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各界伙伴一路相挺!」
#跨國同婚,從來都是人權的議題,在全球同婚合法的國家,只有台灣禁止跨國同婚,過去800多天,外國媒體也一直表達驚訝,亞洲的民主燈塔就因 內政部 的一紙函釋,蒙上污點。
因為這是台灣定下的規定,而主管單位司法院也支持跨國同婚提出修法草案,也表明了清楚的立場,更提到「愛無國界,我國國民無論選擇本國人或外國人成為配偶,都應該受到國家同等的保障。」
司法院新聞稿:http://psce.pw/3nswhk
但草案卻在行政院遲遲未送審議,除了修法之外,更有簡單直接的方式可以處理,就是內政部更改已被法院2度認證的違法函釋,像過去內政部也曾經用同一方法處理柬埔寨異性戀跨國案,為何因為同一法令禁止跨國婚的「異性戀」柬埔寨案可以用釋函處理,而「同性戀」卻無法?800多天, 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 問過內政部無數次,從來沒有正面回應過。
內政部用釋函處理柬埔寨跨國禁婚案:http://psce.pw/3m7djf
台灣另一人權守護單位監察院,也對跨國同婚一事發起調查,明確提出「保障跨國同性伴侶婚姻自由的基本人權」,不管是司法院還是監察院,都明顯支持跨國同婚是基本人權的立場。
監察院發起調查的新聞稿:http://psce.pw/3mutdd
今天伴盟帶領的上街行動,一眾跨國伙伴無懼風雨挺身而出,在800多天的等待,因為內政部的一紙公文把多個家庭拒之門外,有人在炮火戰亂當中、有人的小孩被逼單親、有人等不及去動刀變性,我們彼此數不完的訴訟,不應該把人民的基本人權逼到角落,我們苦苦哀求了800多天,一次又一次的勝訴,卻沒有換來內政部的友善回應。
我們眾人都還在現場等待內政部回應的同時,內政部就發出新聞稿卻不願到樓下的現場對話,這是行政單位的極度可悲與狡猾,對媒體洗一波風向卻沒有提過司法院的修正案、監察院的調查報告、自己2次敗訴。
內政部急不及待中午前就發的新聞稿:http://psce.pw/3dsavr
在今天行動的發言上,台權會秘書長施逸翔特別提到「弱弱相挺」,在跨國同婚中,還包括了移工權益、同志領養及收養、人工生殖、性平教育眾多議題,我們在爭取弱勢的權益時,從來都是互相支持走在一起,在同婚合法之後,我們沉浸在「亞洲第一」的光環下800多天,但卻是外媒開始質疑為何全球同婚國家只有台灣不能
跨國同婚,對國籍進行差別待遇,兩公約國際人權專家對台的報告,也指出跨國同婚的差別待遇,同樣因性取向而有差別待遇的收養領養、人工生殖更是濃縮了制度上的不公平,未來在各個議題的爭取,我們一眾平權團體會堅定的站在一起。
最後,非常感謝今天到場一同支持,各團體為跨國發聲,跨國伙伴的生命故事分享,都讓我們更有勇氣走下去,希望婚姻盡快真正平權,而一眾為弱勢發聲的爭取議題,我們一定彼此支持!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 Tgeea (Taiwan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Association)
台灣人權促進會 Taiwan Association for Human Rights
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彩虹平權大平台
勵馨基金會 The Garden of Hope Foundation
婦女新知基金會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 Shu Gender
TAIWAN LGBT SCOUTS 羅浮童軍人權興趣小組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0萬的網紅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雙性戀是什麼?雙性戀面臨哪些社會的刻板印象?世新性別研究所、台灣雙性戀社群「Bi the Way」副總召剛朵琳坦言,性/別的東西很難三言兩語就說清楚,而性/別的光譜更是一直流動的狀態,她說:「常常有人覺得雙性戀很花心、可以同時跟男也跟女交往,但這種人其實跟他喜歡什麼性別沒有關係!」因為即使是單性戀(...
