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以佛菩薩知識為證,立彼等前立大誓願,未度有情令度脫等。】 先是說前面的,就是啊受這個願心、發那個心,在佛菩薩前面立那個大誓願。 【次見 ... ... <看更多>
如是以佛菩薩知識為證立彼等前立大誓願未度有情令度脫等 在 淺談佛法1993 (2023/09/20)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正令增長所發心故,應當修學六次發心分二:一、不捨所發心願,二、學令增長。今初 如是以佛菩薩知識為證 , 立彼等前立大誓願 , 未度有情令度脫等 。次見有情 ... ... <看更多>
Search
【如是以佛菩薩知識為證,立彼等前立大誓願,未度有情令度脫等。】 先是說前面的,就是啊受這個願心、發那個心,在佛菩薩前面立那個大誓願。 【次見 ... ... <看更多>
正令增長所發心故,應當修學六次發心分二:一、不捨所發心願,二、學令增長。今初 如是以佛菩薩知識為證 , 立彼等前立大誓願 , 未度有情令度脫等 。次見有情 ... ... <看更多>
#1. 本週廣論消文 - 159903
... 令增長。今初. 子一、不捨所發心願. 如是以佛菩薩知識為證,立彼等前立大誓願,未度有情令度脫等。次見有情數類繁多行為暴惡,或見長久須經多劫勵力修行 ...
#2. 2015/10/21 – 12秋05廣論研討(95)
如是以佛菩薩知識為證 ,立彼等前立大誓願,未度有情令度脫等。次見有情數類繁多、行為暴惡,或見長久須經多劫勵力修行,或見二種資糧無邊難行皆須修學,為 ...
#3. 發菩提心(4)
... 如是今偶爾,我發菩提心。」謂當思念我得此者極為希有,於一切種不應棄捨,更當特緣此心,多立誓願剎那不捨。 如是以佛菩薩知識為證,立彼等前立大誓願,未度有情令度脫等 ...
#4. 上士道-儀軌受法(四)(238~240) - 長城 的部落格
如是以佛菩薩知識為證 ,立彼等前立大誓願,未度有情令度脫等。次見有情數類繁多行為暴惡,或見長久須經多劫勵力修行,或見二種資糧無邊難行 ...
#5. 2021/01/21與01/23***廣論進度***17秋【儀軌受法03 – P238】
【◎ 如是以佛菩薩知識為證,立彼等前立大誓願,未度有情令度脫等。】 先是說前面的,就是啊受這個願心、發那個心,在佛菩薩前面立那個大誓願。 【次見 ...
#6. 二十七、儀軌受法
如是以佛菩薩知識為證 ,立彼等前立大誓願,未度有情令度脫等。 先是說前面的,就是啊受這個願心、發那個心,在佛菩薩前面立那個大誓願。 3:09:11 102B 04:22. 次見有情 ...
#7.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第102卷B面
【◎ 如是以佛菩薩知識為證,立彼等前立大誓願,未度有情令度脫等。】 先是說前面的,就是啊受這個願心、發那個心,在佛菩薩前面立那個大誓願。 If you then see that ...
#8. 菩提道次第廣論法尊法師譯
... 如是以佛菩薩知識為證,立彼等前立大誓願:未度有情令度脫等。次見有情數類繁多,行為暴惡,或見長久須多劫勵力修行,或見二種資糧無邊,難行皆須修學,為怯弱緣,若更 ...
#9. 第9 卷
如是以佛菩薩知識為證 ,立彼等前立大誓願,未度有情令度脫等。次見有情數類繁多、行為暴惡,或見長久須經多劫勵力修行,或見二種資糧無邊難 ...
#10. 全球廣論/全球共學-義工維護- 【正令增長所發心故
【如是以佛菩薩知識為證,立彼等前立大誓願,未度有情令度脫等。】 先是說前面的,就是啊受這個願心、發那個心,在佛菩薩前面立那個大誓願。 【次見 ...
#11.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五部分上士道儀軌受法
正令增長所發心故應當修學六次發心分二:一、不舍所發心願;二、學令增長。今初. 如是以佛菩薩知識為證,立彼等前立大誓願,未度有情令度脫等。次見有情 ...
#12. 佛說大乘無量壽經
如是 等諸大菩薩,無量無邊,一時來集。又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 ... 精進定慧六波羅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假令供養恒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願 ...
#13. 願(佛教)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密宗依《佛頂尊勝陀羅尼念誦儀軌》、《受菩提心戒儀》等所舉,共為五句,稱五大願,為真言宗所奉持,故又有五弘誓願之說:. 眾生無邊誓願度(東方阿閦如來); 福智無邊誓願 ...
#14. 以儀軌正發」若修心已於其發心獲得定解當行受此之儀軌
提亦於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有情未度而當度之未解脫者而令解脫諸未安者而安. 慰之未 ... 如是以佛菩薩知識為證立彼等前立大誓願未度有情令度脫等次見有情數類繁. 多行為暴 ...
#15. T1662 菩提行經
思惟無量無邊劫, 見佛咸說此真實,. 若不快樂得快樂, 增長救度無邊眾。 為諸有情處眾苦, 令離百千諸苦怖,. 受多快樂百千種, 為恒不離菩提心 ...
#16.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 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拯濟負荷,皆度彼岸,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聖明,不可思議。如是等諸大菩薩,無量無邊,一時來集。又 ...
#17. No. 489 -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傳梵大師賜紫 ...
