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先生的成醫之路】
有留意開的讀者應該知道,
Y先生的職業與動物有關。
前幾天他收到新名牌了~
正式成為Lead Veterinary Surgeon.☺
是時候跟大家介紹一下他。
之前有些讀者以為他是外國人😅
但其實他和我都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
在大學同屆同書院不同系。
情定於共同朋友搞的畢業旅行。
那時候已知道他在9月便要到英國讀5年獸醫。
身邊的家人朋友甚至連我們自己也無法想像如何Long D 5年。
入大學前,Y先生的志願是研究瘧疾(Malaria)的藥。
所以他選讀了化學系。
但後來慢慢發現,原來研藥的路十分漫長,
大一的暑假,他協助Professor做研究,
每天做得最多的事,便是不斷清洗實驗儀器。
(他聲稱人生洗碗的quota 都在那個暑假用盡了,令他非常討厭洗碗。🙈)
到大二,他養了16年的貓小喵(Miu)因糖尿病過身,令他下定決心要在往後的日子拯救小喵的同類,
在家人的支持下開始準備投考英國的獸醫學院。
同年,他開始到家附近的獸醫診所當義工和助理,
並收養被義工在街救回的雪橇雪雪。
在他的本科成績上,
他算是個學霸。
聲稱能在考試後把卷的題目整份背出來。
在5年的獸醫課程中,
雖然明明見住他成日打機,
卻能以Honour 畢業,
還所有科都拿到了A,除了一科Farm Animal。
(成績分A1-A5, B1-B3, C1-C3, D,E,F)
有時候我也會有疑問,
到底他是甚麼構造呢?
是不是純粹「記性好」而已?
不過要知道獸醫學位第一年入學的時候有約140人,
能入學的不是A Level AAA/AAB,
便是本身有個相關的本科學位。
到畢業時卻只剩下約100人,
不少人留班/drop out/轉科。
能拿到honour 的大約只有10人左右。
考核並不是只有Written exams 的,
還有些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
會設立多達20幾個"stations"考不同的臨床技巧,
例如抽血、縫針、吊鹽水、開藥、flip 羊、幫馬除鞋、診症、與病人溝通等。
學校更會請專業演員來扮演寵物主人,
測試他們的應對溝通技巧。
有時候聽他的形容,總覺得他的考試很像哈利波特中的「黑魔法防禦術」、「魔藥學」、「藥草學」和「奇獸飼育學」。
他甚至還挑戰了北美的獸醫執業試(NAVLE),
拿到了527分 (passing score 425)。
也別以為放假就可以抖一抖。
有大量的實習要做呢。
5年以來,他一共要做30多個星期的實習,包括:
復活節為羊接生、
香港愛兔協會照顧兔仔、
英國的馬&牛農場、
England & Scotland 的獸醫醫院和診所、
跟香港的Dr Terry學醫龜和爬蟲類 (1個月)、
香港賽馬會(1個月)、
Abu Dhabi Falcon Hospital 學醫雀(1個月)、
Cyprus 為流浪貓絕育 (2星期)等。
畢業後,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西北倫敦。
以最短時間3個月完成了residency training,
之後便遊走於整個西北倫敦不同的branch當mobile vet替更。
初出矛廬時,
面對的困難和歷練都不少。
亞洲人的青春面孔常令一些護士以為他只不到20歲。
一開始較沈默寡言又令他一度被覺得有點Arrogant。
甚至試過在mobile到一個branch時,head nurse居然把他投閒置散去摺垃圾袋不用他應診。
也因為語言與文化的差異,在bedside manner方面要多下一點工夫。
(Bedside manner 是指醫生對病人的態度)
幸好漸漸都能以實力令護士們刮目相看和得到客人的肯定。
一年後,Y先生開始有點厭倦這種「遊牧式」的工作模式。
每天的工作地方都不同,被分派的地方又愈來愈遠。
也很較難一症看到尾follow up 病人的情況。
剛巧有間outside倫敦的3 Vets branch請人,
另外2位vets是經驗豐富的南非和西班牙獸醫,
就轉了過去。
下一步便是向Branch Partner 邁進,
這也是密鑼緊鼓籌備中。
如果在英國想找識廣東話的獸醫,
歡迎大家來找他哦~
十分樂意為大家服務。
(詳情可以inbox)
想重溫以前寫過的動物小故事,可看:
https://littleukhker.wordpress.com/category/%e5%8b%95%e7%89%a9%e4%ba%8c%e4%b8%89%e4%ba%8b/
#成醫之路
