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視角】80%人民極度宗教化 成為印度民族主義根源
更多視角看這裡 https://goo.gl/w5NtCT
印度是一個高度宗教化的社會,非常支持自身的多元性並且實踐著印度政治理論家梅塔所稱的「寬容的隔離形式」。有鑑於此,重啟漢重新確認印度憲法所揭示的公民民族主義,並且支持賦權個人而不是他的宗教群體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情
皮尤研究顯示失業、貪腐和犯罪事所有宗教群體最關注的事項。一個可以有效、不帶偏見,不管是否是印度的或者為印度教徒再蓋一座廟宇的政府應該自動會獲得感謝,以及選票。
👉 快加上報好友!(Line ID:@upmedia)
▍每天一篇,把世界送到你手上 ▍→https://goo.gl/NPbaKB
上報評論圈 #大家論壇 #MasterForum #ProjectSyndicate
#印度 #皮尤研究 #宗教 #政府 #憲法 #民族主義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萬的網紅Happy Kongn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Happy Kongner 香油錢錢箱在此:https://streamlabs.com/happykongner ⇀HappyKongner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happykongner ⇀HappyKongner Instagram: http...
教化理論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嬰兒經 | 盧斯達 on Patreon】
現在,藍絲長輩們都會問:「點解大學生依家會變成抗議一代?」
我答,其實很簡單,因為你們由細到大,對他們煞有介事地灌輸了一些仁義道德的「教育」,試圖令他們成為一個有尊嚴的好人,所以他們就咁慘。
黃絲長輩問:「難道仁義道德、教育是不好的嗎?」
我回答:「道德教化和人格提升永遠是好的,但我們最好有一個這些價值能夠多少實現的現實世界,否則你首先會為接受這種道德的人帶來極大痛苦。」
以前學校曾經有「公民教肓課」。現在我經常嘲弄這類教程,認為他們都是教人過馬路要遵守交通燈指示、不要亂丟垃圾、有選票要投票之類。至此之後,一切都會開始有積極價值判斷。例如政權透過官方行為去展示自己認同「見義勇為」:當你舉報或協助處理了一單重大案件,你可能獲頒「好市民獎」,認同和鼓勵人們的道德自發性。
「舉報罪案」背後的道德詮釋就是不容忍不義。整個社會也有類似的耳濡目染,並鼓勵別人做一個正義的人。甚麼是正義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奧秘,但「對抗不義」作為某種人人可為的、彰顯正義的方法,乃是通過各種媒體持續教化。每一部宗教經典、電影和故事拆解到最初,都是 protagonist 對抗 antagonist 的模型。小丑雖然迷人,但蝙蝠俠無疑顯得更有尊嚴。《蝙蝠俠》的宣傳能力自然強過「公民教肓課」,那麼我們都會在過程中認同了「對抗不義」的主題。在成龍電影,我們同樣獲得「邪不能勝正」的寓言。在中國文化,人們也歌頌屈原、岳飛、文天祥這些歷史上的敗方,頌揚其死守信念的氣節,認為這些敗方比起勝過他們的人,更有尊嚴。道德自發性,可能引發社會動蕩,或者影響惡人的既得利益。
