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通編的碎念時間又擱來囉。這週要為大家介紹「#當漫畫遇見博物館」系列報導:漫畫與博物館之間的跨界、合作,能為彼此帶來哪些愛的火花呢?🤝💞
(上)篇文章提到,這幾年台灣推出許多博物館與漫畫家攜手合作的作品,像是《#無價之畫》、《#雲之獸》、《#消逝的後街光影》、《#採集人的野帳》等,漫畫家不僅需要投注許多心力去轉化知識及歷史背景,博物館和漫畫編輯也要在創作過程中擔綱作品的知識庫大全以及協調者,在知識與畫技大亂鬥之下,才能蹦生出一本本好漫畫(大推)
接著,讓我們再把鏡頭調到國外棚:「漫畫是否能夠稱為藝術?」是歐美藝術界近20年來反覆討論的話題,這又得從法國羅浮宮2003年開始大推的「當羅浮宮遇見漫畫」說起。這個計畫的總監杜爾曾說過,邀請各國漫畫家大大以羅浮宮為題材來創作漫畫,便是想串聯「漫畫世界」和「羅浮宮(或泛指博物館)世界」……
「漫畫是否能夠稱為藝術?」這道問題,在小讀者通通編心中,無庸置疑的會給它一個大大的Yes。只要能夠感動人心,就是好的藝術作品啊!想當初藝術家杜象把小便斗搬到藝術展場展出的時候,也在藝術圈引起了激烈的討論,如今漫畫與博物館的相遇與衝擊,搞不好可以衝撞出更有趣的火花也說不定!
.
#Openbook閱讀通信 #本周精采好文全收錄💌
—————
📙訂閱電子報,每週好文全收錄:https://lihi1.com/EbuBe
📙追蹤Openbook IG:https://goo.gl/Enkzy3
消逝的後街光影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嗨,歡迎回到大人的漫畫社~~~
先跟大家說聲抱歉(跪),在台灣進入疫情三級警戒後,臉書和Podcast也停止更新了一陣子(是說有人在等嗎?!)各式各樣天天看疫情的焦慮,真的是讓人有點心累,但我活過來啦!!本週開始,會陸續把預錄節目上架,接著繼續開錄後續節目。
大家宅在家裡或遠距工作,悶久了難免難受吧?(至少我是啦......哭哭)上週實在悶壞了,拖著朋友帶我去廣闊無人的稻田邊散了長長的步,還在田邊玩稻穗(對不起農夫大人,但我真的知道什麼是粒粒皆辛苦了)總算是恢復一些正能量。
然後,又開始看漫畫了!!漫畫,真的是人生的救贖呢。
好的,回到EP13,這集同樣是花漾大叔三人組,由漫畫家漢寶包、漫畫家簡嘉誠,以及蓋亞文化漫畫部總編輯李亞倫繼續談博物館與漫畫激盪出來的火花,不過,雖然是延續EP12的博物館系列漫畫的故事,就在我們丟出一個提問後,EP13產生了讓人意外的發展。
「漫畫,算是一門藝術嗎?」過去幾年,在不同的講座場合,我都曾被問過這樣的問題。EP13錄音時,同樣的問題,我試著向兩位出道十多年、得過金漫獎、去過法國展的資深漫畫家提問,但卻得到讓我們都意外的回應。
彷彿一種框架,在台灣,漫畫還在逐漸擺脫傳統的刻板印象,但這樣的框架也落在漫畫家身上。相較於繪畫、電影、音樂,「漫畫,算是一門藝術嗎?」這樣的問題變得難以回答,即便是兩位資深漫畫家,在回應這個問題時,他們相信漫畫是藝術,卻不認為自己是藝術家,甚至不太敢稱呼自己是「漫畫『家』」。
漢寶包、簡嘉誠兩人都是傑出的漫畫家,十多年來創作多本精采作品,但談及專業領域時的奇妙的微弱的聲音, 讓我們深深感受到漫畫家這條路,真的非常不容易。
漢寶包誠實地說:「我個人常覺得自己像是領域的邊緣人。我畫圖,但我不是畫家。我講故事,但我又不是劇作家。我有寫文字,但我又不是文字工作者。然後我講節奏,但我又好像......妳知道嗎?我們每個東西都要跨足,但有時候又覺得說,ㄟ,我到底是什麼?所以我自己就選擇說,不去想這個問題吧......而是去想,怎麼讓作品更好看。」
