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颱風嚴防豪雨 #面對極端氣候台灣怎麼治水?🌊
#大台北防洪計畫:如果淡水河暴漲,誰能拯救大台北居民?
台北防洪計畫從1982年開始施工,直到1996年完工。#二重疏洪道 是台北防洪計畫的一環,理論上最大疏洪量每秒可以排掉3條基隆河,確保整個大台北的安全,但這幾年淡水河流域的淤積沖刷,讓排洪量少了將近35%。
其實,大台北防洪計畫是採用200年頻率洪水作為設計保護基準,最大洪水量是2.5萬秒立方公尺,中國黃河的200年防洪機制也不過才2.3萬秒立方公尺。
然而極端氣候不斷出現,200年頻率的洪水一直被打破。淡水河流域蓋了150公里的堤防、47公里的護岸,這等於每一公尺的河岸都被堤防擋住了。人工設施擋住了水,也擋住了我們對母親河的依戀。
劇烈的氣候變遷已經證明,不斷興建堤防讓城市不淹水的期待,結果來看非常不切實際。前內政部長 #李鴻源 說,城市已經不是我們現在想像的這種城市。整個淡水河流域還有太多事情可以做,公有地、停車場、學校操場可以改造,讓它們發揮一部分滯洪池功能。
我們是否能學習與水共存,慢慢打掉堤防、還地於河?
► https://bit.ly/2RkAvhA
#如果淹到你家的水是雞排店跟工業廠的油廢水:你家是水質破口嗎?
大台北地區除了淹水,河域水質污染也是極為嚴重的問題。
「復育一條河,是為了拯救一片城市。」許多城市都曾走過犧牲環境換取經濟發展的歷史,但看過日本鴨川、英國梅西河的河川復育,相信台灣人的向心凝聚力比他們更高。
水質最大問題來自於未接管、尚未連通到污水下水道的家庭及工業廢水。
雙北近年來積極推動「家戶接管」,希望家庭廢水能先進到下水道系統處理後,再排放回河川完成水的循環。花費了巨額投入到淡水河污水下水道系統建設,但是要讓淡水河變清澈,還有最後一哩路。
雙北已接管約190萬戶,依舊有近70萬戶家庭還沒接污水下水道,再加上淡水河流域經過的桃園市與基隆市,仍有百萬戶的家庭生活廢水未經處理就排入淡水河。
「你」其實也能幫助淡水河改善河流水質!先從查看、了解「污水接管」做起,不讓自己成為污染淡水河流域的兇手。
提升家戶污水接管率後,接下來就是從源頭去管制 #事業廢水。
► https://bit.ly/3kuFrga
淡水河是台灣每一條河川的縮影,也許有一天我們又可以跟我們的母親河再度親近,真的成為水的子民。
Photo Credit : Unsplash
#CSR #CSR在天下 #為淡水河做一件事
#水系公民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8的網紅阮昭雄,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大家好! 今天是 #台北市議會 第13屆第4次定期大會 #市政總質詢。因為很多施政議題在各委員會質詢中,都已請教過各局處首長;今天 #阮昭雄 質詢 #柯文哲 市長的重點,在如何提升城市滿意度,讓台北成為健康、安全、國際的繁榮城市。 依據台北市研考會資料,104年柯市長滿意度76%、至109年僅剩55...
