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拼命吃河豚:也值得一死!(一)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造物者真是神奇,竟把至毒極鮮二物融於一體,讓人又愛又恨,而且欲罷不能,想要一膏饞吻,只有拚命一試。
基本上,「拚死吃河豚」這句流傳甚廣的民諺,早在宋代即有,當時人孫奕所撰的《示兒編》這部書內,載有一則蘇軾吃河豚的軼事,寫得頗為生動。話說蘇軾謫居常州(今江蘇省常熟、武進、陽湖、靖江一帶)時,愛吃河豚。有一士大夫家,烹製河豚有獨到之處,想請大名鼎鼎的「蘇學士」吃一頓。既蒙這位婦孺皆知的名士首肯,士大夫的家人,無不大為興奮。待蘇軾吃河豚時,都躲在屏風後面,想聽「蘇學士」如何品題。即使擠得水洩不通,依舊鴉雀無聲。
但見蘇軾埋頭大啖,不聞讚美之聲,當這家人相顧失望之際,這時已打飽嗝、停止下筷的蘇軾,忽又下箸,口中說道:「也值得一死!」屏風後面的人,聽到無不大悅。
名小說家高陽便稱:「由一『也』字去推敲,可知『拚死吃河豚』為當時通行的俗諺。」不過,另有筆記指出:蘇軾所說的,乃「據其味,真是消得一死」。意思是說如此美味,毒死也值得的。字句略有出入,本意卻無不同。
河豚美名「揚子江中第一鮮」
只見過標本,從未吃過河豚的文人不少,像高陽及汪曾祺均是,汪氏甚至說,他在以擅燒河豚著名的江蘇江陰待過兩年,「竟未吃過河豚,至今引為憾事」。
河豚真的很有意思。牠古名鯸鮐、赤鮭、鯸、䱌、(魚市)魚、河魨等。其別名則有「吹肚魚」、「嗔魚」、「氣泡魚」、「雞泡魚」、「臘頭」及「西施乳」等。其魚體較短,呈紡槌狀,頭腹肥大,牙愈合成牙板。尾部較細,背鰭一個,無腹鰭,皮面平滑無鱗,背面及腹面布滿小棘。背部多為黑灰色,並有各種顏色的條紋或斑塊,腹部為乳白色,內有氣囊,遇敵害時,能吸氣膨脹如球,全身上下棘刺怒張,使敵更不敢侵犯。然而,此適為人們得以捕獲牠的致命弱點。
基本上,河豚與海豚同屬一類,只因棲息之水域不同,而各異其名稱。牠屬魚綱、魨科魚類。在中國分布極廣,江、河、海中皆有,多半棲於江中多沙處,江、海之交(即淡水與海水交會之處),分布尤多。目前中國約有30多個品種,數量之大,世界第一,故有「東方魨」之稱。其種類甚多,就形狀而言,有箱河豚、團扇河豚、模樣河豚、刺河豚等,如就條紋而言,則有虎紋河豚、蟲紋河豚、星點河豚、豹河豚和條紋河豚等。其中,又以蟲紋河豚、條紋河豚及豹河豚的毒性最大,不可不慎。
河豚的毒性之大,絕不可等閒視之。古人對此,知之甚詳。如晉人左思《三都賦》的〈吳都賦〉便有「王鮪鯸鮐」之句,其注云:「鯸鮐魚狀,如蝌蚪,大者尺餘,腹下白,背上青黑,有黃紋,性有毒。」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云:「(魚臣)魚肝與子俱毒。」宋人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吳人嗜河豚魚,有遇毒者,往往殺人,可為深戒。」同時期的《太平廣記》亦云:「鯸鮐魚文斑如虎,俗云煮之不熟,食者必死。」以上可謂是對河豚之毒,有初步之認識。
到了明清時期,人們對河豚的毒性,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例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云:「味雖珍美,修治失法,食之殺人。……吳人言其血有毒,脂令舌麻,子令腹脹,眼令目花」,且「河豚子必不可食,曾以水浸之,一夜大如芡實也」。明代《嘉靖江陰縣志》在「魚之屬」中提到:「河豚,……凡腹、子、目、精、脊血有毒。」清代《光緒江陰縣志》的〈物產‧鱗介之屬〉內總結前人經驗,歸納為:「河豚,……子則毒甚,忌銅,眼、血、油(即魚肝)亦毒。」有清一代名醫王士雄更謂:「(河豚)其肝、子與血尤毒。或云去此三物,洗之極淨,食之無害。」可見河豚只要整治得法,就不會「食之殺人」了。
