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十二歲了,感覺自己的人生在進入三十歲以後起了很大的變化,就以此文稍作記錄。
進入三十歲以後,「生活」突然變成一件很有「存在感」的事。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自己覺得,十幾歲或二十幾歲時的我,其實沒有在「過生活」,只是在「求生存」。
我的性格倔強好勝,也頗有危機意識。從讀書做報告開始,總是很努力證明自己,凡事都盡自己的力做到最好;讀研究生時,給自己蠻大的壓力,有輕微的失眠及心理問題;寫論文時稍有挫折,但也做出了(至少)自己滿意的作品;畢業後求職算是挺順利的(在別人看來),總算不需擔心「生存」的問題。然而,「求生存」的模式似乎沒有轉變。
一個人陷在「求生存」的模式中,不一定是因為他的「生存」真的有大問題,很多時候是來自這個人自己的思維沒有改變。對當時的我來說,我有太多的「目標」需要達成,如果沒有達到這些目標,似乎就成了無能或失敗的人,毫無價值,連我都會看不起自己。因此,我得追求更高層次的「生存」,才能讓自己活得「踏實」一些。
開始工作後,就一直很忙,忙著證明自己的能力,生活品質沒什麼改善;談了戀愛,沒有修成正果,反過來質疑自己的人格是否有缺陷。除此之外,還發生了很多不足為外人道的事,迫使我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到底哪裡出了問題?我發現,如果不把「求生存」的思維徹底拋棄,我還是會不斷重複現在的生活模式,坐困愁城。
當我們起心動念,覺得「非得要得到這個東西」或「達成某個目標」心裡才會踏實的時候,其實我們就不自覺地陷入「求生存」的模式,因為我們所做的事都是為了抵抗心中對於「生存危機」的焦慮。如果我們不能先讓自己「心安」,要如何擺脫這種求生模式呢?(注意:是要真的「心安」,而不是又陷入「求心安」的模式。)
三十歲以後,我開始嘗試「讓自己過一個真正心安的生活」;這個過程很辛苦,充滿實驗性,走了很多錯誤的路,可能傷害了一些人,也試過一些愚蠢的方法,但人總是必須走這一遭,畢竟人生沒有坦途,路是靠自己雙腳走出來的。
疫情這兩個月期間,我都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獨居生活,我相信大多數的人都跟我一樣,突然多出很多時間與自己對話,調整自己生活的作息。因為幾乎不與他人互動,所以我開始反思自己平時的所作所為,哪些事情是為了滿足別人、取悅別人而做的?而哪些行為又是純粹為了自己喜歡而做的?
不管做什麼事,都回到「最初做這件事的動機」,來反思它的意義。如此檢視之下,頓覺過往很多行為都十分荒謬:為何要強迫自己穿不喜歡的衣服、穿不合腳的鞋?為何要用一些自己都不相信的話去說服他人?為何要耗費自己的寶貴時間去處理毫無意義的紛爭?為何要在意那些惡意的評論、無情的冷眼?以及,為何要委屈自己跟不合適的人在一起?
對三十二歲的我來說,沒有什麼比自己的感受更重要。當然,我也很在意別人的感受,但前提是我得先重視我自己的感受,不值得委屈了自己去迎合他人。總歸一句,「好好照顧自己」,優先把自己的生活給過好了,才有足夠的能量去做其他的事,帶著真正喜悅的心去幫助他人。
現在,我會在下午時給自己泡一杯手沖咖啡,讀自己想讀的書,寫自己想寫的文章;我每天都花一些時間把環境整理得井井有條,給植物澆澆水,跟他們說說話;即使一個人在家,我也會穿舒服的襯衫,撒上一些自己喜歡的香水,這讓我的心情非常愉悅。
從來都不覺得自己有辦法過一個人的生活,因為實在太害怕孤單了;但現在我想說,一個人的生活真是太棒了。
日本哲學家三木清曾說:「孤獨,不在山裡,而在市區裡;不在一個人時,而在眾人群聚時。」
——原來,為了配合他人、迎合他人,迫使自己過著偽裝的生活,那才是真正的孤獨;當一個人懂得好好照顧自己,把自己能量充滿的時候,那就不是孤獨了,是「圓滿」。
—
本文受到布蘭達&極簡維尼「極簡單身極品一人樣:獨處也是需要學習的能力,享受一個人的極品時間」的啟發。[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wPgmyTGbWU&t=181s]
————————————————————————————————
👏👏👏工商服務時間👏👏👏
【在防疫時代,重新思考生活】
厭世哲學家要開課啦!!這一系列課程,我命名為「哲學是一種生活風格」。我要嘗試的是:不想把哲學當成抽象的玄思,而要將哲學放回它所生長的土壤——也就是你我的「生活」中,來探討哲學對人類生活提出了什麼樣的新觀點,又能如何指引我們當下的生活行動,甚至解答生存的困境。
👉講座詳細資訊:https://xinforum.xinmedia.com/collection.aspx?classid=235
共有四堂講座課程,可只參加其中一堂,亦可四堂全部參加。
👉 講座費用:單堂250元
👉 報名全系列講座再享兩項好康:
★好康一:預購系列四堂合享八折優惠,點選「我要報名」後,於「報名方案」處,選擇「系列講座」,即可享優惠價800元。
★好康二:凡報名系列四堂講座,就有機會抽到厭世哲學家親筆簽名的「厭世講堂:顛覆人生的十堂莊子課」乙本(共5名)
7.31 如果「性善」是對的,人類又是怎麼墮落的?
