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lack Power 💪🏿 ]
2020年是BLM的一年,今次為大家介紹七部黑人電影,全部可以在假期中在 #Netflix 收看。
首先介紹兩部西非國家製作電影。《Atlantics》是塞內加爾電影, 2019年康城影展獲得第二名的格蘭披治大獎,故事描述年輕女子被安排與有錢人結婚,但她心愛的年青小子卻投奔怒海,想偷渡往西班牙,不幸身歿與大西洋,結果帶出的故事,集愛情、懸疑、奇幻於一身,加上片中達卡(Dakar)近郊海岸的熱帶美景,氣氛獨特且浪漫,新晉女導演Mati Diop利用故事對這發展中國家的貧富懸殊和社會不公,提出溫柔但有力的控訴。
《Citation》來自尼日利亞,主題是 #MeToo,一心想爭取出國到聯合國服務的大學女研究生,被星級教授性騷擾,站出來投訴,面對校方調查委員會的懷疑眼光,不情願下成為校內焦點,甚至眾叛親離。可以想像,性騷擾問題在發展中國家,更是忌諱,女性面對的歧視問題肯定更多更嚴重,本片正是探討這重要問題。電影拍攝水準不錯,電影背景屬於西非中產階層,是我們一般較少接觸的,雖然片長近兩個半小時略為過長,故事末段情節上亦有點瑕疵,稍為美中不足,但整體值得一看。
《Beasts of No Nation》的導演,正是執導那被拖到明年上映,最新占士邦電影《No Time To Die》的美籍日裔導演Cary Joji Fukunaga於2015年的突破之作。電影於迦納拍攝,講述在內戰中的西非國家中的一個天真小孩,家人在內戰中被殺害,自己被游擊隊俘虜成為兒童軍人,失去童真之餘,換來滿手鮮血。片中飾演游擊隊隊長是我很喜歡的英國演員Idris Elba,與迦納童星Abraham Attah,兩人可謂大鬥演技,電影把非洲戰亂血腥暴力震撼呈現,慨嘆人性在權力鬥爭中如何被完全扭曲。
《His House》是一部題材獨特的英國恐怖片,故事描述一對來自南蘇丹、逃到英國的難民夫婦,被政府安置於一間舊屋凶宅,出現一連串靈異恐怖事件,當觀眾以為電影只顧賣弄恐怖和嚇人影像,最後才發現峰迴路轉,難民夫婦二人各自面對逃離家鄉時不可告人秘密,究竟他們最後能否安然在英國找到新的生活?片中對英國政府處理難民的制度官僚、冷漠和僵化,也默默地作出控訴。
最後介紹的三部都是美國電影,《The Forty-Year-Old Version》是Radha Blank自編自導自演作品。一名三十歳前曾經得獎的新進戲劇作者,明日之星變成事業無成,踏入四十之齢,面對「中年危機」(不過我認為其實四十歲太年青了),究竟要為劇作得以上演而作妥協,還是追求真正夢想,做個rapper?本片實是Radha Blank「講自己的故事」,真實而風趣兼有誠意,非常討好,屬於我今年最喜歡電影之一。
2020年失去了黑豹Chadwick Boseman,以下兩部電影提醒我們,這是對影壇多麼大的損失。《Ma Rainey’s Black Bottom》是他生前最後作品,飾演「藍調之母」Ma Rainey的樂隊喇叭手成員,講述1927年他們在芝加哥錄音室灌錄”Black Bottom”一曲那一天的故事,劇本改編自舞台劇,因此故事相對簡單,對白較多。Boseman的角色表面上躊躇滿志、自信十足,其實背後隱藏源於種族歧視的黑暗過去,一直未能擺脫,對比由金像獎得主Viola Davis飾演的女歌后,表面霸氣十足,其實卻老練如「麻鷹捉雞仔」中的母雞,懂得在白人世界中打滾,明知不過被白人利用搵錢,但在時勢之下懂得為自己為同伴爭取最多,無論是一樽可口可樂,還是給樂隊成員的酬勞。二人演技比拼精彩,令人惋惜的是,Boseman要不是英年早逝,前途真的是無可限量。
最後,《Da 5 Bloods》是著名黑人導演Spike Lee的最新作品,講述四名越戰時同一小隊的黑人老兵,回到越南,說是要找回當年陣亡的小隊隊長的遺骸,其實是要尋回當時埋藏的黃金,四人的友誼和生命,都在過程中受到考驗。Boseman飾演那數十年前已經陣亡的小隊精神領袖,戲份不多,算是客串演出,而真正主角的四名隊員,尤其戲份最多的Delroy Lindo,演繹受戰爭遺害的心理和掙扎,非常精彩,唯一美中不足是導演以這四名中年演員同時扮演四十多年前戰時的「年輕版」,雖然好處是觀眾不用辯認「邊個打邊個」,但四人扮相顯然嚴重「超齡」,缺乏說服力,令他們與相對年輕的Boseman的對手戲,效果大打折扣。導演Spike Lee在片中穿插不少新聞和紀錄片片段,批判政府利用黑人士兵,打了越戰這不義之戰。
#光影評 #影評 #電影 #電影介紹
大學 citation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演講之旅 第二站—-雄中、清大、義大校友科技創新與產業論壇]
