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者與死者,全然無動於衷
-
#達米恩赫斯特的藝術作品 #鯊魚 #專欄
-
1992年,此時倫敦的薩奇美術館正舉辦著青年藝術家節的作品,其中所展示的一個裝置藝術,隨即引起了眾多觀眾群的哄動。
在一個玻璃櫃中,竟然有一條長4.2公尺,被切成三等份的鼬鯊,浸泡在被水稀釋的甲醛溶液裡。
這個前所未見的作品名為《生者對死者無動於衷》,是英國藝術家達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最具知名度的作品,並直面帶給觀眾「死亡」的震撼,除了令觀眾開始探討生命在生與死的主軸外,在當代藝術具有非常重大的價值。
不過,此作品日後卻取得相當兩極的評價,並引發一場長年間的巨大爭論。
至於該作品誕生的根因,則要讓我們先追溯其背景時代講起:
-
20世紀末期是諸多現代藝術崛起的年代,雖然保育觀念尚未全面盛行,但是已經出現提倡多元議題等國際時事的趨勢,此外在各項領域中的『後概念』藝術也極度發展,並影響了各國青年藝術家的發展,其中也包含了YBAs,他們是來自英國、1988年成立的視覺藝術家團體。
YBAs的成員們皆來自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與皇家藝術學院,除了赫斯特外,還包含翠西·艾敏(Tracey Emin)、安雅·加拉喬(Anya Gallaccio)、查普曼兄弟(Jake and Dinos Chapman)等人。他們所提倡的概念為「震撼戰術」,希望能藉由大膽和荒誕的畫面刺激觀眾的感官,引發的潮流也振興了在倫敦等地的當代商業畫廊,令世人開始重視這些新興的藝術家。
-
赫斯特早年有著不順遂的人生,也曾一度沉迷於毒品與酒精過,然而憑藉著對藝術的執著與見解,他後將過去的求學經驗、在太平間兼職的工作經歷、對於病理學的喜愛轉化成作品的媒介
也開始大膽使用動物、昆蟲等生物,將其屍體浸泡在甲醛溶液製作成作品。
1991年,赫斯特因認為鯊魚帶有「強大得令人生畏」的氣場,聘請了一名澳洲漁民從赫維灣捕捉一條鼬鯊,耗資約6000英鎊製作《生死》這個作品。
想當然,這種將「生命體藝術化」的表現,特別以動物的特徵訴諸令人不安的意象;除了擺脫藝術原有的形式框架,更拓寬了當代藝術原有的定義,邁向更前衛的體制突破。
評論界對《生死》思想的隱喻充滿著盛譽,也令赫斯特成就在日後奠定了基礎,更在1995年的英國當代藝術大獎榮獲了特納獎。
-
隨著赫斯特後續製作的一系列作品,包含以兩隻乳牛做成的《母子分離》一顆牛頭構成的《腓力》等,雖觀眾接受的價值觀亦比過往提升不少,然而各界的撻伐卻依然未有停止的狀況
包含部分評論家、動物權益組織、人道團隊等,也對赫斯特的作品抱持的負面評論。
反對者的主張認為:
•「赫斯特以不友善的方式『殺害稀有的鯊魚』作為藝術品,除了踐踏生物且忽視保育觀念,該作品甚至含有非常濃厚的商業操作,因此《生死》的評價實為過譽。」
更具爭議的事,隨著時間日復一日的流逝,《生死》的作品也漸漸損壞,其中甲醛的變質使鯊魚身體開始有腐爛的跡象,最終赫斯特於2006年更換一條從昆士蘭海岸附近被捕的鯊魚。
對於多次修繕與各界的議紛,赫斯特則認為鯊魚的腐爛:「是死亡與腐朽的過程。」
並進一步表示:「作為一個概念藝術家,我覺得作品仍舊是想表達出同樣的含意和價值。」
-
2004年,《生死》以1200萬美元的價格賣出,是至今當代藝術第二昂貴的成交品。
如同多數藝術家一樣,赫斯特本身就是一位具有爭議行為的人物,也曾多次抄襲而受到質疑,其龐大的影響力到至今也影響著此刻他的人生,同時也有嘗試做出其他不同調性的藝術品,如以日常素材構成的《對逃亡的後天無能》。
至於探討本有其存在價值的「生命」本身,在赫斯特透過藝術品的型式擺佈,到漸漸消逝的關鍵問題似乎也還是未解。
對於您本身的話,對於《生死》的感觸又會是如何呢?
-
#話說明天大學開學我真的好害怕未來會過度忙碌課業而人間蒸發
#每次看到喜歡的畫師因課業因素突然消失就好難過
#留言收本次參考資料和赫斯特其他的作品
同時也有4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吳興國經典復刻系列 三號作品-蛻變」介紹 訪問:林秀偉 一天早上,葛里戈從房間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怪蟲.... 身為推銷員的他,揹負全家人的生活重擔,對自身、工作與家庭感到厭倦卻永遠找不到出口。年輕人的靈魂被現實壓榨,最終自我變形,宛若高壓社畜時代每一個你我的縮影,孤獨、絕望...
