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真想 ] 績效主義傷害教育本質
.
教師評鑑制度是以新自由主義、市場機制看待教育的產物,以美國為例,從1980年代雷根(Ronald Wilson Reagan)執政時期開始就鼓吹引進市場機制以挽救美國的教育競爭力,到了2002年布希(George Walker Bush)任內更簽署「有教無類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of 2001,Public Law 107-110),宣稱「不讓任何孩子落後」,卻無視影響學生學業成績的階級、社區與家庭因素,直接將學生學業成績與學校辦學績效掛勾,甚至任由績效落後的學校退場,以「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取代公立學校,從而衍生許多問題,可謂新自由主義教育政策的極致。
有教無類法案 在 葉明修&葉家齊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未來教育體制應思考的三大原則
一、 我們天生就不是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若你有孩子(或你看過小孩),你就會了解到,沒有一個孩子是可以被取代的,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獨二的恩賜,你也不會認為這個世界會需要用任何手段來區別他們,但就舉 「有教無類法案」來說,它所提倡的教育模式並非基於多樣性,而是僵硬死板的統一性,它定義的範圍過於狹隘,過度追求學生在數理學科上的知識,當然,理工專業必然重要,但真正的教育應該給藝術、人文、體育等領域相同的地位。
在美國,約有10%的孩子被診斷出「注意力不足」(ADD)或「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雖然這種病症確實存在,但Robinson認為它如此盛行的情況簡直讓人難以置信,但話又說回來,若我們要求孩子們整天不須動腦地坐上數個小時,要杜絕這些症狀蔓延還真的是比登天還難。
二、 人類與身俱來的神器─好奇心
只要你激發了孩子們的好奇心,他們就會主動開始學習,人類天生就會學習,而「好奇心」便是引領我們駛向成功的火車頭,「老師」在教育上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因為,「教書」的行為已超越了它字面上的意義,這份神聖的工作其實是需要一定程度的「創造力」,好的老師不該只是傳遞知識,他們即是良師、更是益友,他們會絞盡腦汁激勵、引導、吸引學生主動學習,畢竟教育的目的就是讓人能主動學習,沒有學習就沒有教育,若僅僅空談教育而忽略學習,一切便毫無意義。
進行」一件事和「實踐」一件事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若「老師在教室教書」但「學生沒有學到知識」,那老師就只是在「進行」教學程序,而非「實踐」教學的目的,教育體制過度著重在考試而非教學,要求孩子和老師們遵守一板一眼的規則,扼殺了想像力和好奇心,標準化測驗並非不重要,但測驗應該是要輔助、而非阻礙學習。
三、 人生便是創造性的表現
我們創造自己的命運,人生經歷各不相同,也造就出多彩多姿的世界,這便是人類和其他動物不同的地方,也是身為人類的價值所在,我們經由成長變化的過程,將想像力和創造力發揮地淋漓盡致,而教育存在的主要目的就該是喚醒潛藏在每個人體內、與眾不同的力量。
有教無類法案 在 暫緩十二年國教全國學生會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本會誕生於2010,因應社會大眾之憂慮及十二年國教實施對接下來學生的影響而發起, ... 中程-如十二年國教政策仍然窒礙難行便促使其法案中止 ... 有教無類法案.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