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麼用手語比出「馬馬虎虎」呢?
若是用「手勢中文」比,會把中文一個字一個字翻譯出來,可能會變成兩隻馬、兩隻老虎;如果是用「臺灣手語」、也就是「自然手語」比,則是會直接做出手在鼻子嘴巴附近抹擦的動作,代表著東西亂七八糟的意思。
若孩子看到的是「兩隻馬、兩隻老虎」的手語,其實是難以理解實際上「馬馬虎虎」的意思的。
日常生活中,其實還有許多詞彙,像是「拿鐵」,容易造成這樣的混淆,除此之外,在某些「專業用字」上,像是「犯保」、「解盲」,若是照著手勢中文逐字解釋,意思甚至會和原意完全相反。
大家或許和我一樣,在接觸聾人及聽障朋友之前,可能都不太容易了解「臺灣手語」和「手勢中文」有什麼差別,甚至也不知道,原來手語有不同種類的分別。
不過透過這些實際解釋過後,其中的差異就很明顯了。
手語是一種語言,有自己的發展史,長期以來,我們主要以「手勢中文」作為和聾人及聽障朋友溝通的媒介;這裡的手勢中文,或稱為中文手語、文法手語等,其實是按照「一般聽人」的語言習慣,以中文「表字」的邏輯,逐字比出來的溝通方式,就像是把中文一個字一個字翻譯出來。
相較之下,「臺灣手語」則是聾人朋友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母語,也是他們重要的文化。
今天上午,我參加了由 台灣聾人聯盟 舉辦的「臺灣手語要的是復振,不是覆震!」記者會。其實,臺灣手語的復振工作,從《國家語言發展法》通過後便陸續啟動,不過,衛福部社家署目前製作中的「0-3 歲嬰幼兒手語教材電子書」,卻可能以手勢中文作為教材基底,我們擔心,這恐怕已違反《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及《國家語言發展法》的精神。
對於聾人朋友來說,自然手語是他們的根,是經過多年來努力發聲,才逐漸免於所謂手勢中文的困境,我們可以嘗試換位思考,這個困境像是「要中文母語者,從小用英文文法說中文」,其實是相當辛苦的,甚至在無形之中,也形成一種文化上的壓迫。
尤其,《國家語言發展法》在 2018 年底立法通過之後,讓臺灣手語有清楚的定位,從母語保存及永續發展的觀點,希望國內各個族群使用的自然語言和臺灣手語,都能獲得傳承和發展保障;其中也明定了,國家語言是「指臺灣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及臺灣手語」。
因此,我們認為中央政策應回到身心障礙者的需求,衛福部社家署在這項計畫中,並未周全考量到聾人及聽障朋友,應該讓他們每個個體的需求,在國家相關政策及資源管道,都能有一種以上的選擇空間,並積極協助選擇較少的族群獲得實質平等。
從《國家語言發展法》的角度及精神來看,我們必須正視聾人及聽障朋友的聲音,衛福部社家署更應該審慎思考,這項教材計畫的內容如何有所折衝或調整,尊重聾人使用「自然手語」的權利與需求!
聽人文化與聾人文化有什麼重要的不同 在 許幼如的職場學習路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 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1/10 14:35更新完畢)
一,羅胖今年講了什麼:35個故事
我聽羅胖羅振宇的跨年演講也進入第六年了,終於想起來要解構他的模式。雖然演講與最後的故事長達三個半小時,好像東講一點西講一點。
但仔細觀察他是以每半個小時為單位,連同尾聲共七個單位。 每個單位講一個主題,由5-6個故事、幾個段子、幾個金句還有引用得到app的王牌老師新書或年度觀點組成;單元結束跟開始各有一個長廣告,內容中間又穿插兩個故事性廣告。
連廣告在內,全場講了37個故事,推廣了5個得到的王牌老師(何帆、香帥、梁寧、張泉靈、萬維綱)
七個主題用「長大以後,我們...」串連,講的分別是
#變成一張開放的網
#把卡脖子清單轉化為機會清單
#和系統協同進化
#為世界創造新的意義容器
#從身邊獲得力量
#從未來看現在
對我比較有啟發的是第三第四個主題,協同進化跟為世界創造新的意義容器。
#和系統協同進化
從系統帶給人類的不自由開始講起,生產力管理系統讓老闆連偷懶都不行,因為文件什麼時候送到老闆電腦桌上都有紀錄,要是偷懶沒達成KPI好像反而會被員工盯著似的。
數據化怎麼沒有帶來自由,反而帶來更多自我管理與限制呢?
