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社會:進退兩難》:我們都可以冷靜一下嗎?
.
圖文好讀版:http://mypaper.pchome.com.tw/hatsocks75/post/1380462990
.
記錄一下《智能社會:進退兩難》的一些談話內容,有很多可以討論與思考的部分。在這個時間點看《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很難沒有共鳴,片中提到的問題都是現在進行式,而我們正身處其中,更能感受到問題的嚴重性與需要被解決的急迫性。
.
假新聞能夠快速傳播,一是煽動性,可以有效挑動他人的情緒(無論是攻擊或是同仇敵愾),二是宣洩性,透過傳播訊息來表達內心的不滿。不論分享文章的大家是怎樣的心情,我在分享一則新聞或是消息前,總希望自己可以先冷靜想想:這消息是真的嗎?有被證實嗎?它可能造成的影響為何?對於釐清事情真相有什麼幫助?我只是單純在散佈一種激烈的情緒,引發更大的對立嗎?
.
#這是我對自己的期許但我知道有些時候我依然做不到
.
面對社群媒體能怎麼做?當情緒過於激動時,不要第一時間回應與傳播自己看不順眼或覺得有爽度的文章,冷靜過後,再來決定該如何面對。關掉臉書或IG或Line通知,我們不必要隨傳隨到。當你發現自己的讚數變少時,不要一直問自己:「是不是我哪裡不夠好?」讚數的多寡不代表你這個人(或文章)的價值。多看新聞,並且注意出處。在網路上與人交談時,不要自行腦補對方在想什麼,不要貼標籤,也不要因為別人貼你標籤,而合理化去貼別人標籤這件事。不要時刻處於攻擊與防備的姿態,盡量闡述自己的觀點,並試著理解對方的觀點,若是對方不願深談,不要窮追猛打,因為最後很可能會變成雙方不在討論事情,而只是各說各話。
.
#誰是買家誰是賣家產品又是什麼
.
「由於我們並沒有花錢買我們使用的產品,所以我們用的產品是由廣告主買單,廣告主才是客戶,我們才是被賣的商品。」
.
「如果你沒有花錢買產品,你自己就是產品。」
.
免錢的才最貴,當我們使用社群媒體時,我們是在提交出個人的資料,社群媒體利用演算法分析「使用者」的興趣,讓客戶的產品可以投放到適合(準確)的目標族群。社交媒體的使用者鮮少意識到他們在網路上展現的性格、興趣、習慣等,即是被販售的產品。
.
「這是所有公司自古以來的夢想,能夠保證只要刊登廣告,就會有效果,這是他們的業務,他們賣的是確定性,為了在這一行成功,你必須有很強的預測能力,預測能力要強就必須有一個前提,你需要大量的資料。」
.
「很多人以為這些大型公司出賣我們的個資,臉書交出這些資料必會有商業利益,重點是他們拿資料去幹嘛?」
.
電腦如何監控我們?光是你在一張照片上停留多少時間,就會成為一組數字。你是開心或難過,你晚上沒睡覺時在看什麼東西,你按了什麼文章的讚等等。透過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數字追蹤,去預測我們的行為,並建構使用者的性格數據。而且越來越能精準預測我們的喜好,進而開始有效投遞「我們會喜歡的物件或議題」。
.
#科技只要夠進步看起來就會像魔術
.
「你把手機向下拉就能更新,最新資訊就會出現在最上面,向下拉就又能更新又有新資訊,每次都是,這在心理學有個術語叫做”間歇正增強”。」
.
「你不知道何時會得到或者會不會得到某樣東西,原理就跟賭城的吃角子老虎一樣,你不能只是有意識地使用產品,我要深入挖掘人的腦幹,把潛意識習慣植入你的大腦,從你的大腦深處控制你,你甚至不會知道。每次你看桌上的手機,光是看著手機就知道只要伸手過去,就可能有新消息,就好像玩吃角子老虎試手氣,對吧?這不是意外,這是一種設計技術。」
.
