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行業:氣候變化挑戰中三個年輕人的職場故事。 類似這樣的新趨勢,其實也正在台灣發生ing.....(09/17/2021 BBC News中文網)
在新冠病毒仍然沒有在世界範圍得到控制、國際間關注阿富汗局勢、中美戰略競爭、經濟前景不明等等問題的同時,一項新的全球民意調查顯示年輕人對氣候變化問題的焦慮程度。
由英國巴斯大學(Bath University)牽頭與另外五所大學所做的一項民意調查,據稱是此類調查中規模最大的,有超過一萬名年齡介於16到25歲的年輕人參加問卷調查。
其中近60%的受訪年輕人說他們對氣候問題感到非常擔心或極為擔心;超過45%的受訪者說對氣候的感受影響到了他們的日常生活。
其中四分之三的人說他們認為未來是可怕的;超過一半(56%)的人說他們認為人類在劫難逃。
受訪者中有三分之二的人說感到悲傷、害怕和焦慮。還有許多人感到恐懼、憤怒、絶望、悲痛、羞愧,和希望。
一個16歲的少年說:「這對年輕人來說當然是很不同的事情,對我們來說,地球毀滅是關係到我們個人的事情。」
在這樣的焦慮中,英國年輕人對「綠色工作」的興趣日益濃厚,他們有的工作在海上巨大風力發電場,還有的參與到製造家庭供暖新設備的綠色行業中。
綠色工作新潮流
什麼才算綠色工作?最簡單的答案是,一份直接有助於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當然許多人認為它應該也包括間接支持這一目標的職位。
這一類的工作致力於減少碳排放、恢復自然環境和物種多樣化、改善環境等。一般來說綠色就業集中在可再生能源、建築、交通、工業、農業和林業等六類經濟部門。
英國政府希望創造更多這樣的工作,有計劃將綠色工作職位從現在的41萬個增加到2030年的200萬個。
這樣的計劃並不是沒有風險,但某些領域將為許多人提供職業機會。
BBC科技事務編輯大衛·舒克曼(David Shukman)走訪了三個選擇在快速成長的「綠色職場」工作的年輕人,從他們的親身體驗中可以了解從事這些工作的感受。
無排放供暖
家庭燃氣鍋爐排放的廢氣導致地球過熱,國際能源署的智庫表示,如果全球要實現零排放能源目標,必須盡快停止銷售家庭燃氣鍋爐。
在愛丁堡附近的利文斯頓,三菱電機的工廠正在生產一種替代產品:空氣源熱泵,它從空氣中汲取熱量供暖和提供熱水,在此過程中沒有任何碳排放。
27歲的保羅·麥庫根(Paul McGoogan)七年前開始在生產線上工作,塑造空氣源熱泵的外殼金屬板。他現在是這個團隊的負責人。
他說,在一個新興的行業中工作,好處不僅僅體現在工作有保障、有安全感。
「我和女朋友剛剛買了新房子,我們的下一步是希望有孩子,所以知道我們在做的工作是在為更可持續的未來盡一份力,這對我來說非常重要。」
有了熱泵,就需要安裝,因此安裝熱泵的工作也是可持續的職業。據統計,2019年,全英國的熱泵安裝工作職位有900個,到2028年,預計將有15000個。
低碳農業
21歲的貝絲·坎貝爾(Beth Campbell) 在英格蘭北部林肯郡的斯肯索普(Scunthorpe)工作。去她就職的農場參觀,就像踏入了一個科幻小說的世界。
她在瓊斯食品公司(Jones Food Company)擔任研究助理,該公司是歐洲最大的垂直立體農場。在那裏,她檢查成千上萬的香料植物羅勒(basil)。這些香料種在巨大的托盤上,相互堆疊在,沐浴在柔和的紫色燈光下,吸收的是經過精心控制的營養和水分。
這裏, 水是循環使用的,電力來自屋頂上的太陽能電池板,不會釋放化學物質,沒有重型柴油機械,收獲後的作物在當地銷售。這一切都是為了盡可能降低環境成本。
貝絲見到海灘上的塑料垃圾和農作物歉收的景象後被深深打動,於是她報讀大學時選了化學專業。偶然的機會她從英國自然學家大衛·愛登堡的紀錄片中聽說了垂直立體農業,並意外地發現了這個離她家不遠的工作機會。
「我一時興起馬上申請並得到了這個工作機會,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第一次進來的時候就被嚇到了,農場的規模之大令人難以置信。」
室內農業作為一個概念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就一直存在,但從未有如此規模和全面的技術來使其成為可持續的農作方式。英國各地正在計劃建立幾十個。
貝絲說:「這可能會徹底改變農業,因為你在本地生產、本地銷售就不會因為把東西用飛機運送到世界各地而產生數以噸計的碳,這個過程中還有很多東西在運輸時就已經腐爛了,運到目的地時只能扔進垃圾箱。」
維修海上風力渦輪機
風力渦輪機正像雨後春筍一般湧現在英國周圍的水域,這導致了海上建築和維護工程業的蓬勃發展。
這個行業直接和間接創造的工作崗位達26,000個,到2026年,這一數字將上升到70,000個。
23歲的布雷迪·薩爾蒙(Bridie Salmon)是風能公司Orsted的學徒技術員,她正在學習如何維修這些巨大的機器,確保葉片保持轉動,發出沒有任何碳排放的電能。
她在看到了澳大利亞大堡礁的死珊瑚後,下決心要為環境所遭遇的破壞做一些事情。
她說,在她的職業規劃清單上,第一就是要加入一個幫助氣候變化的行業。於是她入讀了在林肯郡的格林斯比學院(Grimsby Institute),學習維修風力渦輪機。
獲得維修資格後,她將在一艘維修船上工作兩周,有機會去到離岸邊最遠的渦輪機。但這份工作充滿了挑戰。要檢查維修渦輪機,她必須首先經過波濤洶湧的海面,從船上去到渦輪機塔樓的底部,然後還要攀登很長的距離才能到最高處的機身。
最新型的一些渦輪機有近200米高。她怕不怕高呢?
