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分鐘,Ken帶您看懂國際大小事— 🇮🇳
📰 Indian-American gay couples find new forms of union amid stigma(恥辱)
🀄 同性戀在印度社會是丟臉的事,印裔美國同志伴侶在當中尋求新的結合方式
When Sameer Samudra and Amit Gokhale decided to marry according to Hindu custom, the couple faced an unexpected(意想不到的) hiccup(麻煩): they couldn't find a priest(神父) to do the ceremony.
📌 當 Sameer Samudra 和 Amit Gokhale 決定按照印度教習俗結婚時,這對新人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麻煩:他們找不到牧師來主持婚禮。
"We wanted a Hindu wedding, but so many pandits (印度教士) [priests] said no. I was agonized(極痛苦的) when one of them quoted(報價) an exorbitant(過高的) amount(金額) just because I am gay!" said Sameer, who lives in North Carolina.
📌 “我們想要一場印度教婚禮,但有很多教士 [牧師] 說不。當他們中的一個人僅僅因為我是同性戀而提出過高金額時,我感到非常痛苦!” 住在北卡羅來納州的薩米爾說。
Unwilling to have "the energy of a reluctant(不情願的) priest" at their wedding, the couple improvised(即興發揮).
"One of our friends learnt the basics of being a priest and we chose Hindu rituals(儀式) that made sense for a same-sex wedding," Sameer said.
📌 這對新人不願意在他們的婚禮上擁有“不情願的神父的能量”,他們即興發揮。
“我們的一個朋友學習了成為牧師的基本知識,我們選擇了對同性婚禮有道理的印度教儀式,”薩米爾說。
So many Indian-American couples dream of a big fat Bollywood-style wedding, complete with traditional rituals. But that's easier said than done for gay couples - even in the US where same-sex unions were legalized(合法化) in 2015.
📌 很多的印度裔美國夫婦都夢想著舉行一場盛大的寶萊塢式婚禮,並配有傳統儀式,但對於同性戀伴侶來說,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即使在 2015 年同性結合合法化的美國也是如此。
More than 300,000 gay couples have wed in the country since then. But Indian-Americans say that they are often ostracized(排斥) by those who have the holy(神聖的) task of solemnizing(隆重慶祝) their unions.
📌 從那時起,該國已有超過 300,000 對同性戀伴侶結婚,但印度裔美國人說,他們經常被那些肩負著舉行結合儀式的神聖任務的人排斥。
Temples refusing to host same-sex weddings, priests hanging up on their phone calls or unwilling to tweak(稍稍調整) the ceremony to suit them and, in some cases, not even showing up on the day of the wedding - these experiences have driven Indian-American gay couples to fall back on friends and well-wishers to create unique ceremonies rooted in their culture.
📌 寺廟拒絕舉辦同性婚禮、神父掛斷電話或稍稍調整儀式以適應他們,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在婚禮當天都不露面——這些經歷推動了這些新人依靠的朋友和祝福者,創造植根於他們文化的獨特儀式。
Sapna Pandya, for instance, became a priest herself although female priests are virtually(實際上) unheard of in Hinduism.
📌 例如,Sapna Pandya 自己成為了一名神父,儘管在印度教中幾乎聞所未聞的女神父。
She did it because of the opposition she and her Pakistani(巴基斯坦的) Muslim wife, Seher, faced when they wanted to get married the traditional way.
📌 她這樣做,是因為她和她的巴基斯坦穆斯林妻子 Seher,在想以傳統方式結婚時面臨反對。
"I didn't feel comfortable going to the temple to see a priest. My wife didn't feel comfortable going to the mosque(清真寺) and asking an imam(伊斯蘭領袖尊稱). So, we wrote our own ceremony," Sapna said.
They chose Hindu mantras(真言) and verses from the Koran(古蘭經) that symbolized companionship.