「另一個例子是照片標註,如果你收到一封電子郵件,說你朋友剛剛在照片上標註你,你當然會點那封電子郵件來看照片,你沒辦法放著不管。他們完全利用人類的深層人格。你要問自己一個問題:為什麼郵件裡沒有那張照片?這樣看照片不是更簡單?」
.
我覺得社群媒體最變態的設計就是打字的時候會出現「刪節號」,暗示你對方正在回覆留言,那會給你一種期待感,會想著:「對方要留言給我,那我就在這裡待一下吧。」久而久之,你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就會拉長,更無法離開網路世界。
.
#我們成了實驗室的白老鼠?
.
「臉書進行他們所謂的”巨幅感染型實驗”我們要怎麼在臉書網頁上用最低限度的暗示,就能讓更多人在期中選舉投票?他們發現真的有辦法做到,其中一個結論就是我們現在知道的:人類在真實世界的行為和情緒,的確會受到影響。而且使用者完全不會察覺。他們什麼都不知道。」
.
「人類在真實世界的行為和情緒,的確會受到影響。」這件事在過去幾年的感受更為深刻,無論是年初的台灣總統大選或是近期的美國總統大選,我們發現網路言論變得越來越失控,很多時候人們不再「好好談話」而是發出各種情緒化的言論,到處貼標籤,醜化彼此。其實早在網路發展初期,這樣的問題就已經發生,但激化與對立的狀況依然是一年比一年往上增強,而我們也在不知不覺中變得更為偏執、情緒化、暴力...
.
「我們拿這些人工智慧系統對付自己,用逆向工程的方式,找出怎麼做才能讓人類做出回應。幾乎就像刺激蜘蛛的神經細胞,看看怎麼讓蜘蛛的腿抽動。這就像一種監獄實驗,我們把人帶進這個數學矩陣,利用他們的一舉一動,搜刮大量金錢和資料,中飽私囊。用戶卻完全不曉得。」
.
「腳踏車面世時,沒有人受害,對吧?如果大家都開始騎腳踏車,沒有人會說:天啊,我們毀了這個社會。或者腳踏車會影響大家,讓大家都不照顧小孩、毀了民主基石,導致大家無法分辨真相等等。我們絕對不會說腳踏車有這些問題。如果某樣東西是工具,就只會靜靜躺在那裡,耐心等待。如果某樣東西不是工具,就會跟你要東要西,引誘你、操弄你、要你提供東西。我們已經不是在工具型的科技環境,而是進入成癮和操弄型的科技環境。改變的是這個:社群媒體並非被動讓人使用的工具,而是有其目標,有自己實現目標的方式,利用人類心理對付人類。」
.
社群媒體透過心理學去改變人類的行為,這其實跟《全面啟動》的概念非常相似,科技不再停留在淺層表面,而是進入深層的意識裡,植入一個想法(習慣),改變人們對一件事或一個人的想法。
.
#你在看我嗎?
.
「全世界只有兩種產業把客戶稱為使用者,一個是毒品,一個是軟體。」
.
「人類演化後,開始在意其他部落同胞喜不喜歡我們,因為這很重要。但是我們有演化成在意一萬個人的想法嗎?我們並沒有演化成每隔五分鐘就需要一點點社會認可,這不是人類與生俱來能夠應付的體驗。」
.
「我們根據公認的完美標準改變生活,因為這種短期訊號就像一種獎勵,大心、按讚、豎起拇指,我們認同這種價值,以為這就是真理。但這都是虛假、稍縱即逝的人緣,不但無法長久,而且承認吧,這種生活反而讓你比以前更空虛。因為你被迫進入這種惡性循環,心裡想著:接下來該做什麼?因為我還想要這種感覺。想想看,這種情形對二十億人的影響,再想想大家對別人的觀感如何反應,大事...真的不妙。」
.
