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花蓮高農舊校長宿舍修復與再利用計畫🏯
上週辦公室受邀參加一場「國立花蓮高級農業職業學校舊校長宿舍」修復與再利用成果說明會,到了現場遇到很關心花蓮文史的 #張政勝老師,張老師也補充了花蓮高農的校史沿革,期許花農未來針對舊校長宿舍修繕可以 #恢復原來的樣貌,讓大家可以欣賞到這個建築物的美,並且妥善規劃未來的使用,讓這個建築物可以被好好的愛護、使用。
但是,花蓮高農舊校長宿舍在哪裡呢? 花蓮高農舊校長宿舍現址為花蓮市林森路260號,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一條車水馬龍的大馬路,竟然隱藏著一棟破落的日式建築,花蓮高農舊校長宿舍已有84年歷史,為日治時期日人 #福井公 的私人住宅建築,戰後由花農接收管理,由於建物長年遭風吹日曬,殘破不堪,花蓮縣文化局2018年6月將其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2020年9月委由 #范綱城建築師事務所 進行修復再利用計畫,調查研究該建築物的歷史,提供修復建議,期盼校方未來能修復,使其風華再現,作為寓教於樂場域。
調查團隊花了很長的時間,透過訪談及在有限的資料當中,慢慢拼湊出建築物的歷史緣由,該建物推測是建於1937年,由當時在地方信譽深厚且致力於各種公共事務的日人福井公所起造的私人住宅,建物位於當時日人精神核心「花蓮港神社」表參道旁,推論該建物在花蓮發展脈絡具有一定地位。1954年花蓮縣政府將此建物撥由花蓮高農管理,歷任校長中有三任校長曾居住於此,最後一任居住於此的校長於1995年搬離,近20年該建物都無人使用,長年受風吹雨淋,甚至有人為破壞,讓建物條件每況愈下。
歷史建築反映了近代花蓮發展的主要歷史脈絡,這也是文化資產保存價值特色所在。此次透過說明會,彙整大家對「國立花蓮高級農業職業學校舊校長宿舍」的歷史記憶和想法,並藉由耙梳其歷史文獻、圖說,詳實記錄在調查研究計畫中,為歷史留下見證,於未來辦理修復工程時,更能呈現該日式木造建築的原有風貌,讓文化資產價值充分展現。期盼文化局能協助校方向中央爭取經費,重新賦予這棟老建築新生命。
#老建築新生命
#原貌重現
#林森路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的網紅楊華美,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花蓮縣第一選區(花蓮市)縣議員候選人楊華美。 十一月十一號,登記花蓮市選區十一號的議員候選人楊華美,11位來自不同國家的新移民姊妹、11位不同領域的在地花蓮公民聚會,讓新移民跟公民交流互動,說出彼此對花蓮未來的期許與想像,並分別錄製一分鐘影片,說明他們挺美的理由,最後並一齊高喊「一心一意護花蓮,一...
「張政勝老師」的推薦目錄:
- 關於張政勝老師 在 楊華美 花蓮縣議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張政勝老師 在 楊華美 花蓮縣議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張政勝老師 在 楊華美 花蓮縣議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張政勝老師 在 楊華美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張政勝老師 在 [心得] 花蓮市觀光指南:歷史篇(三)日治後期- 看板Hualien 的評價
- 關於張政勝老師 在 我的大伯張政勝老師是花蓮地方文史工作者(《花蓮講古》編者 ... 的評價
- 關於張政勝老師 在 我的大伯張政勝老師是花蓮地方文史工作者 ...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張政勝老師 在 花蓮文史耆老張政勝領唱花蓮縣歌,給楊華美加油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張政勝老師 在 張政勝老師講古 的評價