人類都在教下一代理論上應成為一個有尊嚴自覺的人。有尊嚴的人,就是把自己看成人,把自己看得重要,也對自己有若干要求。有一定尊嚴的人,被侮辱會感到不悅,但沒有特別尊嚴的奴隸,則不會有一樣身心反應。曾經的公家宣傳片也會教人:「被人侵犯,要識得嗌唔好,仲要大聲叫救命,馬上去到安全既地方,將件事話俾你信任既人聽」,因為一個有尊嚴的人,被人侵犯時要識得反應。
刑事犯會被公訴,由檢控官代表「公眾」控訴某個人。其實犯罪者即使入獄,被侵犯的權益多數不能恢復,希望事後恢復的是受害者名譽。整個儀式只為重新宣告人的尊嚴不可侵犯,並對觸犯者施以刑罰。於是世界上很多衝突拆解到最後,可能都是由心理層面維護尊嚴的衝動而引發。一個人和人之間的尊嚴之爭,極端時可能以制裁/仇殺告終。一個群體與另一個群體的尊嚴之爭,最極端時則發展為國與國之間的戰爭。
一個殺人如麻的日本兵,腦海裡可能還埋藏著童年時期的片段,老師教他們要成為一個好孩子。那麼「好孩子」的概念,後來發展成忠誠、服從、奉公,在大時代的氛圍下也是合理發展。然後聽到日本被欺負了,國家利益受損,自己也義憤填膺。後來他在軍隊和教官的影響下,得到了皇軍的尊嚴,最後用絕對服從軍令來餵養這份尊嚴心。另一方面,無數「好人好事」、為他人自我犧牲的案例,救災、留守、奉獻,則同樣是一樣的尊嚴心、榮譽感在運作。
香港開埠180年,特別是麥理浩十年,英國人真是埋下了現代性的炸彈。當時英國已經知道香港不會被允許解殖,但也把香港搞得非常現代化,廉政公署新市鎮地鐵郊野公園,目標是培養出香港人的自豪感,提醒他們,雖然你們以前是難民,但你們現在是「香港居民」,這個身份豪得珍惜,香港 (67暴動之後無事) 可以安居樂業,值得你們自豪。90年代一些商品廣告,都會用香港咁好,點捨得離開的講法。港英又在放手撤出階段,以白臉的方式手把手教導香港人面對政府,可以挺直腰板,據理可以力爭,有不滿可以投訴,政府向公眾問責的「普世價值」,這便是為了當時的香港人尊嚴充份加油。西方所謂公民,東方所謂君子,就是描述一群有尊嚴自覺的先鋒黨。然而這班很有自我意識的人,相互之間自然充滿各種競爭和衝突,也容易不滿,或至少可能不滿。
一群特別有尊嚴的人,就因為自發性充份發揮而特別優秀,但也特別脆弱,他們的尊嚴總可能受傷。或者尼采發現的困境:強者無法適應弱者統治的世界,甚至被後者包圍和迫害。這就是藍絲和黃絲賢達研究的大學生問題。教育教人要有尊嚴,大學生自然是理論上比較有尊嚴。一班有尊嚴的人自然有一種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批判意識。父母教小孩子做個好人,是為他好,還是終有一天害了他?讓他有可能成為一個像嬰兒一樣自我而不妥協的人?成為因不識時務而受罰的好人?
尊嚴意識既然帶來競爭和變動,是否只要大家都沒有尊嚴,即會天下太平?問題是人們有樣學樣,追求逼格這件事就在不斷傳染。菁英和長老無符。因為有了自我意識,人們就得以經歷自己這個人格的榮辱;有了集團,就得以經歷集體的榮辱,人通過想像出集體而獲得更強烈的競爭和生存意識。雖然,這也是紛爭與互相侮辱的源頭。
美國學者管禮雅 (Liah Greenfeld) 在其名為《關於國族主義全球化的十個主張》(10 Claims Regarding the Globalization of Nationalism) 的演講內容,如題,對於國族主義是甚麼,有十個主張,第十個這樣說:「國族主義為人們帶來平民主權,帶來平等,帶來包容性的社會——即民主政治。它為人們帶來一種個人的尊嚴,我們亦因它而永遠徘徊在世界大戰的邊緣。」(Claim 10: Nationalism brings us popular sovereignty, equality, inclusive society – that is, democracy. It brings us personal dignity. And it forever keeps us on the brink of a world war.)
