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來漲潮
第二次來滿潮
第三次來退潮
發現我最愛退潮的時候,可以往裡面走,會有一些枯枝跟水池,旁邊還有沙丘!
整體我覺得退潮來能拍的角度跟景色比較多元,但漲潮卻特別浪漫哈哈哈,各有多個的美!
其他景色🔍 #小光嘉義玩哪裡
.
.
🔍
#小光玩南部
.
.
#白水湖壽島
▫️嘉義縣東石鄉
⚠️前往時先查看布袋鎮潮汐表
.
.
#travel #Taiwan #popdaily #台灣 #ootd #instagood #iseetaiwan #igerstaiwan #photography #嘉義 #東石 #布袋 #嘉義景點 #嘉義秘境 #台灣秘境 #壽島 #摩西分海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
布袋漲退潮 在 Guang小光와니|旅遊美食生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嘉義版摩西分海,從到達時海水還不斷在漲潮,一下子就把馬路淹沒了!
我們拍照那條退潮時是可以一直往後面走的,還能走到一塊沙丘地,上面有一些枯樹枝,感覺拍起來超有意境!
覺得可以二訪的地方👍🏻
.
.
.
謝謝小情侶 @yy_aboutus
📷 @chihchi.feng
➖➖➖➖➖➖
🔍
#小光玩南部
#小光嘉義玩哪裡
➖➖➖➖➖➖
#白水湖壽島
▫️嘉義縣東石鄉
⚠️前往時先查看布袋鎮潮汐表
➖➖➖➖➖➖
#travel #Taiwan #popdaily #台灣 #ootd #instagood #iseetaiwan #igerstaiwan #photography #嘉義 #東石 #布袋 #嘉義景點 #嘉義秘境 #台灣秘境 #壽島 #摩西分海
@ 白水湖小島-壽島
布袋漲退潮 在 簡余晏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分享作家蔡珠兒的好文:
跑了六個產地,看了醬園、魚塭、鹽場、蚵田、牧場和菜園,吃到十多種食材,為什麼每樣東西都好吃,滋味那麼鮮明豐富?答案是,因為新鮮,因為在地,因為布袋有厲害的職人。
濱海的鹽分地帶,烈日強風,多砂帶鹹,並非我們認知的肥美之地,然而職人卻能善用風土條件,研發精良技術,因地制宜,轉劣為優,化磽薄為富沃,不只培育出好物,還形成他處沒有的特色風味。
牡蠣是濾食性生物,蚵田多數在外海,吊在保麗龍浮棚下,蚵仔每天泡在海水中,隨時進食,長得快。長花家的蚵田卻在潮間帶,不是浮棚而是立棚,每日有潮汐漲退,退潮時烈陽曝曬,蚵仔長得慢,但不虛胖,肉質緊實,甜度高,風味和營養也較佳,難怪好吃。
布袋漲退潮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學生成群結隊來到朴子溪畔,眼前的紅樹林,這幾年已經成為嘉義知名的戶外教學地點。
但是,紅樹林距離河口有五公里,仍屬於趕潮帶範圍,這一天遇到漲潮,學生們無法深入樹林裡.不過,正是因為這樣的潮汐條件,讓朴子溪紅樹林得以沿著溪流生長,連綿5公里遠,當地民間團體不時搭著獨木舟,觀察紅樹林的復育情形。
朴子溪溼地的紅樹林,曾經因為河川污染,民國83年間幾乎消失殆盡,經過附近的社區和保育人士大聲疾呼,政府單位才開始整治,這幾年不只恢復了往年光景,甚至更加茂盛,鳥會在這裡記錄到將近200種鳥類棲息,今年也首度被列為國家級溼地。
另一個驚喜是,從嘉義東石大橋到溪口的紅樹林,原本提出申請的溼地範圍,共約2千3百多公頃,但內政部最後劃定的範圍,卻廣達8千5百多公頃,就是多了東石、布袋外海,緊臨外傘頂洲內海的這片海上牧場。
開著膠伐,穿過蚵架來到河口濕地,除了養蚵,每天退潮後來撿野生文蛤,是當地居民謀生的活動之一,同時間來這裡的,還有沙洲上這些埋頭覓食的大小鳥類。
朴子溪河口溼地因為上游帶來豐富有機物質,潮差最大又有3公尺,潮汐之間孕育的魚貝蟹類很多,像沙灘上這些密密麻麻的小白點,全都是招潮蟹,有將近十種,每年冬天,這片溼地都會吸引數萬隻冬候鳥來覓息。現在被列為國家級溼地,倚賴濕地養蚵或發展觀光的民眾很高興,但也擔心,在產業發展上,會不會受到限制。
嘉義縣政府表示,朴子溪溼地未來的發展,會朝保育和產業並重,不會排擠暨有的使用行為。當地社團很期望有更多人來關心這片全國最大的溼地,並且共同參與它的保育與發展。
記者 王介村 孟昭權 嘉義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