河豚到底多毒,唐人陳藏器《本草拾遺》云其:「入口爛舌,入腹爛腸,無藥可解。」而其毒性發作時,會引起腹痛噁心、嘔吐,麻痺末梢神經和中樞神經,嚴重的還會四肢麻痺,甚至全身癱瘓,言語不清,吸收困難,全身青紫,如果搶救不及,立刻導致死亡。因此,有位日本飯店主人便稱這種死亡為「恐怖的死亡」,一旦中毒,「雖然你的神智非常清楚,手腳卻已麻木無知,不能站立。你可以思考,但無法開口,無法動彈,而且不久就無法呼吸了。」
至於如何解河豚毒性?則眾說紛云,莫衷一是。有謂「艾能已其毒」(見《酉陽雜俎》);「中其毒者,以橄欖、蘆根汁、糞清、甘蔗汁解之,少效;或用鴨血灌下可解」(見元人賈銘《飲食須知》);「世傳中其毒者,以至寶丹或橄欖及龍腦浸水皆可解。復得一方,惟以槐花為妙,與乾胭脂等分同擣粉,水調灌之,大妙」(見元人陶宗儀《輟耕錄》)。但是否真的有解,恐怕也說不得準。又,清人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卷12中寫道:河豚上市時,遍地生長的蔞蒿可解其毒。果真如此,那真是造物者的巧妙安排了。此一說法,亦可見於嚴有翼的《藝苑雌黃》,云:「余守丹陽宣城,見土人戶戶食之,但用菘葉、蔞蒿、荻芽(即蘆芽)三物煮之,亦未見死者。」
總之,面對河豚此一「水族之奇味」,雖「世傳其殺人」,但好其味者,仍前仆後繼,代不乏人死。因此,就有人呼籲摒棄此一珍味。其中,最有名的是梅聖俞與范成大。前者撰〈戒食河豚詩〉云:「……炮煎苟失所,入喉為鏌邪(即莫邪,古鋒利之寶劍)。若此喪軀體,何須資齒牙。持問南方人,覺護復矜誇。皆言美無度,誰謂死如麻。吾語不能屈,自思空咄嗟。」後者則作〈河豚嘆〉一詩,指出:「……既非養生具,宜謝砧兒醋。……朝來里中子,饞吻不待熟。濃睡喚不譍(即應),已落新鬼錄。百年三寸咽,水陸富肴蔌,一物不登俎,未負將軍腹。為口忘計身,饕死何足哭。」二人皆強烈表達不該追求美食異味而損害身體健康。
不過,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所以,清人崔旭形容天津風物習俗的〈津門百詠〉中,即有一首形容天津人愛吃河豚,每當清明前後,河豚上市之際,無不冒死拚命食河豚。其詞云:「清明上塚到津門,野苣堆盤酒滿樽;值得東坡甘一死,大家拚命喫河豚。」另,上海人也嗜食河豚,故清人楊光輔纂《淞南樂府》裡,就有一首稱:「淞南好,命險一杯羹,生願西施乳下死,死憑和尚腹中生,生死眩奇情。」皆將「拚死喫河豚」的精神,描繪得入木三分。
(朱振藩,原刊台灣《歷史月刊》)
(二之一,待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施耐庵,中國四大奇書之一《水滸傳》的作者!關於他的生平,缺乏史料可以考證,有此一說是他生於元末明初。曾經在三十六歲考中進士,任職錢塘縣尹卻不得志,兩年後憤然辭官,來到蘇州辦學授徒。《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便是他的門徒,他們一起著手撰寫《水滸傳》。 《水滸傳》是中國以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列為中國古...
