌟衝動購物(Impulsive Shopping)與強迫性購物(Compulsive Shopping)是不一樣的!
衝動購物來自於外在誘惑的驅使,可能是五顏六色的商品、電商促銷的廣告、手機浮現的資訊,這些種種會引發內在想購買的慾望。
強迫性購物則更多是來自於內在的動機,例如壓力、心情等,這較容易引發我們出現上癮的行為酬償機制。
面對焦慮不安的心情,請參考 #木的
也歡迎與我們分享你購物時的心情感受~大家一起來交流!
參考文獻
Xiao, H., Zhang, Z. & Zhang, L. A diary study of impulsive buying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Curr Psychol (2020).
#購物 #衝動購物 #強迫購物 #消費 #強迫 #肺炎 #covid19 #壓力 #緊張 #焦慮 #不安 #信用卡 #卡奴 #線上購物 #心情 #諮商 #諮商心理 #台北諮商 #新北諮商 #郭玟秀諮商心理師 #黃旻諮商心理師 #圖文插畫家麗莎
喜歡獨自 一個人 在 周二珂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些星座喜歡孤獨,享受寂寞,內心藏著大智慧。
喜歡獨自 一個人 在 AP 潘宇謙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Subscribe to AP's 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tOWwXosR0b63jSaG6GjZww?sub_confirmation=1
Music Video of Anson Poon performing 一個獨唱的理由 A single's single
《一個獨唱的理由》數位線上收聽
♬ KKBOX:https://goo.gl/R1mPHW
♬ JOOX:https://goo.gl/DpkyUC
♬ MOOV:https://goo.gl/AmZ9vB
♬ MusicOne:https://goo.gl/7L2iZM
「一個人不一定代表孤單,
寂寞不一定代表一個人」
一個人食飯、一個人逛街、一個人唱KTV……「一個人」不論做什麼都總是被社會冠以不同的
負面詞彙,甚至被人們定型為「毒」、沒有朋友、自閉,因為獨自一人就像是不完整的個體,別人總是對此投以異樣的眼光。然而為什麼沒有人會覺得「一個人」是勇敢,是值得佩服的呢?其實每個人偶爾都需要個人的空間,在獨自一人時就是重新找回自己的時刻,就像是把散落
一地的碎片,重新組合一次,整理好便可重新再出發。
用音樂拯救自己 用音樂填滿自己的心靈
愛唱歌的人何其多,成功出道的卻寥寥。潘宇謙AP作為被選中的「幸運兒」,看起來順風順水,其實他除積極參與各類唱歌比賽外,亦認真做過不少demo寄給唱片公司,Anson認為「唯有不斷的準備,在機會來臨時才可把握的住」。除音樂路上的發展,Anson亦在2017年初嘗戲劇表演,其在網劇《反黑》中飾演Teddy仔一角,與多位前輩合作,了解到更多如何調動情緒藉以幫助歌唱上的技巧,也讓很多原本不認識潘伯仲的人透過「Teddy仔」從而認識到他的音樂。
Anson自2016年出道至今共推出3首單曲,但音樂的路上總有批評的聲音,然而各人有各人的聲音,何必為那些反對你的感到悶悶不樂,當你感到孤立無助之際,何不給予自己一個獨唱的理由,拿起咪高風享受用音樂填滿自己的心靈的片刻,「獨唱著 開心 傷心 孤單的勇敢/這世界何來 可得每段押韻」。正正因為這種心態,公司特意找來吳國敬作曲,林寶填詞,並由Rubberband李兆偉編曲監製,為Anson創作出《一個獨唱的理由》。
歌曲中描述了人做任何事都習慣需要一個伴,但不知從何時起,比起和他人一起行動,更喜歡獨自一個。然而卻因太在意別人的目光,一直無法離開群體活動,讓自己無法進步,唯有離開這樣的舒適圈,才能真正克服心中的恐懼,好好打理重新出發。
同時《一個獨唱的理由》亦告訴大家如果能克服別人給予異樣眼光的恐懼,那就更有勇氣去追尋更獨立的自己,或許就會遇到不一樣的經歷。
一個獨唱的理由
曲: 吳國敬
詞: 林寶
編: 李偉@Rubberband
監: 李偉@Rubberband
沒哪個慰問 我鬆不了的眉頭
沒哪個勸喻 我應該放手
大節日 歡欣可有發售
燈飾鋪滿大樓合奏
萬句喧嘩中 多少 單身戰鬥
讓我去信任 我可興奮的緣由
為每個際遇 徹底的顫抖
換禮物 悲喜都要接受
假使快樂略嫌未夠
就靠一支咪 間接 吻吻傷口
獨唱著 開心 傷心 孤單的勇敢
面對著 高音 低音 反覆的氣溫
趁在無人 呼吸中質問
這世界何來 可得 每段 押韻
讓我去慶幸 記憶經過的人流
共哪個決裂 哪刻開了口
沒秘密 須於心裡滯留
聲嘶 哭笑 自憐 內咎
就算不得體 叫喊 哪顧可否
獨唱著 開心 傷心 孤單的勇敢
面對著 高音 低音 反覆的氣溫
趁在無人 呼吸中質問
這世界何來 可得 每段 押韻
獨唱著 開心 傷心 孤單的勇敢
自製著 經典 膚淺 稱身的氣氛
有沒旁人 聽得出不幸
我也會忘形 安撫 每段 教訓
教訓我 從來 這種 節目 殘忍
喜歡獨自 一個人 在 Campus TV, HKUSU 香港大學學生會校園電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上大學了,還是獨自一個人,
或者,你會開始感到焦慮,
因為你好像跟其他人不太一樣。
一個人的時候,會怕自己會被別人恥笑。
但為別人的評價而活,大學生貌似自由,
其實,他們早已在大學這個社會的縮影中,
慢慢地跟從本身固有的「傳統」,遺棄掉自己的思想。
一個人,如果擁有自我,不會害怕別人的目光。
所以我,有時候反而喜歡獨自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