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流喝喝
#我流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忘了加入店家位置,強迫症發作重貼。
條通裡雖然店多驚喜多,但真的以調酒為主打的店倒是不多。記得看過某個導覽,介紹Sally姐的Nep. ,Anna姐的7th和Shawn哥的no.19,想來想去,南京長安中山新生圍起來的這塊區域,調酒來說,加上老頭從信義區搬過來的Genao,還有中山的小谷先生,印象深刻的店就這幾家。
no.19的店標很有記憶感,Shawn哥是個帥氣俐落的吧台,店內背牆和裝飾都是沉穩簡潔的路線。
第一杯喝氣泡,gin tonic,說要草本向的琴酒,吧台選了香之森,香之森之前似乎因為做活動店家蠻喜歡推,不過是隻口感負擔比較重的琴酒,沒有本來想要的清爽感。
接著選了阿拉斯加,吧台用黃色夏翠斯,琴酒是英人47,比例5:1,再點綴柑橘苦精,上桌還有一顆大冰在中間。三個素材的甜味相互加成,整體是杯甜口的酒,苦精,草藥感和杜松子各自先後出現,味道很平衡。
內格羅尼,琴酒用香之森,vermouth的部分用了兩種去調和,雖說比例是經典的比例,比通常喝到的版本,金巴利的甜味再少了一點,整體來說是更帶有大人成熟穩重氣息的酒。
side car,他們家是用軒尼詩+君度,但整體偏酸重柑橘,易飲但覺得味道不是自己要的。有請吧台試著調其他方向,深深感覺真是頗為奧客作為,希望不會讓人覺得太冒犯。
他們家的馬丁尼很有趣,沒有抓幾比幾,而是先後用飲用水和vermouth去洗過兩次冰塊,再加琴酒攪拌約30秒,香艾酒只用冰塊上的殘留,很重調酒師對攪拌杯狀況與融水的把握,一不小心就會水掉像是加水純飲的琴酒,有趣的做法。
本來抱著初次來喝個三杯試試味道,結果加上味道調整不知不覺就喝了好多杯,真是個放鬆舒適、值得再訪的地方。
#禁止酒駕
翠 gin 飲 法 在 我流吃吃喝喝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流喝喝
#我流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忘記打地點,而且發現有些還是速記沒有修飾的文字,只好重貼一次了,推廣完成以後就不能編輯真是滿討厭的。
台北車站附近的soshow bar&restaurant,認真說不是很喜歡他們家的內裝,因為房子的素胚是老屋,而且酒譜的設計刻意有放點歷史情懷,內裝卻像現代都會風,有點可惜。
第一杯是點西班牙,琴通寧很適合開頭,酒用的是兔兔他們家的琴酒(大驚),手法上有用迷迭香點火燻杯,出酒前有噴皮油。聞起來會有煙燻感和皮油的味道,喝下去是兔子明顯的麴味,帶氣泡算清爽,但我對兔兔不能接受(滾來滾去)。
然後點了台灣系列的調酒,其中台北的是手紙。包種茶清酒還有t.ten,聞起來迷迭香的香草系是主要的味道,因為放了燒過的迷迭香,入口是清酒的米味接果汁,尾巴的苦味比較是米酒的苦感,茶香倒沒有預期明顯。
然後最近有朋友問Okinawa gin,看到架上有,就請吧台做一杯特調。入口有明顯的胡椒感,中段有一個緩和但被蓋住的酒體,尾段夏翠斯跑出來。喝起來像是綠alaska的感覺,很有趣的味道。
接著點了一杯side car,白蘭地用的是remy,橙酒是GM,剛聞有一個淡淡的蘋果香,入口前段會有短暫的白蘭地香氣,然後酸然後主調是稍酸的苦味,要了一匙的cointeau,但remy就被橙酒吃掉了,後來想想,覺得苦可能是因為檸檬擠的時候吃到太多皮。
想拍張美照就點了aviation,這杯顏色偏深口味也偏酸,不是預期中香氣口味平衡的酒。不過偏酸中段酒體比較清爽,可能那天酒喝太多有點累了。
然後跟吧台要苦的酒,因為沒有suze,吧台建議改fernet 的調酒,就直接選了hanky panky。吧台把fernet加重以後,再用廣霍香加麥茶的liquer緩和,整體苦甜清爽,真的是很舒服的味道。
最後吧台做了杯芋頭鮮奶油,奶味香甜,芋香濃郁,作為收尾真是讓人感覺世界大同般的愛與和平。
就交通來說真的位子很好,就在車站旁邊,旁邊也有幾家居酒屋,對面是鬼金棒,再往北走就進入條通區,氣氛好,酒也不差,古早味的shot組殺人於無形,好店好店。
#禁止酒駕
翠 gin 飲 法 在 賴叔閱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倫敦總依戀雨點」 - Bowmore 18 Year Deep Old and Complex
Patreon Link: https://www.patreon.com/posts/35084976
Medium Link:
https://medium.com/…/%E5%80%AB%E6%95%A6%E7%B8%BD%E4%BE%9D%E…
//
記得呢句歌詞嘅朋友,容許賴叔煞一煞風景:你老喇。《不如不見》呢首舊歌,早喺 2006 年發表。當年世界盃仲講緊係施丹對簡拿華路 (雖然意大利門神保方仍然踢緊意甲) ,而當年嘅 NBA 總冠軍,係邁亞密熱火。唔好以為係 LeBron James make "the Decision" 嗰隊,而係仲有 Shaq O'Neal 夥拍 Dwayne Wade 嗰隊。