人和集體的思慮,由簡樸而複雜。很少可以回轉為嬰兒。嬰兒是在時光中陣亡的先行者。嬰兒鞠躬下台,成為一種有著朦朧的禁忌意識的成年人。
訂閱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教化理論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嬰兒經 | 盧斯達 on Patreon】
現在,藍絲長輩們都會問:「點解大學生依家會變成抗議一代?」
我答,其實很簡單,因為你們由細到大,對他們煞有介事地灌輸了一些仁義道德的「教育」,試圖令他們成為一個有尊嚴的好人,所以他們就咁慘。
黃絲長輩問:「難道仁義道德、教育是不好的嗎?」
我回答:「道德教化和人格提升永遠是好的,但我們最好有一個這些價值能夠多少實現的現實世界,否則你首先會為接受這種道德的人帶來極大痛苦。」
以前學校曾經有「公民教肓課」。現在我經常嘲弄這類教程,認為他們都是教人過馬路要遵守交通燈指示、不要亂丟垃圾、有選票要投票之類。至此之後,一切都會開始有積極價值判斷。例如政權透過官方行為去展示自己認同「見義勇為」:當你舉報或協助處理了一單重大案件,你可能獲頒「好市民獎」,認同和鼓勵人們的道德自發性。
「舉報罪案」背後的道德詮釋就是不容忍不義。整個社會也有類似的耳濡目染,並鼓勵別人做一個正義的人。甚麼是正義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奧秘,但「對抗不義」作為某種人人可為的、彰顯正義的方法,乃是通過各種媒體持續教化。每一部宗教經典、電影和故事拆解到最初,都是 protagonist 對抗 antagonist 的模型。小丑雖然迷人,但蝙蝠俠無疑顯得更有尊嚴。《蝙蝠俠》的宣傳能力自然強過「公民教肓課」,那麼我們都會在過程中認同了「對抗不義」的主題。在成龍電影,我們同樣獲得「邪不能勝正」的寓言。在中國文化,人們也歌頌屈原、岳飛、文天祥這些歷史上的敗方,頌揚其死守信念的氣節,認為這些敗方比起勝過他們的人,更有尊嚴。道德自發性,可能引發社會動蕩,或者影響惡人的既得利益。
人類都在教下一代理論上應成為一個有尊嚴自覺的人。有尊嚴的人,就是把自己看成人,把自己看得重要,也對自己有若干要求。有一定尊嚴的人,被侮辱會感到不悅,但沒有特別尊嚴的奴隸,則不會有一樣身心反應。曾經的公家宣傳片也會教人:「被人侵犯,要識得嗌唔好,仲要大聲叫救命,馬上去到安全既地方,將件事話俾你信任既人聽」,因為一個有尊嚴的人,被人侵犯時要識得反應。
刑事犯會被公訴,由檢控官代表「公眾」控訴某個人。其實犯罪者即使入獄,被侵犯的權益多數不能恢復,希望事後恢復的是受害者名譽。整個儀式只為重新宣告人的尊嚴不可侵犯,並對觸犯者施以刑罰。於是世界上很多衝突拆解到最後,可能都是由心理層面維護尊嚴的衝動而引發。一個人和人之間的尊嚴之爭,極端時可能以制裁/仇殺告終。一個群體與另一個群體的尊嚴之爭,最極端時則發展為國與國之間的戰爭。
一個殺人如麻的日本兵,腦海裡可能還埋藏著童年時期的片段,老師教他們要成為一個好孩子。那麼「好孩子」的概念,後來發展成忠誠、服從、奉公,在大時代的氛圍下也是合理發展。然後聽到日本被欺負了,國家利益受損,自己也義憤填膺。後來他在軍隊和教官的影響下,得到了皇軍的尊嚴,最後用絕對服從軍令來餵養這份尊嚴心。另一方面,無數「好人好事」、為他人自我犧牲的案例,救災、留守、奉獻,則同樣是一樣的尊嚴心、榮譽感在運作。
香港開埠180年,特別是麥理浩十年,英國人真是埋下了現代性的炸彈。當時英國已經知道香港不會被允許解殖,但也把香港搞得非常現代化,廉政公署新市鎮地鐵郊野公園,目標是培養出香港人的自豪感,提醒他們,雖然你們以前是難民,但你們現在是「香港居民」,這個身份豪得珍惜,香港 (67暴動之後無事) 可以安居樂業,值得你們自豪。90年代一些商品廣告,都會用香港咁好,點捨得離開的講法。港英又在放手撤出階段,以白臉的方式手把手教導香港人面對政府,可以挺直腰板,據理可以力爭,有不滿可以投訴,政府向公眾問責的「普世價值」,這便是為了當時的香港人尊嚴充份加油。西方所謂公民,東方所謂君子,就是描述一群有尊嚴自覺的先鋒黨。然而這班很有自我意識的人,相互之間自然充滿各種競爭和衝突,也容易不滿,或至少可能不滿。
一群特別有尊嚴的人,就因為自發性充份發揮而特別優秀,但也特別脆弱,他們的尊嚴總可能受傷。或者尼采發現的困境:強者無法適應弱者統治的世界,甚至被後者包圍和迫害。這就是藍絲和黃絲賢達研究的大學生問題。教育教人要有尊嚴,大學生自然是理論上比較有尊嚴。一班有尊嚴的人自然有一種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批判意識。父母教小孩子做個好人,是為他好,還是終有一天害了他?讓他有可能成為一個像嬰兒一樣自我而不妥協的人?成為因不識時務而受罰的好人?