其中有佛號蓮華眼如來. 應供正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為諸菩薩宣說法要。 彼所說法唯以一乘發起利益。彼佛剎中無有聲聞緣覺名字。
#18. TX0007 第七編法界圓覺學- 卷/篇章18 - CBETA 線上閱讀
佛聞法,即能得果;以諸三乘賢聖等眾,皆為已熟之機,一遇勝緣即得斷惑證真。 TX14n0007_p2283a06:佛滅度後一千年間,亦有聲聞、菩薩住世行 ...
#19. 網路佛堂[ 地藏菩薩本願經]
以是於彼佛前。立斯大願。于今百千萬億那由他不可說劫。尚為菩薩。又於過去 ... 度脫如是等難化剛強罪苦眾生。其有未調伏者。隨業報應。若墮惡趣,受大苦時,汝當 ...
#20.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波羅密多品第八)
但此「到彼岸」者,以所喻之佛法而論,即以生死為此岸,涅槃為彼岸,諸菩提分法為渡舟;以此諸菩提分法之渡舟,從此苦岸渡過煩惱海之邊際而達到究竟常樂之目的,乃名為到 ...
#21. 如本大法師佛學講座講義--楞嚴經─第六卷
悲華經云:『觀世音因地修行時,曾為轉輪聖王第一太子,寶藏佛出現於世,於寶藏佛前發大菩提心,立大誓願:若世界中有苦惱眾生,為求解脫痛苦,稱念我名號,我天眼所見,天 ...
#22. 菩提行經-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 Wikisource
菩提行經四卷. 西土聖賢撰集菩提行經四卷聖龍樹菩薩集頌三藏天息災奉詔譯. 菩提行經卷第一贊菩提心品第一如佛妙法體無邊佛子正心歸命禮佛甘露戒垂覆護 ...
#23. 五五周年音樂專輯USB
專輯介紹:. 此次因緣不可思議,延請「優人神鼓」演繹《慈濟五五周年音樂》之「法華六瑞相」、「藥草喻手札」、「衣珠喻手札」、「髻珠喻手札」等曲目。
#24. 入中論自釋
諸佛世尊如大藥樹. 給無量果,則於彼嫩芽等尤應勵力愛護。為令會中三乘有情趣大乘故,讚嘆菩薩。 如寶積經云:「迦葉!如初月為人禮敬 ...
#25. 《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三)
【◎ 如是以佛菩薩知識為證,立彼等前立大誓願,未度有情令度脫等。次見有情數類繁多行為暴惡,或見長久須經多劫勵力修行,或見二種資糧無邊難行皆須修學,為怯弱緣 ...
#26. p060 從四聖諦到四弘誓願 論大小乘佛教融和的開展
所謂滅諦,為使眾生證果,所以發願「佛道無上誓願成」。 佛陀當初在菩提樹下靜思冥想,發現了宇宙人生世間和出世間真理的次第──苦集滅道,而 ...
#27. 皈依諸具大悲至尊善士蓮足,惟願一切分位大慈悲隨
由彼根本慈悲心所出而得善具菩提心寶船. 張起六度四攝廣大帆以不懈精進風極運行. 令諸含識悉離輪回海並得引至遍智如意洲. 此即勝妙商主大能仁彌勒無著世親安慧足. 妙音龍樹 ...
#28. 《西藏度亡經》下卷
其或一時仍尚未能如是如實以了悟證入之者,則有妙法謂但作觀想于汝之上師本尊,或 ... 此諸妙法,未有不能令彼中陰有情-其根器或上等或中等或下等者–皆可得其解脫。如問 ...
#29. 〈普賢菩薩行願讚〉講記
無上菩提,我今勸請諸佛世尊,轉動無上的法輪吧! 以演說佛法譬喻成「轉法輪」,有二層意思:. ( ...
#30. 證嚴上⼈人⽴立慈濟宗⾨門之思想體系
靜思法脈以勤⾏行體現真如圓融的佛道,這佛道從證嚴上⼈人的體悟是. 與萬有和合為⼀一。︒覺悟的⼼心既與萬有合⼀一,就能不捨眾⽣生,度化⼀一切有情。︒證.
#31. 入漫荼羅具緣真言品第二-1
大毘盧佛誓願成就各法界、度脫各界眾生,一切如來漸次入定,同時各處出現如來,教導 ... 彼阿闍梨亦當以大悲心立如是誓願。為度無餘眾生界故。應當取彼無量眾生。作菩提 ...
#32. 《八十華嚴‧離世間品》菩提心觀
眾生因菩提心的生起,而成為菩薩行者,即得諸佛、. 菩薩慈心的護念,諸善知識的教誨,修一切菩薩所學,積聚一切善根,即能得一. 切智樂。則可依此菩提智而度諸塵勞愛欲,脫 ...
#33. 菩提道次第廣論
【譯文】. 一、如是以佛菩薩知識為證,立彼等前立大誓願,未度有情令度脫等。 之前曾祈請諸佛菩薩、善知識為我作證,在他們面前立下〝度盡一切. 有情〞的誓願。(含前面 ...
#34. 瑜伽師地論卷第35
[披尋記]持謂任持,謂大菩提為自種性、最初發心,及以一切菩提分法所任持故。體雖不同,而義是一。由隨彼體等量不壞是持義故。 [攝大乘論本,卷 ...
