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截單 8/17 3:45PM]
喂~靚仔係咪死野呀?勿演畜牲實小辣?忍吾忍野呀?🥰🥰🥰💁🏻♀️
開訂啦開訂啦, 鍾意有口音嘅待應阿姐又或者鍾意米線嘅朋友,留言啦(例:Ax1 , Cx1)
———————————————
A)NaEEdiy待應制服Tee/圍裙+ Sandycrafts手作迷你勿演米線/炸醬/凍鏈茶少田 $300
B)NaEEdiy待應制服Tee/圍裙 $120
C)Sandycrafts手作迷你勿演米線/炸醬/凍鏈茶少田 $180
———————————————
預訂後會收到PM需入全數,不面交及順豐到付,貨期暫預一個半月,截單後計,因全人手製作會視乎落單數量再定。
P.S. 如果有興報自己diy啲米線小食飲品,可以去追蹤 SandyCrafts 專頁,會開班呀👏
#記憶嘅味道一直喺度 #NaEEdiy #娜依依 #Sandycrafts #LMM玩具部屋 娜依依 SandyCrafts
*不包括場景, 枱凳及人偶, 謝謝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工業大廈埋沒了清晨的淡雅,卻藏着了默默耕耘的人兒。 不聽早鶯嗯哼,但聞水聲淙淙,不見淨泉,只見一老三嫩,分散於雪白的場所內,用水洗擦着工具。這是一家臘腸製作工場,看上去倒不像,架生雖說不上簇新,但也沒有半點油膩污損,可見製作者的執着。驟眼看來,似乎是自家製作,窗前微胖的老人,抬頭綻露慈祥的笑臉,介...
「記憶嘅味道一直喺度」的推薦目錄:
- 關於記憶嘅味道一直喺度 在 Lmm玩具部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記憶嘅味道一直喺度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記憶嘅味道一直喺度 在 King Jer 娛樂台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記憶嘅味道一直喺度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記憶嘅味道一直喺度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記憶嘅味道一直喺度 在 【 4K 修復】Ian 陳卓賢《記憶嘅味道一直喺度》阿冰|譚仔三哥 的評價
- 關於記憶嘅味道一直喺度 在 首屆YouTube Works 香港年度廣告大賞表揚傑出創意 - 奇摩股市 的評價
- 關於記憶嘅味道一直喺度 在 譚仔三哥米線- 【記憶嘅味道一直喺度】 Ian 陳卓賢阿冰 的評價
- 關於記憶嘅味道一直喺度 在 記憶的味道的在哪裡,YOUTUBE、PINTEREST、DCARD 的評價
- 關於記憶嘅味道一直喺度 在 記憶的味道的在哪裡,YOUTUBE、PINTEREST、DCARD 的評價
- 關於記憶嘅味道一直喺度 在 記憶的味道的在哪裡,YOUTUBE、PINTEREST、DCARD 的評價
記憶嘅味道一直喺度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譚仔三哥故事系列】《食到大辣就做你女友》
有一次,我去吃譚仔三哥,吃到一半,有人拍我肩膀。
「哥仔,係咪太辣喇?你喊到成臉都係眼淚,鼻涕滴晒落湯底,好浪費啊!」三哥姐姐。
「我無事,我只係觸境傷情,係寂寞嘅眼淚,回憶嘅鼻涕。」我一把將臉上的眼淚抹走。
除了譚仔三哥大辣,只有妳才能令我流眼淚…
妳教曉我,不是每件事都能勉強的。
「如果你食到大辣,我就做你女朋友。」她。
「嗱~妳話㗎!」我。
她,曾經這樣說過。
自從那一次,我幾乎每天都去吃譚仔三哥,從十小辣、到小辣,然後挑戰中辣,每一次,我都吃得滿頭大汗,眼鏡脫下來,擦掉淚水,再繼續吃。
但!我一刻都沒有想過放棄!
「哥仔,食辣無得死頂㗎,你仲飲晒啲湯,叫杯凍飲啦~」某一次,桌上多了一包紙巾,連三哥姐姐都認得我。
「唔該。」
她應該是個喜歡吃辣的人吧?不知道她最喜歡叫什麼餸呢?
