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啊搖,搖晃vuvu的大灶──
pinuljacengan
驅車行穿熱鬧的客家聚落內埔鄉,繼續往山的方向前進,不一會兒,我們隨即進入泰武鄉,沐浴在層疊綠意裡的我們,眼底與耳畔都逐漸安靜了下來。今天要拜訪的是masisi(馬仕部落)裡的vuvu—Selep (林桂花),她將為我們製作pinuljacengan──「搖搖飯」,讓我們一齊探究排灣族傳統料理pinuljacengan的奧秘。
.
彼時,Selep的家族從舊馬仕部落遷徙來到現在的masisi,文化的延綿常會借助某些具象的物件或行為來闡述與表達,不因遷徙而中斷。例如部落中四處可見帶有象徵意涵的雕刻圖紋裝飾,除了常見的百步蛇,我們發現頭目腳下還踩了一尾鰻魚,這是據說從前在masisi附近的溪流裡,有許多深潭暗藏著鱸鰻,族人設法捕捉、食用,進而成了代代相傳的飲食文化。對族人來說,群山和溪流就是供給大家食糧之處,依循這樣的脈絡,搖搖飯普遍以雜糧、野菜為主進行製作。
.
許多原住民族的飲食文化中皆有搖搖飯,這並非排灣獨有,只是名稱各異,細節也略有不同。排灣族語稱之為pinuljacengan,唸法上會拆分成三個音節,pinu-ljaceng-an;pinu為動作,有「加入、添入」之意,ljaceng則泛指蔬菜,在小米粥內添入各色季節性蔬菜基本上就是搖搖飯的核心架構,或許用「小米野菜粥」來稱呼pinuljacengan更容易讓外人理解這道料理的內容為何。
.
然而,當我們和Selep vuvu提到「搖搖飯」三個字時,她竟面露疑惑,原來這是她初次聽到這個後輩新創出的詞彙,「山地飯」的別名她倒是聽過,為何會強調「搖」這個動作,將是我們接下來想了解的重點。
「大鍋,熱灶,大拌匙(civan)」
Selep vuvu已經煮了一輩子的pinuljacengan,這道料理總會在家人團聚時特別出現。在masisi,搖搖飯裡頭的澱粉通常使用vaqu(小米) 為主,輔以曬乾處理的vasa(山芋頭)和vurati/vurasi(地瓜),完全不加白米。
.
小米用的是原鄉栽種的糯小米,對比我們一般在北方麵食館或早點店吃到拿來煮粥的小米,米粒體積相對較小且黏性更高;芋頭先烤再曬,目的是要確保芋肉裡的水分被徹底帶走,大概需要花費一到二天時間,芋頭乾和地瓜乾磨粉後加入飯裡,堆疊的香氣讓小米粥簡樸卻帶有深度。
.
傳統上pinuljacengan會在親友團聚時共同享用,因此通常會使用大鍋攪煮,先熬粥,再放菜。熬粥的高湯和水比例各半,使用豬大骨熬製高湯,早年大多使用自家獵捕的山豬。高湯備好、小米入鍋後,先大火、後小火,大灶柴燒出的滋味最美,前提是備用的薪柴要確定乾透,過程中以木柴移進移出的距離來調整火力。
.
烹調的工具是一支長型有不規則曲線的木桿,尾端呈現扁平狀方便在插入鍋內攪拌時能有較大的面積去推動食材,vuvu說,他們用族語稱此木桿為civan,civan多為自家削製,因此成品百家百樣,沒有固定規格,用的順手最重要。
.
Selep vuvu熟稔地拿著civan大範圍攪動,看她手勁柔和,帶著從容,顯然面對食材轉化過程可能出現的狀況都已瞭然於心。烹調過程中,必須憑藉手感經驗和眼力判斷小米糊化的程度,當米心開始熟化,手勁即開始加快加大。中後段的重點是要讓熱力穿透食材,整鍋會從水狀逐漸變得「黏黏的」。
.