話鋒一轉,他講了整場最好的故事「書破破爛爛的圖書館員 vs. 書潔白如新的圖書館員」,哪個才是好的圖書館員呢?
若是你為書服務,書最好是潔白乾淨,沒有一點摺痕與使用痕跡。若是你為人服務,最好天天把書送到人面前,思考怎樣最多人看提高人跟書的互動。
乍看是沒什麼好壞區別,選擇而已。但是這種為書服務需要的技能含量低,只要一星期就可以學會。未來不被機器取代,誰被機器取代呢?
機器取代人不是未來,是現在。北京某醫院用電腦解讀大腦斷層照片的成功率達到90%,效率與能力都已經勝過大部分人類。但是同樣是醫院,有護士在被隔離的病患的每日體溫量測紀錄後面寫句「你今天好嗎,笑臉」,給人溫暖的能力是機器難以複製的。
雖然機器比人厲害只是時間的問題,但人不會因為車跑得比人快就感到跑不過汽車,反而會創造賽車比賽。
機器的勝利,從來就是人類的勝利。
用香帥的話說,在數據與系統與機器的洪流中,不是人人都被取代,是把人跟人分化了,那些有能力背靠著系統、讓系統彰顯能力的人,反而會有更好的機會。
一開始提到的員工生產力管理系統,會記錄員工與其他員工的互動,可以清晰分析出誰才是組織中的節點、誰是組織對外的招牌。讓主管與人資不需要只靠自己主觀判斷就能更多面向的了解員工價值。員工也可以利用這種系統特質,讓自己的優勢被看見。
#為世界創造新的意義容器
羅胖提到現在各式平台越來越多,每個平台都是新機會、都有新紅利,外人會恭喜他做線上起家,豈不是到處是機會?
是也不是,他自嘲自己已經是一老漢,實在追不上這些新平台『難道我死的時候,手上還一堆小號?』
他轉頭提到2020年起每週三在北京商場外做收票分享會,門票一張850元人民幣。
門票數量有限,線下收費、線上免費,就賺錢角度一定不划算,為什麼他要做至這件事?
有次有一對父子一起到來,以為他們必然是得到APP得忠實用戶,一問之下,一個才剛下APP沒多久,一個甚至沒聽過。
那為什麼要花高價門票去聽一中年人說話呢?
父『我想讓他看看,靠讀書也可以這樣掙錢』
子『我想跟爸爸多相處』
因我而來,與我無關。
因為羅胖背後代表的知識變現可能性而來,但與羅胖本人無關。
.
大衛鮑伊二十年前曾提過的『所有線上音樂的收益都會變成免費的,音樂人最終要靠線下決勝負』至今音樂界的收益果然是靠線下的現場演唱會,而不只是音樂的線上播放。
知識界也相同,線下交流有更不可取代的意義。
.
例如小紅書app 讓人不只在手機上刷景點,也有了要衝去現場親臨實境、照張相、打個卡。一個產業鍊就形成了,民宿把住宿從過個夜賦予意義,提升到景點的層次。
而對地點賦予意義這件事情,會跨越時代,造就更大的意義容器。不只是GDP,也不只屬於創造與賦予的那個人或曾參與的那群人。所有不在那時那地參與的人,之後都可以在自己的時間自己的地點,參與這個意義的容器,為之增色。
就像武漢的黃鶴樓,本來只是個一般景點,但加上了崔顥的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之後,變成了傳唱千年的意義容器,參與中華文化的人的情感都可以放在這容器裡面。
一旦大型的意義容器被創造了,日後就算是李白,也只能摸摸鼻子設法在上面增色『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
線下的交流可以讓人與其他人互動,讓未來的人與此刻的人互動。藉由互動讓意義一層層疊上去,這就是種存錢罐的概念。每個人每一次的互動,就是往存錢罐裡面丟錢,最後變成一個巨大的錢筒,人人可以從裡面提領新意義。
透過像小紅書app 這樣的應用,每個人可以創造自己的九又四分之三月台,讓知識交流不只是在線上,人跟人的互動可以創造更深層的意義,讓知識變現在中國遍地開花。
#Onemorething
說是七個主題,前面只有六個啊。
在倒數聲結束,有人開始關上螢幕後,羅胖其實還講了快半小時。這段我覺得才是今年最交心。
他先講了柳州螺獅粉的故事
(我不知道你吃過螺獅粉嗎?萬華那邊有一家,酸酸辣辣,酸得很有趣味,不是酸辣湯那種酸,也不是酸菜白肉鍋的酸,比較像酸湯魚的河鮮發酵後的香氣,搭配一點油碟的辣味之後,湯裡面是類似木薯粉做的粉條。冬天夏天都是碗到汗滴,非常解氣的一大碗食物)
中國今年大流行柳州螺獅粉,很多人試圖解釋,可能是因為地方小吃沒吃過圖個新鮮,可能是因為美味,可能是... 但是羅胖有個朋友提到,在外送平台的補貼大戰結束後,外送均價回歸一單二十元人民幣的價格,螺獅粉正好在這個價位帶上,比自己煮碗泡面香,價格又負擔得起,造就大紅。
.