「淡水河 淤積」的推薦目錄:
- 關於淡水河 淤積 在 CSR在天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淡水河 淤積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淡水河 淤積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淡水河 淤積 在 阮昭雄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淡水河 淤積 在 新北市議員劉哲彰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淡水河 淤積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淡水河 淤積 在 [問卦] 我成了一條被你淤積的河... - 看板Gossiping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淡水河 淤積 在 淡水河淤積嚴重淺灘易致船隻擱淺翻覆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淡水河 淤積 在 淡水河口原是屬於淤積型海岸,但自從上游的石門水庫與翡翠 ... 的評價
淡水河 淤積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901年8月25日,臺灣鐵路淡水線(俗稱北淡線)通車,當時包括新落成的第二代臺北車站(那時候叫做「臺北停車場」)在內,總共有8個車站啟用。
1902年2月1日,「大稻埕驛」新建完成,1903年開始成為淡水線的新起訖站。
到了1915年,淡水線又新設了5個車站,其中的「宮ノ下乘降場」是為了方便民眾前往圓山上的臺灣神社(今 圓山大飯店址)參拜而特別設置的。
1916年8月17日大稻埕驛變更為貨運站,於是起訖站改為同日設立的北門乘降場。北門乘降場只是「名義上」的起訖站,於1923年3月6日廢除,正式確立以臺北車站為起訖站。
隨著淡水河口泥沙淤積日益嚴重,已經不適合較大船隻航行,加上基隆港整建完成後吞吐量大增,淡水港因此加速沒落。
這時候,客運已經成為淡水線的運輸主力,另外,從淡水線分歧、方便民眾前往溫泉休閒區的新北投線,亦於1916年通車。在當時道路運輸不甚便利的情形下,淡水線仍然得以在最初運輸目的轉變後繼續營運。
到了戰後,有著明顯日式名稱的「大正街」與「宮ノ下」兩站分別被更名為「長安」與「劍潭」,後來這兩個招呼站皆被廢除;同時期又另外新設「王家廟」與「忠義」兩站。
自此以後,包括戰前新設的「竹圍」在內,淡水線維持全線11個車站,依舊繼續營運。
淡水線的11個車站由南至北依序為:臺北、雙連、圓山、士林、石牌、王家廟、北投、忠義、關渡、竹圍、淡水,其中王家廟和忠義為招呼站(招呼站為僅設有候車月臺而無站員,且不辦理行車業務之車站,招呼站並沒有售票處,需直接向列車長購票,或事先購買來回票)。
隨著道路運輸的逐漸拓展,淡水線的客運上重要性與優勢也跟著被削弱,加上1970年代私人車輛的快速成長,更加速了淡水線客運的衰落。
1970年代末提出的「臺北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計畫」,將淡水線改建為捷運路線;該計畫後來雖經過數度修正,但關於改建淡水線的部份並沒有太大改變。另外還有直接將原路線高架化與電氣化、改建四線道高速公路、佈設公車專用道等方案。
1979年,因應北投至關渡間道路運量日增之需求,1966年闢建完成的大度路開始進行拓寬工程,將路基墊高約兩公尺,並把路面擴寬約60公尺,於1984年4月竣工。
1986年,行政院經建會正式通過改建捷運計畫,淡水線確定走向結束營業的命運。