記得去年的南美旅行,有個小鎮的網路超弱,在那裡我只能發簡單的臉書訊息。在小鎮待上兩天時間,一方面感到焦慮「網路這麼慢,我會不會錯過什麼重要訊息?」一方面卻也發現,當你無法使用網路時,你不會一直被手機制約、不會一直想要知道網路上誰誰誰又說了什麼、不會一直想要分享你看到了什麼或拍了什麼照(因為那讓我們覺得自己很重要)。當生活沒有非必要讓他人知道我們的一舉一動時,或許我們才能回過頭看見自己的真正需求。
.
諷刺的是,觀賞《智能社會:進退兩難》時,我一邊紀錄下劇中有意思的對白,一邊不由自主地產生:「哇,這段話講好好,我要記下來發到網路上,這樣可能會賺到很多讚。」想法。在社群媒體的時代,我們已經被訓練成無時不刻都在思考如何贏得他人的目光,如何索求他人的認同...即便,我正在觀看一部探討網路媒體對人的影響的作品。
.
「整個新生代都被我們訓練和制約成只要覺得不舒服、寂寞、不確定或者害怕,就可以拿數位奶嘴麻痺自己,這會削弱我們處理負面感覺的能力。」
.
#生命會找到出路
.
「你給電腦一個目標:我要這個結果。然後電腦自己學著怎麼達成,”機器學習”這個名詞就是這樣來的,所以系統每天都精進一點,用最佳順序挑選最佳貼文,讓你用這套產品的時間越來越長。其實沒人知道人工智慧用什麼方法達到那個目標。」
.
「這些公司裡只有少數人,不管是臉書、推特還是其他公司,只有幾個人瞭解這些系統的運作方式,連他們都不見得完全瞭解特定內容會變成怎麼樣,所以我們人類幾乎無法控制這些系統,因為這些系統控制我們看到的資訊,系統對人的掌控能力,超出人控制系統的能力。」
.
人類創造社群媒體,利用心理學掌控使用者,社群媒體在短短幾年內迅速發展,創造者甚至難以控制它的成長速度。這讓我想起《侏羅紀公園》的經典對白:「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人類的好奇心為社會帶來便利與多種可能性,但同時間,人類的發明卻也常常讓自身陷入險境。看似無生命的社交媒體,其實是有機體,依靠人類的寂寞、孤單、自戀、恐懼、喜悅、悲憤等情緒,變得越來越強大而有殺傷力。
.
#資訊客製化的恐怖
.
「我要向大家解釋臉書的動態消息功能到底有多糟糕時,其中一個例子就是要大家看維基百科,你登入維基百科網頁,看到的東西都跟別人一樣。這是網路上少數大家都一樣的東西。假設維基百科說:我們要讓每個人有不一樣的客製化定義,而且我們是拿錢辦事。所以維基百科會監視你,維基百科會計算:”我要怎麼做才能讓他改變一點點,以便達到商業利益呢?”結果維基百科就改變詞條內容。你能想像嗎?你應該可以想像得到,因為臉書、Youtube動態消息就是如此。」
.
「就算是兩個很親近的朋友,他們的朋友也幾乎重疊,他們想:我去看臉書上的動態消息,就會看到同樣的更新。但其實完全不是這樣,他們會看到完全不同的世界,因為電腦會根據計算結果,顯示最適合他們的內容。」
.
#同溫層侷限你的視界
.
「你可以想像27億個《楚門的世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真相,自己的...事實。久了以後,你會以為大家都同意你的看法,因為動態消息裡的每個人都跟你有同感,一旦你處在那個狀態,就很容易被操弄,就跟你被魔術師騙了一樣,魔術師表演撲克牌技法時會說:隨便選一張牌。你不知道的是他們早就設計好了,所以你選的是他們要你挑的牌。臉書就是這樣,臉書說:你挑選你的朋友、你挑選要點的連結等。其實都是胡扯,就像魔術師一樣,臉書控制你的動態消息。」
.
「你看到另個陣營,就會開始覺得:”這些人怎麼這麼笨?你看我經常看到的大量資訊,他們怎麼會看不到同樣的東西?”答案是:“他們真的看不到同樣的東西。”。」
.
#演算法下被操弄的人偶(人類)
.