再來是得到的某主管結婚故事
羅胖提到這主管(嗚嗚,我不記得名字),跟他提起自己有交往對象考慮結婚,兩個男的講了半天嘰嘰咕咕講不到重點。最後羅胖想著,對方也許需要建議吧?就給了個掏心掏肺的建議
『你想想,這姑娘最大缺點是什麼。若你要跟這缺點過一生,你可願意?』
羅胖自覺是好得不得了的前輩肺腑之言了,自然也希望對對方有振聾發聵的效果。
結果這主管思考了半天,羅胖想著,太棒了我給了好建議。於是問對方,那他最大的缺點是什麼啊?
『他最大的缺點,是對我太好』
$#!^%@^
(這還需要建議嗎?這種人就是沒有懷疑的打算往婚姻的高牆裡去了啊)
.
從螺獅粉到沒用的婚姻建議,羅胖在新的一年開始到底分享了什麼?他最後提到,過去這一年讓我們感覺到彷彿見證了歷史,熱熱鬧鬧地去湊別人的熱鬧,但忘了寫自己的試卷。
這些外來的事既像同事結婚一樣,跟我有什麼關係,我可能瞎操了心。
也像柳州螺獅粉一樣,我永遠可以找出自己的新解釋,新的切入點,不同看法就會帶來新作法。
羅胖提到自己要面對兩個小孩要上小學了,該怎麼做好準備。新來的同事們需要進步,又要怎麼幫助他們。
只有面對自己的題目,自己的命題,不要被外在題目佔據自己全部心思,才能夠在未來回顧的時候,有一個自己的結論與交代。
面對複雜,保持歡喜。
二,講這些是為什麼
〈和系統協同進化〉
其實是我對今年羅胖最失望的一段,反而不是網路上大家嗤之以鼻的強國與印度之爭,強國技術好棒棒等等。
怎麼說呢?一來人家在屋簷下,有人家的處境,不能讓人家冒生命風險滿我們的意。二來生意做越大。受眾越多樣,羅胖如今不是那個拉著一兩千萬的小眾往前跑的說書人,而是想要擴大市場到上億人口的生意人,配合市場是可以想像的。
但是,要講人腦與機器,大數據、AI、機器學習等,可不可以追得上時代一些。中國可是AI運算大國耶,抖音與今日頭條的推薦演算法估計是世界一流等級,怎麼羅胖講起人工智慧還好像在五年八年前。
這也不是硬要找件事diss 曾帶給過我自己非常多學習的學習界大前輩羅胖。我記得他曾在某年提過
『其他的媒介是慈母,餵給你你喜歡的資訊。但我們得到要做嚴父,提供給你你需要的重要資訊』
要做嚴父而且有效的前提是?是總是找得到眼界更高、知道過去更知道未來的人來篩選或製造資訊。但放棄了慈母的運算能力,是種讓嚴父自斷手腳的缺憾。
說到人機合作,我覺得Shyam Sankar 2012的18分鐘演講講得比羅胖更精彩,他提到『兩個平凡人搭配普通機器,卻勝過最高級的機器或者棋聖。為什麼?』
〈為世界創造新的意義容器〉
我個人認為這是羅胖今年用力最深的一段,說明得到app目前面臨的成長挑戰以及他對這些挑戰的回答:
放棄追求客戶數量與營收成長,除了得到大學這種大課外,舉辦更多輕薄的線下活動,追求成為文化現象甚至文化產業。
簡單說,他要把自己誠品化就是了
我們都說誠品的商業價值不在那個書店,而是把書店做到極致後,周邊商場以及創造出來的文化產業相關產值,甚至是房地產都變得有文化氣息而可以賣貴一些。
羅胖講的商場故事與小紅書app不就是在告訴中國各地的商場經營者:來投資我吧,我會帶動更多有文化素養有花錢能力的中產階級去你那裡,去了就不能不消費,去久了你的市場區隔就出來了,久而久之賣出貴人一等的定位也是板上丁丁的事。
投資我,把你的商場變成有哈利波特魔法世界的環球影城
〈One More thing〉
幾年前中國流行的段子,把網路時代各種愛八卦愛圍觀各種炎上熱門話題的人比喻成吃瓜群眾,像村子巷口有人打架時候邊吃西瓜邊叫著『哎呀打得好,那裡多來一拳,他要偷襲你了快閃』的群眾,而這些追著八卦跟事件不放的心情簡直是『操碎了別人的心』
羅胖講的2020給人的熱鬧熱烈感,的確就是把所有人變成了吃瓜群眾,一邊吃瓜一邊擔心世界是不是會有大變動。但是擔心是擔心,擔心過後世界可能變了,但我們還是我們,除非有從中做好自己的作業。