實際到現場看,方能理解vuvu為何不解搖搖飯這個詞,因為「搖」是通過外部視角所形塑出的觀點,人要搖動大鍋很難,實際上只有小鍋可能藉由手勢在鍋內的快速搖攪製造出類似漩渦的視覺。「搖」比較像是料理人在烹煮過程身體自然產生的律動,會牽動全身肌肉,沒有固定方向,講究個人化的福至心靈,因此初學者也存在著搖失敗、鍋底燒焦的可能性。
「搖啊搖,搖林,搖山,搖島」
粥好了,後續加進的蔬菜,取自山野,順應季節,在masisi,samaq(山萵苣)、sameci(龍葵)、tjanaq(刺蔥)等野菜經常被應用,有時也會加進djulis(紅藜)。Selep vuvu家後方是整片她的開心農場,和山相連,全靠她自己一手整頓,除了野菜,四季源源不絕供應的菜園,自種的山藥、地瓜葉、龍鬚菜等也都可能出現在她的pinuljacengan中。
.
vuvu說如果再加進puk(樹豆),那粥的口感就會再乾、再紮實一點。另外也分享烹調時的小訣竅──當菜葉丟進粥裡時,手搖的力道要節制,若過猛,菜葉在釋放出鮮味與小米交融前便可能已支離破碎。看著菜園中的作物四季輪流陪伴著Selep vuvu,或許可以說最後搖進我們嘴裡的,都是她滿滿的愛吶!
.
pinuljacengan入口時清淡,僅仰賴食材的原始本味支撐,因此會拿一些口味較重的小菜來點綴搭配,早期多搭配鹽漬生薑,或撈取溪魚與薑一同炒製,芋頭莖炒豬肉也是很好的配菜,部落智慧就是老天給你甚麼就想辦法變出甚麼,Ljavuras(林國豪)說,現在則大多搭配豆腐乳和放黑豆豉的辣椒小魚乾。
.
吃pinuljacengan時強調共享,年輕人拿小湯匙從鍋子的外緣開始吃,只吃自己眼前的部分,內鍋要留給長輩,也要留一份給來不及參與的親友,必須觀察旁人速度不可只顧自己吃,過程充滿了「儀式感」,但那不是流於形式、刻意為之的浮誇,透過分享pinuljacengan,彼此之間敬老護幼、情感緊密相連,為族人家人留下永不斷根的一份惦念。
.
吃著這鍋搖搖飯,我腦海裡還浮現出村上春樹作品《海邊的卡夫卡》裡的一句話:「這個世界上,不無聊的東西人們馬上就會膩,不會膩的東西大體上是無聊的東西。」當我們長期習慣了外食帶來的五感刺激,對食物審美逐漸疲勞,搖搖飯或許就是那個「無聊的東西」,無聊到暗示你反璞才會歸真,飯裡匯聚的全是長久以來山與人真實共存出的智慧,透過舌頭,接引到我們的心底。
_____
▪本文收錄於屏東 #泰武鄉刊 vol.7 夏季號「食在泰武」 專欄,並同步刊登於 微笑台灣319鄉+ 「島嶼晃遊者」 專欄。
▪採訪、文字:郭銘哲 / 攝影:邱家驊
_____
發行機關:屏東縣泰武鄉公所
企劃製作 : 繫。本屋
主 編:彭巧如
採訪編輯:徐孝晴、余庭
特約採訪:古佳峻、郭銘哲、楊甯凱 (下港女子)
攝影:邱家驊、林科呈(眼福映像工作室)
封面創作:蔡昀珊(畸零地工作室)
設計製作 : 3&4 Design Studio
插畫:Chayi
製版印刷:鉅晟廣告印刷社
.
#全台索取紙本刊物地點查詢 👉
https://reurl.cc/52gq47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一個人爽遊:東港、小琉球」好書介紹 專訪作者: 洪浩唐 《一個人爽遊:東港‧小琉球-迷人的海景‧生態‧散步‧美食‧人文》 給我報報總主筆、專欄作家洪浩唐平常喜歡做文化評論和社會觀察,總習慣把事情看出一點道理來。被野放到東港和小琉球,原本擔心一個騎機車十幾分鐘就能完成環...