每次我走進譚仔三哥都會幻想,跟她叫一碗過橋大辣,或許是煳辣,又或許是麻辣。
「哈哈~你食豬膶,我想食多啲牛肉啊!」
我們會把過橋米線的餸分配好,我吃魚蛋,她吃墨丸,我吃牛肉,她吃雞肉。
我們還會爭吵誰吃第五隻土匪雞翼,而我每次都會讓給她。
「你係咪食辣食到傻咗,成頭大汗有乜咁好笑?」三哥姐姐。
「甜味可以中和辣味,妳唔明咁多啦。」
現在的我連中辣都覺得不辣了。
然而,就在那一天,我在三哥看到她,與另一個男生,吃著過橋米線,我還聽到,她們叫的是大辣…
她吃得滿臉通紅眼眶盈滿淚水,每吃一口米線,就喝一口凍檸茶,但她還是堅持地,小口小口吃著。
原來,她不是喜歡能吃辣的男生。
只是她喜歡的男生,剛好吃得辣。
這個故事已是十多年前,還記得有一次,我在三哥重遇她,她只叫了十小辣,她說現在不喜歡吃辣了,這十多年來,雖然三哥的味道依舊沒變,但她的口味卻變了。
最後我們交換了聯絡方式,但每次我還是自己一個人吃著米線。
「喂,你叫十小辣咋喎,喊乜嘢?」三哥姐姐。
「無事﹐我諗起往事,有啲觸境傷情啫。」我。
今日,我在譚仔三哥米線,看到這條影片,不禁大叫:「係青春啊!點解我唔係Ian啊!點解我食咁多次譚仔三哥米線,都見唔到花姐啊!」
#記憶嘅味道一直喺度 #香麻辛辣 #譚仔三哥 #米線 #認住黑色碗先係三哥
記憶嘅味道一直喺度 在 King Jer 娛樂台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陳仔X冰冰X花姐廣告爆紅!睇咗幾次都唔厭】
🥺🥺🥺呢排搞到人又喊又笑,仲有LAN線陳仔個三哥米線廣告 #你唔係未睇下化 #睇到人一殼眼淚🥲 #個部SonyEricsson電話一出場 #啲少女回憶返嚟敲門搵我呀你明唔明 #SMS嘅年代😭 #去銅鑼灣世貿同時代廣場影貼紙相嘅MK年代 #影完仲要過膠😂 #臨尾俾花姐撩中笑點 #女神壯烈犧牲色相 #召喚花粉
第一次幫襯譚仔三哥米線,應該係有次上完堂,同學拉埋成班去食,佢係咁吹奏話好好食。當時處女初嚐10小辣就上咗癮,次次都搵佢陪我食。十幾年之後,#外貌早改變處境都變 乜都唔同晒,未必次次得閒搵到佢陪,都慣咗自己一個獨食三哥唔洗人陪👭🏻但始終想同佢一齊食,畀佢睇到我已經超進化咗食到3小🌶
好似片入面咁講:「有人離開,有人留低」,未必每次搵到對方陪,不過肯定嘅係情懷未變。
三哥仲有個有獎遊戲,請大家同當初陪你食米線果位搵個藉口再聚聚。大家入去三哥個post度tag「#陪你食辣的那一位」出嚟啦!
⭐🚪三哥請食米線傳送門:https://www.facebook.com/tamsnoodle/posts/4274115925977979
(講得最有味道最有洋蔥嘅20位三哥粉會獲得$200現金券,正呀喂!)
#花姐喺邊間三哥打躉 #要去同佢扮偶遇
#Kai始Kai始有三跳 #牙陳扮中學生真係無違和
#記憶嘅味道一直喺度 #無論你去到邊度都會記得三哥米線陣味嘅
#香麻辛辣 #譚仔三哥 #米線 #認住黑色碗先係三哥
記憶嘅味道一直喺度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工業大廈埋沒了清晨的淡雅,卻藏着了默默耕耘的人兒。
不聽早鶯嗯哼,但聞水聲淙淙,不見淨泉,只見一老三嫩,分散於雪白的場所內,用水洗擦着工具。這是一家臘腸製作工場,看上去倒不像,架生雖說不上簇新,但也沒有半點油膩污損,可見製作者的執着。驟眼看來,似乎是自家製作,窗前微胖的老人,抬頭綻露慈祥的笑臉,介紹自己叫「錦叔」,是旁邊的短髮女生「阿儀」及較瘦削男生「阿文」的爸爸,至於一旁的胖男生,則是這裏的員工「阿斌」。他們幾口子經營着一家凍肉店,招牌是自家製的臘腸。她說,傳統於人的腦海內,都有個印象﹑有些記憶﹑有份懷念,沒有了會很可惜,然而,如果可惜的感覺只有一瞬間,它,就真的會慢慢消失。故此,她決意傳承,延續溫馨的滋味。