她的回答是:「必須學會相信設備,相信保護繩索一定會給你保護,然後就不怕了。」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8557823
♡
在劫難逃小說 在 工頭堅。旅行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線上旅行團 #龍馬之旅 040
就在龍馬追隨勝海舟,並為了籌設神戶海軍操練所,而奔走募資時,土佐(高知)和薩摩(鹿兒島),分別發生了變故。
首先是土佐。此前因為安政大獄被判「謹慎」的老藩公——山內容堂,回到了土佐,並開始追究吉田東洋被暗殺的責任,因而導致土佐勤王黨的成員,紛紛走上切腹、監禁的命運。
龍馬畢竟是勤王黨的發起人之一,如果跟著武市半平太的路線,很可能也難逃此劫。所以「脫藩」的決定,反而讓他遠離了土佐的風波。
再來就是「薩英戰爭」。
從前任藩主島津齊彬開始勵精圖治、整軍經武的薩摩,因為一場意外,殺害了幾名誤闖「國父」島津久光出巡行列的英國人(生麥事件),招致英國的報復,由東印度艦隊司令,親自率領七艘戰艦,開往鹿兒島興師問罪。
幾言不合,雙方開戰。儘管薩摩方面也蒙受不少損失,包括齊彬設立的「集成館事業」都遭到炸毀,但薩軍的岸上砲火,也造成英軍相當大的船艦與人員損傷。
戰後談判,薩方抓住幕府不想(敢)得罪外國人的心理,向幕府借錢賠償英方;而英國在此戰役中,體認到薩摩的勇武,以及近代化的實力,雙方不打不相識,反而建立起某種程度的合作關係。
此後,漸漸形成一種「英國挺薩摩,法國挺幕府」的局面,將歐洲強國的全球爭霸,延伸到日本幕末的局勢來。
在薩英戰爭中,有一些人物,也值得一提。
例如薩船「天佑丸」上有一位五代才助,曾經去長崎海軍傳習所學習,但在此戰中被英軍俘虜、之後輾轉逃出。在薩英關係修好之後,他被派去英國留學,回日本成為實業家,就是開創了大阪商會的五代友厚。
另外,在岸上砲擊英國軍艦的薩摩官兵中,有一門砲的人員組合特別傳奇。指揮的是大山巖,兩位砲兵分別是山本權兵衛、東鄉平八郎。如果熟悉日本近代史的朋友,應該也會嘖嘖稱奇。簡單地說,這門砲的三人,在42年後,分別是日俄戰爭中,陸戰與海戰的最高指揮官。
今日的鹿兒島,在清水町的海邊,設有「薩英戰爭紀念碑」。如果要就近參訪,那麼在距離鹿兒島中央驛不遠的加治屋町,有一座「維新故鄉館」,此町也是幕末到維新的許多人物成長之處,可以在館中找到有關的展示。
雖是題外話,但寫到這段,不禁將它與《斯卡羅》、《傀儡花》的「羅妹號事件」做個比較。薩英戰爭是1863年,羅妹號事件是1867年;前者是英國海軍對薩摩武士,後者是美國海軍陸戰隊,對排灣族原住民勇士。
先不論成敗功過,但透過小說或戲劇,讓更多人對東亞近代史產生興趣,或願意更深入去理解,我覺得總是好的。
在劫難逃小說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科技本身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人性。
在今日的世界,每個人的體溫、指紋、眼球,都是個人身分紀錄的被動資訊,這些資訊就足以揭露個人的存在,讓人無所遁形。只是,我們早已習慣分享資訊,總是傻傻地將自己的資訊推送雲端,間接增加在城市監獄裡的透明度。
這就是《關鍵報告》所呈現的驚悚之處。假若哪天,我們不小心陷入約翰的處境,因誤會或誤判而變成犯罪嫌疑人,該如何逃脫與脫罪?
從《關鍵報告》的結局往前閱讀,會發現,科技創造全面監控的驚悚之處,並非科技本身,而是使用科技的特權之人,以私心濫用科技,暗地延伸自己的慾望,並且操弄大眾意識。
換言之,當科技成為一己之私的特權工具時,對於大眾就成了莫大的威脅。
例如,年初臉書、推特、IG相繼封鎖川普,即是其中一例。姑且不論川普的執政是否深得人心,或他是否干涉選舉結果與上任就職,光是社交平台集體封鎖川普,就已經是種未審先判的媒體專制。
《關鍵報告》(Minority Report),是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2002年導演的科幻電影。這部電影對於21世紀才出生的年輕人來說,肯定很陌生。但這部由1956年小說改編的電影,已經在2002年預告了今日的現實。
在這部電影上映的20年前,我們或許無法想像為何主角絕命大逃亡之時,會如此障礙重重、還必須更換眼結膜;也難以想像,科技的社會監視機制一旦啟動與追蹤,系統會如此全面籠罩無縫滲透、而個人又會如此無助在劫難逃。
不可思議的是,才不出20年光景,許多當時畫面上的想像與假設,竟然都已成為現實。
〈當全球最有權力的男人被社群媒體集體噤聲⋯⋯電影《關鍵報告》:可怕的不是科技,是人性〉https://tinyurl.com/yeo7fgua
#關鍵報告
#MinorityReport
#未來城市
#自由意志
#川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