「島嶼晃遊者專欄」的推薦目錄:
- 關於島嶼晃遊者專欄 在 飽島不藏:美食郭銘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島嶼晃遊者專欄 在 飽島不藏:美食郭銘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島嶼晃遊者專欄 在 飽島不藏:美食郭銘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島嶼晃遊者專欄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島嶼晃遊者專欄 在 飽島不藏:美食郭銘哲- #微笑台灣專欄_島嶼晃遊者03 ....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島嶼晃遊者專欄 在 阿美綠豆湯西門路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 ... 的評價
- 關於島嶼晃遊者專欄 在 阿美綠豆湯西門路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 ... 的評價
島嶼晃遊者專欄 在 飽島不藏:美食郭銘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肉粽伯王燦雄,從16歲喊賣至今,從當年昇平的瀨南街金城戲院附近開始傳香,十多年前才輾轉遷移至這幢小屋落腳,按父輩起算,家裡專心賣粽已超過80年時間。」
.
過往最喜歡直接端盤子,站或坐在攤頭,邊吃邊和每個老闆說話(三級警戒前拍攝的舊照)。肉粽伯已年近八旬,穿著很sporty,充滿活力的樣子總是能感染我,要健健康康,一直樂活下去喔~
_____
▪#島嶼晃遊者 專欄,八月新文,〈躲過觀光客的眼睛,高雄鹽埕老城區,低調有味小食三選〉
https://reurl.cc/5rmOQ6
▪追蹤 →我的Ig帳號:1982rogi
https://instagram.com/1982rogi/
_____
#雄好呷479
島嶼晃遊者專欄 在 飽島不藏:美食郭銘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走進街區尋找有家常飯香的在地小店|
#島嶼晃遊者 專欄新文
_____
〈躲過觀光客的眼睛,高雄鹽埕老城區,低調有味小食三選 〉
老城區,不管位在何處,從底蘊溢出的那股迷人,舉世皆然。只是迷人的方式,各出奇招。
.
#鹽埕 是高雄道道地地的老城區,日治時期、美國大兵、韓國後裔到四方移民,是時代;這幾年的地方創生、青年返鄉、藝術家駐村,是趨勢;不墜與新興的小吃、咖啡館、異國料理、餐酒館、行動餐車等,是懸念,吸引著不同的人在不同時期,進來,又離開,看這區域升起後衰落再奮進,跌宕起伏間,留下的都是會讓人著迷的東西。
.
當遊客目光多聚焦在駁二與城區裡的小吃排隊名店時,空中鳥瞰,棋盤式整齊排列的巷道,「隱藏」得好的小店還真是不少,有的可能沒有在地朋友帶路,就算已經站在門前了也還是會錯過……
https://reurl.cc/5rmOQ6
_____
微笑台灣319鄉+
#雄好呷476
島嶼晃遊者專欄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一個人爽遊:東港、小琉球」好書介紹
專訪作者: 洪浩唐
《一個人爽遊:東港‧小琉球-迷人的海景‧生態‧散步‧美食‧人文》
給我報報總主筆、專欄作家洪浩唐平常喜歡做文化評論和社會觀察,總習慣把事情看出一點道理來。被野放到東港和小琉球,原本擔心一個騎機車十幾分鐘就能完成環島的小島嶼、還有印象中海鮮美食非常多的漁村,不知道能玩出什麼名堂來,大概就是拍拍照片、寫寫食記吧。嗯,淨白的沙灘、湛藍的海水、生猛的海鮮、繁忙的漁船……對於他要面對的,行前都已經最好了心理準備,只是沒想到窩下去之後,才發現……事情並不那麼單純!!