「我擔心自己開發的演算法反而造成社會的兩極化,但從這個觀點來看,兩極化現象確實是讓用戶上線,非常有效率的方法。」
.
「大家以為演算法的設計是提供民眾自己想要的東西,錯了,演算法只是想找幾個夠棒的幻境,找個和用戶興趣最接近的幻境,如果你開始看這類影片,系統就會一直推薦下去。」
.
「麻省理工學院有項研究,推特上的假新聞傳播速度,比真的新聞還快六倍。如果一個人的優勢比另一個人強上六倍,這個世界會怎麼樣?」
.
「我們打造的系統讓假消息更有優勢,這不是我們故意的,只是因為假消息比真消息更能讓公司獲利,真相太無聊了。」
.
#假新聞現在式
.
「所謂的第三人並不是以駭客手法操作選舉,俄國人並沒有駭掉臉書,他們只是利用臉書為合法廣告主,並合法使用用戶開發的工具。差別是:他們的用意非常邪惡。這就像遙控戰爭,一個國家操弄另一個國家,卻不必真的侵犯實體國界。」
.
「重點不再是你要投票給誰,而是讓社會徹底混亂、民眾分裂,目的是讓兩派人馬,再也聽不到對方的聲音,再也不想信任對方。」
.
「我們要把社會賣給出價最高的人嗎?我們要把民主體制整個賣掉,讓你潛入每個人的心理,讓特定族群相信謊言,然後造成文化大戰嗎?我們要這樣嗎?」
.
「如果我們對於何者為真沒有共識,或者認為世界上沒有真相,那就完了。這是其他問題底下的根本問題,因為如果我們對何者為真沒有共識,那就根本無法解決任何問題。」
.
「科技並不是人類的生存威脅,而是科技擁有把社會黑暗面激發出來的能力,社會最黑暗的一面,就是生存威脅。」
.
「會不會未來世代的孩子,再也不知道網路幻境出現前,這個世界原本的樣貌?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身在母體裡,要怎麼從母體裡醒過來呢?」
.
#經濟至上的危機
.
「我們發明"讚"按鈕時,動機是把正能量和愛散播到全世界,然而這個初衷現在反讓青少年因按讚數太少而感到憂鬱,或者可能造成政治兩極化。我們當時完全沒有想到這些...」
.
「我認為很多人都被商業模式、經濟誘因和股東壓力給卡死了,幾乎不可能有別的做法。」
.
「我覺得大家必須認同企業努力賺錢其實沒有關係,有關係的是沒有規範、沒有規則、沒有競爭...導致公司變成實質上的政府,然後他們說:"我們可以自律"這根本是胡說八道,離譜至極。」
.
#Netflix
.
網飛推出《智能社會:進退兩難》這部記錄片,請求人們思考社交媒體存在的問題,但同時間,我們在 Netflix 上看的每一部影片,也會成為一組數字,Netflix 的演算法會根據觀看者的類型偏好,推薦特定的影片。好處是:使用者比較不會踩雷。缺點是片單會越來越偏,最後侷限在特定的類型上。其實...我們已經深深陷入演算法的蜘蛛網中,很難從中逃離。
空虛寂寞覺得冷出處 在 閱讀好生活-康健出版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華人社會的親族關係相對比較緊密,
卻也常常模糊了界限,因此無論做父母,
或是做子女的,都很容易混淆彼此的需求。
如果真能體會到父母與孩子,都是過客,
只有自己和自己同在,心靈才有歸屬。
汪莫的話,無論讀幾遍,都還是能嚼出不同的意境。
☀☀☀☀☀☀☀☀☀☀☀☀☀☀☀
轉自: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寫給喧囂的37個安靜練習
#汪莫
#這一段有沒有讓你想起和父母的關係呢
#沒有負擔的愛
#愛不能是表演教養理更不能帶有抱歉
「我的寂寞空虛是我的事,人生的缺憾也是我的事,不需要等待他人關愛的眼神或填補我的缺憾,如果我們能夠精神獨立,出乎意料的,所有人會靠向我們,因為這是沒有負擔的愛…」~汪莫
我常談「獨立」,獨立於關係,藉著單獨,成為完整的人。但我談得太抽象,作者的說法,則好理解得多。
孩子是孩子,我是我,彼此間有一界線。我們的文化裡,太喜歡模糊這樣的界線,以為這就是一種「愛」。
這種「愛」的表現,常過於濫情,有表演、假裝的成分在。然後,這種失去自我的付出,成了往後勒索的籌碼,親子雙方因此被綑綁。