- 關於張政勝老師 在 中正國小畢業紀念冊2022-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 ... 的評價
- 關於張政勝老師 在 中正國小畢業紀念冊2022-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 ... 的評價
- 關於張政勝老師 在 花蓮忠烈祠歷史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YOUTUBE、PTT 的評價
- 關於張政勝老師 在 花蓮忠烈祠歷史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YOUTUBE、PTT 的評價
- 關於張政勝老師 在 花蓮忠烈祠歷史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YOUTUBE、PTT 的評價
- 關於張政勝老師 在 德國雙人牌Zwilling-獨特五向式旋轉指甲剪PTT討論 - 痞客邦 的評價
- 關於張政勝老師 在 信義教會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醫院診所健康懶人包 的評價
- 關於張政勝老師 在 信義教會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醫院診所健康懶人包 的評價
張政勝老師 在 楊華美 花蓮縣議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中正國小校史櫥窗暨社區親子運動會 教育與情感間的記憶串聯】📜
教育的紮根,不僅要從學科方面著手,還需要透過活動與空間的設計,培養孩子的歷史觀,以及瞭解自己身處的校園和社區及社會之間的關聯。👥
今年五月,中正國小楊校長跟我提出,想要在校內設置校史櫥窗:原來中正國小透過退休的張政勝老師長期進行文史研究的專長,連結退休老師、畢業校友,努力不懈的蒐集了珍貴的學校發展史料與文物檔案。但是過去因為學校改建,這些歷史文物被儲藏起來之後,就一直在尋找適合的空間展示。🤔
校長表示,中正國小擁有豐富的校史資料,與其放在一間教室裡,不如陳列在廊道的櫥窗展示,讓來來往往經過的人,都可以就近看到。我毫不猶豫地表示支持,建議花蓮縣政府補助興辦經費。👏
上週五,很高興看到中正國小用心地將校史櫥窗揭幕儀式與社區親子運動會結合,增加學校與社區之間的互動,寓教於樂的設計相當值得肯定。👍
活動當天,在花蓮文史工作者張政勝的導覽下,我們可以從校史櫥窗看見中正國小創校63年以來,早期的學生制服、歷屆學生的畢業紀念冊、作業簿本、教師手寫的文件等珍貴的文史資料。過去的老師在教學上以及學生在學習上的努力,都清楚地呈現在文件上。🗃
透過校史櫥窗的展示,不僅能讓學生還有在校的老師了解過去的中正國小校園歷史,更能增加師生對母校及家鄉花蓮的情感連結,也幫助花蓮的民眾認識國小教育對花蓮的未來發展產生的影響力。🤓
💖感謝 更生日報 記者李婕妤報導🙏
中正國小設校史櫥窗 展示63年風華
http://www.ksnews.com.tw/index.php/news/contents_page/0001327645?fbclid=IwAR0z4vhde5Qu8jiDHVNWxFLsji6EgO46o-vQCaBgnmJ94KDD5OZLf9RkrZ0
退休師張政勝 獲頒客家專業獎章
http://www.ksnews.com.tw/index.php/news/contents_page/0001328122?fbclid=IwAR0KgoS6CxrsbaVyAHF0xksl_FUISRrKzbkH6wyD2kS1Rlz9mXKu05OfXQg
張政勝老師 在 楊華美 花蓮縣議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跟著小學生一起認識溝仔尾】🚶♀️🚶♂️
去年選舉期間,我邀請o'rip生活旅人工作室黃啟瑞、以及我的大舅張政勝老師,加開了一場「挺美講堂-花蓮老故事」挺美講堂,得到現場的熱烈迴響外,衍生的餘波今年仍然盪漾。👨🦰🧓
上個月我接到中正國小龍老師的粉專私訊,表示她去年參加「挺美講堂-花蓮老故事」後,促使她在今年安排一堂跨年級的選修課程,師生共同設計一款關於溝仔尾的實境解謎遊戲,希望能讓更多人用有趣的方式認識溝仔尾。🧩🧩