『長大之後,讓我們更專心一志,做好自己的作業』
三,有什麼值得注意的
1.中國持續在做各種離開以美國為代表的資訊發展的心理準備。
演講中提到這一代最聰明的大學生,終於不用再思考是否要去外企了。反正也沒得去了,就好好在國企力地生根發展。
2.資金潮消退中
前幾年提到外賣幾乎不用錢,騎自行車還送錢等等的撒錢大潮已過。補貼朝過去後,大家叫外賣只買得起一晚二十元的柳州螺螄粉。資金潮退去後,得到APP的走回線下也不是走開更多大課辦更貴的學院路線,而是輕薄短小的每週短講。
3.自絕於潮流會退步
聽了六年羅胖跨年演講,今年真的是最慘年,不但我自己邊聽邊打瞌睡分很多次聽完,Youtube上的影片點閱人數也很緩慢才爬到四千多,比起前幾年動輒三萬五萬不可同日而語。
我認為跟羅胖今年完全不能舉矽谷案例大有關係,希望今年底他們真的能找出只用中國案例就精彩絕倫的方法,不然就真的七年一輩子,下輩子相忘江湖了
聽人文化與聾人文化有什麼重要的不同 在 范雲 FAN, Yu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那些聽不見孩子痛苦的人,才是真正的聽障。」
觀看《無聲》時,我不禁想起陳昭如的這段話,即便電影已拿掉了許多真實事件中的暴行與隱匿惡行,我卻仍不禁為這些孩子們的遭遇心疼落淚…
不論是電影或評論,許多的聲音都在期盼,台灣社會應該要更加重視電影帶出的議題及其原型——「台灣某特教學校集體性侵事件」(以下簡稱本起事件),我也整理了一些相關想法與資料,希望能與大家共同討論, #讓傷痛不再無聲:
1️⃣ 這些讓孩子「無聲」的老師、主任、校長最後怎麼了?有被懲處嗎?
勇敢站出訴說的傷痛,真能換來等量的公平嗎?
有時事實,遠比電影來得殘酷許多⋯⋯
2011年12月,教育部公布本起事件的懲處名單,人數高達33人,教育部中部辦公室主任藍順德也名列其中。這次懲處被認為是台灣教育界高層官員最嚴重的一次懲處;但實際上,這些懲處記過影響的,只是考績及獎金,而非工作職位,且未來還可功過相抵。
2012年7月,監察院公布調查結果,查出164件性平事件,彈劾了教育部中部辦公室主任、科長、督學、以及該校多位校長、主任、組長等共16人,創下台灣教育史上的紀錄,同時監察院並糾正教育部未盡督管之責,中部辦公室直到媒體揭露報導後,卻仍未積極查明事實,
#明知學校未依法處理卻放任不管 #致使校內性侵害與性騷擾案件持續發生。
然而,2013年8月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公布懲戒結果,被監察院彈劾的16人中居然有6人「不受懲戒」,其他10人則只受到「降級改敘」、「記過2次」、「記過1次」等懲戒。
此遠不只是 #輕輕放下 的決議,立刻引發社會 #反對包庇 的抗議呼聲。
更嚴重的是,除了該校數位校長被調離、退休(順利領到退休金)、轉任他校外,
其餘該校被彈劾或懲處的正職教職員 #沒有任何一位被解聘或調離該校
校方並透過「功過相抵」,#讓被懲處人員的獎金考績完全不受影響。
甚至,校方還特別霸凌在性平調查過程中擔任調查的D老師(大家可想成是電影中的王大軍老師),
#在所有失職人員都考績甲等的情況下
羅織罪名 #將依法調查的他變成全校唯一乙等的老師
這樣的處置真的公平嗎?
我不這樣認為,更覺得其中有許多問題需要釐清。所以,即便這件事離現在已超過七年,我仍會要求教育部必須公開相關資料,並針對當年各種 #不當處置 進行全面檢討,不再放任不公義繼續沉默無聲。
其他更多資料,歡迎參考 人本教育基金會 的貼文:https://bit.ly/2InyMDx
2️⃣ 為什麼學生不向家人求救呢?為什麼他們願意繼續待在這間學校?