他發現,來到小琉球:
──單純的環島,亂晃也有樂趣:
小島也有媲美國際航班的接送服務;紅番石最近被叫做花媽岩;無論老少來到島上騎機車亂晃享受青春無敵的FU;在小琉球吃香腸,不能跟老闆說「來一條」!不用刻意安排,隨處都有趣味。
──同樣叫海灘,生態千變萬化:
沒到過潮間帶就不算到過小琉球;原來小琉球一年到頭都能看到綠蠵龜;花瓶岩其實比較像香菇;海邊隨便走走都能踢到珊瑚;貝殼沙灘太浪漫,會有慢動作的錯覺。礁岩、沙灘、潮間帶,小琉球的海灘有多種面貌,任意一處都讓人半天不想離開。
──觀光小漁村,變身保育島嶼:
伴手禮麻花捲太夯,解決小島就業問題;漁船不用刺網,海豚出沒注意;居民白天做生意,晚上組隊巡守陸蟹。過度開發讓環境拉警報,居民和政府開始攜手守護生態。
不只如此,回到東港:
──不只海鮮,低調美食實在太犯規:
飯湯當早餐未免太澎湃,滿滿的魚蝦肉筍,是當地人最愛的口味;第二市場迷你肉丸爭奇鬥艷,每一家都有獨門秘方;還有來到東港每一趟都必定偷偷去吃只賣早上和宵夜場的炭烤饅頭。還來不及吃海鮮,肚子就給小吃零食吃撐了。
──不只漁船,漁業文化完整有看頭:
東港魚市場早上的大型魚拍動用山貓、起重機,氣勢驚人;俗稱「夜店」的深夜拍賣則聚集餐廳、主廚和饕客來搶鮮;後寮溪兩岸的漁船密佈,隱身在河岸還有古早的造船廠;水岸冰塢、帆檣林立,襯著岸邊還有著閩式建築,構築難得一見的漁家風情。仔細看著豐漁橋兩岸的漁船,搭載不同漁具代表著不同的漁法和收穫,岸邊在線上用魚鉤穿著一隻隻小蝦的漁夫,都可以告訴你一整天關於船的故事、捕魚的故事、還有他的人生故事。
──來到老街,看老屋、走訪七角頭:
探看東港古老五字街,還有延平路的老屋餘韻;跟著當地人來到全台唯一面陸不向海的蝦米媽虔誠祈福;拐個彎來到東隆宮,觀賞「風少一點」的風調雨順牌樓。即使不是迎王祭典期間,還是可以走訪七角頭,七個承接祭典職務的轎班,可是東港迎王不可或缺的要角呢!
或許,還有更多的精彩,會陸續被發現。但可知的是,追尋南國的太陽、多變的海洋,不用好遠好遠的跑到墾丁。越過高屏溪一路西行,就會來到--雙生的兩個水色小鎮:東港,小琉球,精彩自然人文風情、飽滿的文化底蘊,都讓人意猶未盡。
作者介紹:洪浩唐
彰化縣二林鎮人,現居台北。
曾經任職民營企業工程師、公家單位約聘人員。
現為《給我報報》總主筆、《給我報報睜眼社》編劇、《民報》專欄作家。
原本只是喜歡在臉書上,向朋友炫耀,自己又到了哪些地方玩、上了哪些餐廳、吃了哪些美食?沒想到在朋友還沒看膩前,自己卻先對旅遊書寫產生興趣(其實……我只是努力尋找,有沒有一些不用自己花錢的旅遊方式)。進而開始在自己的每段旅程中,稍作思考,並為之註解。
個人對旅遊的理念:永遠對眼前的人事物保持好奇!
旅遊相關著作:《高雄,慢‧漫遊》(2013年,合著)。
島嶼晃遊者專欄 在 阿美綠豆湯西門路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 ... 的推薦與評價
Taiwan-style sweet mung bean soup / very summer thing 台南石家正阿美綠豆湯出現在天下雜誌的#微笑台灣網站,我的專欄「#島嶼晃遊者」最新文章: ... ... <看更多>
島嶼晃遊者專欄 在 阿美綠豆湯西門路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 ... 的推薦與評價
Taiwan-style sweet mung bean soup / very summer thing 台南石家正阿美綠豆湯出現在天下雜誌的#微笑台灣網站,我的專欄「#島嶼晃遊者」最新文章: ... ... <看更多>
島嶼晃遊者專欄 在 飽島不藏:美食郭銘哲- #微笑台灣專欄_島嶼晃遊者03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微笑台灣專欄_島嶼晃遊者03 . 「在老哈瑪星的港口邊,遇見古典的南歐地中海菜。」編輯讓這篇文章在#白色情人節上線,實在太適合了啊。 . #好市集不僅洋溢老派洋房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