應著龍老師的邀請,我參與一場實境體驗活動,當天雖然大雨滂沱,但仍有不少家長、民眾前來參與,龍老師將活動全權交給學生,由學生先發給每人一本製作精美的闖關解謎故事手冊後,再分組帶領參與者探索指定的溝仔尾街區地點,每到一個地點,都得要跟隨手冊指示,與現場環境對照,解開一個個謎題,方能獲得通關的英文字母,當所有謎題都解開後,就會得到一組與溝仔尾有關的地名拼音,相當有趣。🤓👣
龍老師說,對外部參與者而言,希望透過參與活動,讓更多人有機會用有趣的方式認識溝仔尾這個地方,而對學生而言,也讓他們藉此有機會去接觸到更多樣化的人群,透過多元的人際互動而能自我提升。👍👍
在跟龍老師互動的過程中,一直覺得老師的名字很熟悉,忍不住跟她確認,果然龍老師便是3年前在彰化,帶領學生認識東南亞移工、並協助彰化車站在多語服務上友善移工的同一位老師,沒想到她居然到花蓮來任教了!並且持續的努力爭取外部資源,帶領小朋友實地認識各種文化樣貌,讓我相當感動與欽佩。👏👏
除了街區的實境體驗之外,學生們也在 choco choco手工巧克力二樓的展覽空間,辦理了【 不視,攝影展】,展示他們眼中的世界、對於溝仔尾的想像,展覽到6月27號為止,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唷!🙏🙏
------------------------------------
📸【不視,攝影展】📸
展覽日期:2019.05.10(五)~2019.06.27(四)
展覽地點:Choco Choco 2F藝文空間 (花蓮市忠孝街70號)
------------------------------------
📚📖延伸閱讀:
【小學生的大夢想】翻譯東南亞語 助移工買車票
https://news.tvbs.com.tw/life/658402
【小學生的大夢想】友善移工 下一站是桃園車站
https://news.tvbs.com.tw/life/658403
【小學生的大夢想】為移工正名 糾正大人稱外勞
https://news.tvbs.com.tw/life/658408
張政勝老師 在 楊華美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花蓮縣第一選區(花蓮市)縣議員候選人楊華美。
十一月十一號,登記花蓮市選區十一號的議員候選人楊華美,11位來自不同國家的新移民姊妹、11位不同領域的在地花蓮公民聚會,讓新移民跟公民交流互動,說出彼此對花蓮未來的期許與想像,並分別錄製一分鐘影片,說明他們挺美的理由,最後並一齊高喊「一心一意護花蓮,一人一票投華美」希望大家能在十一月投給最能捍衛花蓮土地、教育、社福、人民的十一號楊華美。
華美的大舅,花蓮重量級文史工作者張政勝老師帶領大家齊唱「花蓮縣歌」,希望楊華美可以守護毓秀鍾靈的花蓮,可以讓花蓮持續是自由的樂土,是大同的先聲。雖然許多移民姊妹都是第一次聽到,但立刻就朗朗上口,好不熱鬧。
張政勝老師 在 我的大伯張政勝老師是花蓮地方文史工作者(《花蓮講古》編者 ... 的推薦與評價
我的大伯 張政勝老師 是花蓮地方文史工作者(《花蓮講古》編者之一),他有重建歷史現場的能力,歷史在他口中彷彿又活了起來! Jimi Chan i 313 drugih. ... <看更多>
張政勝老師 在 我的大伯張政勝老師是花蓮地方文史工作者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٢٫١ ألف views, ٣١٠ likes, ٤ loves, ٨ comments, ١٠ shares, Facebook Watch Videos from 張千駿-讓花蓮長得很花蓮: 我的大伯 張政勝老師 是花蓮地方文史工作者(《花蓮 ... ... <看更多>
張政勝老師 在 [心得] 花蓮市觀光指南:歷史篇(三)日治後期- 看板Hualien 的推薦與評價
花蓮市歷史人文觀光指南:歷史篇(三)日治後期
巴哈姆特小屋圖文版
https://home.gamer.com.tw/artwork.php?sn=5163396
本篇講述的是花蓮市從1930年代到二次大戰結束為止的歷史。日治初期花蓮港由於並未施
行築港,限制了花蓮了發展,直到1930年代起才在花蓮各界鼓吹下開始了築港工程。1930
年代起隨者戰爭腳步的接近,臺灣成為日本的南向基地,在「工業臺灣,農業南洋」的口