在討論為什麼許多受害學生未向家人求救前,或許我們可以先把問題中的「家人」換為「信任的大人」。
這些孩子真的沒有向他們身旁信任的大人求救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不論是電影或真實事件,我們都清楚地看見,其實孩子都有求救,但 #他們的懇求與眼淚卻被最信任的大人強迫化為無聲。
當孩子被一個信任的大人如此對待時,他將會如何看待這個世界?他有辦法繼續相信其他大人嗎?還是會認為自己講了也沒用,反正 #事情永遠不會改變,只好獨自忍耐到畢業?
在許多校園兒童性侵害案件中,受害孩子常因「擔憂」而選擇自我忍耐、不再訴說,這些擔憂包含:
(1) 擔心自己的話不被相信或事情不會被處理。
(2) 擔心講了自己會被處罰(因為缺乏正確的性平教育,導致受害的孩子認為自己髒掉了、自己做了壞事)。
(3) 擔心家人會因此擔憂難過。
(4) 擔心講了後,對方(行為人)會受處罰,他們平常都是「好人」,不想害到他們。
(5) 擔心講出來後,對方(行為人)或其他人會生氣,不再跟自己相處。
(6) 擔心講出來後會遭到對方(行為人)的報復、恐嚇、威脅或攻擊,特別是當對方是學校裡具有權力,可直接影響自己的人時。
(7) 雖然自己覺得不舒服或怪怪的,但因缺乏正確的性平教育而不知道這是性侵害,不知道該如何求救,只能忍耐。
(8) 之前講了都未被正視,被當成玩笑、誤會、亂說或謊言,再「多嘴」只會遭到更多責罵。
這些狀況不只發生在聽人小孩身上,在聾人孩子身上同樣適用,甚至可能因其身分而更加強化,更難求救,更難離開這個他既熟悉、既喜歡卻又極痛苦的地方,就像是電影中貝貝讓人相當心痛的一句話:
#我更怕被丟在外面的世界
對於聾人學生來說,特教學校和外面可能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世界,學校內的人更為相同、更能交流,就像張誠說的:「我常覺得我多餘,認識貝貝,我覺得我是有用的人,我可以保護她」。張誠和貝貝在「外面」生活中遇到的各種阻礙、偏見與歧視,相信讓大家清楚看見這落差的存在。電影開頭王大軍老師對張誠說:「他們都是笨蛋。都很同情你。」以及後續多次「好人」、「壞人」的對比:
放心, #這裡沒有壞人
都在強調,「我們」和「他們」之間的不平等及隔閡高牆,可能遠比許多聽人自身想像的還要巨大。「我們」何嘗不知道這些「在玩」很痛苦,但這些玩的人,他們其他時候都是「好人」,都是和我平等的人,都是會好好看見我的人。
這面牆來自我們社會對身心障礙仍有太多的不瞭解及偏見,不只是社會大眾,也可能包含部分學生的家人,從張誠反問媽媽「為什麼要一直比較?」,以及張誠爸媽不斷為其爭吵,到貝貝的爺爺奶奶曾因不知道怎麼照顧聾人小孩、又怕小時候的貝貝受傷,而將其鎖在家裡。
在這樣的背景脈絡下,面對學校裡最信任師長的不願處理,想到說出實情後,不僅可能會和大家關係破裂,甚至被迫離開學校,並讓「不見得那麼理解自己,但長期為自己辛苦付出」的家人更添困擾與傷心,孩子們的掙扎及無奈,完全可以想像……
3️⃣ 這些小孩不都受過這種痛苦嗎?會什麼會繼續傷害其他人呢?
🗣:以前同學也這樣對我
🗣:學長都說這是在玩
👩🏫:他們只是在玩而已
🧑🏫:他們都是好孩子,不會傷害彼此的
這些孩子及老師的話語如此殘忍,卻隱約道出了為何有些持續被迫受害的孩子,最後逐漸成為加害人。
轉變的因素很複雜,每個孩子的都不同,光我所了解到的因素就包含:
▶️ 覺得自己以前都被這樣「玩」、也沒人制止,現在玩其他人也是自然且公平的。
▶️ 因為其他人都說這只是在「玩」、沒什麼,包含老師也是,所以覺得這樣「玩」是自然的。有些學生是直到事情發生許久後,才知道這些「玩」其實是性侵害。
▶️ 覺得自己受害很痛苦,但不知道該怎麼辦,也沒有人相信自己,無法發洩,只好模仿性地繼續重複。
▶️ 只是想更加靠近對方,看別人都這樣做,以為是可以的。
▶️ 自己也這樣做.就比較不會被欺負了。
這些因素不僅反映出性平教育未真正落實的嚴重問題,更帶出制度面上的嚴重缺失。
看到電影中寶弟怒吼: #你們為什麼這麼晚才來
我腦海裡不斷浮現過去看過本起事件報導中(https://bit.ly/34GAPcC)的這一句話:「為什麼我這麼倒楣,法院判我的刑責,以前對我性侵的大哥哥大姊姊都沒被警察抓」
對我來說,該為這些事情負責的,該好好檢討這些事情的,其實是我們這些大人們。
4️⃣ 特教學校特別容易發生這類案件嗎?
