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底是否常常存在著兩個聲音?
一個是很正面的,鼓勵自己的、疼惜自己的聲音;另外一個是有點負面的、灰暗的,把自己拉下去的聲音。這也是你的日常嗎?如何讓這兩種聲音在你心裡擺盪?
在這次的節目忠,我們邀請了憂鬱症患者,同時也是是相當有溫度的作家 文字溫室・黃繭 一起討論下面幾個在生命當中起伏跌宕的問題 ,大家也可以問問看自己:
1.很多人說,向死而生,多年來受到病情苦惱的你,一定有很多面臨死亡的那種感受,每次很想死的時候,你都怎麼度過?
2.黑暗總是時不時就會侵襲你的人生。當暗處發生,你覺得是要逃避還是要直視?
黃繭很用心的跟我們分享她這幾年面對疾病對抗的點滴,還有如何將自己的感受,渡化成文字上面的溫度。有些時候,家庭和過去的影響實在太多,甚至狀況不好的話,只能夠勉強維持生活的步調就已經很不錯了。
這次節目,雖然兩個人聊得很開心,但是我可以感覺到,在這一層薄薄的光後面,有些什麼東西藏在裡面。至於是什麼,我相信敏感的你,也可能會發現,我就不說破了,大家自己點來聽喔!
#今天的節目這裡聽
https://reurl.cc/MAp91k
#黃繭 #透光練習 #聽你聽我 #海苔熊心理話
憂鬱症 對聲音敏感 在 Dr. A-bau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來了來了,請有意願的朋友填寫表單,也請大家幫忙轉發喔,感謝~
(不要私訊我問短片的事情,我已爆炸QQ)
--------
【電影輔導金短片】誠徵演員
◆片名:《在我腦海的聲音》《之間》
◆拍攝日期:10月底至11月初(約一週)
◆拍攝地點:雙北,桃園
◆試鏡地點:台北市,另行通知
◆試鏡時間:8/29~9/1 下午至晚上
◆片酬:面議
——————————
【本片開發歷程】
桃園市影視補助
文化部短片輔導金
英雄旅程類型工作坊-入選
拍台北劇本獎-獲獎
兩岸青年網路文學大賽-獲獎
磺溪文學獎-獲獎
文化部優良電影劇本獎-入圍
——————————
【故事大綱】
「你也想死的話,我們就一起跳吧。」
高中畢業典禮這天,飽受憂鬱症之苦的夢龍,來到學校頂樓打算結束自己生命,卻意外邂逅了一個神秘的女孩小漁。
13年後,已是精神科住院醫師的他來到偏鄉服務,又再次遇到了小漁,這一次,孤單的兩個人終於真正在一起了。然而生活的一切卻隨著小漁的病況越來越嚴重,而處在崩潰邊緣,於是夢龍來找自己的學長文華尋求幫助。
其實文華早就看出了夢龍的問題,卻在自己的私慾和醫德之間有了矛盾與掙扎...
「小漁的事情,我們等等再談。我想先聊聊『你』...」
——————————
【徵選角色】
◆夢龍:18~32歲。精神科住院醫師,高中前飽受憂鬱症之苦,個性敏感纖細,卻在小漁身上找到了自己『被需要』的歸屬感。
備註:文青,可時尚可頹廢,有部分裸露鏡頭。
◆小漁:18~32歲。神秘的女子,與夢龍曾是高中同學,卻被周遭的人視為素行不良。是一名慣性自殺者,並有思覺失調症。
備註:空靈不冷艷,有初戀感,可收可放的情緒。
◆文華:35歲。療養院的管理者,是夢龍的學長,對夢龍有著超乎學長學弟的情誼,也使他陷入道德的掙扎。
備註:內斂成熟,輕熟男,較壓抑的性格。
——————————
【報名方式】
◆請填寫表單:
https://forms.gle/NjDsZETV2NtKWJap7
◆請於8/24前回傳資料,適合者會再通知試鏡時間。(因應防疫政策,已排好的時間盡量勿再修改,感謝配合。)
◆選上的演員,需配合之後的讀本,排戲,定奘等事宜。
◆歡迎分享轉載甄選訊息。
◆請勿私訊詢問其他細節或傳送個人資料,感謝!
憂鬱症 對聲音敏感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詞「述情障礙」,指一個人在情緒上有所匱乏,無法覺察或瞭解情緒。
一般有述情障礙的人,很有可能在生命早期受情感忽視,而內化為無法接受、體驗或容忍情緒,因此對於情緒無法辨識、表述、涵容及轉化。
以我自己的觀察來說,若是沒有覺察內在的某種「不舒服」感,而以因應策略去進行,就容易因為忽視情緒而累積成另一種情緒,或是疾病。
打個比方,如果在咖啡廳裡享受片刻安靜屬於自己的時光時,隔壁桌的人正在高聲與人電話暢談,你可能心底會有一個聲音覺得對方很不尊重共享空間中的其它人,而感到厭惡。但因為挺身而出去面對有可能的衝突,也許不那麼明智,因此在不到一秒鐘的思緒運作裡,起身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感受及需求,並不在考慮範圍中。
於是在心中暗許希望對方儘快講完電話,然而若是事與願違,對方不斷放聲高談闊論,甚至還帶有高八度的笑聲。這不但壓不住原本已經厭惡至極的感受,還更強化那股不被受尊重的羞辱感,於是這些複雜的情緒就會在無意識的頻波中運作。這時,若是對方注意到了你的非語言訊息(比如臭臉、白眼、注視、摀耳朵),也許會小聲點;但若是持續的目中無人,也許會更使你厭惡。這個時候的你,有兩個選擇:一,去要求對方放低聲量尊重其它人;二,起身離開。
你會選擇哪一個呢?
如果你沒有上述的厭惡感,那麼你的雷就不在這;如果你對於此種行為(不在乎他人感受)很敏感,那麼想必你是遭受情感忽視的族群之一了。通常這類人會有兩種極端行為,一種是因為敏感所以完全無法忍受,會毫不猶豫地上前去理論;另一種是因為長期壓抑自身的情緒感受,於是會傾向忍受,直到忍無可忍而爆發。不論是哪一種,若是沒有被辨認或表達出來的情緒,最終都有可能混亂到以憤怒形式顯現。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在新聞中看到,因為某事爭論的兩個人,不管是顯性或隱性,都帶有憤怒。
然而,該要被正視的情緒是憤怒嗎?不是。憤怒只是因為不被對方理解或尊重而起的挫敗感,真正底層的核心情緒才是驅動力,因此學會如何辨識及表達情緒就很重要了。
如果情緒被壓抑到看不見的地方或是被忽略,就可能會有以下的形式:(摘自童年情感忽視/鐘尼斯.韋伯(Jonice Webb)博士)
1)變成具體的症狀,像腸胃不適、頭痛或是背痛
2)變成憂鬱症,造成飲食、睡眠、記憶、注意力和社交孤立等問題
3)侵饋你的能量
4)讓你不定時地情緒失控,或是無緣無故就爆炸
5)使得焦慮症或恐慌症惡化
6)讓你的戀情和友誼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
7)讓你覺得空虛和不滿
8)讓你質疑自己活著的目的和價值
因此,我們若是能學會辨識感受,進而全然覺知並接受它,那麼就能夠轉化了。
#雜念與雜唸
#更多情緒議題
#歡迎報名靈魂之旅課
#五月開課剩一名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