俱往矣, right ? Dwayne Wade 最近一次成為公眾人物,大概要數返去剛過去嘅 NBA 明星賽入樽賽環節,佢嘅一次富爭議性嘅評分,令眾望所歸嘅 Aaron Gordon 落敗,而同樣來自 Miami 嘅 Derrick Jones Jr. 就喺大家呆撚晒嘅情況之下勝出。昔日「閃電俠」,作為評判似乎冇咁受歡迎。
---
2006 年大家做緊啲乜嘢?我記得自己做 Part Time ,亦去咗次歐洲長途旅行,係人生第二次踏足倫敦。第一次已經係 1995 年前後嘅事,太湮遠亦冇乜印象,淨係記得坐旅遊巴去到 Oxford 然後落狗屎,冇入去睇。
2006 年嘅英國,天氣好似比較好。或者係因為正值暑假,天氣熱啲,印象自然係陽光多啲。人嘅記憶,有時就係咁唔可靠。嗰次去倫敦做過啲咩呢?其實,都係唔記得嘅多,畢竟嗰次旅程後續喺德國同法國嘅事情比較令人記憶深刻。
嗯,我記得,喺希斯路機場落機,想去買支蒸餾水。哇,仆你個街,一鎊幾兩鎊?我窮遊歐洲,即時畀 price shock 嚇到鳩都縮埋,隨後十日八日都面黑黑,冇咩興致遊山玩水。
又咁講,倫敦嘅賣點,或者玩意,其實唔係當年二十出頭,沉迷電腦遊戲 (例如 "Football Manager") 、對於藝術或文物興味索然嘅窮撚所能欣賞。你話去德國一歐羅一杯啤酒就話爽啫。當年都未識得飲咩叫威士忌,去程回程都唔會喺 Duty Free 買酒,而家諗返,其實都好嘥。
---
14 年後,賴叔又又又喺倫敦出現。喺武漢肺炎嘅陰霾之下, #酒精抗疫 就係主題。於是,去程出發之前,我已經喺免稅店買咗嘢。
或者大家會問,免稅店買酒真係平啲咩?係,如果你唔係買葡萄酒或者啤酒嘅話。多謝唐英年,今時今日香港嘅紅酒白酒 (葡萄酒,唔係貴州茅台嗰啲) 入口係免酒稅嘅,所以一般日常 daily drinking 嘅紅白酒都可以一百蚊港銀左右有交易。 (當然如果你純粹要啲紅色液體去醃肉或者煮餸嘅,就可以買啲非飲用級別,會再平一截)
但目前為止,烈酒,即係酒精濃度 30% 以上嘅威士忌、 Gin 、 Rum 、 Vodka 、白蘭地等,仍然係要畀 100% 酒稅嘅。所以呢,如果大家鍾意飲烈酒又會搭飛機的話,呢個免稅優惠係幾抵撚嘅。
咁都有唔少酒廠會把握呢啲免費商機,推出一啲「免稅店限定」嘅酒款,專門針對一啲精打細算嘅酒頖嘅荷包。當然啦,喺香港都有好多細嘅酒舖同網上店會透過免稅店入貨,然後轉手賺你一支一百幾十咁。貿易嘅嘢,向來都係 middlemen 為買家賣家行個方便,賺個水腳嘅原理。
其中, Bowmore 喺機場 (無論喺希斯路抑或香港) 都係擺咗三款有年份嘅 Travel retail-exclusive 出嚟: 10 年、 15 年及 18 年。 Bowmore 10 Years 係賴叔嘅生活日常,有機會先寫。今次,分享下支 18 年,機場價買兩支折實每支 HKD 680 ,唔算貴。
---
Bowmore 18 Years Old Deep and Complex ,喺 Oloroso 及 PX (Pedro Ximenez) 兩款雪梨桶釀製而成。典型雪梨桶佳釀嘅深啡色,畀到賴叔一份安全感。或者因為以前飲啲波本桶嘅 Whisky 中伏較多,見到淺色嘅酒體會有少少陰影。
由於 landing 係天濛光嘅關係,酒店房未有得 check-in ,支酒唯有連同行李一齊擺住先。喺天寒地凍嘅倫敦大街鳩 fing 完一輪之後,終於可以入房。擺低行李,第一件事係一打開樽蓋:乾果味道已經令一室芳香,橙、杏、柑,帶同煙薰泥煤味陸續登場。飲得多威嘅朋友大概知道,好多酒都係「聞好過飲」嘅。第一次見面,喺未試味道之前,就先好好享受芬芳撲鼻嘅果香啦。
及至終於覺得頸渴,要倒少少入口。 Bowmore 18 Year Old Deep and Complex 酒如其名,深沉嘅泥煤味 (有人形容係 iodine 味,但我嘅問題係,咩人會擺碘液入口試?) ,混合果實嘅甜味,複雜得嚟,依然好和諧,有性格得嚟又唔乞人憎。最緊要係餘韻悠長,煙火久久不散。
望向窗外,倫敦白茫茫嘅天際,似有還無嘅雨絲,再舉杯深深聞一下。從呢一日開始,我會記得倫敦嘅味道。
---
臨尾附上官方 tasting note (賴叔英譯中) 畀大家參考返:
聞香:濃厚嘅黑朱古力、糖霜拖肥糖、椰棗油。
嚐味:甘甜嘅橙皮,與泥煤烤過嘅咖啡。
餘韻:絲絨朱古力咖啡、夏威夷果仁朱古力 (黑人問號中)
---
[頭盔] 賴叔係鼻敏感患者,嗅覺係正常人一半;又由於青春期喪食白烚翠玉瓜同娃娃菜,味覺都係正常人嘅一半。
所以,我講啲咩都好,大家最好 take it with a pinch of salt 。唔好阿叔講乜就講乜,自己用個鼻、用條脷,試真佢。 [/頭盔]
#london #Bowmore #hkig #whisky #hongkong #nofilter #patreon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