性別研究所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眾女成城:世代對談」自9月3日至11月14日舉辦8場次線上座談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2020年成立的社團法人 #台灣女書文化協會,繼1994年成立的 #女書店,延續 #台灣婦運精神,希望以更多元、活潑的視角讓民眾了解台灣的婦運歷程,這次與女書店一起邀請更多年輕世代投入婦運書寫與紀錄的行列,舉辦「2021眾女成城:世代對談」。本系列活動自9月3日至11月14日共8場次,從政治、人身安全、性別教育、環保、文化影像、法律、婦女研究至女性勞動經濟權,邀請35位與談人+主持人,18個婦女、性別團體及性別研究所、13間獨立書店共同協辦,以線上方式跨越地域限制,與各地關心性別議題的民眾分享盛會。
性別研究所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女性參政的世代對談及前行
昨天晚上,很榮幸受到女書店的邀請,能夠主持「2021 眾女成城:世代對談」系列座談會的第一場「婦運與民主政治的交會:跨世代女性公共事務參與」。
這個場次名副其實邀請了4位 #跨世代女性參政者 對話交流:
#李元貞
#成令方教授X台灣基進
張淑惠-歐巴桑來了(歐巴桑聯盟)
苗博雅 MiaoPoya
大家的參與前後跨越近四十年,見證台灣女性參政歷程並實踐其中。整個座談會實在是太精彩了,感謝兩三百位與會者一起渡過了精彩的150分鐘。
#婦女運動在台灣民主化進程中的重要影響
現在的年輕人可能對「性平運動」比較認識,但其實台灣發展性別平等,是從婦運開始的。
這場座談會世代傳承的意義格外重要,關心性別議題的各世代,可以直接由運動者的分享,了解婦運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包含台灣成為 #亞州最性別平等國家 的歷程。
#女性參政所帶來的改變與意義
今天座談會主題是「跨世代女性公共事務參與」,「參政」只是其中一種實踐路徑。
女性參政不是只為了女人要平等的權利,而是一個女性邁向平權的象徵與過程。如果性別真的已經很平等,以佔據人口一半來看,應該要有一半的決策者是女性,但實際並沒有。
此外,女人參與公共事務,也會改變政治的結果。許多研究都看到,女性參與公共事務會讓公共政策不一樣;因為女性會更關心和家庭相關的公共政策與下一代,例如托育、健康、照顧和教育。
#四起女性參政的重要事件
台灣在女性參政上有許多重要的事件,以下列舉我自己最熟悉的4起事件作為分享:
1️⃣1996年,彭婉如女士擔任婦女發展部主任時,成功推動「婦女參政四分之一保障條款」,要求民進黨內各類公職選舉提名,保障女性名額佔1/4,這是歷史性的突破。
2️⃣2000年,當時婦女團體遊說了所有總統候選人承諾,當選後,女性內閣比例要1/4。陳水扁當選總統後,女性內閣比例21.4%,是首次台灣內閣女性超過20%(42位中有9位是女性)。
3️⃣2005年,修憲的關鍵突破之一是「不分區立委中必須要有一半的婦女保障名額」,這件事我自己有親身參與推動。
當時,立委要從「複數選區」改為「單一選區兩票制」,我們提出實證研究,說明單一選區對於女性不利,所以做出要求, #成功獲得跨黨派支持。
這個關鍵改變,保障了全國113位立委中,即使區域立委皆無女性當選,至少還有17位女性能擔任不分區立委,佔整體的15%。
也因此,愈來愈多女性的努力與傑出表現 #能被看見(之前是連機會都沒有);連帶影響更多女性能夠進入國會,到我們這屆女性立委比例已突破4成,不只是有史以來最高,也是亞洲之冠。
4️⃣2016年,社會民主黨提名的區域立委,候選人中6位中有5位是女性,只有1位是男性,女性佔83%。
當時還有人質疑說:女性候選人這麼多,社民黨是不是厭男?但反過來,過往常見許多候選人提名多為男性時,卻鮮少遭受質疑。
#女性參政還要更往前
過去,婦女運動為台灣女性參政打下重要基礎。現在,我們還可以做更多,為下一個世代創造更加性別平等的公共參與環境。
我在立法院,有兩個相關的修法提案:
🍀 內閣單一性別比例不得低於三分之一的修法草案:
台灣在2007年就簽署 #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公約),其中第23號一般性建議便指出,女性參與政治和公共生活的比例應達30%至35%。
我已提出「行政院組織法增訂第十二條之一條文草案」,希望台灣的內閣比例,#任一性別不得低於1/3,本草案已於去年9月一讀通過。
🍀 政黨補助款5%培育多元人才參政的政黨法修法草案:
促進女性參政已是國際潮流。以韓國為例,2004年起,政府對各政黨所補助的經常費之10%必須用來促進婦女參政,約占政黨補助款總額的2.5%。
台灣應參考南韓培育女性參政之作法,培育多元族群(含女性)參政人才制度性的財源應更加擴大。因此我將提案,建議「多元參政人才培育」費用比例,應占政黨補助款總額的5%。
#座談會精彩分享摘要
昨天4位重量級與談人以及1位神秘嘉賓的精彩分享及回應,我就自己印象最深的點盡量摘要,希望能為這場豐富座談留下一些紀錄,也跟大家分享:
🙋♀李元貞
1982年婦女新知雜誌創辦人/台灣婦運先驅/淡大中文系榮譽教授/《眾女成城》作者
20世紀70年代,台灣民主運動興盛,人權觀念開始被提出,但當時很少討論兩性平等,也缺少對於婦女議題的重視。
所以我和好幾個婦運夥伴就在80年代婦女新知基金會知基金會,把全台各方面的婦女議題,包含兩性平權、女性各類議題(婚姻、家庭、就業、參政等),一方面研究,一方面提出主張及批判,讓社會能夠看見。
我在威權時代做婦運時,常常被人家罵說:「你那什麼問題啊?!女人都已經有婦女節了,台灣哪裡有什麼兩性不平等?!」等話語。
也因為我離婚,所以那時大家就說:「元貞就是因為離婚,心理有問題,一天到晚要講兩性平等。」
當時的我面對人家這樣說,就覺得更要去提兩性平權;當人家說婦女哪有什麼情慾好談時,我就更要去談。
婦運的努力從早期,一直到後來好多婦女團體紛紛成立,推廣各種不同面向的婦女議題,真的愈來愈好。
當然推動過程中,也有很多的競爭與辯論,例如早期提出的婦女就業較無爭議,後來情慾部分的爭議就比較多。但整體來說,現在整個社會對女性權益愈加關注與提升,尤其是年輕人,對此我相當開心。
🙋♀ #成令方教授X台灣基進
2001年創立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2018年教授退休/2020代表台灣基進參選不分區立委/現任台灣基進黨 性別發展部 顧問
今天的主題「眾女成城」雖然是「女」性為主,但這之中也有男性的參與。
元貞寫的《眾女成城》這本書中就有提到,早期消基會的創辦人之一柴松林,每次婦女運動時,他就是一個白髮蒼蒼的男人站在一群女性中,跟大家一起遊行與支持。
有人會說你們都不包括男人,我覺得不是,重點是以女性為主體,任何支持性別平等的男性,也都會是我們的好夥伴。
談到女性的參與,公共事務的認定應該要很寬廣,我們的發言、開會、上街遊行、課堂教學、在外演講或寫書等,這些都是公共事務;我們不應該只將參選和擔任公職當成參與公共事務。
例如當時劉毓秀堅持要從母姓,這個行動和發言就改變了大家的思考,去反思為什麼姓一定要用父親的姓?為什麼不能用母親的姓?
另外,我自己的親身經驗是,1983年的暑假,我和婦女新知的夥伴聚在一起,大家開會討論 sexual harassment 這詞要怎麼翻譯?後來決定要翻成「性騷擾」;隔年,華航空服員做身體檢查時遭到醫師性騷擾,這個詞就開始有意義、成了公共議題。
🙋♀ 張淑惠-歐巴桑來了(歐巴桑聯盟)
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黨召集人/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創會理事長
為什麼歐巴桑會參選?一個是身為小民的不服氣,另一個是做為一位女性的不服氣。
不久前富比世雜誌指出,女性在領導國家時,比較具有公開透明、當機立斷、富同情心、鼓勵對話與交流等特質,也使得許多國家遠離新冠肺炎的疫情威脅。
我們很希望女性能夠帶進不同的政治文化,因為父權文化其實影響我們生活各個層面,也影響了政治的場域,比方說逞凶好鬥真的是唯一的樣子嗎?