「英國當代藝術」的推薦目錄:
- 關於英國當代藝術 在 Mʀ.Mᴀʀᴋᴇʀ. 麥克筆先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英國當代藝術 在 HYPEBEAS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英國當代藝術 在 AllRightsReserved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英國當代藝術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英國當代藝術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英國當代藝術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英國當代藝術 在 典藏ARTouch.com - <新聞> 英國當代藝術大獎透納獎(Turner... 的評價
- 關於英國當代藝術 在 英國藝術家赫斯特辦實驗展銷毀4千多幅NFT實體畫作成重頭戲 的評價
英國當代藝術 在 HYPEBEAS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與英國當代藝術家 Damien Hirst 聯手打造。
英國當代藝術 在 AllRightsReserved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We look through our masks at chaos and play out our fantasies for truth, having to decide which of our reality's we care to communicate.
We’re thrilled to present the first collaboration with Paul Insect , first-ever limited-edition mobile automation "MOTION ALONE", available exclusively on DDT STORE.
Enter the Draw NOW on:
DDTStore.com (Link in bio)
.
Draw Ends on:
10 May 12am EDT | 12pm HKT
.
“MOTION ALONE”
Materials: Mixed media and marble pedestal
Dimensions: H430 x W343 x D70mm
Edition of 100
Artist signed and numbered
Packaged in wooden box with certificate of authenticity
.
Enter the draw now on DDTStore.com for a chance to purchase. Successful entrants will be notified via email by 10 May with purchase details.
-----------------------------------
【Paul Insect首個限量裝置藝術—抽籤現正開放登記】
AllRightsReserved 與英國當代藝術家Paul Insect展開⾸度合作, 攜⼿發佈《MEET Paul Insect PROJECT 》by AllRightsReserved , 帶來其⾸個限量裝置藝術《MOTION ALONE》,以抽象構圖搭配上霓虹色調的 Paul Insect 代表性的拼貼圖形製成。作品現以網上抽籤*形式公開發售,附有藝術家簽名及獨立編號的認證卡,現正於DDTStore.com開放全球抽籤登記。登記開放即日起至5月10日(星期一)下午12時(香港時間),中籤者將於5月10日以電郵收到購買詳情。
*請提前通知您的發卡銀行,以確認您有足夠的信用額度以登記抽籤。
Download ARR Authentication App on App Store or Google Play Store now to verify product authenticity.
立即於App Store或Google Play商店下載ARR認證應用程式,以認證商品真偽。
#PaulInsect @ARR.AllRightsReserved @DDTStore
#MEET_Project #AllRightsReserved #DDTStore
英國當代藝術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吳興國經典復刻系列 三號作品-蛻變」介紹
訪問:林秀偉
一天早上,葛里戈從房間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怪蟲....
身為推銷員的他,揹負全家人的生活重擔,對自身、工作與家庭感到厭倦卻永遠找不到出口。年輕人的靈魂被現實壓榨,最終自我變形,宛若高壓社畜時代每一個你我的縮影,孤獨、絕望、喘不過氣。
★國寶級京劇大師吳興國經典作《蛻變》★
★改編自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捷克文學作品★
★法蘭茲‧卡夫卡 短篇小說「變形記」★
◆東方戲曲融合影像與多媒體,打造絕美舞台◆
◆表達現代人內心的疏離與寂寞、孤獨與絕望◆
◆首演獲2013年英國愛丁堡國際藝術節開幕邀演◆
◆外媒評為「吳興國創作表演的新里程碑」◆
--------
京劇大師吳興國經典作品《蛻變》
首演時獲2013年英國愛丁堡國際藝術節(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estival, EIF)邀請做為開幕節目,這是EIF自1947年開辦以來第一次邀請來自台灣的團隊與節目到該藝術節作演出,也讓「當代傳奇劇場史」無前例地的成為台灣唯一進入世界三大藝術節的表演團隊,堪稱是台灣表演藝術界的一大里程碑。
#戲曲 與 #科技 的完美結合
演出單位粉絲頁: 當代傳奇劇場 Contemporary Legend Theatre
2021當代傳奇劇場|
吳興國經典復刻-參號作品《蛻變》Metamorphosis