最佳的馥郁
臘腸,無疑是一種傳統。除了是食物,也是舊陣時回到家中的撲鼻香氣,不帶奢華高貴,卻屬一種親切。此刻,整個工場,就瀰漫着這一股馨香。十一月,是吃臘腸的季節,也是周氏一家人最忙的時候。臘腸嘛,畢竟是季節性的食物,天氣涼的話,日日開工,三十多度的話,數天才開一次工。做臘腸普遍是七月尾開始,到過年就收爐,收爐了,他們就賣豬肉。
「借歪、借歪。」錦叔邊高喊,邊與阿文雙手秤起一大箱豬肉,放到砧板前,隨即把豬肉逐塊執到砧板上,切成小塊備用。阿儀終於洗乾淨所有工具,滿意地步至兩個男人身旁,把切好的豬肉倒入碎肉機內,重複幾次後,阿斌就來到這邊,把一大盤碎肉拿到水喉處清洗,再交由錦叔秤味。秤味即調味,把大量豬肉倒到醬油中醃製,錦叔邊攪拌着肉碎,邊解釋他們的臘腸比坊間的偏鹹,吃起來更香口,秘技就在於用自家的醬油做臘腸,「我哋由阿爺個代就開始自己曬豉油,不過而家要喺大陸曬啦,香港邊有咁大個工場畀你曬?」語畢,他把碎肉撈起,與瘦肉混合後,於紅色大膠盆內大力攪拌。兩代人嘛,思想上始終有點差異,有時候阿儀會看不過眼,怕老爸太辛苦,故一直提出用機器取代人手,她捂着額頭道:「佢好執着,非常執着,比我更執着。」既然有科技可以幫到人,為何仍然堅持最傳統的一套呢?故此,在她大力推動之下,工場添置了不少機器。只是,有些事情還是親手製作方好,例如灌腸。
說時遲那時快,他們一行四人已經站於崗位上,用腸衣包裹着肉餡,再打針疏風。然後就是紮結,對於紮結,錦叔堅持不能有繩尾外露,這是老一輩人的執意。然而,不是所有工序都能保持如初,曬臘腸便是這樣一回事。誰都知道,臘腸生曬過比較好,但如今全都在工廠製造,根本沒法子曬,只能用烘焙方法,用風機吹乾。烘過後即完成,成品要回味七天方能賣。阿儀不是不理解老爸的想法,她自己也喜歡炭火焙,但法例不容許,不變也不行,她嘆口氣:「除非你令嗰樣嘢消失,咁佢就可以喺歷史中永恆不變。」永恆不變的,從來只有變幻。
時針依舊轉動着,提醒時刻都在更新。中午十二時許,工場已經完成了當天的使命。做好清潔工作後,錦叔跟阿儀就回到店鋪工作。這是阿儀恆常的生活,對錦叔而言卻不然。以往,做臘腸這一個行業十分興盛,有十來二十檔,那年代很多人排隊買臘腸,比現在旺多了。他由早上六時起床,工作至晚上十二時方下班。說起來,錦叔做臘腸已經五十五年,六十年代,剛來香港沒機會讀書,惟有跟隨大哥做臘腸,一做就是十年。後來,他決定自立門戶,立名號為「恆安」,賣豬肉及臘味,一直鑽研改良臘腸的味道,結果,另一個十年又過去。做得好端端的,名堂開始響之時,政府突然說要拆工場,當時要另覓工場太難,於是他只好一味賣豬肉。停止生產臘腸的期間,他一直都感到技癢,又偷偷地研究。至二零零三年,有位食家朋友說服他重出江湖,見心癮到了,自己也捨不得這一行,「研究咗臘腸味道咁多年,希望自己再親手做,我真係鍾情於臘腸,係真㗎。」把心一橫,將小店改名為「家香」,捲起衣袖再做臘腸。
聽到店名,阿儀立即豎起耳朵,彷彿急着告訴大家,名字由她而來。她的記憶中,家裏每一頓飯,幾乎都有臘腸作菜,她形容:「好難有一種食物,只要煮一煲飯,放上飯面,打開飯煲,已經有一種香味,令你返到屋企有一種幸福嘅感覺。」少女時期,身在英國讀書,每次回港,她硬要帶着一大袋臘腸離開。對臘腸有親切感的最大原因,當然是吃久了有感情,自小吃臘腸到大,她最喜歡一味獨門住家菜——臘腸蒸雞蛋。剛好是午飯時間,她埋首於廚房做着與爸爸的午膳,「呢道菜我由細食到大,我成日介紹畀啲客聽,真係唔係好多人識得咁煮,但其實又簡單又好送飯。」她先將臘腸切粒,加入攪拌好的雞蛋及水,放入爐內蒸熟就可以。對她而言,即使是簡單的煮一煲飯,放兩孖臘腸,就很有回香港的感覺,猶如回家吃飯,一解鄉愁。炊煙輕輕晃於招牌前,這是家的香味,所以她將小店命名為「家香」。
最好的教誨