究竟,兩位資深漫畫家如何看待漫畫家這個專業?在我們深深被漫畫作品打動的時候,是否曾經試著思考,一個漫畫家,究竟需要具備哪些專業?這樣一個充滿魅力的工作,為什麼他們聽來卻有些不自信?在這集節目裡,大夥兒聊著聊著,看似跳脫了原本設定的主題,但卻意外地相當誠實且動人。
也想藉此跟台灣漫畫的讀者們說說話,如果讀了一本漫畫有感覺,請動動手指到作者的臉書或IG等社群網站上,分享一點點你的感覺,那將會是讓漫畫家繼續孤獨埋頭畫畫的一大動力喔。
*本集節目再度感謝「啤酒頭釀造」贊助啤酒 http://headbrewers.com.tw/
*警語: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飲酒過量有害身體健康。
◆ 博物館系列漫畫 參考書單:
《羅浮7夢:台灣漫畫家的奇幻之旅》https://pse.is/3jn4z8
《雲之獸:來自遠古的守護者》https://reurl.cc/WEW4D7
《無價之畫:巴黎的追光少年(上)》https://pse.is/3eyb57
《畫電影的人:手繪電影的美好時光》https://reurl.cc/2bllDn
《消逝的後街光影》https://reurl.cc/1gkk2D
《玦:孿生》https://pse.is/3fyxzw
《採集人的野帳1》https://eslite.me/3f978q
《滬尾畫帖:淡水古蹟擬人誌》https://pse.is/3faz2y
◆ 臉書追起來:
漢寶包 Hambuck
簡嘉誠
蓋亞文化 原動力文化 GO原漫基地
★☆ 贊助我們 ★☆
請我們喝杯咖啡,讓我們能繼續說漫畫給你聽 💖
https://pay.firstory.me/user/kidultcomic
消逝的後街光影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5月18日的今天是國際博物館日,這也是我在家遠距工作的第二天。
2020年年初開始,全球受到疫情嚴重影響,群聚開始產生風險,社交距離成為禮貌距離,各行各業都受到衝擊,許多博物館也被迫關閉。
但真正讓我有實感的時刻,是去年看到外電照片裡的羅浮宮。
也不過是去年二月初,我才剛造訪羅浮宮。當時COVID-19疫情才剛發生,亞洲人相對敏感怕病,還在法國南部時,我與同行友人便開始找口罩,但國情確實不同,在當時的法國,口罩很少見,我們造訪了兩三間藥局,整間店最多只有一盒,只願意賣我們幾個。
旅程後來到了巴黎,羅浮宮和奧賽美術館是原訂要去的博物館。經歷過SARS的台灣人是很害怕的,我們戴著口罩入場,被歐陸遊客視為異類,甚至投以鄙視的眼光。可是我們自己明白,這是保護自己,也是保護別人。回程時,世界已開始受到影響,我們甚至退了原本要從香港轉機的機票,改從疫情還不嚴重的東京轉機回台。
直到幾個月後,羅浮宮因疫情閉館,玻璃金字塔前空無一人,那場景非常魔幻。當時我們便明白了,疫情衝擊的範圍太大太廣,世界上還有更多大大小小的博物館正在面臨挑戰。
過去,國際博物館協會曾討論過,在3C時代來臨之後,走進博物館的觀眾愈來愈少。疫情持續超過一年,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的議題更加聚焦,國際博物館協會將今年主題設定為「博物館的未來:復甦與新象」,在原文裡,他們用的是「The Future of Museums:Recover and Reimagine」,Recover有著復原、甦醒的意味,Reimagine則有「重新想像」的意思。
這也讓我們不禁思考,在未來的後疫情時代,博物館會是什麼樣貌的?該如何吸人們再度走進博物館?又或者,透過更多元的方式,讓博物館的館藏走到更遠的地方?