#加碼關於益生菌的提問
感謝義守大學陳泰良博士的邀約,他本身是擁有50幾項汽車相關國際專利的發明者,一直邀請各方領域的創新科技人士演講。(這大概是我自雄女高三以來第一次再踏進雄中的校園😂)
與會人士包含市府秘書長、雄中雄女的校長、還有各方金融財經、科技工程業跟醫界的前輩先進,在場也有在外國任職教授,在國際發表許多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前輩交流投稿經驗,可說跨領域學術價值極高的一次聚會。
其中有個重要提問也是很多民眾的疑問,特別紀錄:
Q. #補充市售益生菌或優酪乳會有助於菌相嗎?
我的回覆是: #市售8成以上的益生菌相關產品都是無效的!在2019年的《Nature medicine》藥物臨床試驗第二期已經證實單一菌種的補充即使是100億以上也 #無法改變菌相,腸道菌相有數兆隻菌,大部分都是 #在無氧環境下以目前的技術無法分離出來的。而益生菌的歷史從最早的乳酸桿菌到後來的雙歧桿菌、鏈球菌屬,都是屬於 #產乳酸菌,從發酵乳製品容易分離出,但是大多數可以產生短鏈脂肪酸的好菌是無法做成產品的。
也就是說, #目前能夠被商品化的益生菌只有少數幾種 , #但整個菌相的好壞菌的增減唯有靠同樣成份複雜的飲食才能改變多樣性。就像「4+2R代謝飲食」的研究結果,發現增加許多 #瘦子特有的好菌,也都不是可以做成益生菌的菌屬,只能靠飲食改變讓牠增加。
#夠長的健康飲食才是改變菌相的鑰匙
我的門診還是會使用這些已能被分離的菌種所合成的益生菌,但是 #益生菌只是飲食的補助,例如讓便秘的人可以不用吃瀉藥,而是用益生菌跟飲食調整腸道,或是胃食道逆流或潰瘍、脹氣的病人,可以用胃的好菌跟飲食調整強化胃黏膜的保護、減少胃酸分泌,這些都是比藥物更能治本的做法。
益生菌很像 #殭屍兵團,通常吃下去後到了腸胃其蛋白質代謝產物幫忙發揮某些功能後,就會從糞便排出,這就是為何 #益生菌有吃有效沒吃沒效,益生菌的影響都是非常短暫的,沒辦法讓你的腸胃星球的「生物」更多元,若還是吃不健康的飲食或不良生活習慣,就算吃再多益生菌也是無用的,菌相一樣異常。
#所以不要相信過度誇大的廣告也不要神化益生菌
大多數的人還停留在「腸道菌相的學問=益生菌」是完全錯誤的,益生菌在腸道菌的研究中只是眾多試圖改變菌相的一小部份而已,更多的是 #益生源(健康飲食跟糖源)、 #後生元(胺基酸代謝產物)跟未來令人期待的 #自體糞便菌相移植(fecal-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以後再慢慢分享,很開心有機會,讓不同領域的人也更切身了解,跟我們休戚與共的微生物們😊
#後來主持人說這個主題應該要講四個小時🤣🤣🤣
#腸道菌的治療是人類健康未來的希望
#4+2R飲食改變腸道菌相多樣性
大學 citation 在 馮智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耶魯歧視白人及亞裔 這宗可能是近年最有影響的教育公平判決,打兩年官司美國司法部終於有結果了:耶魯涉歧視白人及亞裔美國人。
申訴稱,耶魯大學的白人及亞裔入學招收標準要高於其它種族,這些大學還使用了非法的配額制度來限制白人及亞裔美國學生的數量,優惠非裔及拉丁裔等民族。過去配額制是用於鼓勵多元族裔收生,讓更多少數族裔可以以較低分數入Ivy league。
雖然美司法部判未有明言其他院校的配額制、降低門檻等做法是不合法,但看來司法部有意限制這些措施的濫用,以防歧視白人及亞裔。耶魯實踐這些措施時,應該是無限制地,多層強化了種族因素。判斷認為這些措施必須乎合以下原則:
👉要求大學僅以“靈活,非機械的方式”將種族作為“加”因素。 Grutter v. Bollinger, 539 U.S. 306, 334 (2003)
👉種族不能是“決定性的實踐”。 Gratz, 539 U.S. at 272 & n.19; accord Grutter, 539 U.S. at 337.
👉換句話說,種族不能成為申請的“定義特徵”或決定申請人是否被錄取的“主要因素”。 Grutter, 539 U.S. at 317, 320, 337.
👉此外,根據《平等保護條款》330條,“種族平衡”是“明顯違憲的”。 因此也違反了《民權法》第六章。
👉招生計劃不能“給不屬於偏愛的種族和族裔成員的個人造成不必要的負擔”。 最後,大學的“種族入學政策必須及時加以限制”。
判決認為
「對於絕大多數申請人而言,亞裔美國人和白人只有具有相同學術能力的非裔美國人申請錄取可能性的十分之一至四分之一。 耶魯大學每年都會根據種族來拒絕數十名亞裔和白人申請人。