📌 “我不喜歡去寺廟找一位神父。我的妻子不喜歡去清真寺問伊瑪目,所以,我們編寫了自己的儀式。”Sapna 說。他們選擇了象徵伴侣關係的印度教真言和古蘭經中的經文。
資料來源: https://reurl.cc/4aERyj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拿撒勒又譯納匝勒,是以色列北部區城市,位於歷史上的加利利地區。與它的姊妹城上拿撒勒共計有大約12萬人口(2005年);其中上拿撒勒居民55,000人,主要為猶太人;拿撒勒居民約65,000人,主要是阿拉伯人,35至40%是基督徒,其餘的是穆斯林。拿撒勒源自希伯來字netzer,意思是枝芽或苗。《以賽...
祝福牧者的經文 在 Mary Cheung 張瑪莉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謝謝英國大明牧師的分享:
*「恐怕你心裏說:『這貨財是我力量、我能力得來的。』你要記念耶和華-你的神,因為得貨財的力量是他給你的,為要堅定祂向你列祖起誓所立的約,像今日一樣。」* (申命記 8:17-18)
有一段日子 *「反對浪費」* 成了熱門話題。讓我想起小時候吃飯時,一不小心把碗中的飯粒掉落在飯桌上,我阿爸就敲敲筷子,嚴厲說: *「把飯粒拿起來吃掉!」「不就是一粒米嗎?」* 我不以為然地説了一句,阿爸用竹筷敲了一下我的頭: *「不知天高地厚,一粒米七擔水啊,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古訓,要牢記,不能浪費!」*
*「一粒米七擔水」* 的話題,從此,吃飯不落一粒米,碗裏不留一粒飯粒,習慣成自然,到老了也改不了、也是這樣承傳下一代。
有個傳道人知道 *「一粒米七擔水」* 背後的深意後,非常感謝神的恩典,所去訂了一些飯碗,上面寫了四句話說:
*「有人能吃沒有飯, 有人有飯不能吃,我今有飯又能吃,感謝神的大恩典。」*
我們要學習時時感恩。許多時候,我們將所得到的東西視為理所當然,當你我有錢、有房子、有車子,心或許自誇說 *:「這是我勞力掙來的,何須感謝神?」*
我信主後,每當我謝飯禱告時,我不信主的母親(後來也信了主)對我說 *:「你為何要感謝耶穌?不應該感謝我賺錢養你、煮飯給你吃才對!」*
許多人不曉得,我們能夠有工作賺錢的力量,有得財的機會,是來自於神的祝福,正如這段經文所說的: *「你要紀念耶華—你的神,因為得貨財的力量是他給你的!」*
是的,如果不是神,也許我們會終日躺在病床上,想邁步都不能!
是的,如果不是神,也許我們會生在一個毫無資源的土壤,想耕種都不能!
是的,如果不是神,也許我們沒有天賦的知識才能,想學習都不能!
當我們曉得貨財的力量是從神而來,我們才懂得謙卑,不致於作威作福。有許多人認為得貨財是出於自己的努力,不記念神給的健康,不記念神給的機會,更不記念神放在他身邊幫助他的人們。
有一個寡婦經常覺得命苦,在60歲時,她的兒女給她辦了一個生日會。這個生日會邀請的人,有的曾經在她出去工作時,為她看顧兒女;有的曾經為她找工作,有的在她生病時煮食物給她和孩子們吃;有的給她搭順風車去上班,常常讓她賒帳的小販…等等。
她本來覺得自己的人生充滿了不公平,一個人奮鬥帶大兒女,實在很辛苦。但是當她看到滿屋子曾經幫助過她的人之後,她的心一下子明白了神的恩典何等大,讓這麼多人一路陪伴著她,幫助她。她的苦毒和怨恨都消失了,代之以喜樂和感恩。
要記得,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節約糧食,是美德,更是責任。讓我們謹記 *:「得貨財的力量,是神給我們的。」* 要時時感恩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如果不是神,那一切可以瞬間消滅。願神祝福我們,使我們常有感恩的心。
*獻上感恩的心 Give Thank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rRKEk2FEDc
獻上感恩的心
歸給至聖全能神
因他賜下獨生子
主耶穌基督 (x2)
如今軟弱者已得剛強
貧窮者已得富足