8/2 12:00 -8/16 12:00 臺北場早鳥購票優惠8折
點我訂購臺北場 https://reurl.cc/R07416
8/2 12:00 -8/16 12:00 高雄場早鳥購票優惠75折
點我訂購高雄場 https://reurl.cc/R07416
8/15 12:00 臺中正式啟售
手刀購票👉 https://reurl.cc/xGrG5Z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英國當代藝術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英國是攝影書的發源地,本集簡略說明攝影書的起源、轉變,同時提出兩本風格迥異的攝影書,探討創作光譜兩端的內容如何展演在書本的載體裡。
本集提出兩本作品 :
① 「Coexistence」, Stephen Gill, 2012(Nobody Books)
② 「a shimmer of possibility」, Paul Graham, 2007(MACK)
當代攝影書(Photobook)作為⼀種迴返在影像與觀看之間的物件,透過創作者主導以及編輯與視覺、設計師的協助,建⽴⼀連串轉譯至印刷油墨的視覺敘述,將內容與形式組構成⼀個完整的美學經驗,邀請觀者(讀者)在「時間、空間、身體」三者互為主體的運動中與觀念相遇,遂使攝影書與繪畫、雕塑、戲劇以及電影⼀樣成為獨⽴⾃主(autonome)的藝術創作格式;⽽此概念與源⾃1960年代的藝術家書籍(Artists’ books)的源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此系列分享主題將透過後者的系譜考究與前者參照,規劃了不同創作「類型」與「國別」代表共⼗⼆講,試圖加以釐清攝影書的實踐範疇與當代輪廓。
攝影/余志偉、鄭宇辰
剪接/鄭宇辰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影像講堂
英國當代藝術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是由英國策展人、知名影像研究學者大衛.卡帕尼(David Campany)所策劃,展覽從一張曼.雷(Man Ray)所拍攝的神祕灰塵照片出發,探索過去一世紀以來攝影與藝術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並且從人類文明發展與「小至居所、大至宇宙」的空間尺度,思考「塵」的各種隱喻,以及這些隱喻如何在攝影及視覺藝術的表現之中被探討及呈現。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展出的66組作品,以曼.雷這張神祕灰塵照片的一生(或說它的身分之謎)為主軸,廣納二十世紀前半段的航空偵測照、新聞照、明信片、前衛藝文刊物,以及二戰後至1960、70年代西方觀念藝術的影像呈現、繪畫與攝影交互辯證的作品,還有現代戰爭與災後的影像。展覽當中較為近期的作品,則多以當代藝術的觀點與創作方法,詮釋如今更為迫切的人類命題,或直指攝影行為與影像技術的重大轉變。
除了曼.雷和杜象(Marcel Duchamp)兩位藝術史上的大師外,《塵與時》展出多位攝影史上的重要人物與其代表作品,如渥克.艾凡斯(Walker Evans)於美國黑色風暴時期拍攝的中西部乾旱地景、東松照明拍攝核彈爆發後的日本景觀。愛德華.盧歇(Edward Ruscha)和約翰.迪佛拉(John Divola)則是把攝影帶入藝術行為的範疇。蘇菲.希斯黛雨貝(Sophie Ristelhueber)向「灰塵照」致敬的科威特沙漠空照圖,揭示了1990年代後戰爭影像由「現場」轉為其「後果」與「殘跡」的開端。錄像藝術家柯克.帕爾默(Kirk Palmer)與法國名導亞倫.雷奈(Alain Resnais)分別以詩意影像呈現戰後創傷絮語。展覽也不乏年輕攝影家的近期作品,如哈維爾.里巴斯(Xavier Ribas)、露易絲.奧茲(Louise Oates)探索政治經濟影響下自然與人文地景的變化,或是伊娃.史坦隆(Eva Stenram)模擬灰塵滋生過程所改造的火星地表照片,將微觀與巨觀視角交錯並置之作。
英國知名現代詩人艾略特(T.S. Eliot)在灰塵照曝光的同一年發表其著名的詩作《荒原》,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現代人的普遍心境,其中一行詩句即為展覽名稱的來源:「我要在一掬塵土裡讓你看見恐懼」(“I will show you fear in a handful of dust.”)。從拍攝的角度來看,曼.雷的照片貌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航空偵測照,最初刊登時的圖說就是「從飛機望出去的視野」,望下去是未知、遙遠,卻暴露在視線之內的一片大地。策展人卡帕尼發現了這之中的關鍵:二十世紀漸趨普及的攝影術不僅記錄,也同時預言人類文明的進步與毀滅。於是他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這張許久之前拍攝的奇怪照片,是否能憑藉它所涉及的一切複雜面向,標示著『現代』的開端?我們又是否能從灰塵的角度拼湊出一段歷史?」
攝影/余志偉
剪輯/余志偉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1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英國當代藝術 在 英國藝術家赫斯特辦實驗展銷毀4千多幅NFT實體畫作成重頭戲 的推薦與評價
英國鬼才畫家赫斯特,去(2021)年策畫一項NFT藝術實驗計畫, ... 成了整場展覽的重頭戲。57歲的赫斯特,1995年獲得 英國當代藝術 大獎特納獎, ... ... <看更多>
英國當代藝術 在 典藏ARTouch.com - <新聞> 英國當代藝術大獎透納獎(Turner... 的推薦與評價
新聞> 英國當代藝術大獎透納獎(Turner Prize)史上最年輕得主-Assemble Studio,將於7月6日至16日首度訪臺,將以基地探訪、工作坊及講座等系列活動,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