尊嚴意識既然帶來競爭和變動,是否只要大家都沒有尊嚴,即會天下太平?問題是人們有樣學樣,追求逼格這件事就在不斷傳染。菁英和長老無符。因為有了自我意識,人們就得以經歷自己這個人格的榮辱;有了集團,就得以經歷集體的榮辱,人通過想像出集體而獲得更強烈的競爭和生存意識。雖然,這也是紛爭與互相侮辱的源頭。
美國學者管禮雅 (Liah Greenfeld) 在其名為《關於國族主義全球化的十個主張》(10 Claims Regarding the Globalization of Nationalism) 的演講內容,如題,對於國族主義是甚麼,有十個主張,第十個這樣說:「國族主義為人們帶來平民主權,帶來平等,帶來包容性的社會——即民主政治。它為人們帶來一種個人的尊嚴,我們亦因它而永遠徘徊在世界大戰的邊緣。」(Claim 10: Nationalism brings us popular sovereignty, equality, inclusive society – that is, democracy. It brings us personal dignity. And it forever keeps us on the brink of a world war.)
人和集體的思慮,由簡樸而複雜。很少可以回轉為嬰兒。嬰兒是在時光中陣亡的先行者。嬰兒鞠躬下台,成為一種有著朦朧的禁忌意識的成年人。
訂閱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教化理論 在 Happy Kongn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Happy Kongner 香油錢錢箱在此:https://streamlabs.com/happykongner
⇀HappyKongner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happykongner
⇀HappyKongner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happykongner/
⇀瘋子愷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madmanhoi/
(Kongner有關道尼嘅「三不一沒有」原則:不主動要求;不鼓勵追求;不抗拒收受;弟兄姊妹沒有必要道尼的理由,所以大家隨緣樂助,切記係唔收八達通,多謝大家支持)
訂閱 HappyKongner 快活角落頭: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W_n_gfIv4HhRqCk8EnRhJA
同朋友一齊成為Kongner嘅一份子!
----------------------------------------------------------------------------------------------------------------
資料來源:
Zygmunt Bauman:Thinking Sociologically 社會學動動腦(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
如果對於呢條片有咩意見,請多多指教。
我哋會竭盡全力做到最好。
如果你哋睇完之後鍾意嘅話,我哋希望你可以同多啲人分享!
我哋嘅圖片同影片大多都係網上搜尋到嘅資源。
如涉及侵權,請聯絡我哋。
All videos on this channel are only used for commentary, criticism, research, scholarship, teaching, comment, and news reporting. Copyright Disclaimer Under Section 107 of the Copyright Act 1976, allowance is made for "fair use" for purposes such as criticism, comment, news reporting, teaching, scholarship, and research. Fair use is a use permitted by copyright statute that might otherwise be infringing. Non-profit, educational or personal use tips the balance in favor of fair use.