1988年7月15日,為淡水線的營運最終日,大批民眾前往搭乘,作最後的紀念。當晚23:20,最後一班往淡水的列車自臺北站第六月臺發車後,淡水線長達87年的營運宣告終止;翌日(1988年7月16日)配合「淡水最後一班列車」活動再加開一班列車後,淡水線正式停駛、走入歷史。之後幾年,淡水線的平面軌道與場站逐步被一一拆除,並興建高運量捷運系統,而臺北至淡水間的大眾運輸則暫由公路客運承接。
1997年3月28日,臺北捷運淡水線正式通車,成為臺灣第一條由傳統鐵路改建而成的捷運路線。
淡水河 淤積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901年8月25日,臺灣鐵路淡水線(俗稱北淡線)通車,當時包括新落成的第二代臺北車站(那時候叫做「臺北停車場」)在內,總共有8個車站啟用。
1902年2月1日,「大稻埕驛」新建完成,1903年開始成為淡水線的新起訖站。
到了1915年,淡水線又新設了5個車站,其中的「宮ノ下乘降場」是為了方便民眾前往圓山上的臺灣神社(今 圓山大飯店址)參拜而特別設置的。
1916年8月17日大稻埕驛變更為貨運站,於是起訖站改為同日設立的北門乘降場。北門乘降場只是「名義上」的起訖站,於1923年3月6日廢除,正式確立以臺北車站為起訖站。
隨著淡水河口泥沙淤積日益嚴重,已經不適合較大船隻航行,加上基隆港整建完成後吞吐量大增,淡水港因此加速沒落。
這時候,客運已經成為淡水線的運輸主力,另外,從淡水線分歧、方便民眾前往溫泉休閒區的新北投線,亦於1916年通車。在當時道路運輸不甚便利的情形下,淡水線仍然得以在最初運輸目的轉變後繼續營運。
到了戰後,有著明顯日式名稱的「大正街」與「宮ノ下」兩站分別被更名為「長安」與「劍潭」,後來這兩個招呼站皆被廢除;同時期又另外新設「王家廟」與「忠義」兩站。
自此以後,包括戰前新設的「竹圍」在內,淡水線維持全線11個車站,依舊繼續營運。
淡水線的11個車站由南至北依序為:臺北、雙連、圓山、士林、石牌、王家廟、北投、忠義、關渡、竹圍、淡水,其中王家廟和忠義為招呼站(招呼站為僅設有候車月臺而無站員,且不辦理行車業務之車站,招呼站並沒有售票處,需直接向列車長購票,或事先購買來回票)。
隨著道路運輸的逐漸拓展,淡水線的客運上重要性與優勢也跟著被削弱,加上1970年代私人車輛的快速成長,更加速了淡水線客運的衰落。
1970年代末提出的「臺北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計畫」,將淡水線改建為捷運路線;該計畫後來雖經過數度修正,但關於改建淡水線的部份並沒有太大改變。另外還有直接將原路線高架化與電氣化、改建四線道高速公路、佈設公車專用道等方案。
1979年,因應北投至關渡間道路運量日增之需求,1966年闢建完成的大度路開始進行拓寬工程,將路基墊高約兩公尺,並把路面擴寬約60公尺,於1984年4月竣工。
1986年,行政院經建會正式通過改建捷運計畫,淡水線確定走向結束營業的命運。
1988年7月15日,為淡水線的營運最終日,大批民眾前往搭乘,作最後的紀念。當晚23:20,最後一班往淡水的列車自臺北站第六月臺發車後,淡水線長達87年的營運宣告終止;翌日(1988年7月16日)配合「淡水最後一班列車」活動再加開一班列車後,淡水線正式停駛、走入歷史。之後幾年,淡水線的平面軌道與場站逐步被一一拆除,並興建高運量捷運系統,而臺北至淡水間的大眾運輸則暫由公路客運承接。
1997年3月28日,臺北捷運淡水線正式通車,成為臺灣第一條由傳統鐵路改建而成的捷運路線。
淡水河 淤積 在 阮昭雄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大家好!
今天是 #台北市議會 第13屆第4次定期大會 #市政總質詢。因為很多施政議題在各委員會質詢中,都已請教過各局處首長;今天 #阮昭雄 質詢 #柯文哲 市長的重點,在如何提升城市滿意度,讓台北成為健康、安全、國際的繁榮城市。
依據台北市研考會資料,104年柯市長滿意度76%、至109年僅剩55%;我相信市民需要的是有能力「改變台北」的市長、而不是「#善後市長」、也不是一心只想培養黃珊珊成為市長的「#跛腳市長」。
請問大家,台北市有什麼需要改變?
請問市長,您卸任後留下什麼政績?