#35. 論地藏經是佛對在家弟子的遺教
菩薩 發願,上度下化,終必得證菩提,過去諸佛為菩薩時. 如是,現在諸佛為菩薩時如是 ... 以是於彼佛前,立斯大願,于今百千萬億那由他不可說劫,尚為菩薩。」 「又於過去 ...
#36.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十五
佛告阿難:「彼國菩薩,皆當究竟一生補處,除其本願為眾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普欲度脫一切眾生。 唐譯雲:「複次阿難,極樂世界所有菩薩,于無上菩提,皆悉安住一生 ...
#37. 46
次為讚說真實鹿等,喻佛菩薩自現證見真實涅槃,如其所見,於彼菩薩及聲聞前,讚說 ... 如是菩薩以大悲為上首,為了使令有情清淨的強大願力,經常勤力的以各種方法為有情 ...
#38. 大乘林佛學會– Page 4 – 哈欣仁波切
次有如來或如來弟子變一化身,以此化身遮彼邪執,如是我語空如變化,於一切法無性本空,等同化女,遮遣邪執為有自性。」此說邪執為所破事及彼所執實有自性亦為所破,故有二 ...
#39. 《甘露心法——大乘修心引導文》
... 未證菩提之間),發心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有情未度而救度之,未解脫者而令解脫,諸未安者而安慰之,未涅槃者令般涅槃。”如是發誓,並以強烈的欲樂心而作,並且 ...
#40. 誰來叩門?
地藏王菩薩發大誓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一切菩薩也如此發 ... 學佛不論修何法門等,總以持戒為本。如不持戒,縱有多智,皆為魔事。 修學者必須依 ...
#41.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漢文佛典』證書課程-「淨土三經選」
未度 苦諦令度苦諦;未解集諦令解集. 諦;未安道諦令安道諦;未得涅槃令得涅槃. 在《大乘 ... 我當愍衷,度脫一切. 幸佛信明,是我真證。發願於彼,. 發願於彼,力精所欲。 如是精進.
#42. 四不能、三不度?(上)-淨慶居士
「四不能」的前三項都是說自因自果(自作自受、自學自得、自修自證),他人不能替代;佛雖圓具「大悲、大智、大願」,也不無緣無故的干預因果、賜給智慧、宣說妙法;第四項是 ...
#43. 要釋-斌宗法師→正文—序分
當問四事:「1佛在世時,我等依佛而住,佛滅度後依何為住?2佛在世時,依佛為師 ... 同文殊等四大菩薩以及其他未列名的諸大菩薩。 【釋義】. 與者同也。如是二字是結上 ...
#44. 第十九章菩薩眾的德行
這表示了重天神而輕人間的心聲,是值得人間佛弟子注意的!二、. 神教的咒術等,也出現於大乘經中,主要是為了護法。但為了護持佛法,誦咒 ...
#45.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賢首品第十二之二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菩薩 來指示眾生,如何發菩提心,如何來修道,如何行善事,如何作功德,他詳詳細細地說明白。如果能依法去修行,就能了生脫死,得成就愛樂三昧的光明。 我們為什麼要念佛?
#46.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 前修習普賢之德。」 2.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 【 析】宋譯云:「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眾生,令生我剎,若有大願,未欲成佛,為菩薩者。我以威力,令彼 ...
#47. 判別教法
故諸佛以盡未來際,度脫眾生為誓願。而已證法身之諸菩薩,莫不皆然。彼以自私自利 ... 以故善財已證等覺,普賢菩薩,令其以十大願王, 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 ...
#48.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第六 請按此→
還令諸信者,信果成因.還修果法以成因位.十住初心之上,便成正覺.為從證果本智為因也.是故此經云【以少方便,疾得菩提】。不同權教菩提,同有為故,立能證所證也。
#49. 梁皇寶懺白話文- 慈悲道場懺法譯本|釋蓮央上師
願諸佛以大慈悲力,現前為我作證。令我等從今天開始能發起菩提心,能行菩薩道。在 ... 依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諸大菩薩的本願,誓願度化一切眾生,祈願以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力 ...
#50. 宗喀巴對於大、小乘戒相融之思考
如果沒有善知識,就在佛菩薩前,斟酌自己的能力而受戒。在斟酌過自己的能力之後 ... 使求受戒者發起度化有情之願,立下堅固誓願。此外,亦主張:應以願心堅固,才授以戒 ...
#51. 台北人間大學『經典導讀《法華經》講義』
乃至童子戲,若草木及筆,. 或以指爪甲,而畫作佛像,. 如是諸人等,漸漸積功德,. 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 但化諸菩薩,度脫無量眾。 若人於塔廟、寶像及畫像,. 以華香 ...
#52.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未度有情令 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 假令供養恒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 願當安住三摩地恒放 ... 不但我刹諸菩薩等,往生彼國,他方佛土亦複如是。從遠照佛刹,有十八俱胝那由他 ...
#53. 印光法師嘉言錄
為親回向。令其永出五濁,長辭六趣。忍證無生,地登不退。盡來際. 以度脫眾生,令自他以共成覺道。如是乃為不與世共之大孝也。(論). 一三. ◎出家為僧,乃為專志佛乘 ...
#54.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錄 - 大乘淨土成佛之道
以是於彼佛前立斯大願,于今百千萬億那由他不可說劫,尚為菩薩。 「那由他 ... 汝觀吾累劫勤苦,度脫如是等難化剛強罪苦眾生。 累劫殷勤,度生不倦。 其有未調伏者,隨 ...