#社會學 #想像的共同體 #入門
—————————————————————————————————————————————————————————————————————————————————
教化理論 在 Happy Kongn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Happy Kongner 香油錢錢箱在此:https://streamlabs.com/happykongner
⇀HappyKongner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happykongner
⇀HappyKongner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happykongner/
⇀瘋子愷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madmanhoi/
(Kongner有關道尼嘅「三不一沒有」原則:不主動要求;不鼓勵追求;不抗拒收受;弟兄姊妹沒有必要道尼的理由,所以大家隨緣樂助,切記係唔收八達通,多謝大家支持)
訂閱 HappyKongner 快活角落頭: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W_n_gfIv4HhRqCk8EnRhJA
同朋友一齊成為Kongner嘅一份子!
----------------------------------------------------------------------------------------------------------------
資料來源:
Zygmunt Bauman:Thinking Sociologically 社會學動動腦(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
如果對於呢條片有咩意見,請多多指教。
我哋會竭盡全力做到最好。
如果你哋睇完之後鍾意嘅話,我哋希望你可以同多啲人分享!
我哋嘅圖片同影片大多都係網上搜尋到嘅資源。
如涉及侵權,請聯絡我哋。
All videos on this channel are only used for commentary, criticism, research, scholarship, teaching, comment, and news reporting. Copyright Disclaimer Under Section 107 of the Copyright Act 1976, allowance is made for "fair use" for purposes such as criticism, comment, news reporting, teaching, scholarship, and research. Fair use is a use permitted by copyright statute that might otherwise be infringing. Non-profit, educational or personal use tips the balance in favor of fair use.
#社會學 #入門 #短片
—————————————————————————————————————————————————————————————————————————————————
教化理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神遊武當-道教千年文物特展
專訪:陳勇成 解說員
道教是中國固有的宗教信仰之一,距今已有1800餘年的歷史。它與中華本土文化緊密相連,深深紮根於民間土壤之中。道教與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共同構成中國大陸現今的五大宗教,當中只有道教為發展起源於中國。道教與中國人的風俗習慣以至性格、心理的形成都有密切的關係;所以,道教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博物館」。因此,一些外國學者說,不瞭解道教就無法深入地完全瞭解中國。
《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意思道生化萬物,而德畜養萬物。道是萬物的總根源,德是道在萬物中的體現。道教,廣義地說,就是以「道」教化眾生,在中國古代,諸子百家都將自己的理論和方法稱之為「道」,儒家、墨家、道家、陰陽家 以及佛教等,都曾自命或稱作為「道教」。狹義地說,道教是以「道」為最高信仰,尊道貴德是其核心價值,奉老子為教主,尊奉《道德經》為主要經典,它以長生成仙為追求目標,以修煉丹藥為修道途徑,以符籙齋醮為拯救手段,這些都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深深地影響了中國的文化、思想與藝術。
道教在台灣呈現著熱烈的蓬勃發展風貌,台灣為亞洲區道教最興盛的地區之一,道教信仰人口以及影響力相當深遠,台灣道教從傳入以來就承襲閩南文化的道教特性,大量流傳在民間的道教相關文物,默默影響著明、清以來民間的與藝術創作表現題材,到現代仍保有此特色。博物館的社教功能與教育主題本當與社會民眾生活緊密貼合,展品內容時間上溯自新石器時代,下至民國初年;有先秦道教精神典籍,亦有明代道教修煉腧穴科學「針炙銅人」;有皇家道觀御賜神像,亦有民間木雕神像;有文人菁英仇英的畫作,亦有民間廣為流傳的民俗版畫;展出選件力求豐富與廣泛的展現道教的文化與其影響,以期帶領民眾從多元角度重新認識這個我們既熟悉卻又感到神祕與陌生的「道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