在討論這個問題前,我希望非常鄭重地請大家幫忙一件事:
在討論《無聲》或本起事件時,請避免 #標籤化 特教學校、特教老師及特教學生。
因為標籤化無法解決任何結構性問題,與其將某些場域標籤化為容易發生這類案件的地方,或許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去檢視為何這些場域會發生這類性侵害案件?
不論是本起事件,又後來爆出類似案件的社福安置機構,我們都可看見這類集體性侵害案件常發生的三大關鍵:
(1) 弱勢孩子:這弱勢包含:年齡、身心障礙、脆弱處境,以及被貼上各種汙名標籤的狀況,例如:單親家庭、隔代教養、觸法兒少、家暴家庭等。因為這些孩子的「弱勢」,因為社會對這些孩子的 #異樣眼光及偏見,造成他們的求救困難,甚至勇敢求救、說出後還被「大人」質疑及處罰,這問題在《無聲》中一再被強調。
#弱勢不是錯誤,#造成弱勢的常是社會上的不夠平等及友善
但這些孩子卻常因此受害,愈弱勢不僅愈難求助,也愈容易因此被挑上。
(2) 封閉且缺乏外部監督的環境:這關鍵導致事件發生後,只要場域管理者沒有「主動」通報或處理,案件就會被「隱匿」、甚至「吃案」,即便有人願意站出、就如《無聲》中的王大軍老師,但等待他的很可能不是支持,反而是被噤聲、被阻礙、甚至被霸凌,因為這類場域管理者可能認為:
解決提出問題的人,比跟本性解決問題要來得快且簡單得多。
在傷害被如此忽視、甚至默許的情況下,被害人愈來愈痛苦,甚至被迫轉為行為人.時間愈長,傷害愈廣,就像是我們每一起我們所看到 #過很久才被爆出 的案件一樣。
(3) 社會給予的資源及關注不足:雖然這些孩子都是弱勢,但其實社會給予的資源及 #真正關注 遠遠不夠,這點不論在本起事件的特教學校或安置機構的回應中,都可持續看到。這也是為什麼在上一點中我會提到,對有些場域管理者來說,跟本性解決問題說不定更難。就像是《無聲》中校長所說的:
「該做的我都做了,若學校關了,剩下的孩子該怎麼辦?」
這句話看起來有些推卸責任,但實際卻也道出台灣特教資源長期不足的問題,而安置機構「超收」更早已不是新聞,在嚴重超時工作(如本起事件中的宿舍生服員)、社會歧視偏見、專業培訓不足(特教老師不見得都熟悉每種障別的教育方法以及相關性平教育的落實)等狀況下,面對「可能會讓整個學校/機構關門」的聲音出現時,裡面的人到底會選擇保住自己的工作,還是為了孩子持續和體制對抗呢?
5️⃣ 為什麼這些老師都不願處理?他們是十惡不赦的壞人嗎?
每當有集體性侵害案件爆出時,我們總會聽到民眾驚訝地說:「我認識他們,他們是好人啊」、「他們看起來不是那麼冷血殘酷的人呀」,這些我相信都是事實,而這反映的正是漢娜。鄂蘭提出的「平庸的邪惡」。
「我們也要賺錢養家,沒有太多選擇……大家為什麼要苛責老師?」類似的話語在本起案件的訴訟及爭論過程中不斷出現。面對被性侵害女學生的求救,導師回覆:
「如果老師幫你,誰幫老師啊?」
另一位生輔員也提到:「那時候只有我一個人跟車,學生很多我很難管。……我曾經制止,但他們不聽,我告訴OOO,但他說是小事,叫我不要寫在紀錄簿上」
這些話語不僅反映了教職員內心的為難,同時更顯示了「漠視」、「服從」、「維持和諧」已成為這所學校當時的普遍氛圍。也難怪這麼多的傷害不斷被曲解成「在玩」,甚至有老師說出:「你們不懂這些小孩子,他們就是『那樣』啊!」的話語。
6️⃣ 打手語是不是真的很重要?跟案件隱匿有關嗎?