號下,花蓮的資源受到日本政府的注意,配合築港工程的展開,花蓮市逐漸成為臺灣的工
業重鎮之一。築港工程與工業化使得美崙(日治時期為米崙)成為花蓮市的新市區,帶領花
蓮市邁向東部第一大城之路。
花蓮築港工程的展開
日治時期花蓮港是花蓮市對外交通最重要的交通管道,由於花蓮海濱水淺,在日治中期築
港工程前,花蓮來往輪船必須停靠在花蓮海濱數公里外,再由小船接駁上岸,這樣的接駁
方式可能有人貨掉入海中的風險,如果遇到冬季東北季風強勁與颱風侵襲時,海運便可能
中斷,花蓮便有如陸上孤島,這樣的情形下自然限制了花蓮的發展。
由於築港對花蓮的發展至關重要,歷屆花蓮港廳長均大力鼓吹築港建設,尤其是
1920-1926年任職花蓮港廳長的江口良三郎,除了多次向臺灣總督建議以外,甚至利用花
蓮港農業補習學校所組成能高棒球隊前往日本比賽的機會,向日本宣傳花蓮的風光明媚,
藉此宣傳築港的好處。江口良三郎雇用漁民前往花蓮市區東北方,也就是今美崙地區的海
邊進行勘查,最後由專家討論結果該海岸為適合築港之地,首先建築防坡堤停靠漁船,稱
為「江口突堤」。
在花蓮各界努力奔走之下,1930年日本議會終於通過花蓮築港案,預算700多萬日圓,並
於隔年實行第一階段築港工程,由於工程稍微延宕,再追加經費下最後於1939年完工。由
於花蓮重工業的發展需要,1940年起隨即進行第2期築港工程,但尚未完成戰爭便已結束
。
花蓮築港對於花蓮市的發展相當重大,首先築港加強了海運的便利性,開始實行來往於基
隆與花蓮的大型客輪定期船班,甚至臺灣對外港口的航班也有部分增停花蓮,強化了花蓮
的對外人員往來。另外隨者進入戰爭的腳步,花蓮港加強了物資的運輸,有利工業的發展
。最後花東鐵路隨者築港而延伸至美崙地區,受惠於花蓮港與工業區的發展,美崙成為花
蓮市全新發展的都市地帶。
都市的擴大與美崙的都市構想
花蓮市在日治初期還只是小型村落,1909年花蓮從臺東獨立設廳,並將政府機關設於花蓮
港街後,隨者都市計畫開展與產業、人口的移入,成為花蓮市發展的契機。1920年臺灣實
行街庄制後,花蓮港街成為獨立的行政單位。1937年花蓮港廳比照西部實行郡街庄制,花
蓮港街將其周圍的米崙(今美崙地區)、宮下(今花蓮車站周邊)、佐倉(今中山路北端,曾
稱為歸化,是以前撒奇萊雅族的生活地帶)、豐川(以前最早的漢人聚落十六股周邊)等大
字合併,今日的花蓮市市域大抵就是1937年合併後的花蓮港街而來。1940年花蓮港街改制
為市,成為花東地區唯一的市,象徵東部第一大城的繁榮,而這地位仍持續至今日。
築港工程成為美崙地區發展的開始。美崙地區在日治中期依然是荒涼的原野地,除了作為
軍事、水源、墓地使用外,也是市區民眾郊外的休憩空間之一,1928年該地成立高爾夫球
場,曾是臺灣的大型高爾夫球場之一。1934年花蓮港廳發布市區計畫,首次將美崙地區劃
入,成為花蓮舊市區以外全新發展的都市地帶。
1934年美崙市區的市區計畫圖中有兩條寬度25公尺的主要幹道,其中一條貫穿整個美崙地
區,即今日的中美路,另一條由主要幹道分出沿者美崙山腳與臨海道路(蘇花公路)連接,
即今日的府前路。由圖中可以看到今日永興路的寬大道路與中間的綠地,加上兩條主要幹
道,可看出這與舊市區的狹窄擁擠明顯不同,呈現更為廣闊舒適的都市空間。
蘇花公路的開發與交通
有「臺灣議會之父」美稱,日治時期霧峰林家的代表人物林獻堂,在1935年11月3日至5日
曾到過花蓮三天兩夜,往返的交通工具就是剛可行車的蘇花公路(當時稱為臨海道路)。在
林獻堂日記中11月3日他與同行數人早上從臺北乘坐鐵路到蘇澳,中午午餐後便搭乘公車
經由蘇花公路前往花蓮。日記中他敘述蘇花公路「屈曲如羊腸,其有名之最險處則為清水
斷崖,高出海面三百餘尺,車過斷崖為之頭眩而嘔吐者有之,運轉手稍一不慎,則車墮於
海中矣。」由此可見當時蘇花公路的壯觀與危險程度。
蘇澳與花蓮的陸路交通發源於清末由羅大春所開發的後山北路,但後來長期因為原住民的
侵擾而無法順利往來,直到1914年太魯閣之役後便立即開始修築道路,首先於1925年完成
徒步道路,但畢竟當時花蓮港尚未築港,往來有所不便下,因此於1927年開始拓寬為行車
道路,但工程比起想像中耗時,在犧牲許多人命下,才終於在1931年末完工。
蘇花公路開通的重大意義,在於花蓮與北部的往來自始除了海路以外有另一條陸路管道。
開通不久後東海自動車運輸株式會社便立即開通蘇澳與花蓮間的公車,以1935年而言每天