https://xinforum.xinmedia.com/collection_infor_20.aspx?id=10529
8.14 如果「無為」是對的,是否意味不必再努力?
https://xinforum.xinmedia.com/collection_infor_20.aspx?id=10530
9.25 如果「自然」是對的,文明生活難道是錯的?
https://xinforum.xinmedia.com/collection_infor_20.aspx?id=10532
10.16 如果「神話」是對的,科學難道是錯的?
https://xinforum.xinmedia.com/collection_infor_20.aspx?id=10533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6萬的網紅memehong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42九鬼周造—「粹」與戰場上的快樂聖誕 九鬼周造(1888-1941),現代日本哲學家。生於東京,東京帝國大國畢業後,曾於法國和德國留學,受現象學特別是海德格哲學影響。回國後於京都帝國大學任教。主要著作包括:《粹的構造》、《偶然性的問題》等。享年五十三歲。他認為粹是一種特別的美態,「粹」觸及到最...
日本哲學家 在 陳奕齊 - 新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習🈲️評/蘋的「我將無我」,因為習已經升格為「習一尊」,全中國只有你一尊說了算,當然習草包就再是草包本身,而是「一尊草包」咬橘子🍊,供奉在神桌上。
👉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宋永毅表示,習近平上台後走毛澤東的老路,把自己凌駕在整個國家體制之上,死死抓住權力不放,怎麼叫「無我」呢?習是要成為黨的人格化身,整個中共就成為習一個人,是最大的「我」、巨大的「我」。」
👉🏿 「東海大學日本區域研究中心主任陳永峰認為,習近平的「無我」是在抄襲李登輝的「我是不是我的我」論述,李這句話意思是表示無私,「我既是我又不是我,而且我要超越自我,我連我都不是,就沒有我」。陳永峰說,「我是不是我的我」揉合日本哲學家西田幾多郎為首建立的「京都學派哲學」和基督教。」
🗣 兩者怎麼類比,是LG比雞腿🍗嗎⁉️
#習禁評
#習禁蘋
日本哲學家 在 官逼民反_人民當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新聞媒介平台淪為新聞農場
日本哲學家柄谷行人在他的《21世紀倫理》這本小冊子裡頭引用《東大特訓班》這本漫畫作為首頁談到:只有足夠知識才不會被騙。政治是財產分配的一個手段,每個握有權力的人,基本都在運用自己權力來掠奪社會財產或創造自己財產,只有足夠聰明才能保護自己,也只有足夠聰明才不會被騙,才不會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
【當第四權淪為個人利益行銷平台 疫情下進退失據的新聞媒體】
出處:信傳媒( 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28192 )
日本哲學家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142九鬼周造—「粹」與戰場上的快樂聖誕
九鬼周造(1888-1941),現代日本哲學家。生於東京,東京帝國大國畢業後,曾於法國和德國留學,受現象學特別是海德格哲學影響。回國後於京都帝國大學任教。主要著作包括:《粹的構造》、《偶然性的問題》等。享年五十三歲。他認為粹是一種特別的美態,「粹」觸及到最特殊的日本民族性,「粹」的美感不在「合同」與「統一」,而在「緊張」與「對立」,卻又「反映在言談舉指之間的一種優雅的表現風格;我們可以參考大島渚的電影《戰場上的快樂聖誕》或《御法度》,即能以電影情節來體悟日本人的「粹」觀念。粹有三個內涵構造—1. 媚態,「粹」必須依賴媚態在現實世界中展現,媚態的本質乃自身與他者的二元關係,惟有藉無限延續兩者的緊張關係才被實現。2. 不屈(骨氣),3. 斷念(諦觀);不屈和斷念互相配合,不屈的堅定不僅不會讓人逃避現實,反而勇於接受無常。斷念是「立足於對命運的卓見,經脫離執著所表現出來的漠不關心。」於是斷念令武士道的不屈或骨氣乃得以顯露。
講者:陶國璋(中文大學哲學系客座助理教授)、張政遠(中文大學日本研究系講師)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