漫畫,或許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
這半年間, 蓋亞文化 出版一系列的博物館漫畫,包括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中美術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國家電影與視聽文化中心、淡水古蹟館等隸屬國家的單位都推出漫畫,打破傳統博物館的思維,將視角拓展到漫畫領域。
於是,選在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之前,節目邀請了蓋亞文化漫畫部總編輯李亞倫、漫畫家漢寶包與漫畫家簡嘉誠,來聊聊他們所創作的博物館系列漫畫。
只是在錄製EP12時,台灣尚未進入社區感染的階段,短短幾天,台北市與新北市已進入三級防疫階段。今天是國際博物館日,就讓我們好好窩在家吧,遠距上班之後,安靜地讀幾本跟博物館有關的漫畫,重新感受與自己相處、與閱讀相處,以及與圖像相處的樂趣。
我們一起努力,勇敢對抗艱困的疫情。台灣加油。
*本集節目再度感謝「 啤酒頭 Taiwan Head Brewers Brewing Company」贊助啤酒 http://headbrewers.com.tw/
*警語: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飲酒過量有害身體健康。
◆ EP12 書單-博物館的漫畫們:
★☆《雲之獸:來自遠古的守護者》★☆
https://reurl.cc/WEW4D7
作者: 漢寶包 Hambuck
夥伴: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
★☆《玦:孿生》★☆
https://pse.is/3fyxzw
作者: 曾耀慶 Yao-Ching Tseng
夥伴: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National Museum of Prehistory
★☆《無價之畫:巴黎的追光少年(上)》★☆
https://pse.is/3eyb57
作者:HOM 大城小事-Big City,Little Things
夥伴: 國立臺灣美術館 National Taiwan Museum of Fine Arts
★☆《畫電影的人:手繪電影的美好時光》★☆
https://reurl.cc/2bllDn
★☆《消逝的後街光影》★☆
https://reurl.cc/1gkk2D
作者: 簡嘉誠
夥伴: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Taiwan Film and Audiovisual Institute
★☆《滬尾畫帖:淡水古蹟擬人誌》★☆
https://pse.is/3faz2y
作者: 蚩尤-畫家
夥伴: 淡水古蹟博物館
★☆《採集人的野帳1》★☆
https://eslite.me/3f978q
作者: 英張 X CCC 創作集
夥伴: 台北植物園 Taipei Botanical Garden
★☆ 支持漫畫的好朋友:
臺灣漫畫基地 Taiwan Comic Base
文化部 文化內容策進院 Taiwan Creative Content Agency
★☆ 贊助我們 ★☆
請我們喝杯咖啡,讓我們能繼續說漫畫給你聽 💖
https://pay.firstory.me/user/kidultcomic
消逝的後街光影 在 原動力文化- 【精采試閱】《消逝的後街光影》P1-2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精采試閱】《消逝的後街光影》P1-2 ----- 承載記憶的老電影、默默承擔的情懷、說不出口的心結…… 來不及修補,就永遠消逝了── 修復老電影,就是修補時代的記憶與 ... ... <看更多>
消逝的後街光影 在 長篇漫畫導讀-台灣台語電影故事-消逝的後街光影(蓋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長篇漫畫導讀-台灣台語電影故事-消逝的後街光影(蓋亞出版)(Graphic Noval about Taiwanese Movie Story in the 1960s). 426 views 1 year ago. ... <看更多>
消逝的後街光影 在 [討論] 探討台語電影《消逝的後街光影》 - 看板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想了一下還是發在電影版,雖然這本是漫畫非影片,但我覺得這跟台灣電影的發展有關係