#55. 大乘起信論-佛教經文
復次,真如用者,所謂諸佛如來,本在因地發大慈悲,修諸波羅蜜,攝化眾生。立大誓願,盡欲度脫等眾生界。亦不限劫數盡於未來,以取一切眾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眾生相。此以 ...
#56. 【中台世界】─佛說無常經
「稽首歸依無上士,常起弘誓大悲心,為濟有情生死流,令得涅槃安隱處。大捨防非 ... 有了願,就能產生力量,修行就有了方向,所以菩薩是以誓願持身,於菩提道上就不會退轉。
#57. [讀經]《菩提道次第廣論》菩提心願心儀軌- 看板Buddhism
正令增長所發心故,應當修學六次發心分二:一、不捨所發心願;二、學令增長。今初如是以佛菩薩知識為證,立彼等前立大誓願,未度有情令度脫等。次見有情 ...
#58. 淺談佛法1993 (2023/09/20) - YouTube
正令增長所發心故,應當修學六次發心分二:一、不捨所發心願,二、學令增長。今初 如是以佛菩薩知識為證 , 立彼等前立大誓願 , 未度有情令度脫等 。次見有情 ...
#59. 《自宅安座法會》儀軌並略述自宅供佛功德及救度有緣之正理
抉擇淨土法門,依如來神力加持而為說正理,令諸眾等心開意解,速疾往生極樂世界。 如是大心菩薩,以此自宅供佛、開示化導有緣,造立功德、誦經念佛等一切 ...
#60. 無量壽經起信論
是心作佛故。 四。行門得。即經云法藏比丘及諸菩薩。積集無一功德。乃至三輩往生所修.
#61. 12.仪轨正受-正行仪轨 - 净莲上师佛法网站
如是以佛菩萨知识为证 ,立彼等前立大誓愿,未度有情令度脱等。次见有情数类繁多行为暴恶,或见长久须经多劫励力修行,或见二种资粮无边难行 ...
#62.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
如來知見,眾生同具,佛若不說,誰能自知,故我世尊,示生世間,成等正覺,普為九界眾生,隨機宣說妙法,必使機理雙契,解行俱圓,以致斷惑證真,復本心性而已,又以鈍根 ...
#63. 佛性與如來藏
3世尊所說心、意、意識、五法、自性相、一切諸佛菩薩所行、自心見等所緣境界,不和合。顯示一切說,成真實相,一切佛語心,為楞伽國摩羅耶山海中住處諸大 ...
#64. 淨土思想之考察
(1)『大般涅槃經』第二十四卷的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云: 「西方去此娑婆世界,度四十二恆河沙等諸佛國土,彼有世界,名曰無勝。彼土何故名曰無勝,其土所有嚴麗之事,皆 ...
#65.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如是以佛菩薩知識為證 ,立彼等前立大誓願,未度有情令度脫等。 先是說前面的,就是啊受這個願心、發那個心,在佛菩薩前面立那個大誓. 願。 次見有情數類繁多行為暴惡 ...
#66.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一
如是以佛菩薩知識為證 ,立彼等前立大誓願:未度有情令度脫等。次見有情數類繁. 多,行為暴惡,或見長久須多劫勵力修行,或見二種資糧無邊,難行皆須修學,為怯弱緣,. 若 ...
#67. 菩提道次第廣論-9 - awe部落格- 痞客邦
如是以佛菩薩 智識為證,立彼等前立大誓願,未度有情令度脫等,次見有情數類繁多,行為暴惡;或見長久須經多劫,勵力修行;或行二種資糧,無邊難行皆須修學 ...
#68. 廣論研討班班誌:北12春009班: 1月2015
如是 於一切中而為觀察」等,顯然而說也。 辛三設壞還出之方便。 除不捨 ... 在受願心儀軌時,我們在佛菩薩前發大誓願:為利益一切有情,未度者令度脫 ...
#69. 菩提道次第廣論 - Google 圖書結果
... 等多不現行,設暫現起亦無彊力,不能久住速能遠離,難生惡趣,設有生時速得解脫,即於惡趣受小苦受,即由此緣深厭生死,於彼有情起大悲心。菩提心福若有色形,雖太虛空亦難容受,以 ...
#70.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P262 - 翻页书页数351-400
... 令增長。今初子一、不捨所發心願如是以佛菩薩知識為證,立彼等前立大誓願,未度有情令度脫等。次見有情數類繁多行為暴惡,或見長久須經多劫勵力修行 ...
#71.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 彌勒興疑以偈問佛- 第1475集
這部經就像蓮花一樣清淨,它宣說著微妙正確的佛法,數百年來,佛教修行者皆稱此經為大乘佛經園地中最美麗的花朵。日日聞法,將心洗滌到清澄,用佛法守護我們這念心,讓心不 ...
#72. 《法華經安樂行品》- 常行忍辱哀愍一切- 第1447集
忍,有生忍、法忍這二忍。生忍就是「忍諸有情」,就是要忍,忍耐一切眾生。佛、菩薩就是要有這分忍,堪得忍 ...
#73. 论典讲解>> 入菩萨行论广释>> 第五品护正知
本论前三品是为引导未生菩提心者以各种方便来生起此心;四、五、六品为“已生勿退 ... 故吾诸言行,必现彼等前。 如是思维已,则生惭敬畏,. 循此复极易,殷殷随念佛。 诸 ...
