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時代初──地方仕紳|
◆剪不剪頭髮,這是個問題
日本統治台灣五十年,這之中經歷了各種流行與政策的更迭,也因此我們用始政(1895年-1915年)同化(1915年-1937年)皇民化(1937年-1945年),簡稱為前中後三個時期,跟大家介紹日本時代的服裝穿著。
日本時代的台灣,是服飾最多元的一個時代,日本人帶來了傳統的和服,洋服也隨著西化政策與商業流通來到台灣。原本已經深耕社會的「台灣服」(清制服裝)更是不離民眾的生活,在這樣的背景下,三方的文化交融逐漸有了新的風貌。
日初期,洋風剛被吹進台灣,代表進步的西方文化,也逐漸被位於上流階層的仕紳家族們接觸到,在還沒明定「剪髮」的年代,要不要將過去習慣的辮子剪掉,便成為了他們糾結的難題。
像是豐原仕紳張麗俊,就曾經提出三點自己不想剪辮的理由:一、 剪髮必須改裝,改裝要花耗衣費頗多;二、 剪髮雖然可以有文明的外殼,但是卻很難因此學好醫學。(雖然小編不知道有什麼關聯);三、 剪髮有適合好看的,也有不適合不好看的,不好看的會被取笑。(這個好中肯啊)
當然最重要的其實是第一點,短髮總感覺要搭配洋服,然而洋服在那個年代並不便宜,因此許多人便折衷剃短了頭髮,戴上西洋的帽子趕赴流行。但在服裝上,仍然穿著他們熟悉的長袍馬褂。
◆地方仕紳穿著
[#短髮]
我們參考了張麗俊先生的一張照片,裡面他剪的是寸頭,因此我們沿用照片裡的樣貌。
[#馬褂]
「褂」是清朝延至日本時代慣穿的台灣服之一,通常被做成圓領對襟,若衣長在腰際間被稱為「短褂」,又被稱為「馬褂」。為了符合短髮,通常仕紳們搭配馬褂有經過一些改裝與剪裁,比原來的寬鬆更來的合身一點,有些模仿洋服的形制,因為既可以省下購買洋服的經費,又不至於被嘲諷為「西人首,華人足」的窘境。
[#長袍]
長袍也是清領時期台灣常穿的服裝之一,在大腿兩側開岔,圓領偏襟加上布扣固定,由於大腿兩側開岔,下方需再搭配腿褲以防走光。
[#麥桿帽]
麥桿帽在二十世紀初是中上階級的象徵,隨著日本人引進,台灣服與麥桿帽的搭配,也一時成為風潮。
除此之外,類似的草編帽也在日治時期的台灣流行(大約在1911年後的大正時期),而台灣大甲生產藺草和林投纖維做的草帽及紙編帽,1897年到1941年間就賣了六百多萬頂。
◆台灣人的面目
「用平常的衣服,現了台灣人本來的面目。」(黃旺成,1925)
隨著時代演進與洋服逐漸流行,但原來的「台灣服」(清制服裝)卻並未離開台灣人的生活,對於仕紳而言更是。一九二零年代,隨著各式文化運動崛起,台灣服逐漸變成一種台灣意識的象徵。
像是這句出自黃旺成先生日記的話,是他在看完〈台灣民報〉後,不滿日本政府打壓臺灣文化協會的行為,因此他那天便以台灣服代表自己的立場,換掉了本來慣穿的洋服。
除了黃旺成先生以外,我們熟知的林獻堂也有類似的舉動。身為台灣議會之父,他的意識覺醒的更早,一九一零年代後,雖然林獻堂也有西裝,但更常長袍馬褂出席各式社交場合,像是櫟社詩會、臺灣地方自治聯盟理事會、畫展等等,在相片中,他往往成為洋服中唯一的台灣服。
林獻堂的長袍馬褂,一方面可視為代表台灣(對日本政府爭取自決權益)的意識,另一方面是象徵對漢文化的堅持。林獻堂的臺灣服,可以說非常具有在地性與文化性的象徵特質。
所以當我們看見短髮搭配長袍馬褂的照片,不見得是攝於1910年代的始政時期,也有可能是在1920年代左右台人意識覺醒的打扮。
在那個自由有限的年代,利用服裝和溫和的行動,去表達自身的立場,是台灣人少數可以做的事,那在這個民主的時代,知識份子們擔負的責任又是什麼呢?這是我們要共同決定與面對的了。