#英國的香港人獸醫 #英國獸醫 #英國生活
抽 血 osce 在 一個平凡醫學生的日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56. 考一場驚心動魄的試(下)
醫學院的考試模式向來花樣多多(註一)。有一款更是分秒必爭,不能出半點差錯;複雜得在頭三年每次考試前夕,高一年級的師兄姊都會為下屆醫學生安排模擬試和筆記,好讓大家都不致手足無措。這,就是還在就讀理論課程(pre-clinical years)、未出過醫院的頭三年醫科生頗沒把握的臨床考試。
OSCE,全名叫Objective Structural Clinical Examination,四個英文字都大有意思。
**
臨床(Clinical),是指這不是一份讓考生趴在桌面做的考卷。大家都知道,醫生除了知識要扎實外,於病牀邊做的治療(如抽血、打靜脈滴注)和檢查,都需要反覆練習才能熟能生巧。我們一班「看考試做人」的醫學生,溫習時以考試範圍裡的內容優先,是常識吧!可當醫生不能空有滿肚理論,人手做的身體檢查、治療程序等,都是Google和Wikipedia大神取代不了的。檢查的整套拳步驟甚多,如果一開始每年都溫習不了一次,到臨床學習時真正在病人身上做之際,才更加會手忙腳亂,情況尷尬吧。
結構性(Structural),是指考試的流程一絲不苟。考場共設有若干評核站(stations),考生需於每站停留指定時間(通常五至八分鐘),聽到鈴聲響起,就不能繼續作答,並需所有人向同一方向移向下一站。有些站叫rest stations,整個站只需坐著休息,但其間我們必須帶上耳塞,以免一邊聽著旁邊的同學考核而從中偷師,有作弊之嫌。
誠然,有些站考核的檢查步驟繁複,如腹部檢查;有些失誤率較高,如在假手上抽血;但無論如何,我們在不能自由分配使用的時間,只有抓緊時間避免失誤。醫生總喜歡打這樣的比喻:在頭三年,我們要做的,只是「耍好套拳」,訓練自己在短時間內完成整套檢查,至於是否真的能用聽筒聽出所以然來其實不太重要,初階的醫學生,不用「越級挑戰」。
客觀(Objective),就是指考官有一套評分標準,考試時他們會跟著表單逐頂打分,每完成一個步驟有一分,如此類推。這樣也好,我們溫習時就有清晰的一套「拳」,算是比筆試的考試範圍易準備得多了。考試時只要在「假病人」(surrogate patients,大多飾演的人都身體健康)純熟地把所有步驟做出,就能穩袋分數了。
反觀現在我到了臨床學習(clinical years),考試時就不一定如此客觀了。有時候我們要就著「真病人」(當然,是在病房裡考嘛)的檢查結果推斷他患的是甚麼病,也要和醫生討論病情,回答他們隨口拋出的「抽書問題」,可真是刺激呢。這些「進階版」考試,我們容後再談。
**
新學制之下,我們的OSCE已經比較容易,因為減少了一種考核站——dead stations。剛才所形容的考試內容,全都屬於life stations,意即一位醫生會在旁觀察我們的表現打分。但dead stations則不一樣,以限時筆試的形式作答題目,範圍包羅萬有,可以是看顯微鏡下細胞切片,可以是辯認細菌,可以是看X光片——總之就是難以準備。我沒有經歷過這種考核站,但就聽過師兄姐流存下來的考試攻略,寫道它們顧名思義,真能把考生置於死地呢!
考試困難,但每年每級的團契都會為下一年的同學舉辦模擬考試,總算讓初出茅廬的考生有個心理準備——需知道,只靠課程內的幾小時Clinical Skills Sessions,怎夠令我們有信心應考呢?所有知識,從來都只有靠一代傳一代的教育,才能傳承下去,醫學作為一門科學,更加需要前人的知識根底。但願這個美好的傳統可以繼續下去吧!
註一:有關另一份考卷minicase,請看同名上篇:https://www.facebook.com/…/a.91408113863939…/963245287056316
註二:聽說今年三年級的OSCE又傳了考試模式,可以分享一下是怎樣的嗎?
圖片來源:http://adelaideemergencyphysicians.com/
抽 血 osce 在 偽文女生英國札記 Hong Kong Girl in UK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醫學生日常:考試篇》
「叮叮!叮叮!」
鐘聲響徹整間病房的一剎,我不禁鬆一口氣,因為這意味著十一天的畢業試、三個多月的溫習期、五年來的習醫生涯......終於要結束了!
不像其他學科的同學要計算GPA、追Hon,我們的成績只以Distinction、Pass或Fail來劃分,而醫學生素來被標籤成一群只擅於考試的書呆子,所以旁人或許難以理解,為什麼每逢醫科考試的季節,他們都會惺惺作態地叫苦連天呢?
