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人又開始要再開無殼蝸牛運動,
為何消失那麼多年了,反而在接下來的世代,
房價越來越高?
等這群當年抗議的人開始投入買房時,
有房的不想崩盤,
沒房的希望崩盤,
更深層的來說,
炒房的資金雄厚的也是在等他崩盤!
居住正義無殼蝸牛這個議題,
如果簡化成打壓房價,
就只是在操作社會對立,
很難對居住正義有什麼幫助!
這篇或許也可以好好思考一下
【投書】下一代的居住正義:房子是拿來住的,不是金融商品!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11388
大家也可以在這邊留言好好討論一下,
社會住宅是不是應該大量建造,並且去識別化,多到可以影響房價,才是正確的?
為何台北市的社會住宅租金為了自償率把租用金墊高,而被批評。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房子 金融商品 在 王婉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空屋多為鄉下祖厝?一房者持有空屋比率最高?」
內政部公布數據,通通打臉這些說法!
要討論台灣的空屋囤房問題有幾個觀察方式,除了財政部的 #非自住房 、主計總處的 #空屋普查 之外,還有內政部公布的 #低度用電 及 #新建餘屋數據。
內政部在今年 7 月底時公布了新的數據,除了可看出各種自然人及法人持有住宅,與低度用電房(以下簡稱空屋)的關係外,還能明顯發現以下現象!
🏠 持有越多房者,空屋率越高:
去年的自然人空屋率為 10.79 %,持有一至三房者的住宅空屋率為 10.39 %,四至九房為 16.23 %,十房以上為18.74%。
🏠 未滿 5 年的新建住宅,空屋率極高;持有越多房者,新建住宅空屋率越高:
持有一至三房者的 5 年以下住宅,空屋率為 32.08 %,四至九房為 42.95 %,十房以上高達 61.98 %。
🏠 法人所持有住宅的空屋率,遠高於自然人:
「非不動產及營造工程業」的法人空屋率為 21.89 %,其中,持有一至三房者的住宅空屋率為 18.39 %、四至九房為 19.59 %,十房以上為 24.30 %。
這些數字洋洋灑灑,透過圖表我想更能清楚呈現,而且,明顯駁斥了過去許多說法!
有人曾說「空屋多為鄉下祖厝」,從數據中就可以大大打臉,明明非常多的新建住宅都是空屋的狀態,而且持有者擁有越多房子時,就會有越多住宅遭閒置!
內政部還曾奇葩地說,「一房者持有空屋比率最高」,原因是當時把縣市歸戶分別採計,但這樣的說法也在這次數據下被推翻。
在大量的新建住宅淪為空屋的情況下,當初政府與建商所說「剛性需求導致高房價」的說法,也令人存疑,更凸顯大量的新建房屋根本就淪為金融商品!
法人及自然人持有成本低,寧願閒置而不釋出,最後,便導致房價節節上漲的病態狀況。
我們要再次強調,如果囤房稅可以調整,將能同時合理化自然人及法人囤房閒置的成本,也是改善前述的社會問題,必須思考的解決途徑!
房子 金融商品 在 Lin's竹北房產筆記_品揚的竹北房產交流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為什麼多數人手上有閒錢時就想買房投資?
沒太特別的原因,只因為:
1.錢不知道要放哪
2.看著周遭親友靠著買賣房子賺著大把大把鈔票,自己也想跟進
3.目前房地產的稅制太過於套利
以下來作簡易的探討:
1.以成屋來說,租金收入只要能cover每年固定成本支出(房貸利息+管理費+房屋稅+地價稅),基本上就立於穩賺不賠的地步。其餘就是等待時間的發酵,房價漲幅達滿足點的時候出場。
那如果像是這一兩年市況特好,很多投資客直接暴力玩法,這個月過好戶房子就直接拿出來賣了,也不會去care房地合一稅45%,反正只要買方願意買單,高額稅賦由買方來吸收。
2.而預售屋的話,預售屋的槓桿操作又比成屋來得兇猛。
首先,預售屋每個月沒有房貸管理費等費用稀釋獲利。再來,預售屋付款緩慢,你有2~3年的時間可以等待社區房價的成長,並在適當的時機停利出場。更甚地,如果市況夠好,或案子夠熱門,你拿到的當下就確鑿獲利入袋了。馬上轉手馬上賺錢。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很多新建案未開案就已先造成市場轟動,因為大家都看好買盤強勁、一定會有人承接,於是就用盡各種方法搶也要搶到一戶。
--
局勢演變至今,我們清楚看見房子儼然已成為一種金融商品。也許從以前就是如此,但當滿街的人都想透過房子來增加資產時,這就是既定的事實、不論你認同與否。
幾年前,我帶一些自住買方看屋,買方說:"我才不要買投資客的房子,這樣等於我變成助漲房價的炒房幫兇了"。
買方其實說得很好,不買,炒房的風氣就不會那麼旺盛了。而如今賣方會越來越強勢,除了制度面上有明顯套利外,重點在於買氣續強,賣方有恃無恐,於是繼續合法地靠著買賣房子,賺著一桶金接著一桶金。
去年我就跟買方說了:"你若希望房價下跌,可以,你把市場上全面的買方拉在同一個群組,並大家講好一個月都不出門看屋、不打電話詢問、不出價,後續賣方就會自己降價了"。但你覺得有可能嗎...
大多數人大概早已看清了這點,所以選擇"打不贏就加入它"。既然大環境管控不了,至少明哲保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