儘管最高法院裁定,接受聯邦資助的大學可以會在某些有限的情況下將申請人的種族視為眾多收生因素之一,但司法部發現耶魯大學對種族因素的使用絕非限制性。 耶魯大學在錄取過程的多個步驟中都考慮到申請人的種族,這導致種族因素對申請人影響倍增,讓耶魯在種族上平衡。」
//For the great majority of applicants, Asian Americans and whites have only one-tenth to one-fourth of the likelihood of admission as African American applicants with comparable academic credentials. Yale rejects scores of Asian American and white applicants each year based on their race, whom it otherwise would admit.
Although the Supreme Court has held that colleges receiving federal funds may consider applicants’ race in certain limited circumstances as one of a number of factors, the Department of Justice found Yale’s use of race is anything but limited. Yale uses race at multiple steps of its admissions process resulting in a multiplied effect of race on an applicant’s likelihood of admission, and Yale racially balances its classes.//
//Narrow tailoring requires, among other things, that a university use race only as a “plus” factor “in a flexible, nonmechanical way.” Grutter v. Bollinger, 539 U.S. 306, 334 (2003). Race cannot be “decisive in practice.” Gratz, 539 U.S. at 272 & n.19; accord Grutter, 539 U.S. at 337. In other words, narrow tailoring requires that race cannot be “the defining feature” of the application or “the predominant factor” that decides an applicant’s admission. Grutter, 539 U.S. at 317, 320, 337. Additionally, “racial balancing” is “patently unconstitutional” under the Equal Protection Clause, id. at 330, and thus also violates Title VI. In addition, an admissions program cannot “unduly burden individuals who are not members of the favored racial and ethnic groups.” Id. at 341 (citation omitted). Finally, a university’s “race-conscious admissions policies must be limited in time.” Id. at 342.//
https://www.justice.gov/opa/pr/justice-department-finds-yale-illegally-discriminates-against-asians-and-whites-undergradu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