如是以佛菩薩知識為證立彼等前立大誓願未度有情令度脫等 在 [讀經]《菩提道次第廣論》菩提心願心儀軌- 看板Buddhism 的推薦與評價
《菩提道次第廣論》〈道前基礎.道次引導〉
第二、如何取心要之理。分二:一、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二、正於彼道取心要之理
。初中分二:一、三士道中總攝一切至言之理;二、顯示由三士門如次引導之因相。今初
佛初發心,中集資糧,最後現證圓滿正覺,一切皆是為利有情,故所說法一切亦唯為
利有情。
如是所成有情利義,略有二種,謂現前增上生,及畢竟決定勝。其中依於成辦現前增
上生事,盡其所說,一切皆悉攝入下士,或共下士所有法類。殊勝下士者,是於現世不以
為重,希求後世善趣圓滿,以集能往善趣因故。《道炬論》云:「若以諸方便,唯於生死
樂,希求自利義,知彼為下士。」決定勝中,略有二種,謂證解脫僅出生死及一切種智位
。……
三士之名,《攝抉擇》曰:「復有三士,謂有成就正受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
,亦有成就正受聲聞相應淨戒律儀,亦有成就正受菩薩淨戒律儀。其中初者為下,第二為
中,第三為勝。」……
第二、顯示由三士門如次引導之因相。分二:一、顯示何為由三士道引導之義;二、
如是次第引導之因相。今初
如是雖說三士,然於上士道次第中,亦能攝納餘二士道無所缺少,故彼二種是大乘道
或分或支。馬鳴阿闍黎所造《修世俗菩提心論》云:「無害與諦實,與取及梵行,捨一切
所執,此是善趣行。徧觀生死苦,斷故修諦道,斷除二種罪,此是寂靜行。亦應取此等,
是出離道支。由達諸法空,生悲眾生流,無邊巧便行,是勝出離行。」是故此中非導令趣
唯以三有之樂,為所欲得下士夫道,及為自利唯脫生死,為所欲得中士夫道,是將少許共
彼二道,作上士道引導前行,為修上士道之支分。
是故若發如前所說取心要欲,取心要之法,如《中觀心論》云:「誰不將無堅,如蕉
沫之身,由行利他緣,修須彌堅實。上士具悲故,將剎那老死,病根本之身,為他安樂本
。具正法炬時,斷八無暇暇,應以上士行,令其有果利。」謂應念云:我身無實,如蕉如
沫,眾病巢穴,老等眾苦所出生處,應以上士所有現行度諸晝夜,令其不空而趣大乘。
若爾,理應先從上士引導,云何令修共下中耶?謂修此二所共之道,即上士道發起前
行。此中道理,後當宣說。
第二、如是次第引導之因相。分二:一、正明因相;二、所為義。今初
轉趣大乘能入之門者,謂即發心於勝菩提。若於相續中生起此心,如《入行論》云:
「若發大心剎那頃,繫生死獄諸苦惱,應說是諸善逝子。」……
如是所說勝利略有二種,謂諸現前及畢竟勝利。初中復二,謂不墮惡趣及生善趣。若
發此心能淨宿造眾多惡趣之因,能斷當來相續積集。諸善趣因,先已作者,由此攝故,增
長廣大,諸新作者,亦由此心為等起故,無窮盡際。畢竟利義者,謂諸解脫及一切種智,
亦依此心易於成辦。若於現時、畢竟勝利,先無真實欲得樂故,雖作是言:此諸勝利從發
心生,故應勵力發起此心,亦唯空言,觀自相續,極明易了。
若於增上生及決定勝二種勝利發欲得者,故須先修共中下士所有意樂。如是若於二種
勝利發欲得已,趣修具有勝利之心者,則須發起此心根本大慈大悲。此復若思自於生死安
樂匱乏、眾苦逼惱、流轉道理,身毛全無若動若轉,則於其他有情流轉生死之時樂乏苦逼
,定無不忍。
《入行論》云︰「於諸有情先,如是思自利,夢中尚未夢,何能生利他?」故於下士
之時,思惟自於諸惡趣中受苦道理;及於中士之時,思惟善趣無寂靜樂,唯苦道理。次於
親屬諸有情所,比度自心而善修習,即是發生慈悲之因,菩提之心從此發生。故修共同中
下心者,即是生起真菩提心所有方便,非是引導令趣餘途。如是又於彼二時中,思惟歸依
及業果等,多門勵力集福淨罪,如其所應,即菩提心之前行,修治相續之方便,七支行願
及歸依等,故應了知此等即是發心方便。
此中下中法類,即是發無上菩提心支分之道理,尊重亦當善為曉喻,弟子於此應獲定
解。每次修時,當念此義,修菩提心發生支分,極應愛重。
若不爾者,則此諸道與上士道別別無關,乃至未至實上士道,於菩提心未得定解,而
成此心發生障礙,或於此間失大利義,故於此事應殷重修。
如是修習中下之道及善修習如上士時所說道已,於相續中隨力令生真菩提心。次為此
心極堅固故,應以不共歸依為先而受願軌。由願儀軌正受持已,於諸學處應勵力學。次應
多修欲學之心,謂欲學習六度、四攝菩薩行等。若由至心起欲學已,定受行心清淨律儀。
次應捨命莫令根本罪犯染著,餘中下纏及諸惡作,亦應勵力莫令有染,設若有犯,亦應由
於如所宣說出犯門中善為淨治。次應總學六到彼岸,特為令心於善所緣堪能隨欲而安住故
,應善學習止體靜慮。……
〈共下士道〉
…………
〈共中士道〉
…………
〈上士道.入大乘門〉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
如是恆長修習生死種種過患,見一切有如同火坑,欲證解脫息滅惑苦,由此希求策逼