明代嘉靖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夜.語錄.梵谷的康乃馨》
* 擁有的從來都是僥倖,無常才是人生的常態,所有的成熟都是從失去開始的。
——白先勇
*追求權力的人,不過是行走的影子。在他渴求的慾望中撒謊、背叛、消滅想像中的敵人。直到發現血沾滿了手,再也洗不乾淨,才有了那麼一絲絲的罪惡感。—莎士比亞
*人也罷,花草和其他生物也罷,凡是過度想表現自己,就會使觀眾掃興,減弱了它本來具有的魅力。——渡邊淳一《化身》
* 看清這個世界,然後愛它。—羅曼·羅蘭
* 感謝相遇,在我的人生底色,染上了一抹粉紅,從此微微生香。—陳文茜
* 不要愁老之將至,你老了一定很可愛。
而且,假如你老了十歲,我當然也同樣老了十歲,世界也老了十歲,上帝也老了十歲,一切都是一樣。—-朱生豪
*原來世上還有一株歐陽脩手植的千年杏梅古樹啊⋯⋯這是琅琊山「鎮山之寶」,園內都稱它「歐梅」,琅琊山景區對這株古梅倍加呵護。
離開醉翁亭,幾個迴轉曲折,到了「古梅堂」,堂前小院植有「傳說中的歐梅」,樹幹虯枯多瘢,老枝新枒並陳,驚喜的是樹梢花苞滿滿,已經有小部分白花盈盈,暗香浮動。今天是正月廿九日(也是臘月廿四日),一路黃燦燦的臘梅已經見到幾株盛開,眼前的素白孤梅相對難得,目前僅是稀稀疏疏幾朵錯落,自忖「我來得早了,再兩三個星期,應該歐梅盛開之際⋯⋯」,一絲絲懊惱,卻有更多「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鍾愛欣喜之心,幸會啊!嚮往多年的如此古梅。
⋯⋯我知曉,此梅已非當年歐陽脩所栽,眼前這株古梅為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所補種。
古人緬懷歐陽脩,以梅思哲人。
—-王浩一《哲學樹之旅:漫漫走過千年之路》
* 願所有的歡樂都陪伴著你,仰首是春,俯首是秋;願所有的幸福都追隨著你,月圓是畫,月缺是詩。—— 汪國真
* 蕭條庭院,又斜風細雨,重門須閉。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險韻詩成, 扶頭酒醒,別是閒滋味。徵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 樓上幾日春寒,簾垂四面,玉欄乾慵倚。被冷香消新夢覺,不許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遊春意!日高煙斂,更看今日晴未? ——李清照《念奴嬌》
* 不管幸與不幸,都不要為自己的人生設限,以免阻擋了生命的陽光。——摩西奶奶《人生隨時可以重來》
*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湯顯祖《牡丹亭》
*我心目中的幸福絕不是轉瞬即逝的瞬間,而是一種平平常常持久的狀態。它本身沒有太多令人激動的地方,但它持續的時間愈長,就愈令人陶醉。——盧梭
*大寒後六日,正月初三,在河邊散步,風雨稍歇,佇足看一朵冒寒新綻放的黃槿花,嬌黃艷紫,彷彿似曾相識,節氣再過一週就要立春了。
一朵花綻放,說了很多因果。可能是陽光,可能是雨水,可能是土壤,可能是我看不見、無法從表象理解的某些元素,形成這朵花。
這朵花是許多元素的結果,這朵花又是一個「因」的開端,花授粉、凋謝,又結成一個「果」。
「因」「果」不是邏輯,「因」「果」不在是非中,「因」「果」無法論辨,「因」「果」不斷,卻總跟著我們,每一句話,每一個念頭,每一個表情,每一個手勢,都可能是「因」,也可能是「果」。
謝謝這一朵花,使我敬慎因果,知道因果牽連纏縛,無論多麼難解,無論多麼不在意,最終卻都還是會回到自身。
在一朵花前停留,不知是因?還是果?—蔣勳
