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你能叫出姓「胡」的有誰?胡適、胡雪嚴、胡宗憲、胡錦濤?若然連胡宓、胡富、胡天柱、胡宗明,那要不你精通中國歷史,要嘛你該好也姓胡。這些姓胡的,都跟一個地方有關,或者正確的說法是,這些人都在這個地方出生的名人。中國最美麗的鄉村之一、古徽州文化的代表、木雕藝術博物館」、「民族藝術殿堂,說的都是安徽省績溪縣龍川村。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第二十集:婺源為什麼這樣美 攝製組來到婺源,探訪因首創“自然保護社區”獲得世界發明獎的鄭磐基;婺源有優良的生態環境,深厚的徽州文化積澱;到人跡罕至、大山深處的小村落展現當地人樸素的環保精神.我們將帶您展現婺源的景色之美、文化之美、生態之美。 婺(ㄨ)源縣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西省東北部,與安徽省、浙江...
徽州文化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歸來吧!徽州》
徽州,得名於宋徽宗宣和三年,改歙州為徽州。在中國地名中,它不算最古,但此後800多年歷史中,徽州之名,不只一直延用,在歷史長河中,徽派文化不斷迸發璀璨光芒,為中國文明添光增彩。
傳統中國的書房徽州所產,徽墨、歙硯、澄紙、汪筆,是至上名品。
南唐後主李煜贊「歙硯甲天下」;蘇東坡則評「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瓜膚而縠理,金聲而玉德」;紙中極品之宣紙,也就在其緊鄰的涇縣。
在千年相伴的文人心目中,徽州,是神聖文脈所在。
徽菜,也以區區一地之味,比肩川魯蘇粵閩浙湘7省,傲視南北,居中國八大菜系之列。早在南宋,徽州"沙地馬蹄鱉,雪天牛尾狸"的菜式即已聲名遠傳。經典名菜:全家福、鳳還巢、一品鍋、刀板香、雪映紅梅、五色繡球⋯⋯滿堂香起、一案花開。
京劇貴為國粹,中國舞台戲曲的菁華。唱腔悠揚、鼓樂鏗鏘,水袖飄灑。她的緣起,即是徽班進京,是徽州貢獻文明的藝術瑰寶。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湯顯祖的傳世名句,彷彿一聲悠揚曼妙的唱吟,把徽州這個美好的名字,刻在一代代中國人的心靈深處。
巍巍青山下、清清溪流邊,徽派建築,牌坊高峙,祠堂莊嚴,小青瓦、馬頭牆,花窗雕梁,還有何處,能如徽派風格,喚醒粉牆黛瓦的夢里故鄉?
徽商,在歷史上數百年間,也曾廣布大江南北,以無徽不成鎮的巨大能量,流通物資。如今工業時代,他們消逝在歷史煙塵中的身影,卻在農耕時代,為中華商業文明,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細數新安理學、新安醫學、新安樸學、新安畫派;徽派三雕、徽派盆景、徽州漆器、徽州竹編、黃山毛峰、祁紅屯綠⋯⋯
徽州文化,儒、釋、道兼容,農工商並重,積蘊厚重,廣博深邃。徽系包容了傳統民間社會經濟、生活、文化的完整內容,是傳統江南文化的典型標本。
但1952年後,詩情畫意的婺源,被剝離徽州,劃歸江西。
1988年,徽菜之鄉績溪,划屬宣城。
尤其黃山地級,以黃山市成立。一山之市,抹去了千年徽州最高昂的記憶。
也從此徽州之名,消逝於中國歷史視野。
他們説徽州,這個美好而特別的地名,伴隨史書、碑刻、藝術、文學經典,早就成為中國文化骨肉相連的一部分。
他們説徽州文化的斷裂與迷失,很大的意義也倒映著過去至少半世紀的中國,對文化信仰的迷失。
2019年,徽州,已消逝31年。
31年,對歷史只是一瞬;於文化,卻是憾痛的近千年春秋。
—取材自《靜觀風雲》
徽州文化 在 梁震明 Liang, Chen Mi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午後的陽光灑落在窗台上,按下門鈴,鐵門緩緩開啟,親切的小姐引進,踏入青田街的異雲書屋,入眼的盡是充滿質感的展覽空間及雅緻的文房墨硯。
由異雲書屋所舉辦的「硯墨志」,是邀請徽州文化孕育的製墨家挹芬堂堂主何兩幡及琢硯家胡雍兩人來台展出。
胡雍的20幾件作品,多以硯板為雛形基底,幾乎不見討喜的華麗紋飾,專注於硯形與線條的表現。
何兩幡的墨品則精研在古法製墨的再現,除了實用墨和硃砂墨外,也有套墨及十色墨,刻於其中的紋飾也是極盡講究。
歙硯與徽墨讓書寫的藝術有了絕佳的利器,當代審美的思想與精神要如何融入?都不斷考驗職人專家們的智慧,且至少需要數十年的堅持,才能換來如此精彩的作品!
歷經三年的策畫,今日有幸能在台北異雲書屋見到,內心深處有著無限的感動與佩服!
#異雲書屋 #青田街 #文房四寶 #artistlife #art #gallery #硯 #墨 #歙硯 #徽墨 @ 異雲書屋 yiyun art
徽州文化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第二十集:婺源為什麼這樣美
攝製組來到婺源,探訪因首創“自然保護社區”獲得世界發明獎的鄭磐基;婺源有優良的生態環境,深厚的徽州文化積澱;到人跡罕至、大山深處的小村落展現當地人樸素的環保精神.我們將帶您展現婺源的景色之美、文化之美、生態之美。
婺(ㄨ)源縣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西省東北部,與安徽省、浙江省交界,是上饒市所轄的一個縣。婺源縣為古徽州府所轄的六縣之一,也是徽州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境內古村落遍佈鄉野,保存完整,且獨具徽派風格。境內多森林,溪流,自然環境與人文氣息共生共融,人民生活質樸安逸。被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
鄭磐基,1938年11月生。福建省永定縣鳳城鎮人。林業高級工程師。江西農業大學63屆林學專業畢業生。江西婺源縣林業科學技術推廣站退休工程師。北京林業大學客座教授,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員,終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992年開創自然保護社區研究,被林業部譽為“婺源模式”推廣全國。1998年退休。杉天牛研究獲江西省科學大會獎,自然保護社區研究獲世界發明獎、伍體賢現代林業基金獎、林業部“社會林業工程項目優秀論文一等獎”, ABT生根粉研究推廣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黃喉噪鶥保護社區建設與功能研究獲美國“福特汽車環保獎”(中國)自然環境保護專案一等獎,1994年獲“全國林業科技推廣先進工作者”, 1995年獲“全國農業技術推廣先進工作者”。 鄭磐基在全國最先提出自然保護社區的理念,他推動了婺源生態保護大步邁進。在婺源率先發現“黃喉噪鶥”,在世界生物學界引起轟動。鄭磐基幾十年如一日,為婺源生態保護和旅遊開發做著自己的貢獻 。鄭磐基提出並參與創建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使婺源變成中國最美鄉村之一,而且這種模式被國家林業部譽為“婺源模式”,並在全國多個地區廣泛推行,使很多人都實現了住在公園裡這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