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裡的中國
『一日三變的上海,就是這麼快速』
有人說當你開始抱怨一座城市,就代表你正在開始適應它。
當初,為了逃離北京的霧霾搬來上海,不知不覺中,我們一家已經在上海住了三年。
剛來的時候,租了一棟靠路邊的房子,終日被震耳欲聾的喇叭聲吵得無法入眠,旁邊又有一個垃圾回收場,準時在半夜三點工作,那時候我臉上的標準配佩就是兩輪熊貓眼,就像腰間中年發福的肥肉一樣,忠心耿耿掛在我的身體上。
第二年,上海開始嚴禁亂按喇叭,路邊設有電子告示牌,亂按喇叭的車號,會用100號的字體直接公佈於車水馬龍的大馬路上,不得不說還真的有效,至少喇叭聲少了1/3,但不限於下雨天嚴重堵車的時候。
堵車可以激發人的各種情緒,連平日最有耐心的司傅都會飆出「你妹的」這類的髒話,嗯!髒話都分辨得出來,也是融入的證明之一。
除了喇叭聲,上海這三年也開始大規模的「都市更新」,每天以驚人的速度鏲平老舊房屋,常常讓我們這個吃貨家庭措手不及。
前幾天一家人想再去品嚐某家東北農家菜,結果步行到店址才發現它夷為平地,失望之餘也不忘感嘆這一日三變的上海,居然連都更效率都如此快。
快遞也是另一個「中國式奇蹟」,在淘寶上點個幾下,隔天就能吃到專屬秋天的陽澄湖大匣蟹、都江堰的紅心奇異果、海南的大葉蓮霧、陝西超甜冬棗…
中國那麼大瞬間被快遞轉化為天涯若比鄰,只是,物流過於方便快速導致的是人們宅化得更徹底,「懶癌」發作的鏗鏘有力,甚至變成拿來鼓勵消費的廣告文案。
什麼都講求速度,教育當然也不例外,2、3歲開始補奧數,4、5歲開始認漢字先修小學課程,到了小一小二已經在學三位數加減乘除。在幾億人口的高度競爭下,只有偷跑才能安撫父母的集體焦慮
但也有一群人,默默開始重新定義這個時代所謂的「中國式父母」,反對補習、回歸孩子成長節奏、堅持走自己的路…我總是在心底默默為這群父母加油,在中國這個集體群居的社會裡,堅持走自己的路要付出很大的勇氣。
唯一讓我匪疑所思的是上海人生活步調這麼快,卻可以為了美食甘願大排長龍慢速前進
每到清明、端午、中秋這些季節,電視新聞裡為了美食瘋狂排隊的上海人總是再次讓我驚嘆,「是不用上班、上學嗎?」
後來才明白哪兒有需求哪兒就有商機,愛排隊的上海人造就了「代買」「代排隊」這個新興行業,只要肯花錢,手機點幾下就送到你面前。
住在台北那10年裡總是抱怨台北步調太快,讓我這個南部慢小孩無法適應,來了上海之後才明白,一山還比一山高。
原來,城市步調的快慢是比較出來的,台北比台南快,上海又比台北快,奇怪的是久久回去台灣,我就會自然而然拋棄速度把生活步調慢下來,感覺在上海的我和在台灣的我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或許慢速、溫吞的我始終沒有改變,只是在上海生活時,我把它隱藏起來罷了。
當城市的步調越快,就該用愈慢速的心情來解讀它,趁著秋日涼爽,在上海法租界尋覓室外咖啡廳,以好整以暇、悠閒自在的心情坐上一下午,聽梧桐更兼細雨,試著用不同的打開方式,與魔都相遇。
照片1:上海電子交通看板
照片2:一位台灣正妹正在和上海啤酒搏鬥中🍺🍺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