—-圖片梵谷迷戀向日葵前,也曾特別喜愛康乃馨,尤其是他旅居巴黎期間(1886-1888年)。他筆下的康乃馨。
明代嘉靖 在 清風似友 2020台北古書拍賣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Lot.7 陝西金石藝文志(民國鉛印本)
作者:武樹善、郭毓璋編纂
出版:陝西通志館
出版時間:民國23年3月
裝幀:線裝20冊
尺寸:17.5×29.5cm
起拍價:30,000
《陝西通志》明代嘉靖年間便已修成,由於僅列「經籍志」,無法涵蓋關中地區人文薈萃實況,尤其金石、藝文部份短缺不載,實為一大遺憾,因此屢有續修之議。此事一直到1930年代「陝西通志館」成立,四處蒐羅,方始得以補足成書。
先是民國初年,士紳武樹善便關心鄉梓文物,費時10數年,蒐羅陝西歷來所發現的商周金器、漢魏石刻、六朝碑版等器物,每器加上註解並釋文,以補畢沅《關中金石志》之不足。所收銘文,或依形鉤摹,或全文輯錄,圖文並茂、詳細說明,為研究先秦金石文字必備之文獻,是即《陝西金石志》;同為鄉賢的郭毓璋則詳細搜集陝西地區有關圖書典籍,彙編成目並附詳解,考訂學術源流,編成《陝西金石志》。
1934年,邵力子主政陝西,翻讀續修通志稿,發現這兩門寫得特別好,於是建議仿照江蘇作法,將兩志抽出單獨印行,是即此書,全書包含金石志30卷、補遺兩卷、藝文志7卷,半頁12行,行25字,白口,單魚尾,四周雙邊。開本敞闊,白紙精印,排印精整。當時僅印800套,流傳至今,實民國志書之佼佼者。
↓↓↓↓↓↓↓↓
▶線上目錄,580件豐富拍品,1鍵載好載滿,歡迎分享!!!!!!
https://reurl.cc/EKybyK
▶三大手稿特展
展覽日期:2019年12月21日(六)~2019年12月29日(日)
展覽地點:誠品敦南店2F書區
臺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一段245號
▶預展
展覽日期:2019年12月27日(五)13:00~21:00、2019年12月28日(六)11:00~18:00
展覽地點:誠品敦南店B2藝文空間
▶古書拍賣
拍賣日期:2019年12月29日(日)上午10點起
拍賣會地點:誠品敦南店B2藝文空間
歡迎分享~~
明代嘉靖 在 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施耐庵,中國四大奇書之一《水滸傳》的作者!關於他的生平,缺乏史料可以考證,有此一說是他生於元末明初。曾經在三十六歲考中進士,任職錢塘縣尹卻不得志,兩年後憤然辭官,來到蘇州辦學授徒。《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便是他的門徒,他們一起著手撰寫《水滸傳》。
《水滸傳》是中國以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列為中國古典四大文學名著之一,六才子書之一。其內容講述北宋山東梁山泊,以宋江等人為主的綠林好漢,由被逼落草為寇、發展壯大,直至受到朝廷招安,東征西討的歷程。
書中人物神氣活現,是民間文學中的重要著作!施耐庵死後,羅貫中將小說整理,卻因為內容講述民變,無人敢印,直到明代嘉靖年間才由後人付印成書。
《水滸傳》講述的故事,個個精彩、個個家喻戶曉,包含晁蓋、宋江、魯智深、武松、林沖、楊雄、潘金蓮、西門慶、武大郎等等!
想知道阿綱老師錄影時的小故事嗎?
還有更多有趣的內容~請上馮翊綱說文解字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FCCSD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