#內湖交通 雍塞嚴重,長期以來為人詬病,柯市長及交通局長回覆已進行道路拓寬、增設智慧交通號誌、同時建議避開8-9點交通尖峰,但這些都只是治標不治本。
阮昭雄提出一個大膽想法,是否曾評估用”#藍色水路”分流壅塞打結的陸路?藍色水路除了可用來分流交通擁塞、更可以提供遊憩休閒的新選擇,吸引觀光客搭船遊憩,吸引旅客來台北遊玩。如同德國有萊茵河、布達佩斯有多瑙河、阿姆斯特丹有運河。
對此提議,柯市長回答有潮汐問題、交通局長回答會有淤積問題,阮昭雄問「有具體評估過嗎?」局長說「民國90幾年曾評估過」 我堅定請他們能再慎重評估。
時代在改變、科技在進步,10年前不行,不等於現在不行!且依據 #工務局水利處 統計,105年起~108年止,市府花費1億8745萬整治基隆河及淡水河,既然有心要清淤、疏濬,就希望能貫徹執行、排除淤積問題,好好評估善用台北市的水路資源。
多年來我一直積極推動台北市爭取 #國際運動賽事 主辦權,尤其 #亞運、#奧運 更是值得台北市去主動;體育局長與柯市長當下承諾,會盡快拜會 #體育署 及 #中華奧會,了解關於台北市申辦的準備事宜。阮昭雄希望透過賽事籌備,讓台北的城市建築更新、讓產業有良好循環、提供運動員鍛鍊目標、持續累積城市的光榮價值。
台北市的 #危老建築 更新、#都市更新計畫 一直緩步進行中,我在總質詢中提出希望加快效率。低度使用的 #閒置空間 也要盡量活化,避免成為治安死角、或被堆積廢物,發生憾事。
關乎國家競爭力的 #雙語教育,一都是台北市家長關切的議題。今年台北市有28所、明年會增加為49所,感覺成長許多!但 #雙語學校 並不平均分布在12個行政區,為了嘉惠更多莘莘學子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阮昭雄希望台北市能以100%雙語學校為施政目標。
台北市作為台灣首都,企圖心及想像力都要更高;站在更高更遠的角度去挑戰,而不是墨守成規、不思突破。
本會期阮昭雄的總質詢告一段落,但服務處與議會研究室,歡迎選民有任何問題隨時來電!
淡水河 淤積 在 新北市議員劉哲彰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青潭堰 - 新店地區的游泳聖地🏊♀
😉位於新北市新店區的淡水河支流新店溪上,即台灣電力公司粗坑電廠下游800公尺處。
這曾經是一個很棒的游泳環境🤗💦以前水深至少有2米,#現在淤積的非常嚴重,水不及腰,碎水泥塊遍佈河床,#游泳人的安全與權益嚴重受損‼️
主因是台北自來水事業處目前正在施作工程,施工期間從108年11月11日至110年7月14日。
哲彰📣在這次 #市政總質詢 中,#請侯市長重視這個問題📒要求工程完成後施工單位應該要負責復原 🙆♂
#市長也答應會請水利局及水利署積極來處理✔️
讓我們一起 #守護新店的游泳聖地 💪💪
#新店游泳聖地🏊♀
#青潭堰水風景📸
淡水河 淤積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重返十三行常設展
第二次帶著聽眾朋友走入十三行博物館,首先由館方解說員 #鄒昀臻小姐,為大家介紹此常設展,此常設展共分為六個單元:
單元一 發現十三行
本單元自博物館一樓大廳左側開始,利用飛機與鐵渣模型的展示及互動設計,重現十三行遺址的發現經過。民國四十四年秋天,一位空軍飛行員隨機飛越觀音山上空時,驚見飛機的羅盤出現了磁力異常的反應,他以為發現了鐵礦,才會影響羅盤!於是少校決定協同地質學家林朝棨等人前來探勘,才知道在地面上到處可見的鐵塊與鐵渣,其實是史前人類煉鐵的遺留物,另外也發現了許多史前陶片、石支腳與凹石等,由此判斷為史前遺址,並根據此地的地名,命名為「十三行遺址」。
另外,本區也陳列十三行遺址地層、考古探坑工作模型、遺址發掘影帶等,以傳達考古學相關知識。
單元二 搶救十三行
1989年政府計劃在十三行所在地進行污水廠興建工程,此舉勢將徹底破壞十三行遺址,考古學家大力呼籲保存遺址,並在社會大眾的熱烈迴響下,進行十三行遺址的搶救工作。本單元的主要用意,即在紀錄此一臺灣社會史上的重要事件,呈現當年文化保存與經濟發展間的矛盾,以收鑑古知今之效,並希冀這樣的衝突不再重演。
展場中陳列了當時的簡報與影像紀錄,並藉由怪手、抗議海報與探坑出土文物的模型擺設,帶領觀眾回到搶救發掘現場,感受當時的壓力與無奈。