其意,學三學道,能得解脫脫離生死。又此解脫無所退失,非如善趣,然所斷過及所證德
僅是一分,故於自利且非圓滿,由此利他亦唯少分,後佛勸發當趣大乘。………
故諸大士本性,謂專一趣注行他利樂。《弟子書》云:「易得少草畜亦食,渴逼獲水
亦歡飲,士夫此為勤利他,此聖威樂士夫力。日勢乘馬照世遊,地不擇擔負世間,大士無
私性亦然,一味利樂諸世間。」如是見諸眾生眾苦逼惱,為利他故而發匆忙,是名士夫亦
名聰叡。即前書云:「見世無明煙雲覆,眾生迷墮苦火中,如救頭然意勤忙,是名士夫亦
聰叡。」
是故能生自他一切利樂本源,能除一切衰惱妙藥,一切智士所行大路,見聞念觸,悉
能長益一切眾生。由行利他兼成自利,無所缺少,具足廣大善權方便。有此大乘可趣入者
,當思:希哉,我今所得誠為善得,當盡所有士夫能力,趣此大乘。此如《攝波羅蜜多論
》云:「淨慧引發最勝乘,能仁徧智從此出,此是一切世間眼,具足照了如日光。」由種
種門觀大乘德,牽引其意起大恭敬,而當趣入。
〈上士道.菩提心次第〉
己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由是因緣於上士道次修心。分三: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二、如何發生此心道
理;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今初
如是若須趣入大乘,能入之門,又復云何?此中佛說二種大乘,謂波羅蜜多大乘與密
咒大乘,除此更無所餘大乘,於此二乘隨趣何門,然能入門唯菩提心。若於相續,何時生
此未生餘德,亦得安立為大乘人。何時離此,縱有通達空性等德,然亦墮在聲聞等地,退
失大乘。大乘教典多所宣說,即以正理亦善成立。………
又大乘人依菩提心,假若此心僅有解了,大乘亦爾。若有此心德相圓滿,則其大乘亦
成真淨,故當勤學。如《華嚴經》云:「善男子,菩提心者,猶如一切佛法種子。」當獲
定解,故更釋之。………
第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分四: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二、修菩提心次第;三,
發起之量;四、儀軌受法。
初中有三:初從四緣發心道理者。………
圓滿一切德相發心者,僅見利他必須成佛,引起欲得成佛之心,猶非滿足,即於自利
亦見成佛必不可少而引欲得。又此亦非棄捨利他,亦須為求利益他故。《現觀莊嚴論》云
:「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
(底下廣釋發菩提心教授,七重因果法、自他相換法等。)
〈上士道.儀軌受法〉
第四、儀軌正受者。如大覺云:「欲修令此生,應勵恆修習,慈等四梵住,應除貪及
嫉,以儀軌正發。」若修心已,於其發心獲得定解,當行受此之儀軌。
此中分三:一、未得令得;二、已得守護不壞;三、設壞還出之方便。初中分三:一
、所受之境;二、能受之依;三、如何受之軌則。今初
覺於《尊長事次第》中僅云:「具相阿闍黎」,更未明說。諸先覺說:「具足願心住
其學處,猶非完足,須具行心律儀。」此與勝敵論師說「當往具菩薩律儀善知識所」,極
相符順。《十法經》中,由他令受而發心者說有聲聞,是說由彼勸令厭離而受發心,非說
聲聞為作儀軌。
能受之依者,總如勝敵論師說:「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具足圓滿身及意樂。」謂天龍
等其身意樂堪發願心者,一切皆可為此之依。然此中者,如《道炬釋論》說:「厭離生死
,憶念死沒,具慧大悲。」謂於前說諸道次第已修心者,是於菩提心略為生起轉變意者。
………為菩提心而正請白:「如昔如來應正等覺及入大地諸大菩薩,初於無上正等菩
提而發其心。如是我名某甲亦請阿闍黎耶,今於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乃至三說。次
應為授殊勝歸依,謂佛為世尊,法是大乘滅、道二諦,僧為不退聖位菩薩,以為其境。
時從今起,乃至未證大菩提藏,為救一切諸有情故,歸佛為師,正歸於法,歸僧為伴
,具此總意樂,特如《道炬論》說,「以不退轉心」,當發猛利欲樂,令如是心一切時中
而不退轉。
威儀如前而受歸依:「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歸依
諸佛薄伽梵兩足中尊。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歸依寂靜
離欲諸法眾法中尊。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歸依不退菩
薩聖僧諸眾中尊。」如是三說。歸依一一寶前,各一存念,及歸法文句與餘不同,皆如覺
所造儀軌。
歸依學處者,前下士時所說學處,今於此中阿闍黎耶亦應為說。