參考資料:張麗俊先生照片、吳奇浩〈喜新戀舊:從日記材料看日治前期臺灣仕紳之服裝文化〉、吳奇浩〈洋服、和服、臺灣服──日治時期台灣多元的服裝文化〉、高春明《中國古代平民服裝》、蘇旭珺《台灣早期漢人傳統服飾》
委託繪師:南綠
臺灣早期 漢人 傳統服飾 在 台灣服飾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清領初期──士人|
◆土番社學「社師」
這裡的「士人」圖像出自〈番社采風圖──社師〉,「社師」是指雍正年間後,在各平埔族村社設立的漢文教師,負責教導平埔族兒童讀寫字、儒家經典、並接受背誦的考試。
在原圖中,幼童都穿著漢人的褲子和鞋子,表示來接受社師教育的的平埔族漢化程度是比較深的,而且受教育的兒童皆是男童,與原本為母系社會的平埔族群大不相同,這也是漢化的表現之一。
◆士人社師穿著
[#剃髮留辮]
清朝時期的留辮與剃髮程度,有時代差距與變革;清未入關前,剃髮大約接近耳朵,再留一撮辮;清朝康雍乾時期,髮際線才逐漸向前移置後腦勺左右;清朝末期才逐漸至頭頂,只剩前方剃掉。
[#長袍]
因應清朝統治,原來士人穿著的衫、襖,逐漸被袍類取代,特別像「社師」等象徵統治權力、具有政治教化意味的職位尤其明顯,而此類職位因背負政權義務,在穿著上也不會如當年台人一樣多彩艷麗。
在形制上,相較於其他勞動階級穿著短衣等方便簡單的服裝,士人則穿著長袍。長袍大腿兩側開岔,圓領偏襟加上布扣固定,由於大腿兩側開岔,下方需再搭配腿褲以防走光。
[#腿褲]
又稱「夾套褲」,並不是如想像中一般的褲子,只有褲管連結沒有檔部,專門用於防走光的配件,在中國時多為穿在女子裙內作為襯底,但傳到台灣時大多被使用於男性長袍上。
[#布鞋]
淡藍色的布製鞋子,可見穿著者並非官宦(靴),也非勞動階級(草鞋)。
◆「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改變一個人的習慣,先強迫約束、再用柔性的教育慢慢改變他的思想,這樣的觀念,放在現代的社會也不陌生。而在兩百多年前,清朝台灣也是這麼對平埔族群的,比如「漢化教育」就是這樣的存在。
讀漢人的文章書籍,不只是教導他們學會文字、書寫,更是將尊君愛國、儒學禮義,這種便於統治的思想植入腦海種,再加上「改漢姓」、「賜官爵」、「番秀才」等等的措施。
而清朝對於平埔族的儒家教育,在幾個世代後逐漸有了成效,像雍正年間的巡臺御史黃叔璥,就觀察到平埔兒童句讀明確、也能默寫經文,書寫自己姓名,和漢人兒童幾乎沒有差別,嘉慶年間之後,平埔族兒童就大多進入漢人社學就讀了,土番社學就漸趨沒落了。
漢化的統治政策,直到今日都對平埔族群造成深遠的影響,直到1980年代平埔族後裔發起復振運動,平埔族曾存在於臺灣的史實才逐漸獲得重視。
這幾年有許多平埔族的社區在推廣一些文化傳承、復興的活動,如果有機會,不妨也去走走看看,認識不同的歷史與文化吧!
委託繪師:伊藤笑
參考資料:中研院〈番社采風圖〉、高春明《中國古代平民服裝》、高本莉《台灣早期民間服飾》、王金華〈中國傳統服飾:清代服裝〉
臺灣早期 漢人 傳統服飾 在 台灣服飾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雜談-我們仍未知道那天所見的領子名稱 |
在中式服裝裡,「領子」,一直是服飾中很重要的一環。旗袍、藍衫、大祹衫,甚至是現在的一些復古風服飾,總是有各種不同的領子,那麼你知道這些領子的演變和名稱嗎?