都因為主已成就了大事 (x2)
獻上感恩的心
歸給至聖全能神
因他賜下獨生子
主耶穌基督 (x2)
如今軟弱者已得剛強
貧窮者已得富足
都因為主已成就了大事 (x2)
獻上 感恩
祝福牧者的經文 在 Andrew Chai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做神的工作,不要只選容易的,也不要因爲做得比較辛苦,或者遭遇不順利,就認爲那不是神所祝福的。神救恩的參與者應該致力按照神所吩咐的一切去行,但不要假設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事情就一定很順利、很有果效,一旦不順利、缺乏果效、或者情況變糟,就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不適合做這個。我們有該盡的本份,至于事情會怎麽發展、如何成就是掌握在神手中,我們毫無能力操控,而且神往往會透過人看爲不好的事情去成就超過人想象的偉大成果。千萬不要想象事奉神的路程上只有正面的遭遇和感受,也不要因爲事奉上遇到一些不順利就不幹了,你要知道你在爲誰而做,你在經歷著耶稣所經歷的其中一小部分的苦。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身上最美的部分,是爲主付代價而留下的傷痕。
祝福牧者的經文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拿撒勒又譯納匝勒,是以色列北部區城市,位於歷史上的加利利地區。與它的姊妹城上拿撒勒共計有大約12萬人口(2005年);其中上拿撒勒居民55,000人,主要為猶太人;拿撒勒居民約65,000人,主要是阿拉伯人,35至40%是基督徒,其餘的是穆斯林。拿撒勒源自希伯來字netzer,意思是枝芽或苗。《以賽亞書》曾經以「枝子」來形容大衛家系的後代,在古代,許多大衛家族的不同分支居住在此地,這可能是此地名稱的由來。那裡是耶穌基督的故鄉。福音書中描述他的父母聖母瑪利亞和聖若瑟住在這裡。在拿撒勒,天使加百利到瑪利亞那裡告訴他她將因聖靈懷孕,所生的將會是救世主,耶穌在降生後以就是在這裡長大。新約聖經時期拿撒勒是個不起眼的地方,人們打聽耶穌是會問:「拿撒勒能出什麼好東西?」(若望福音1,46)。今天的拿撒勒屬於最重要的朝聖聖地。在傳說中的瑪利亞故居和報信天使所在地地方。遊提比利亞當然不能錯過約旦河洗禮,相傳耶穌就在這裏接受聖約翰的洗禮。洗禮是基督教非常神聖的入教儀式之一,主禮者口誦經文,把水滴在受洗人額頭或將受洗人身體浸在入水中,表示赦免入教者的罪惡並賦予"恩寵"使其成為教徒。據說英國的皇室成員接受洗禮的時候,皇室都會派專機來到這裏,裝上一些約旦河水,然後再飛回到遙遠的不列顛,用約旦河的水為皇室人員洗禮。耶穌洗禮處每天都有來自於不同的國度,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膚色的人,據統計,每年人數超過了50萬人。黑門山,又名西雲山,是一座位於東黎巴嫩山脈南部的山,最高峰海拔為2,814米。頂峰位於敘利亞和黎巴嫩。在1967年六日戰爭中以色列獲勝後,黑門山的南坡和西坡歸屬以色列控制。1980年,山脈的這一部分和戈蘭高地被以色列單方面合併。凱撒利亞腓立比位於很高很高的黑門山的山腳下,每年春天,山上的雪水融化流下來滋潤了大地,所以這個地方農作物非常的茂盛,大家就覺得這一定是繁殖之神的祝福,因此就變成香火鼎盛的拜神中心啦,他們在向上聳立的懸崖牆上挖了許多的洞當神的祭壇。他們拜的神叫做潘 (Pan),希臘人叫這個地方“Panias”來尊崇Pan(老潘長得像隻山羊,就是羊男的迷宮中的半人半羊怪神,還有很多電影和故事都有出現,他會吹笛子亂勾引別人) 。可參考資料:
路加福音2:39;4:16
馬太福音8:23-27
馬太福音5:1-11
約翰福音21
馬太福音8:5-18
馬可福音1:9-11
列王記下5:8-14
士師記18:5
列王記上11:3;12:2-20;12-13
馬太福音16: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