8點與中午12點半從蘇澳各開出一班公車,行車時間約5個小時。由林獻堂的日記中可看出
利用鐵路到蘇澳再用公車接駁,從臺北到花蓮的路程大約一個白天,雖然跟現在差距還很
遠,但跟清末與日治初期相比已經有飛躍性的進步了。
實業與中學教育的發展
臺灣在統治初期,對教育的態度上採取「無方針主義」的實驗態度,對日人、臺人與原住
民分別使用小學校、公學校、蕃人公學校三種差別教育,並且對中學以上教育並未重視,
僅有簡單的師資教育與職業教育等。1922年配合「內地延長主義」頒布「臺灣教育令」,
採取臺日共學,並增設中等以上學校,不過臺日共學一樣凸顯差別待遇,中等以上的教育
也是為了殖民、產業甚至南向侵略需要。
花蓮的中等以上教育是從農業補習學校開始,1921年首先設立簡易農業小學校,附屬於公
學校,1922年配合教育令改正,更名為花蓮港農業補習學校,招收公學校畢業者就讀,
1927年獨立並遷移到今明義國小校址,1933年因為今明義國小成立,該學校遷移到吉野移
民村附近,後來改名為「廳立花蓮港農林學校」,也就是今日的花蓮高農。
另外隨者如下述花蓮市逐漸邁入工業化,1940年成立「廳立花蓮港工業學校」,設有機械
、電機、化工等三科,也就是今日的花蓮高工。除此之外戰爭末期花蓮港市也曾設立家政
女學校,後來戰後成立花蓮高商。由花蓮高農與高工成立的脈絡,可以顯示日本政府對於
臺灣實業教育是以產業發展的需要而存在,在花蓮市尤其明顯。
至於初等教育以上的中學教育,首先於1927年成立「花蓮港高等女學校」,1929年移轉到
花崗山周邊,也就是今日的花蓮女中。至於男子的中學教育推展則相當緩慢,花蓮市民還
曾經聯署要求設立,直到1936年才終於設立「廳立花蓮港中學校」,也就是今日的花蓮高
中。據1939年版《花蓮港廳要覽》,當時高等女學校279名學生中日人255名,臺人24名,
花蓮港中學校301名學生中包含日人231名、臺人69名與原住民1名。雖然花蓮市算是日人
較多的城市,但中學學生臺日相差懸殊仍顯示出當時教育上的差別待遇。
迎向工業重鎮
日治中期以前臺灣為農業為主的殖民地經濟,產業發展幾乎都是為了供應日本本土需要而
存在,即使有工業也是以農產品加工業為主,但在1930年代開始隨者農業發展已到極限,
加上日本政府企圖侵略中國華南與東南亞,以臺灣作為「南向」基地,開啟了工業化的腳
步。隨者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與之後的侵略南洋,在「工業臺灣,農業南洋」的口號下,
臺灣的工業化更為加強。
日治中期前日本政府雖然試圖發展花蓮的產業,但並不順利,以至於連築港工程的推動都
不太積極,但1937年戰爭爆發後,當時花蓮築港工程已經接近完工,東部的資源再度受到
日本政府重視,因此一反之前消極的開發東部政策,利用國策會社臺灣拓殖株式會社開發
東臺灣,試圖吸引大型日資前來花蓮,花蓮市因此繼高雄市之後,成為第二個臨港工業都
市。
此時產業的最大特徵是花蓮相繼成立工業株式會社,且大多為三菱等大型財閥所投資,與
日治中期以前日本本土企業對東部裹足不前有明顯不同。位於花蓮市區北部的米崙(美崙)
工業區,配合築港工程的完成,成為東部唯一的大型重化工業地帶,生產鋁、金屬、氮肥
等工業原料,但戰爭末期在盟軍轟炸下,工業設施受到極大的損壞,生產也趨於停頓。現
在美崙工業區內的台肥海洋深層水園區,戰前原本是日本鋁株式會社的工廠,今日仍可由
建築、神社與防空洞看到日治時期工業化的遺跡。
戰時的人民動員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為了因應長期戰爭與國防經濟的需要而發布「國家總動員法」,
進入戰時體制。為了培養臺灣人民的愛國心,成為與日本休戚與共的人民,因此提倡「皇
民化運動」,推動措施包含推動日語、改日姓、參拜神社等。1941年更成立「皇民奉公會
」,推動各項戰爭動員工作。
1940年出版的《花蓮港廳管內概況及事務概要》,可以了解1938年的精神動員狀況,如舉
辦國民精神總動員演講會、國語講習會、增強國民身體健康的健康周、為了支援出征軍人
與緬懷身亡將士而舉辦的「槍後後援強化周」等,另外為紀念神武天皇創立、發揚日本國
家精神所成立的「日本精神發揚周」,活動包含建國祭、演講、座談會、愛國行進、勤勞
奉仕工作、運動會等。在報國勞動服務上,如當年紀載米崙公園的整地作業,共出勤175
天,動員人數1萬1千餘人,其他工作有道路補修、機場草地整理、公園、神社與墓地清掃