這種愛,愛得越多,痛苦越多。
「『教養』簡單來說就是一面鏡子,我們看到的,不是別人,是自己,我們終究要為自己的長相負責。」~汪莫
從頭到尾,那種失去自我地付出的父母,終究沒有好好認識自己。所以界線出不來,所以容易覺得空虛覺得冷,然後要孩子填補,要孩子完成父母未竟的夢想。
我最常接觸的角色,就是「媽媽」。這個角色,跟最多人談得最深入,從女孩、到女人,以至於扮演母親,這個過程,我反覆聽了許多遍。
作者扮演的方式,相當特別,境界跟一般人不太相同,很值得各位朋友參考。看到最後,便會發現,「媽媽」只是很多角色裡的其中一種,作者的思考如果能夠理解,對於各種關係裡的各種角色,或許都可以有全新的對白與走位。
祝福各位朋友,從文字中吸取智慧,然後為自己負責,好好做自己!
***********************
母親,我最樂於扮演的人生角色
【汪莫】
從女兒六歲暑假獨自去公婆家開始,此後每當「今年此時」,我都會提醒自己,這就是將來要面對的生活。就某種意義上說,孩子與丈夫,都是我們人生的過客,緣分深的待得久一點,緣分淺一點的提早離開,我們終將要找到一個舒適的方式,和自己相處,因為我們自己就是那歸人。
所有人生角色的扮演,我最喜歡「母親」這個角色,也做得最認真。原因很簡單,我是因想做母親而生孩子,不是為了生而生,對我而言,這有很大差別,差別在於「心甘情願」。
我從來都不是一個需要別人肯定的人,這可能來自從小父母無條件接受「我是誰」,不管我的表現如何,父親看到成績單,只會問:「盡力了嗎?盡力就好。」當然很多時候都是用混的,他們也從未質疑過我,就是全然相信,這個小小的「相信」,是造就日後「自我肯定」的基石。我傳承他們對我的教養,用同樣態度教養我的女兒。
親密關係的起點——接受真實的你
我清楚孩子是生命中的過客,所以,非常珍惜她的成長。我們都需要很多空間,我和女兒關係很好,其中一個祕密武器就是保持一定的距離,這個距離就是「隱私」,即便在青少年時期,我也從未不經她同意翻閱她的東西。
祕密就是不想告訴別人的事,既然是祕密,又何必知道。我一位很酷的女性友人說:「只要有人跟我講祕密,我就會跟他說:『我一定會告訴別人,你最好想清楚再說,因為我不想背負這種壓力。』」這是事實,當我們知道別人的祕密,又不能明目張膽地問,最後還要假裝不知道,這是一件多麼沉重的事。
如果我真的好奇,或擔心,就直接問本人,至少,我會給一次機會聽當事人為自己辯解。我的耐心大過於好奇,我有足夠耐心等待她有一天主動分享祕密——這就是親密關係的起點。
其實,會想知道孩子或是丈夫的祕密,有時是自尋煩惱。反正若真的發生什麼事,父母或太太都是最後一個知道,因此從結果推論,知不知道都是一樣的,只是提前擔心。
那到底該怎麼做?對我而言就是「接受」。
接受什麼?接受「想像」與「期待」不同,就像我的父母全然接受我一樣,接受「我就是我」,我們對孩子的期待要不是反映自己的缺憾,就是反映對自己的自滿。我常常不能理解,為什麼「我的」夢想要別人實現,而別人又為什麼要來實現的「我的」夢想?當父母分不清「擁有權」和「所有權」的差異,就非常容易迷失在親職的角色裡;身為父母應該教他們「學校沒有教的事」,接受他們有說「不」的權利,即便我們是先知。同時,孩子也要接受父母說「不」的權利;即便事情和他期待的不同。
我們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因為我們是孩子最重要的「他人」,是他們人格發展的重要基礎:自我肯定、自我接受、自我價值和信心,都取決父母是否可以全然接受孩子「真正」的樣子,而不是我們所期待的樣子。
母女,各自獨立又親密的個體
在女兒還小時,我不會公開這些家書,因為我不希望別人拿著家書的尺來檢視我的教養,而現在願意公開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她已經大到可以驗證我對她的教養是對的。