積集資糧者。《發心儀軌》中,於此亦說修禮供等,《釋論》中說修七支供,憶念諸
佛及諸菩薩,若昔若現諸善知識,應如是行。供諸尊長者,前供養時亦應了知。七支者,
《普賢行願》、《入行論》文,隨一即可。
正行儀軌者。謂於阿闍黎前,右膝著地或是蹲踞,恭敬合掌而發其心。如《道炬論》
云:「無退轉誓願,應發菩提心。」儀軌中說:「乃至菩提藏。」故非僅念為利他故,願
當成佛而為發心,是緣所發心乃至未證菩提誓不棄捨,當依儀軌發此意樂。若於願心學處
不能學者,則不應發如是之心。若用儀軌僅發是念,為利一切有情我當成佛者,則於發心
學處,能不能學皆可授之,願心容有如是二類。
若用儀軌受其行心,若於學處全不能學,則一切種決定不可。故有說云:龍猛與無著
所傳律儀儀軌,於眾多人有可授不可授之差別者,是大蒙昧。復有一類造《初發業行法論
》,說受行心儀軌令數數受,然全不知諸總學處及根本罪,未嘗宣說所學差別,是令受行
最大無義。《教授勝光王經》說:「若不能學施等學處,亦應唯令發菩提心,能生多福。
」依據此意,《修次初篇》云:「若一切種,不能修學諸波羅蜜多,彼亦能得廣大果故,
方便攝受,亦當令發大菩提心。」此說若於施等學處不能修學,容可發心,不可受戒,最
為明顯。
受心儀軌者,「唯願現住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於我存念,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若
於今生若於餘生,所有施性、戒性、修性善根,自作教他見作隨喜,以此善根,如昔如來
應正等覺及住大地諸大菩薩,於其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如是我名某甲,從今為始乃至
菩提,亦於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有情未度而當度之,未解脫者而令解脫,諸未安者而
安慰之,未涅槃者令般涅槃。」如是三說。歸依儀軌,及此二種,雖未明說須隨師念,然
實須之。
此是有師之軌,若未獲得阿闍黎者應如何受?覺所造《發心儀軌》云:「若無如是阿
闍黎耶自發菩提心之儀軌者,自當心想釋迦牟尼如來及其十方一切如來,修習禮供諸儀軌
等,捨其請白及阿闍黎語,歸依等次第悉如上說。」如此而受。
完結儀軌者。阿闍黎耶應為弟子宣說願心諸應學處。
第二、得已守護不令失壞者。謂當知學處,故應宣說。
此中分二:一、修學現法不退發心之因;二、修學餘生不離發心之因。初中分四:一
、為於發心增歡喜故,應當修學憶念勝利;二、正令增長所發心故,應當修學六次發心;
三、為利有情而發其心,應學其心不捨有情;四、修學積集福智資糧。今初
若閱經藏或從師聞,思菩提心所有勝利,………
正令增長所發心故,應當修學六次發心分二:一、不捨所發心願;二、學令增長。今
初如是以佛菩薩知識為證,立彼等前立大誓願,未度有情令度脫等。次見有情數類繁多、
行為暴惡,或見長久須經多劫勵力修行,或見二種資糧無邊難行皆須修學,為怯弱緣,若
更捨置發心重擔,較別解脫他勝之罪尤為重大。………
學心不捨有情者。………
修學積集二種資糧者。………
第二、修學餘生不離發心之因。分二:一、斷除能失四種黑法;二、受行不失四種白
法。今初
《大寶積經.迦葉問品》說成就四法,………
第三、犯已還出道理者。多作是說,犯四黑法及心捨有情之五,或加念云我不能成佛
棄捨發心,共為六種。若越一時則捨願心,若一時內而起追悔,僅是失因。若犯六次發心
及學二資糧,亦唯退失之因。若已失者,應以儀軌重受願心,若唯退失因者,則不須重受
,悔除即可。其中若念,我不能成佛,故捨發心者,即彼無間棄捨,無待一時,故一切種
畢竟非理。………
〈上士道.學菩薩行〉
己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庚一、發心已後須學學處之因相
第三、既發心於諸勝行修學道理。分三:一、發心已後須學學處之因相;二、顯示學
習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三、正釋學習學處之次第。今初
如是發願心已,若不修學施等學處,雖如前引《慈氏解脫經》說有大勝利,然不修學
菩薩學處定不成佛,故於勝行應當修學。《伽耶經》云:「菩提是以正行而為堅實,諸大
菩薩之所能得,非以邪行而為堅實諸人所有。」………
《釋量論》云:「具悲為摧苦,當修諸方便,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謂於他所
,若有大悲須除他苦。又除彼苦,但有善心,願其離苦,猶非滿足,故應轉趣除苦方便。
又若自不先趣方便,不能度他,故欲利他當先自調。又於自調,經說「正行而為堅實」。
其正行者,說「受律儀已,學其學處」。故以正行為堅實者,於所行處無錯為要。
第二者,如是欲求成佛猶非滿足,應須進趣成佛方便。又此方便須無錯謬,於錯謬道