事實是,考核範圍根本無邊無際,我們沒法再搬出那些Out of Syllabus的藉口,高深莫測的試題內容亦常常挑戰我們的記憶極限,世上有千千萬萬的疾病等著我們去學習,在考試裡出現的卻偏偏是那些甚為罕見的病例。
所以無論我們努力「清」了多少課Lecture,每日留在病房Clerk了多少個Patient,也難以確保自己百分百合格。就是因為有太多未知數 ,我們才會如此驚惶失措,也漸漸變得迷信起來,擔心會影響考試的運氣。
每一次考試合格,每一年順利升班,對我來說,都似是奇蹟的出現。
醫科考試的往事縱然令人不堪回首,但也值得在此作一點最後回顧,就當是悼念它們即將離我而去吧。(其實效率奇差的醫學院到現在還未公佈結果,但比我們遲開考的彼岸醫學生已經得知畢業試成績,還舉行了盛大的白袍派對......)
———————————————————
1. 傳統筆試
位於本部大樓的陸佑堂是典型的高桌晚宴場地,也盛載了我們參加歌唱與戲劇比賽的難忘回憶,但它同時是醫學院每年的筆試選址,故此儲在這裡的記憶球該是半藍半黃,悲喜交集吧。
筆試的形式包括一般的短題目(SAQ)與選擇題(MCQ),配對題(EMQ)則有多於題目數量的選項來混淆考生,至於最刺激的環節,當然要數到「迷你個案」(Minicase)!
Minicase其實一點也不迷你,圍繞三個病例的試題分別散落在幾十頁紙上,逐張逐張的分發,就像「上莊」在諮詢大會裡瘋狂地對「下莊」進行無限續問。限時一到,考官就會走過來重複收卷與派卷的動作,答題時間固然緊迫,然而每次從下頁揭曉的答案得知自己在上一題如何失分,那份挫敗感才最令人心力交瘁呢。
2. OSCE
全寫為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以此命名,大概是因為這類考試有一套比較客觀的評分準則,只要考生做對某個步驟就能直接得分,減低了考官不同等變數的影響。
OSCE亦有Live與Dead之分。後者與筆試差不多,只是題目的引子換成了各式各樣的醫學圖片,可以是顯微鏡下的一枚標本,也可以是解剖書裡的一頁圖鑑。Live OSCE則是一場演技的較量。
「先生你好,我係___年級醫學生,我姓___嘅,一陣會同你做個_________檢查,請問你同唔同意呢?」
這是劇本裡的第一句開場白。當時還在唸一年級的我連穿起白袍也覺得渾身不自在,做那些檢查只是在裝模作樣罷了,幸好所有病人都是假扮的,大家盡力合演一場好戲就是了。
我們要一邊用粵語對白跟演員溝通,一邊用英文術語同步形容自己的每個動作,連潔手的六個步驟也要鉅細靡遺地描述出來呢!
演出的劇目包羅萬有,包括檢查脈搏、測試反射動作、示範如何操作心電圖與血壓計等儀器,有時候我們更要跟道具與假人演對手戲,例如跟一條滿佈針孔的胳膊說「請你握緊拳頭,我即將要為你抽血」,或是跟只有下半身的假人說「接下來可能會有一點不舒服啊」,再以手指探進它的陰道或肛門裡仔細檢查。
被訓練成專業的醫護人員之前,每個醫護學生都曾是一名出色的演員。
3. 臨床考試
在臨床前期打好醫學理論的基礎後,自三年級起,我們終於可以披上白袍踏足病房,同時亦展開密集式考試的悲慘生活。
每兩個月輪轉一次,我們會被分配到不同的專科裡學習,例如內科、外科、兒科等等,大概第八個星期就到了每科Clinical Competency Test (CCT)的大日子。
這兒的考試病人不再由臨時演員假扮而成,他們身上有各種真實的病變,就靠我們以望觸敲聽的檢查找尋線索,推斷病因,再向主考的醫生一一匯報。
這些臨床考試也不再如OSCE般客觀,變成完全由考官主導,要是倒楣地遇著某些「不能說出名字」的教授,合格率就會大大下滑了!
———————————————————
能夠成功渡過以上的每個考試,其實全靠身邊每一位的幫助。
首先是我的啟蒙老師——維基百科,因為有很多醫學術語的意思最初都是它教會我的;當然也要感謝各所醫院裡的醫護人員與病人,讓我們不斷從錯誤中學習,上了一課又一課;還有曾經讓我練習檢查技巧的同學與樓友,忍受我喃喃自語地唸誦對白;最後是我的御用病人——家人與男友,幾年來演活了不同角色,也被我的Tendon Hammer敲打了無數次。
初初入學時,總覺得這一頁課程預覽跟飛行棋棋盤很相像,五年的歲月被濃縮在大大小小的方塊裡,我們要一步一步向前邁進,不進則退,闖不了關就要退回該行的起點,重新出發。那六個黃色的格子是大考的季節,曾經如臨大敵,現在都一一跨過來了。
被醫學院偷走的那五年,也這樣一去不返了。
港大醫學院六年制課程預覽:
http://www.med.hku.hk/…/bachelor-of-medicine-bachelor-of-su…
考試相關章節:
內科筆記 -《死神來了》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243073165708049&substory_index=0&id=1157523670929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