從她生下來,我對待她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所有教養都以訓練她成為獨立、能為自己負責的人為目標。我的價值觀反映在給她的教養上,每當遭遇教養瓶頸,我不斷反省最深的問題、看到自己的懦弱和心念不安的出處,當我能勇敢面對,就能找到出口,而這出口就是她能夠勇敢的緣起。
會這樣說是因為女兒也是勇敢的,她知道她的底線在哪裡,有任何疑問都會去問當事人。她的勇敢反映了我的教養,而我的教養又反映她的價值觀,「教養」簡單來說就是一面鏡子,我們看到的,不是別人,是自己,我們終究要為自己的長相負責。
我不把人生的發球權交付在他人手中。
我的寂寞空虛是我的事,人生的缺憾也是我的事,不需要等待他人關愛的眼神或填補我的缺憾,如果我們能夠精神獨立,出乎意料的,所有人會靠向我們,因為這是沒有負擔的愛,想做的事都出於自己願意,而不是義務,孩子也會反省,知道該做多少、要做什麼,懂得適時調整腳步。
所以,如果我們能吞下「先知」的話語,然後,深吸一口氣學會等待,這些就會成為美好的過程。
我相信多數父母都是盡最大努力來撫養孩子,不管我們的客觀條件是什麼,是全職母親或職業婦女,教養裡不能帶有抱歉,因為抱歉會讓教養扭曲變形,該堅持的不堅持,該糾正的不糾正;我們應當在能陪伴的時候好好陪伴,該單飛的時候,放手讓他們遨遊飛翔。我們雖生下孩子,但他們也有自己的命,生在如何的家庭、有什麼樣的父母,無法揀選,我們能做的就是在今生陪他們一程。
我之所以喜歡為人母的角色,是因為在這樣的關係裡,雙方都有機會成為更好的自己,彼此擁有獨立的靈魂,相互依靠而又不互相依賴。
.
以上文字取自
寫給喧囂的37個安靜練習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7725
---------------------------------------------
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每天回到你心裡,感受自己的內在力量
博客來 https://goo.gl/rHgxZV
金石堂 https://goo.gl/R871Aq
誠品 https://goo.gl/iwdvtb
讀冊 https://goo.gl/vZ1X3i
海外大眾 https://goo.gl/QEXBcX
【7折630元】
洪仲清傾聽你三書:認識自己與愛,是一生的功課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7881
空虛寂寞覺得冷出處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的寂寞空虛是我的事,人生的缺憾也是我的事,不需要等待他人關愛的眼神或填補我的缺憾,如果我們能夠精神獨立,出乎意料的,所有人會靠向我們,因為這是沒有負擔的愛…」~汪莫
我常談「獨立」,獨立於關係,藉著單獨,成為完整的人。但我談得太抽象,作者的說法,則好理解得多。
孩子是孩子,我是我,彼此間有一界線。我們的文化裡,太喜歡模糊這樣的界線,以為這就是一種「愛」。
這種「愛」的表現,常過於濫情,有表演、假裝的成分在。然後,這種失去自我的付出,成了往後勒索的籌碼,親子雙方因此被綑綁。
這種愛,愛得越多,痛苦越多。
「『教養』簡單來說就是一面鏡子,我們看到的,不是別人,是自己,我們終究要為自己的長相負責。」~汪莫
從頭到尾,那種失去自我地付出的父母,終究沒有好好認識自己。所以界線出不來,所以容易覺得空虛覺得冷,然後要孩子填補,要孩子完成父母未竟的夢想。
我最常接觸的角色,就是「媽媽」。這個角色,跟最多人談得最深入,從女孩、到女人,以至於扮演母親,這個過程,我反覆聽了許多遍。
作者扮演的方式,相當特別,境界跟一般人不太相同,很值得各位朋友參考。看到最後,便會發現,「媽媽」只是很多角色裡的其中一種,作者的思考如果能夠理解,對於各種關係裡的各種角色,或許都可以有全新的對白與走位。
祝福各位朋友,從文字中吸取智慧,然後為自己負責,好好做自己!