「校長,你會打手語嗎?」
王大軍質問校長這一幕讓許多人印象深刻,但現實中,被質疑的對象居然反了過來,實在令人覺得相當諷刺。
面對人本基金會持續開記者會砲轟學校及教育部處理有問題,校長居然指派一位會手語的教師 #公出 去記者會以人本基金會人員不會手語,質疑調查有問題的,相關事情始末,人本基金會已寫得很清楚 https://bit.ly/3naSQIe
在此我只想補充說明,啟聰學校的教師如果不會手語,確實會對教學造成影響,且老師用的是自然手語還是文法手語也影響很大。台灣至今相關師資及溝通資源仍舊相當不足,光特教學校就已不全,更別提實行融合教學的學校。對此我會盡力督促,務必讓教育部針對不足之處盡快改善。
7️⃣ 小光:「我不要喜歡他,我要恨他。」
小光最後的自白,留給我以及現場的大家,更為沉重的無奈。
如果我們連最基本的性平教育都未曾推動,如果性侵害案件都只能持續無聲,如果我們的社會仍在要求「完美被害人」,那我們怎麼能協助孩子正視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我們要怎麼讓孩子逐步釐清自己的情緒、情感、感受及慾望?
「我覺得很丟臉。」
「我恨老師,可是畢業典禮那天,我看到老師...卻有點開心。」
「我不要喜歡他,我要恨他。」
「我想知道,我是不是變態?」
「老師,像我這種人,值得活在這世上嗎?」
當校園性平機制能真正落實,當學校能好好教導學生破除社會對於性、同志及被害者的污名,當學生真的能完整學習情感教育、性教育、認識及尊重多元性別的教育時,我想,小光就不會痛苦到必須靠自殘及傷害他人來自我求救,且將會有很多人告訴他:你不是變態,你值得活在這世上。
8️⃣ 性平教育真的有用嗎?
《無聲》中有一段在討論為什麼硬體改善了、性平教育教了,性侵害案件仍然持續發生?有些朋友看了可能會疑問:這是不是指性平教育教了也沒用?
答案恰好相反,這正點出台灣性平教育常只停留在表面 #真正落實仍然不足。
這個落實,首先教學內容要正確、充足且符合學生的需求,就像只談性騷擾、性侵害、性霸凌防治,不去談根本的情感教育、性教育、認識及尊重多元性別的教育,是不會有完整成效的,但無奈的是,許多學校至今仍未完整落實性平教育,包含特教學校也是。
此外,教育部雖然持續有在推特殊教育中的性平教育,但我們卻收到障礙者的持續反映,因為不僅內容有些過時錯誤,且仍舊不足,像教育部出的「性別平等教育手語畫冊」中的「手語圖示詞彙」沒有「陰莖」、「睪丸」、「插入」、「陰部」、「下體」、「陰道」等詞彙。此外現有教材更嚴重 #缺乏障礙者的觀點,例如以明眼人的預設去看全盲的生活,居然是提供沒有觸摸教材或相關說明的投影片來進行教學。
最後,性平教育的落實不是只有一個老師教就好,更需要整個學習環境的一起落實配合,像是黃俐雅去本起事件的學校進行性平教育演講時,雖然學生反應相當熱烈.但共同參與的老師不少都低著頭打電腦、玩手機,一副事不關己的模樣。甚至講座結束後,有學生去和老師反映自己被性騷擾,老師居然叫學生不要再講,都已經有在處理,如此將學生「打發」離開。
以上這些問題正是為何這所學校「即使進行了幾場性平教育」,整體狀況仍無法快速改善的根本原因。
當時不是都已經有《性別平等教育法》了嗎?為什麼還有學校會這樣吃案?