,很適合發到電影版來,當成了解台語電影的發展和歷史的入門書。而且它又是以圖文為
主的漫畫作品,比起都是字的電影讀本,可能要來得好讀。
如果有違反版規部分提醒後將自行刪除
圖文版請於連結:
https://kevinmoleaf.weebly.com/2599123383332873541335542/3571660
---
漫畫《消逝的後街光影》風華絕代一甲子
下留被「經曾」少多有能,夢影電語台的過走
電影在台灣是通俗不過的休閒娛樂,雖說不是所有縣市都有如台北或高雄那般藝術與小眾
劇情電影串流,但全台各地總不缺乏各式各樣的熱門影片,就連離島地區也是如此。而在
被許多國外強片淹沒的島嶼,你可曾知台灣電影曾經有多紅?而這台灣電影不講北京話,
而是操著一口台語,有時也有客家配音和台、華語交錯的情況,許多影片資料都收入於國
家電影中心。漫畫《消逝的後街光影》是一部以回顧劇的方式講述過往台語片的風華興衰
。在1960年時兩個熱愛影視的電影人想拍出一部媲美日本大師的電影作品,在多年後他們
的子孫無意間想找群當年那部爺爺的成名作,卻意外的困難重重,遍尋不著,意外的展開
一段台語電影的回顧史,與當年爺爺的電影夢。
如果說現代學生最潮的夢想是當百萬訂閱Youtuber,那麼過去最潮的學生夢大概就是用35
毫米膠卷拍攝出一部名留青史的電影。好在現在台灣上戲院看電影依然是一門娛樂重心,
高朋滿座的電影院從過去台灣一些電影導演的用心耕耘,漸漸復興了一點點的台灣電影夢
,也讓國際有機會看見台灣電影的實力。而曾經台灣的電影有如好萊塢和現在中國的電影
市場一樣興盛,而最後卻慢慢走向乏人問津的局面,但老一輩卻也依然記得當時戲院理相
爭一窺台語電影的場景。
漫畫《消逝的後街光影》以找尋一部不知道還在不在的經典台語片膠卷為故事主軸,帶出
關於台灣台語電影過往的經歷。其中開頭和結尾都以漫畫風格表現出過去時代電影的感覺
,這點很有趣,而同時隨著漫畫劇情的推演也帶出,台語片在當時受到中文電影政策影響
下式微和打壓,而導致很難審查通過,和因為浪潮推出許多台語電影卻是低成本又遭糕俗
片,讓觀眾對於台語電影失去興趣,而又隨著更多的國外電影被開放入內,而消失在市場
洪流中。
漫畫主軸分為兩邊:一是現代2010後的台灣,另是1960年的台灣。在角色上安排了幾個角
色都算是可以串起整部電影劇情的關鍵,例如導演的孫子就把現代人們普遍對於台灣老電
影的映像給說出來,他們覺得是好笑又過時甚至特效糟糕更不上市場的電影,但卻忘了這
些成本低的電影雖然無法成為現代競爭片,卻也是現代台灣電影的前身和過往,並且只憑
著一些網路片段就認定全部台語電影的價值,就如同看了新聞標題不看內文一樣,捕風捉
影。
《消逝的後街光影》整體的故事是流暢的,並且在過去的時空和現代時間交會並沒有什麼
太過不連貫的感覺,但因為是全一冊的關係,整體的故事內容也都以說明台語片的困境,
和現代電影中心保存的困難,並且只以單部電影做為本片的主軸,如果可以加上多一些經
典老電影拍攝解說和故事,而不是只在後續補充中看到,會讓這部漫畫有更多紀實和呈現
台語電影鮮少人知的一面。
漫畫中的主角們找尋的台語電影膠捲《後街之人》在真實世界原作為導演辛奇的作品,辛
金傳拍攝的台語片多為市井小民的故事電影。漫畫中虛構兩位電影人發展台灣台語電影拍
攝的心路歷程。即便過了多年,有許多台灣導演依然得不停籌備資金,自願拍出自己想拍
的電影故事,在商業和藝術上取得平衡。而從過往的台語俗氣的排斥,到如今有台灣人認
同了自我台客身份,而電影不管是賀歲片或是當代許多台灣電影也都在對話加入不只台語
、客語、原住民各部落語言,甚至新住民的用語,可說更貼近台灣這塊土地。
電影中心如今初步修復了一百多部台語電影,也在尋找時發現在當時許多台灣電影都有台
語華語雙棲的狀況,演員再說台語和中文的對話中有時後轉換流利到根本不會去注意,也
挖出許多別有深度和以當時台灣人民故事為題材的台語電影。雖然《消逝的後街光影》主
要還是作為讓人認識台灣台語電影的入門,且故事也較為中規中矩,不失是一部以另外一
個面向看待台灣電影的方向。目前國家電影中心也有定期出刊以台灣電影為主的雜誌《Fa
電影欣賞》和過往台灣電影數位修復藍光版的收藏影片,不如先從電影一窺過往的台灣史
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3.50.24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50379854.A.35E.html
※ 編輯: KevinMoleaf (123.193.50.249), 02/17/2019 13:04:3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