***********************
母親,我最樂於扮演的人生角色
【汪莫】
從女兒六歲暑假獨自去公婆家開始,此後每當「今年此時」,我都會提醒自己,這就是將來要面對的生活。就某種意義上說,孩子與丈夫,都是我們人生的過客,緣分深的待得久一點,緣分淺一點的提早離開,我們終將要找到一個舒適的方式,和自己相處,因為我們自己就是那歸人。
所有人生角色的扮演,我最喜歡「母親」這個角色,也做得最認真。原因很簡單,我是因想做母親而生孩子,不是為了生而生,對我而言,這有很大差別,差別在於「心甘情願」。
我從來都不是一個需要別人肯定的人,這可能來自從小父母無條件接受「我是誰」,不管我的表現如何,父親看到成績單,只會問:「盡力了嗎?盡力就好。」當然很多時候都是用混的,他們也從未質疑過我,就是全然相信,這個小小的「相信」,是造就日後「自我肯定」的基石。我傳承他們對我的教養,用同樣態度教養我的女兒。
親密關係的起點——接受真實的你
我清楚孩子是生命中的過客,所以,非常珍惜她的成長。我們都需要很多空間,我和女兒關係很好,其中一個祕密武器就是保持一定的距離,這個距離就是「隱私」,即便在青少年時期,我也從未不經她同意翻閱她的東西。
祕密就是不想告訴別人的事,既然是祕密,又何必知道。我一位很酷的女性友人說:「只要有人跟我講祕密,我就會跟他說:『我一定會告訴別人,你最好想清楚再說,因為我不想背負這種壓力。』」這是事實,當我們知道別人的祕密,又不能明目張膽地問,最後還要假裝不知道,這是一件多麼沉重的事。
如果我真的好奇,或擔心,就直接問本人,至少,我會給一次機會聽當事人為自己辯解。我的耐心大過於好奇,我有足夠耐心等待她有一天主動分享祕密——這就是親密關係的起點。
其實,會想知道孩子或是丈夫的祕密,有時是自尋煩惱。反正若真的發生什麼事,父母或太太都是最後一個知道,因此從結果推論,知不知道都是一樣的,只是提前擔心。
那到底該怎麼做?對我而言就是「接受」。
接受什麼?接受「想像」與「期待」不同,就像我的父母全然接受我一樣,接受「我就是我」,我們對孩子的期待要不是反映自己的缺憾,就是反映對自己的自滿。我常常不能理解,為什麼「我的」夢想要別人實現,而別人又為什麼要來實現的「我的」夢想?當父母分不清「擁有權」和「所有權」的差異,就非常容易迷失在親職的角色裡;身為父母應該教他們「學校沒有教的事」,接受他們有說「不」的權利,即便我們是先知。同時,孩子也要接受父母說「不」的權利;即便事情和他期待的不同。
我們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因為我們是孩子最重要的「他人」,是他們人格發展的重要基礎:自我肯定、自我接受、自我價值和信心,都取決父母是否可以全然接受孩子「真正」的樣子,而不是我們所期待的樣子。
母女,各自獨立又親密的個體
在女兒還小時,我不會公開這些家書,因為我不希望別人拿著家書的尺來檢視我的教養,而現在願意公開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她已經大到可以驗證我對她的教養是對的。
從她生下來,我對待她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所有教養都以訓練她成為獨立、能為自己負責的人為目標。我的價值觀反映在給她的教養上,每當遭遇教養瓶頸,我不斷反省最深的問題、看到自己的懦弱和心念不安的出處,當我能勇敢面對,就能找到出口,而這出口就是她能夠勇敢的緣起。
會這樣說是因為女兒也是勇敢的,她知道她的底線在哪裡,有任何疑問都會去問當事人。她的勇敢反映了我的教養,而我的教養又反映她的價值觀,「教養」簡單來說就是一面鏡子,我們看到的,不是別人,是自己,我們終究要為自己的長相負責。
我不把人生的發球權交付在他人手中。