本起事件其實並非特例,雖然《性別平等教育法》2004年就已公告施行,但說實話,直到現在仍未落實,到現在仍有學校幾乎未推動性平教育,甚至持續進行違反性平的教學內容或「隱匿吃案」。這些問題雖然已逐漸減少,但真的太慢太慢,我會堅持要教育部加緊補全。
回到這所學校,其問題根源不是只在學校本身,更在於教育部的未盡責任,這也是為何監察院糾正教育部、彈劾許多教育部中部辦公室官員的原因。舉例來說依法該成立的「學校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這所學校直到人本基金會不斷追蹤、為學生發聲,且都請立委出面後,這所學校才終於在2010年正式成立,遠比法定的晚了6年。且即便成立了「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這些案件也開始被調查處理,但調查告一段落後,人本基金會卻赫然發現,涉案70多名學生,居然只有2名接受輔導,這些問題,教育部不僅未曾監督,甚至還放任不管。
《特殊教育法》第47條規定:主管機關應至少每三年辦理一次評鑑。但教育部中部辦公室卻以「還沒有訂出合宜的評鑑指標」為由,不願對這所學校進行校務評鑑,且自2003年後 #連續九年不曾進行評鑑,等同放任該校繼續發生問題。
更誇張的是,這所學校在2012年1月到2013年8月,其實仍繼續發生30多件校內性侵害與性騷擾事件,包括數件校外性侵害事件。但對此,教育部居然堅持,通報到教育部的32件性平事件中,沒有一件是性侵害,顯見該校的性平狀況已比過去改善甚多。如此 #欠缺教育理念 的發言,實在令人為之氣憤!
對於以上教育部失職的部分,我會繼續監督改善,同時,我也會要求教育部確實掌握全台學校遵守《性別平等教育法》的狀況,防止類似問題再發生在任何學校中。
9️⃣ 聽人距離聾人的距離有多遠?
《無聲》其實已算是相當靠近聾人文化的電影,但其實我仍收到聾人朋友反映一些「因為劇情考量而與現實有所落差」的情節,像是:
▶️啟聰學校其實幾乎沒辦過舞會,因為聽障朋友的狀況其實差距很大,對於部分聽障朋友來說,除非是能透過地板震動清楚感受到音樂節拍(像是林靖嵐),否則是有難度的。
▶️ 助聽器是聽障朋友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價格也很高,所以多數聽障朋友都會保護助聽器不要淋到大雨,以防止受損或壞掉。
我收到這些意見時其實也有些訝異,這也正反映出我們社會聾人文化仍不夠了解,且不只是聾人文化,其他各種多元文化與樣態也是,我們的社會需要更多的認識、包容及同理,想想張誠和貝貝的看電影經驗,我們可以更加友善。
🔟 這起案件我記得有申請國賠,現在狀況是?
其實,本起事件共有兩次國賠求償,求償案件內容詳細可看人本基金會的文章:https://bit.ly/3nfBSsq
我想強調的是,在第一次國賠,時任教育部長的蔣偉寧居然同意校方 #不代位求償(https://bit.ly/2GL5zSk),造成所有違法教職員皆未做出任何賠償、以致全民買單後,第二次國賠的結果,教育部至今仍未公開對全民交代。對此,我會堅持立場,要求教育部必須盡速公開相關資料。
此外,我並會要求教育部針對第二次國賠協議過程中各種官員及校長的離譜作為,進行全面的檢討與懲處,包含:將這些案件說成是「學生要處理,學校校譽也要迴護」,私下去找家長「溝通」、要求撤回國賠請求,語帶威脅地警告生輔員不得說實情等,這些體制內的問題我們仍舊要面對,需修法之處我這也會研擬提出。
感謝 吳思瑤 委員的包場,讓我和許多教育及文化界的朋友一起觀看這部無聲 The Silent Forest。這部電影很沈重、很複雜,甚至最後柯貞年導演也未曾給予一個簡單正向的答案。但我想,這正是我們需要去看的原因,因為其中許多結構性的問題至今仍未解決,事件所留下的傷痛,不該隨著時間逐漸遺忘與無聲,我們需要的是更多正視與實際改變。
我將持續在立法院內監督特殊教育、性平教育以及校園性平機制的落實,#不再讓特教成為性平的缺口,#不再讓孩子的傷痛繼續沈默無聲。
聽人文化與聾人文化有什麼重要的不同 在 聾人文化 - 維基百科 的相關結果
聾人文化 (Deaf culture)描述的是一個患有耳聾,主要通過手語進行交流的社區的社會信仰,行為,藝術,文學傳統,歷史,價值觀及共用機構。「deaf」(聾的)一詞尤其是在 ... ... <看更多>
聽人文化與聾人文化有什麼重要的不同 在 認識聽覺障礙和聾人文化 的相關結果
聾人 ?聽障者?有什麼不同? • 早期:聾人=不會說話只會比手語. 聽障者=以口語為主. • 現在:聾人意識抬頭,擁有自我認同,都可以叫做聾人. 也有稱呼聽障者、聽損. ... <看更多>
聽人文化與聾人文化有什麼重要的不同 在 聾人文化 -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 的相關結果
文化 的產生,肇始於血統、語言和生活習慣,而以語言的影響力最為重大。不同語言產生不同風格的文化,也深深決定了此文化的內涵。聾人以手語為母語,加上聽覺障礙,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