2018年時南部還有男性議員的候選人,看板設計是把自己和金正恩的照片併在一起,然後下標說:敢說敢做敢爭取。
但其實民意代表不只是爭取福利,更是要喚起民眾的參與才對。且這個照片雖然下面寫了「傾聽民意」,但金正恩這個人物本身就和民意有所衝突。
當然,我們也不能認同女性候選人穿著結婚禮服下標說要嫁入議會。
我們的參選是希望創造一個新的文化,包含女性帶來新的政治文化、更多的對話、溝通、同理.以及讓這個政治不是一個金錢的競賽。推動參政平權,支持更多女性和一般的小民能夠進入政治場域來為大家的生活帶來改善。
🙋♀ 苗博雅 MiaoPoya
台北市議員
我自己剛好是在解嚴的1987年出生,我等於是大家努力奮鬥下的受益者,如果沒有先前二、三十年大家努力做的倡議和教育,今天台灣是不會進入到讓像我這樣子的一個人選上議員的時代。
過去二、三十年,大家一起努力做到了一件工作,就是台灣性別平等法制工程其實是做得相當好。
尤其是我有時候跟其他亞洲國家,例如香港和日本的朋友經驗交流時,他們常提到台灣有一些在亞洲相當亮眼的數字,比如說女性國會立委的比例、女性政治人物的比例、婦女的就業率及勞動參與率等等,他們常問說到底台灣做什麼麼才有今天的成果?
我認為過去大家努力推動各種法律制度,顯著提升婦女與各種性少數、LGBT族群的法律地位以及國家公權力的保障,這點非常重要。
包含《性別平等教育法》、《性別工作平等法》、《性騷擾防治法》、《性侵害防治法》等等,正因為台灣有這些相對完整的法律保障,讓我們的婦女不管是在職場、家庭,或我們現在不斷培育出新一代的青少年在學校內,都可以得到更多的保障,更自由地發展自我。
🙋神秘嘉賓 ♀彭渰雯
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教授/高雄市婦女新知協會理事長
從現任各級民選政治人物的女性比例:
總統100%
立委41.6%
縣市長31.8%
縣市議員33.7%
村里長16.6%
就可以看到,和我們很驕傲的立委及縣市議員女性比例相比,女性村里長的比例相對很低;且在我們推女里長運動前,更只有13.9%。
保障名額帶來了正面的效應,讓許多女性的亮麗表現被看見,讓愈來愈多女性被提名;但在保障名額制度無法執行的村里長層面,則必須要婦運的陪伴與支持。
2016年的資料顯示,社區女性志工的比例有69%;但女性村里長只有14%、女性社區協會理事長只有19.3%,都不到1/5,這是一個不合理的現況,必須要系統性的改變。
--------
以上是 女書店「2021 眾女成城:世代對談」系列的首場摘要分享,接下來還有6場次。
下一場接棒的是10/8(五)晚上,由紀惠容監委所主持的「女性身體自主權與社會保護機制」,相信精彩可期,請大家持續關注女書店臉書,報名參加!
婦女運動四十年的歷史,讓我們看到,改變是可能的!
我也會在國會繼續推動修法與政策監督,讓台灣成為一個讓所有人不分性別與認同,都能平等自在生活的地方!
性別研究所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雙性戀是什麼?雙性戀面臨哪些社會的刻板印象?世新性別研究所、台灣雙性戀社群「Bi the Way」副總召剛朵琳坦言,性/別的東西很難三言兩語就說清楚,而性/別的光譜更是一直流動的狀態,她說:「常常有人覺得雙性戀很花心、可以同時跟男也跟女交往,但這種人其實跟他喜歡什麼性別沒有關係!」因為即使是單性戀(異性戀與同性戀),也充滿各種不同的相處方式,重點應該是每個人面對感情/伴侶的價值與選擇,這跟一個人是雙性戀還是單性戀的認同並無直接關係。
"請支持我們讓更多人看到,來為你喜歡的影片製作外語字幕▶http://tinyurl.com/tnl-subtitle
訂閱《關鍵評論網》▶http://tinyurl.com/tnl-subscribe
看更多《鏡頭下的故事》▶http://tinyurl.com/tnl-Viewfinder
更多《關鍵評論網》影音▶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tnlvideo/
Instagram: http://instagram.com/thenewslens
Website: https://www.thenewslens.com/video/all-video
來信給《關鍵評論網》▶contact@thenewslen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