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礁慈濟宮在海滄青礁村,又稱慈濟東宮,供奉宋代民間神醫吳夲(979-1036年,音滔,從大從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吳夲深入閩南瘟疫流行地區,拯救萬民,采藥時不幸落崖謝世。當地人民於其故鄉白礁村,建“龍湫庵”,雕像祀奉。為白礁慈濟宮前身,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建廟,宋孝宗賜廟號曰“慈濟”;宋淳祐元年(1241年)改廟為宮,青礁慈濟宮因方位在白礁慈濟宮東,故名慈濟東宮,明成祖封吳夲為萬壽無極保生大帝,民間俗稱大道公。宮分五殿,飛簷交錯。主殿有12根蟠龍大石柱,上刻蟠龍騰雲、八仙遊山及山川禽獸等,其中一對石柱如花瓶狀,在福建的宮廟建築中難得一見。宮內的大幅青石浮雕上刻著龍虎和隋唐故事,另兩幅石屏上則雕繪哪吒鬧海的故事,梁上木刻有獅象龍鳳和奇花異卉,雕工精細,金碧輝煌。彩畫中有一幅鳳頭、龍尾、龜身、四腳的神物,很是怪異。畫著傳說故事的油彩畫和黑底描金畫雖歷經滄桑,色彩依然鮮明。殿頂鋪綠色琉璃瓦,四周環飾著彩陶綴成的各色人物和12條龍。二層閣樓中的鐘鼓樓,藻井為木拱結構,層層疊疊,玲瓏輕巧。樓內大鐘鑄於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宮中還保存著康熙、嘉慶、咸豐、光緒等朝代的重修碑記。 宮後的岐山,有涼傘樹、“心”字石、丹井藥泉等景致。“心”字石形似人心,“心”字中間一點卻放在底下。該宮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奉祀北宋著名的民間醫生吳夲(音tāo )。吳夲(979~1036),字華基,號雲沖,出身於白礁村的貧苦農民家庭,年輕時雲遊四方,拜師學醫並選定龍池岩作為其修道、煉丹、行醫之處。吳夲不僅醫術高明,且醫德高尚,治病不分貴賤,不取報酬。宋明道二年(1033)漳州、泉州瘟疫流行,因吳夲義診施藥而得以存活者難以計數。民間還流傳吳夲治癒宋仁宗母后的乳癌,被封為“妙道真人”而揚名四海的事蹟。景祐三年(1036)五月初二,吳夲在文圃山采藥不幸墜崖而死,時年58歲。現存青礁慈濟宮重建于清初,系重簷歇山頂磚石木結構三進建築,坐西朝東,建築面積1305平方米。中軸線自東向西逐漸增高,前殿重樓,由簷廊、門廳和鐘鼓樓組成;中殿為正殿,內供吳真人神像,殿前有拜亭。後殿重建於1989年,內供佛道諸神。三殿由兩側廊廡通連。宮內保存大量珍貴的石雕、木雕、彩繪藝術品,體現了閩南匠師精湛的工藝水準。青礁慈濟宮還保存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嘉慶十九年(1814)、咸豐四年(1854)和光緒二十二年(1896)四方重修碑記,是研究宮廟歷代沿革的重要文獻資料,而宮廟西北側山上的丹井、丹灶和石臼,則是吳夲當年採制藥草使用過的文物。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