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觀眾大家好,歡迎再度收看岳政頻道。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住過國內外的山屋呢?如果答案為是,兩相比較之後,心中是否有產生疑惑呢?
我在臺灣這幾年健行,住過早年即有的「成功堡」,到高山地帶尋常的統一化A型結構(A-frame)山屋,其餘還有新雲稜、排雲、檜谷、天池、三六九、翠池、向陽等等;國外的話,則是以日本為主,但也從朋友口中聽聞不少歐系 (含同體系的紐西蘭)、美式山屋的特色。
臺灣百岳路線的山屋共通點之一就是:設計的初衷以避難為主,不考慮住宿環境的舒適度,更別說是規劃服務與管理體制。然而,在早年的登山環境與政策取向來看,遊憩壓力小加上管制嚴格,這還算是合理的選擇。
.
然而近數十年來,我們目睹了登山人口的快速成長,大批民眾可以周五下了班,隔天一早就穿戴整齊地出現在登山口,自組或是跟商業模式皆有之。高山與我們之間的界線開始無限模糊,山難發生頻率也逐步攀升。
顯然,空間有限、規劃不良、管理不周的避難型山屋已經無法消受這麼大量的人潮了。但避難山屋轉型服務化,做也得要做好,合不合適也需要再三斟酌,最怕兩邊都做半套,讓環境保護和訪客體驗兩敗俱傷。
更重要的一點是:並非所有地方都適合建造山屋。但首先,我們必須先對山屋有點國際觀,看事情才能兼具廣度與深度。
.
往好處想,若是走的方向正確,高山觀光是大有可為的一件事。然後我們只需要劃分好遊憩使用區域,將山友活動集中的的廊道和荒野區域分開即可 ... (但這是專文的內容了,距離寫完還有一萬字 😩😩)
不多說了,在這個山林開放的時代,建立環境與公共政策的基本觀念非常重要。我就盡量多寫這個冷門領域的文章,只希望能發揮點小作用吧。
翠池山難 在 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山屋與你】
首先要問大家的是:臺灣的山屋對你來說,是登山活動中良好體驗的一環嗎?還是你寧願搭帳棚,也不想住在山屋裡面?山屋對你來說,只是過夜、搭伙的所在,還是能在山旅的美好回憶中佔有一席之地呢?
在美國的管理體制之中,這個被稱呼為「訪客體驗」,步道上的我們所感知的一切,風景、聲音、氣味、地形、行走、攀爬、設施等等,都是決定體驗的因素。
同理,山屋與營地也是體驗中決定性的一環,南湖溪山屋/中央尖溪山屋的鼠患、天池山莊的吉他晚會、嘉明湖避難山屋的景觀雅座、天空營地的絕景,通通都會留在我們的記憶之中。
至於回憶是好還是不好,就因人而異了。
.
一位首次登山的人,可能會被蒼蠅漫天飛舞的糞坑嚇到以後不敢再來;一位身經百戰的老鳥,可能會因為不願意住進擁擠的山屋,而選擇露營或是無山屋的路線。這一切,都跟我們的體驗與期望有關。
我國的山屋被分為兩種不同類型:避難型山屋與服務型山屋。前者雖然確實有避難用途,實際上在假日時卻也是兵家必爭之地,一位難求;服務型山屋則可以想像是登山服務站,除了食宿之外還要發揮救護、教育、環保功能,降低山難發生機率之餘,還要透過集中管理來減輕對周遭環境的衝擊。
目前可稱為本土服務型山屋的範例有:排雲山莊、天池山莊、向陽山屋、嘉明湖避難山屋等,可以注意到都是位於最熱門的登山步道之上,因為越是可能有登山觀光客前來的地方,越是需要這類設施。但至於兩個類型的差異在法規上有沒有明確定義,就要打個問號了。
.
臺灣雖然防疫有成,但其他國家卻受到非常嚴重的影響,比如說是日本。
還記得之前清明連假的時候,臺灣民眾大舉出遊,讓政府十分擔心會爆發大規模感染嗎?是的,由於山屋是個狹小、壅擠的環境,日本不少地方政府都在這非常時期下令,就算是能夠持續經營的山屋,也必須採取減額和縮短營業時間的措施,對於他們營收的影響非常巨大。
於是日本一著名老牌雜誌社「山與溪谷」於近期發起了一項計畫:「山小屋援助基金(Yamagoya Aid Fund)」,目的是在疫情期間幫助經營困難的民營山屋度過難關。截至5月27日為止,這個眾籌計畫吸引了4600人以上的贊助,募得4千多萬日幣(相當於台幣1千1百多萬),遠超過目標的3百萬日幣,能資助60間山小屋。
什麼?日本山友竟然會為了幫助山屋,一下子出這麼多錢?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由於臺灣的服務型山屋模式只是粗具雛型,避難型山屋又是稱不上舒適的棲身之所,所以對於臺灣山友來說,確實是不容易理解的事情。
其實啊,日本的山屋和歐洲阿爾卑斯山區相似,營業期間大多都有人駐守並提供各種服務,住宿環境、餐點、販賣商品、廁所等基本設施皆有一定品質,某方面來說更像是「山旅館」。
只要有錢,供餐時間可以點餐,飯後買罐麒麟啤酒、當地的特產紅酒、限定紀念徽章都不成問題。雪季忘了帶裝備?部分山莊還提供租借技術裝備的服務。內急?廁所裡有免治馬桶配加熱坐墊,一旁還有專用拖鞋、芳香劑、衛生紙和垃圾桶,包準來者滿意。
.