單元三 探索十三行
舊名八里坌的八里,山水環繞、雨量均勻,氣候溫熱宜人,其東南側為沖積平原之外,後方是觀音山,西北接大海,東北側為淡水河口,水陸資源非常豐富,相當適合人類居住,早在西班牙、荷蘭時期,八里即有平埔聚落。本館特設立「八里坌繁榮時期」、「回到清初漢人出入墾時期」、「回到荷西時期」及「回到史前時期」等四個時期進行介紹。其中史前時期的展區中,我們設計了刺青、捕鹿的互動設計,及仿製原住民獨木舟的陳列,藉此呈現部分原住民生活的面貌。
要了解八里,除了從歷史面向外,地理環境的演變亦不可忽視,因此為瞭解八里地區的自然環境,及遺址分布與地質環境變遷的關係,特於五處地點鑽取連續岩蕊,希望由該地沉積物內容,探究當時期的地形及演變。經研究,挖仔尾至十三行遺址一帶,一萬年前為陸地,一萬年至六千年間因全球海平面上昇,而為海水淹沒。一直到六千年前左右,全球海水面沒有顯著的改變,這一帶才因沉積物而成為陸地。陸地的誕生,提供了十三行人的居住場所,一千八百年前,十三行人在此大規模定居。
臺灣北部東北季風強盛,產生東北往西南方向的沿岸流及輸砂。近十年來,臺北港防波突提的興建,使得淡水河口以南、防波堤以北之海岸泥沙淤積加劇;反之,臺北港西南之海岸則加速侵蝕,人為的建物成為海岸線變遷的另一主因。
單元四 走進十三行
在這個單元裡,我們利用考古學家的研究結果及合理的推測想像,復原了十三行人的生活情景,呈現他們的生計活動、交易、墓葬、工藝技術、服飾、家屋與聚落等各個面貌。為了讓十三行人的生活情景更為逼真,我們將此區營造成劇場,利用音效、燈光及旁白,帶領觀眾認識十三行人一天的生活。
當時為求復原圖的逼真與生動,繪製者除了設定時間及場景,親自自八里海灘取景攝影外,並聘請演員充當原住民,扮演劇場中的角色,以進行拍攝紀錄,再依據其成果繪製。
單元五 遇見十三行
這個單元是我們展覽的重點所在,因為遺址出土的文物就陳列在這裡。藉由實際文物的擺設,帶領觀眾想像十三行人的生活面貌。除了文物外,此區對於十三行人的墓葬、遺址的出土現象,也做了更為詳細的解說。另外,利用十三行出土人骨所復原的十三行人面貌亦陳列在此。
復原十三行人面貌計畫是國內考古學界首次與國外學者合作所進行的研究計畫。在計畫執行的過程中,亦遭遇許多困難,例如十三行人骨,因長期埋在地下,經常受地層擠壓或各種侵蝕因素,而脆弱變形,或分離散落,增加復原工作的難度。再者,人骨只能提供頭型和面形,關於眼耳口鼻和鬚髮等部分之復原,就需要依賴相關之生物性資料和民族誌比對資料。另外,人的神韻和性格,及其容貌上的裝飾,都需要參照相關的民族誌資料。這個計畫總共成功地復原了一位男性、一位女性和一個兒童的面貌。
單元六 認識十三行
這個展區中強調的是資訊的傳遞,讓有興趣深入探究的觀眾,得以在本區中自我探索。因此本區主要為互動的考古遊戲,及相關的影帶:如「複製文化層─展示製作紀錄」、「考古發掘日記」、「如何測出十三行人的年代」、「臺灣的平埔族」以及「臺灣的南島民族」等。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天亮就出發」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sgo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淡水河 淤積 在 淡水河淤積嚴重淺灘易致船隻擱淺翻覆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舢舨船翻覆,有資深船長透露,疑似因為他們行駛在淺灘上,正逢退潮相對浪大因此翻船,也因為 淡水河 泥沙 淤積 嚴重,一般在航行時,其他船長透露, ... ... <看更多>
淡水河 淤積 在 淡水河口原是屬於淤積型海岸,但自從上游的石門水庫與翡翠 ... 的推薦與評價
1960年代以前,淡水河口原是屬於淤積型海岸,但自從上游的石門水庫與翡翠水庫陸續興建後,由於上游河道河砂補注不足,淡水河河口海岸逐漸變為侵蝕地形。 ... <看更多>
淡水河 淤積 在 [問卦] 我成了一條被你淤積的河... - 看板Gossiping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