由於台灣氣候溼熱,許多服飾保存不易,大部分台灣服飾文物的研究,大多都是清末時期開始。而像是荷西、明鄭時期,服飾紀錄多為版畫或是鄭家畫像;而清領前期圖像的部分,則多為描繪平埔族。漢人的服飾則是多在縣志紀載,因此必須與中國同年代服飾比對推測。
在查資料時,領子總是我們的關注焦點,今天就趁著這次雜談,和大家聊聊那些常見到的領子啦!
#圓領
「圓領」,是台灣清領到日本時代的服裝裡,最常見的領子之一。
圓領領口部分是呈現圓弧狀,有時會帶有緄邊裝飾(如圖一),由於只有一到兩公分高,也因此在炎熱的台灣非常普遍。
另外,「圓領」這個名稱,許多人會把它與漢服裡的「圓領」(唐稱「曲領」,明稱「盤領」或「團領」)混淆。在清朝時,由於開襟方式和後人命名方式不同,這裡的圓領,可以想像成比較低的立領,和常聽到的圓領袍的領子是不一樣的。
#立領
「立領」,是晚明後開始流行起的一種領子形式。無法得知在明鄭時期的台灣是否也流行立領,但就文物看來,台灣開始流行立領大約是在日本時代中期。
受當時的流行影響,女性服裝開始有高領子出現,起初三到四公分(如圖二),後來甚至高於臉頰。日本時代晚期,不再流行過高的領子,但喜歡在領子上以多顆扣子固定(如圖三),可以說是非常有特色呢!
#交領
交領是右衽交疊,最終而呈現的一個Y字的領口,在荷西時期的版畫、明鄭時期的畫像皆有出現過。然而在在清代之後,交領的衣服就較為少見,大多數都是出現在童子衣的「和尚衫」身上(如圖四),現今傳下來的文物也是如此。
#瓜子領
這是這次介紹的領子裡,唯一一個沒有圖片支援的領子。「夏衣之領多上圓而下尖,半露其胸,曰瓜子領,不論頸之肥瘦也。」(淡水廳志)。
這是清領前期的紀錄,官員形容民眾穿著浮誇、衣衫不整的文章。可以想像一下,瓜子領大概是有點像是V領,但是不同的是,這個V領會露出胸膛……哎呀想想就害羞啊!(>艸<)
#網友廖柏豪先生補充:
所謂「圓領」、「曲領」應領式相似,皆呈圓弧口,只是開襟方式略有不同,唐宋時期的圓領稱「曲領」、至明代會典中則稱為「盤領」或「團領」(襟部一釦盤於肩上,但在朝服配件「方心曲領」上仍有沿襲唐宋「曲領」的稱法),清代袍褂開襟雖採對襟或ㄏ型襟,但於會典中皆稱「圓領」。是故,圓領為臺灣入清改換著滿州服飾以後就存在的領式(可參考美國國會圖書館藏的〈康熙台灣輿圖〉中的人物),並非清末才有。
反倒是文中對於「曲領」的說明,應指的是漢式「交領」,明代士庶道袍、深衣皆為此式,故常見於明鄭時期。
──
我們這次的雜談就介紹到這裡啦!參考了一些書目如:傳統藝術中心的《台灣早期漢人傳統服飾》、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台灣早期民間服飾》。
另外,圖中的圖片皆來自於數位典藏中心:
https://www.mygoods.com.tw/search。
如果喜歡,不妨幫我們按個追蹤與分享,讓更多人看到喔!
#服飾 #傳統服飾 #台灣 #台灣文化 #taiwan #costume #古風 #traditional #清領時期 #日治時期
臺灣早期 漢人 傳統服飾 在 屬於台灣的傳統服飾? - 閒聊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想和大家討論一下有時候會參加活動然後和國外的朋友交流要穿傳統服飾我所知道的日本-和服,韓國-韓服,印度-紗麗,馬來西亞-馬來裝所以就會反過來想想 ... ... <看更多>
臺灣早期 漢人 傳統服飾 在 台灣服飾誌- |#清領後期 農民形象| 那些旅行家和傳教士... 的推薦與評價
參考資料:蘇旭珺《台灣早期漢人傳統服飾》、高本莉《台灣早期民間服飾》、夏門攝影企畫研究室委託繪師:吳乃慧(http://bit.ly/2ZbBEe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