但服務型山屋的功能還不只如此,由於訪客的安全和體驗品質會直接影響到營收,經營者還要負責維護步道(割草、清落石、搬倒木)、提供避難場所、充當救援前線基地、清運垃圾等等。所以對於日本山友來說,山屋不只是登山體驗不可或缺的一環,更是保障登山安全的關鍵角色。
如果因為疫情的關係而倒閉,日後誰來維護步道?誰來清理洗手間?山難發生時又該由誰在現場策應?支持者皆認為,山小屋的危機,就是登山活動的危機:支持山小屋,登山活動與文化才能繼續發展。
然而以上只是客觀因素,山小屋在日本山友心中的「情感價值」,才是募款成功的關鍵所在。情感是怎麼產生的呢?讓我們看看一些資助者的留言 (日文略譯,可能有點錯誤):
-----
「我在夏天是一位山屋僱員,冬天是一位登山者。我同時擁有兩面,但是這次我想從個人的角度讚許此事。我覺得山是人們見面和思考的地方,我們在一起彼此幫助、分享快樂 … 當我在山屋的時候,我想為登山者盡一份心力,如果我在相反的位置,我也會做同樣的事情。人們不論在山屋或山區之中,都可以與彼此邂逅──我重視這種感覺,並希望能克服這場危機。」
──大和惠子 (《山和旅行》的插畫家)
.
「每當我感覺到新鮮的綠色植物氣息時,我對山的深情就從心底溢出。感謝所有山屋為保護和管理山域所做的不懈努力。我衷心支持那些因疫情災難而陷入困境的山屋,也非常期待在不久的將來,能再見到擠滿山友的山屋。」
──香由美子(演員)
.
「我喜歡在山屋裡度過時間。無論是小屋外的開放空間,或陽光明媚的餐廳裡,是時候該喝點飲料與啤酒了吧,是時候在晚餐中和彼此相鄰的人談論山的事情了吧,是時候在休息室裡閱讀舊的登山雜誌了吧 … 我認為山屋除了『停留』之外,還有其他東西,山屋的存在將使我們的攀登更加豐富多彩、令人難忘。」
──西野善子(自由作家)
-----
至於臺灣的山屋能否催生這樣的情感,現階段的答案大家心裡有數,而且無論是民間共識、政府法規或自然環境上的挑戰都還很多,但日本的模式──乃至於歐洲阿爾卑斯山的模式,是我們未來考慮服務型山屋設計時的絕佳借鑑 (假設要認真做的話)。
當然這不是說日本的山屋模式一定適合我們,但一個山域的基礎設施可以如此受民眾喜愛,乃至於自掏腰包支持經營者度過難關,無論怎麼說,都令人印象十分深刻。我自己在三個不同的日本山區住過這樣的山屋,所以完全能理解他們的心情。
如果有朝一日,我們也能在臺灣的某山屋掏錢買杯現泡拿鐵,信手翻閱不知多少年前的《台灣山岳》雜誌,舒適地與夥伴們談論著各種山的話題、有趣的岳界八卦,再一同遠眺遠山疊翠如含笑 … 那我們會不會願意捍衛這個體驗和環境呢?
肯定的,就跟他們一樣。
.
.
.
照片就決定選用日本的山屋餐點了,對於貪吃的我們來說,或許沒有東西能比食物更有說服力吧 😂😂
看起來太墮落?起碼經營者會自行清運垃圾下山,廚餘也不會被倒在我們看不見的角落等著動物來翻,這就是妥善管理能發揮的力量。
翠池山難 在 M'wilder Couple 山系卡波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愛上登山的原因 #9】
不否認爬山天氣差的時候,真的是在練心的。在暴風暴雨甚至暴雪的情況下,進到山屋內真的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
我曾經遇過三次這種練心的機會:
📍奇萊南華,直到前一晚在民宿氣象都還是無雲大太陽,抵達停車場開始下雨時,我還笑說應該只是短暫小雨,沒想到兩天雨都沒停,就這樣在雨中走到天池山莊,獲得山莊一日遊的成就。
📍嘉明湖,提早來到的鋒面降下了冰雹,沿路都是霜雪,搭配著狂風,堪比暴風雪...
📍雪劍(又是雪劍),在主峰時降下冰雹並打雷,在雨中下翠池。
講這麼多看似輕鬆,但當下也都是不簡單並且暗藏風險。
近期梅雨季節來到,全台氣象明顯幾乎都豪大雨,加上近幾天山難頻繁,在此呼籲大家天氣差時,不要上山練心好嗎🤣
歡迎留言跟我分享,大家倒的是哪些團哈哈哈
在山下練心,練的是想念山的心☺️
#nicehike #taiwan #mountainhiking #outdoor #mountains #山系女孩 #wild #山野 #hiking #山系 #山登り #山 #山岳写真 #taiwanmountain #登山女子 #行山 #登山好きな人と繋がりたい #郊山 #百岳 #台灣郊山 #goneoutdoor #mountainlife #hikevibes #whyihike #愛上登山的原因 #爬山 #beautifultaiwan #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