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榜了!
三升一孩子都知道自己花落誰家,
不少孩子私訊詢問俐媽準備考語資班、數理資優班、電腦科技班、人社班、音樂班、舞蹈班、美術班、雙聯學制⋯的資訊,
去年有分享過 #俐媽學子經驗分享資優班篇
大家可以去看看
今年也陸續收到學長姐的投稿📇
以下是建中駱學長針對建中數資班的分享,
非常感謝他的大方慷慨!👍🏼
其他學長姐的投稿,俐媽一樣歡迎喔🙏🏻
———————————————————————-
📍 考進數資班有什麼優點呢?
🔆 主科老師會是比較有經驗的,幾乎沒有地雷老師。
三年不分班,會有電神互相切磋討論。
教學資源多,可以借用科學館做實驗、借競賽資料、想考數理科免修可以直接報名。
數理科目進度較快所以比較早上完,有更多時間準備大考。
📍 數資班的內容會不會比較難,成績會不會不好看?
🔆 數理科的內容會比較難,高一時課內最多到高二的難度,像我們班的老師是把必修和選修一起上。
某些科目段考較難,老師會調到比較高分,不用怕成績很難看。
我們這班的數理科老師高一還沒當過人,反而是英文和家政有人被當,所以在讀數理之餘也要顧一下文科。
📍 我是一個沒有超修的國三生,要怎麼快速準備考試?
🔆 初試:
認真寫考古題,就比較有機會過。
先寫完數資班的考古題,行有餘力再寫更難的科學班考古。我那一屆就有遇到差不多的題型。
初試會有沒準備的人來考,分數的標準差較大,只要考得好,T分數就可以多拉高一點(可以去看一下成績計算方式)。
初試有分數學和自然(沒記錯的話數學佔4成),數學會需要一些幾何觀察或代數技巧,我認為絕大部分可以用國中方法解出來。當然有些題目可以用高中方法算,但初試的題目多數還是設計成用國中方法就解的出來。建議不要從0開始拼高中數學,反而是刷考古題和看一下國中數學競賽技巧就好。
自然的部分也是多刷考古題,然後會發現各個領域的常考方向,主要是邊刷考古題邊加強自己國中基礎較弱的章節。
🔆 複試的部分變化較多:
數學佔複試4成,會出一些基本上不會看過的題目,每屆幾乎都有幾何證明,很重要。另外也會出數學遊戲,或尺規作圖,不要忘記帶圓規。我認為這裡比較難準備,因為範圍太廣了,只能確定的是加強幾何和作前幾屆的考古題。
物理和化學各佔複試的2成,都有筆試和實驗。
物理筆試會考一些標準的高二高三題型,但範圍較大,最常考的是運動學和力學,可以先讀一下好拿分。光學和熱學大多是國中的變化題,高中的電磁學與國中難度差較多,考的比較少。
化學筆試範圍有點多,建議稍微瀏覽高中各個章節,看過基本觀念,簡答題才不會空白,就算不會也要用自己有的知識掰出來。另外也有計算題,要寫整齊,細節也要嚴謹,因為我們的幾個化學老師是比較嚴格的人,所以不要讓會的題目被扣分。當然如果不會寫就盡量掰吧,老師還是會斟酌給分。
🔆 實驗的部分就要練習寫1次以上的實驗報告,建議要有基本的排版和模型在腦中。物理實驗大多很好懂。化學實驗如果沒學過就盡量掰。老師會在一旁觀察大家,操作器材也算一個分數,不要有危險行為。實驗不是每個人都做的完,數據也不一定很有參考價值,分數主要是在實驗報告裡的內容,如果實驗做不完記得先寫報告。
生物和地科各佔複試一成,我建議精熟國中內容就好,除非時間很多,不然不要花太多時間看高中內容。生物高機率會有辨別動植物器官、顯微鏡細胞等跑臺的題目,要對圖片有印象。
🔆 考試時不會就跳過(有時候錯題目怪怪的會送分,不要太糾結在文字)
簡答題不能空白,一定要寫。
如果有不會寫的難題不要太緊張,搞不好那一年特別難大家都不會寫。
✅ 再來是學習歷程的部分,學習歷程會用到競賽、專題等東西,不論最後有沒有要考數資,還是建議先從5科(數物化生地)中找到一個或多個有興趣(一定要有興趣,不一定是本來比較強)的科目,並加強他。
✅ 開學初會有能力競賽,奧林匹亞之類的,比較好選擇方向(除非5個科目都超強,但班上的確有那種神人)。
✅ 聽學長說歷年來數資班的升學率幾乎都是靠大考,能用科展或競賽保送的人佔少數。但建議還是可以多少參加競賽,就算有些只有初試過也是一個超大的加分,畢竟名額不多,學習歷程也用得到。
✅ 再來就是要關注人才培育計畫,大概在8, 9月可以去考,有台大、清大、中研院等等各科的培育。我是因為忘記報考所以學習歷程就少了一個重要的東西,學弟一定要記得有人培可以考。
———————————————————————
還有沒有學長姐願意補充?
俐媽代替學弟妹感謝您😊😊
#俐媽學子經驗分享
#俐媽學子經驗分享資優班篇
#台大明明學長姐學弟妹的經驗傳承很棒
地科報告題目 在 氣象達人彭啟明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還好因為疫情,無法出國,今年在中大半學期的課我還可以承擔下去。
這門「地球環境經營管理」,這次我嘗試帶同學了解各方面所學的產官學高度上,來看產業這件事,找到分工與分野。
令我很訝異的是同學表現很棒,儘管很多同學上台報告,題目是產業,但卻是政府預算執行的工作,一點都沒有產業的機會,也沒有公私協力,例如地球科學中的地科或太空、防災都有點類似,但從和國際的比較差異中,相信種子已萌芽。
相較於氣象,雖然官方壟斷仍多,但已經幸運太多了,只是我們需要去創造市場。
我和同學承諾,我找企業贊助,來辦場 「地科產業黑客松」,我不想再上課了,用活動來帶如何呢?
也希望同學可以多出去比賽! 磨練自己,訓練團隊能力。
同學報告題目如下:
1.地科產業
2. WCIS(更)
3.氣候賭局
4.福衛三號的產值
5.太空產業
6. 空氣品質物聯網
7. 消防
8.NCDR災防
9.測站儀器產業
10.後疫情時期的氣候變遷政策
11.流量經濟與氣象產業
12.運動競賽與氣象產業之結合
13.交通運輸與氣象產業
14.自駕車與天氣
15.AI與氣象產業
16.快意恩仇錄 鄭明典與吳德榮
17.氣象活用在船舶的航運
彭啟明
給中大學弟妹比個讚👍
地科報告題目 在 方保僑 Francis Fo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甚麼是創科的種籽?香港的資訊教育,一直被政府忽視,導致資訊教育培育的人材不足,現在資訊科技人材供應更出現斷層,種籽便沒有了。創科的陽光,就是香港政府對內及對外要加強投入對科技的應用,但單看現在政府的電子服務仍然追不上世界潮流,今次施政報告的網頁就連手機版也欠奉,要全政府投入科技生活及工作,真是談何容易?
至於創科的肥料,就是如何吸引外地科技公司來港投資,讓外地的公司為我們培育本地的科技人才,然後一直延續下去。可是我在這題目上已經談論了很多次,政府需要提供稅務及租務的優惠,才有機會吸引外國的企業來港開設公司,甚至科研中心,可是今次施政報告才應對某些行業給予稅務優惠,例如資訊科技行業,現在已是現屆政府任期的最後5個月,究竟是「遲來的春天」,還是「最後的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