等。
花蓮耆老林炬壁《花蓮講古》中也提到不少戰爭時的回憶。當時每逢初一與十五學生應前
往花蓮港神社參拜,並由高年級學生帶領學弟前往,學校也會妥善擺放教育敕語,朝會時
由副校長戴白手套恭敬交給校長宣讀,師生必須低者頭聆聽。隨者太平洋戰爭爆發,物資
改成配給制,但仍出現藏米與私宰的情事,被取締輕則鞭打或短期拘留,重則坐牢。下述
的戰爭結束前的盟軍轟炸,警報聲與防空洞也成為當時市民的普遍記憶。
戰時的軍事佈署與戰俘收容所
日本統治臺灣後,日本軍隊也隨者統治需求分配到臺灣各地,協助政府討伐抗日行動與原
住民。日治初期花蓮市內分別設有花蓮港憲兵分隊與分屯大隊(今日為花蓮憲兵隊誠正園
區),其任務主要是討伐原住民,如1908年的七腳川社事件與1914年的太魯閣戰役,1930
年霧社事件時也有前往支援。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1941年開始侵略南洋以後,使得臺灣各地的軍事佈署更為強化。
1941年花蓮港廳陸軍兵事部成立,隔年4月於美崙水源地的辦公室落成並開始運作,主要
任務包含徵兵、招募、軍人召集、在鄉軍人會的管理等。該建築物居高臨下,可以掌握附
近船隻進出狀況與附近飛機的起降,也成為當地的最高軍事指揮中心。戰後該建築曾由駐
臺美軍使用,後來成為今日的松園別館。
隨者戰爭的進展,征戰時所取得的戰俘處理也成為重要問題,而臺灣因為靠近南洋,也成
為收容戰俘的重要地點。1942年起臺灣各地開始成立戰俘收容所,其中花蓮港分所設置於
花蓮市內的分屯大隊內,收容的大多為歐美的高級軍官,隔年關閉移往白河。日軍對戰俘
以殘酷暴虐聞名,花蓮港分所戰俘雖然不像金瓜石在礦坑地獄中工作,但也似乎發生賞耳
光、強迫勞動與扣留食物等虐待情事。日軍會刻意將戰俘從花蓮港口至收容所以徒步前往
,經過市區兩旁站滿好奇觀看的民眾,甚至老師也會率領學生觀看,讓日本政府藉此發揮
「教育」民眾的功能。
隨者太平洋戰爭日本節節敗退,臺灣也成為以美軍為主的盟軍攻擊目標。花蓮市由於是當
時花蓮軍事佈署與工業重心,也成為轟炸的對象,當時轟炸地點包含花蓮車站、花蓮港及
倉庫、兵事部、專賣局、鋁工廠等,其中多數受損慘重,使得戰後面臨重建問題。至今花
蓮市內許多景點(如松園別館、海洋深層水園區等)還留存防空洞,便是戰爭所留下來的遺
跡。
(由於最近疫情影響使得圖書館取材受限,因此以下歷史篇兩篇將暫停更新,期待疫情能
早日緩和,回復正常生活)
本篇參考書籍文獻
林玉茹,《殖民地的邊區︰東臺灣的政治經濟發展》(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
司,2007年)。
林炬壁著,姚誠、張政勝編,《花蓮講古》(花蓮市:花蓮縣花蓮市公所,2012年)。
花蓮港廳,《花蓮港廳要覽 昭和十四年版》(花蓮港:花蓮港廳,1939年)。
花蓮港廳,《花蓮港廳管內概況及事務概要》(花蓮港:花蓮港廳,1940年)。
張家菁,《一個城市的誕生︰花蓮市街的形成與發展》(花蓮縣:花蓮縣立文化中心,
1996年)。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臺灣史》(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楊季桓,〈戰後花蓮市軍事歷史建築的演變〉,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碩士論文,
2016年。
鐘淑敏,〈俘虜收容所──近代臺灣史的一段悲歌〉,收錄在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
編輯委員會,《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台北市:樂學書局,2001年),頁261-288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0.192.8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ualien/M.1622357925.A.634.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