我的寂寞空虛是我的事,人生的缺憾也是我的事,不需要等待他人關愛的眼神或填補我的缺憾,如果我們能夠精神獨立,出乎意料的,所有人會靠向我們,因為這是沒有負擔的愛,想做的事都出於自己願意,而不是義務,孩子也會反省,知道該做多少、要做什麼,懂得適時調整腳步。
所以,如果我們能吞下「先知」的話語,然後,深吸一口氣學會等待,這些就會成為美好的過程。
我相信多數父母都是盡最大努力來撫養孩子,不管我們的客觀條件是什麼,是全職母親或職業婦女,教養裡不能帶有抱歉,因為抱歉會讓教養扭曲變形,該堅持的不堅持,該糾正的不糾正;我們應當在能陪伴的時候好好陪伴,該單飛的時候,放手讓他們遨遊飛翔。我們雖生下孩子,但他們也有自己的命,生在如何的家庭、有什麼樣的父母,無法揀選,我們能做的就是在今生陪他們一程。
我之所以喜歡為人母的角色,是因為在這樣的關係裡,雙方都有機會成為更好的自己,彼此擁有獨立的靈魂,相互依靠而又不互相依賴。
.
以上文字取自
寫給喧囂的37個安靜練習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7725
---------------------------------------------
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每天回到你心裡,感受自己的內在力量
博客來 https://goo.gl/rHgxZV
金石堂 https://goo.gl/R871Aq
誠品 https://goo.gl/iwdvtb
讀冊 https://goo.gl/vZ1X3i
海外大眾 https://goo.gl/QEXBcX
【7折630元】
洪仲清傾聽你三書:認識自己與愛,是一生的功課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7881
空虛寂寞覺得冷出處 在 #空虚寂寞冷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当孩子在学校开始到了读书写字的阶段,他们会对【学】这个字挺敏感的,爸爸妈妈一放学就问这句话会让宝宝觉得自己要马上报告自己学了什么,渐渐产生#学习压力 . ... <看更多>
空虛寂寞覺得冷出處 在 [閒聊] 以後會不會跟阿尼亞一樣時鐘都不會看了?? - PTT推薦 的推薦與評價
Lb191610/22 12:15也有可能空虛寂寞覺得冷,. →. Lb191610/22 12:15想找人搭訕聊天啊。 推. CCNK10/22 12:15https://youtu.be/PIe2auW9EMI 找到了. ... <看更多>
空虛寂寞覺得冷出處 在 看板joke - [XD] 情人節讓你不再空虛寂寞覺得冷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大家安安,大家好
因為情人節到了,魯蛇宅宅小弟我想到又要孤單一人過節
所以就做了這個 IG 濾鏡
https://youtu.be/q3Wnyghz4B0 ( 影片示意 )
這樣我就不再是一個人了,耶~
用完之後還可以在直接在 IG 上分享給許多妹紙們看到,
實在太棒啦哈哈哈哈哈痾嗚嗚 嗚嗚屋ㄨ....
缺男友:https://lihi1.com/CjLZR
缺女友:https://lihi1.com/tr6jV
( 要用手機點連結開啟 IG 相機 )
啊,不用太謝謝我沒關係...QQ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0.57.3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joke/M.1581602171.A.698.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