,任何勵力終不生果,如欲搆乳而扯牛角。若雖不錯,然不圓滿,縱多勵力亦不生果,猶
如種子及水土等,隨缺一緣亦不生芽。………
支那堪布等,於如此道顛倒分別………此說一切方便之品,皆非真實成佛之道,毀謗
世俗,破佛教之心藏,破觀察慧思擇無我真實義故,故亦遠離勝義道理,任何勝進終唯攝
於奢摩他品,於此住心執為勝道,是倒見中最下品者。蓮花戒大菩薩以淨教理已善破除,
宏揚如來所愛善道,然由聖教將近隱沒,能以了義無垢教理,判決正道圓滿扼要,諸善士
夫亦盡滅亡。又諸有情多是薄福,雖於正法略有信仰,然其慧力最極羸劣,故現仍有輕毀
行品持戒等事,於修道時棄捨此等,宛如和尚所教而修。
又有一類除不毀謗方便而外見解道理,許和尚說而為善哉。又有餘者棄捨觀慧,全不
思惟,意許和尚修法為善。此等之道,全未接近修空方所,縱許修空,然若說云:「已得
無倒空性之義,無謬修習有修證者,唯當修空,不當更修世俗行品。」或說:「行品不須
執為中心,多門修習。」亦與一切聖教相違,唯是違越正理之道。
以諸大乘人所應成辦,是為無住大般涅槃。其能不住生死者,是由覺悟真實義慧,依
勝義道次甚深之道,智慧資糧智慧支分之所成辦故。不住寂靜般涅槃者,是由了悟盡所有
慧,俗諦道次廣大之道,福德資糧方便支分之所成辦故。
如《秘密不可思議經》云:「智慧資糧者,謂能斷除一切煩惱。福德資糧者,謂能長
養一切有情。世尊,以是因緣,菩薩摩訶薩當勤修習福智資糧。」聖《虛空庫經》云:「
由慧智故,而能徧捨一切煩惱。由方便智故,而能不捨一切有情。」聖《解深密經》云:
「我終不說一向棄背利益眾生事者,一向棄背發起諸行所作者,能得無上正等菩提。」
《無垢稱經》云:「何為菩薩繫縛解脫?若無方便攝取三有,是為菩薩繫縛。若以方
便趣向三有,是為解脫。若無智慧攝取三有,是為菩薩繫縛。若以智慧趣向三有,是為解
脫。方便未攝慧為繫縛,方便所攝慧為解脫。慧所未攝方便為縛,慧攝方便是為解脫。」
如是廣說。是故欲得佛果,於修道時須依方便、智慧二分,離則不成。
《伽耶經》云:「諸菩薩道略有二種。何等為二?謂方便、智慧。」《祥勝初品》云
:「般若波羅蜜多者是母,善巧方便者是父。」《迦葉請問經》云:「迦葉,譬如大臣所
保國王,則能成辦一切所作。如是菩薩所有智慧,若由方便之所攝持,能作一切諸佛事業
。」故當修習完具施等一切方便,具一切種最勝空性。僅以單空,於大乘道全無進趣。
《寶頂經》云:「應披慈甲住大悲處,引發具一切種最勝空性而修靜慮。何等名為具
一切種最勝空性耶?謂不離布施、不離持戒、不離忍辱、不離精進、不離靜慮、不離智慧
,不離方便。」如經廣說。……
又若執謂唯應修空餘不應修,世尊親為敵者而善破斥。謂若果爾,則菩薩時多劫行施
,護尸羅等,悉成壞慧,未解了義。……
故若說云,有空解者,不須勵力修方便分,是謗大師昔本生事,為是未解了義之時。
設作是念,由種種門修施等行,是未獲得堅固空解,若有空解,即此便足,是大邪見
。此若是實,則已獲得無分別智,證勝義諦大地菩薩,及諸特於無分別智獲得自在八地菩
薩,不須修行。然此非理。
《十地經》說︰「於十地中,雖各各地於施等行別別增上,然於餘行非不修行。」故
一一地中說皆修六度或修十度,此等經義,無能勝尊、龍猛、無著皆如是釋,定不可作餘
義解故。
特八地位滅盡一切煩惱,安住寂滅一切戲論勝義之時,諸佛於彼作是勸云︰「唯此空
解不能成佛,聲聞、獨覺亦皆得此無分別故。當觀我身及智土等,此無量德,我之力等汝
亦非有,故當精進。又當思惟,未能靜寂諸有情類種種煩惱之所逼惱,亦復不應棄捨此忍
。」尚須修學菩薩諸行,得少三昧便生喜足,……
設謂非說不須施等,然即於此無所思中完具施等,不著所施、能施、施物,具無緣施
,如是餘度亦悉具足。經中亦說一一度中攝六六故。若僅由此便為完足,則諸外道心一境
性奢摩他中,亦當具足一切波羅蜜多,於住定時亦無如是執著故。特如前說聲聞、獨覺,
於諸法性無分別時,應成大乘,具足一切菩薩行故。
若因經說一一度中攝六六度,便以為足,若爾,供獻曼陀羅中「具牛糞水即是施」等
文,亦說具六,唯應修此。故見攝行,方便攝慧者,譬如慈母喪失愛子,憂惱所逼,與諸
餘人言說等時,任起何心,憂惱勢力雖未暫捨,然非一切心皆是憂心。如是解空性慧,若
勢猛利,則於布施、禮拜、旋繞、唸誦等時,緣此諸心雖非空解,然與空解勢力俱轉,實
無相違。如初修時,若菩提心猛勢為先,入空定時,其菩提心雖非現有,此力攝持亦無相
違,故於如此名無緣施。若全無捨心則不能施。如是於餘,亦當了知。方便智慧不離之理
,當知亦爾。
(底下廣破顛倒解經義者,後接由願菩提心入行菩提心,受行菩提心戒律學處,廣說
六度波羅蜜,由板上已分享過之布施波羅蜜開始。)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13184759.A.17D.html
※ 編輯: cool810 (123.205.66.248), 10/13/2014 17:46:5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