錦叔率先放下碗筷,捧着肚子走到店後方,拿出兩大束臘腸步出店外,勾掛於右方的網架上。這是剛好回味七天的臘腸,此時吃就最美味,要慢慢吃的話,最好不要超過三至四個月。一位大嬸來到店前,躊躇了一會兒。錦叔見狀,就上前解疑。他執起一條臘腸,教說挑選時最主要按它一下,如果新鮮製造的比較軟腍,帶乾身一點,表面不會過於油膩,肥肉要雪白,瘦肉夠大粒的話,臘腸會肥身一點,「我哋行內人叫四堆,三堆瘦一堆肥,咁就最靚啦。」大嬸準備掏錢之際,一名少女連跑帶跳地走來,悄悄話兩句,就把大嬸拉走了。錦叔無奈地苦笑,他知道時代變了,老一輩喜歡吃臘腸,年輕一代卻不太喜歡,也不得不接受。反倒女兒十分積極樂觀,洗完碗的阿儀步出店外,拿起一包凍肉,謂:「我哋要考慮年輕人點樣先會食臘腸,可以做啲乜呢?」於是,她想到了將食法簡單化,並加入年輕人喜歡的元素,就如她手上一包臘腸冬菇豬肉釀雞翼,不止這款,還有黑松露臘腸等古靈精怪的味道。質素能保持的話,錦叔也相當願意接受新嘗試,銷量倒是其次,重點是令更多人憶起傳統的味道之餘,又將其推廣予新一代,好讓這種傳統的味道能傳承下去,阿儀正正與老爸理念一致。
畢業後,她回到香港打過幾份工,五年前,還是決定回到小店幫忙。某程度上是一個共識,發現爸爸老了,她希望傳承父親的熱忱及心血,畢竟,沒有了這種味道,還是十分可惜。這不是一個輕鬆的決定,很多東西都需要搬﹑需要抬,骯髒兼辛苦。打從回到店子工作,身邊朋友最常聽到的,就是她又去看脊醫了,「但我唔驚,我喺街市長大,同我爸爸賣豬肉,所以真係冇所謂。」然而,這一行還是面臨式微,老一輩已經老了,他們認識的老行家都不幹了,年輕一輩沒人入行,原因很簡單,大陸賣的臘腸三十至四十多元有一斤,香港做的臘腸,成本都不止了,競爭大得多。雖然賺不了錢之餘,又換來周身骨痛,但錦叔始終是開心的,他嘛,興趣多於賺錢。
比其他行家幸運的是,有下一代的延續:「個女唔幫手嘅話,我都七十歲啦,梗係要退休。」他其實也計劃了做完今年就退休,交棒給女兒。令他如此放心,因為女兒曾經跟他講過,所有事情都可以變,世界都一直在變,但工作的態度不能變,如果工作態度變了,所有事情都會變歪,所以她製作的食物一定能入口才賣。他也教導女兒不要執着,人上有人,一定有人比你厲害,盡力就好,做這一行,就要敬這一行。二人似乎心領神會,合拍地一同轉身步進店內工作去。
身教,已經是最好的教誨﹑最美的傳承。
採訪:黃寶琳
攝影:胡浩賢、謝本華
家香食品
地址:元朗福德街46B地下
電話:2479 4777
營業時間:9am-7pm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記憶嘅味道一直喺度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炎天暑月,天水圍宛如一座密樓圍城,滴風不漏。
高樓下,一路之隔,有一處奇怪空曠地。內有一家小醬油廠,和一排排深啡色的瓦缸。
醬油廠和瓦缸是一個中年男人的命根。
男人叫黃國輝,九龍醬園第三代掌舵人。他一生,與醬油有糾纏不清的關係。
曾經忽視到珍而重之。
今天,他每年的生日願望,是長命百歲。人健在,醬園才可繼續在空地上,親吻陽光。
九龍醬園,100年老字號,但無論工廠招牌,產品招紙,甚至黃國輝的卡片上,都很少出現九龍醬園一名。有的,只是美珍這兩個大字。當中原來有轉折。1917年,黃和甫(黃國輝的爺爺)和幾個鄉親合作,創立「美珍醬油菓子廠」,生產豉油、醬料、涼果、酸果等,主要賣埠歐洲。生意一直不俗,直至1941年,香港淪陷,因正值日本攻打美國,見「美珍」招牌有個美字,頓生憤懣,切斷外銷之路。當時已傳到第二代黃洪(即黃國輝的爸爸),將美珍改名,其時醬園設於九龍城,遂信手拈來「九龍」一名,專注內銷,獲不少街坊食客賞識,亂世現生機。戰後,他們決定保留九龍醬園字號,服務香港,美珍繼續主攻外銷市場,花開兩朵。「所以九龍醬園,其實即是美珍。」
五十年代是豉油盛世。「我聽阿爸講,香港嗰時有五大家頭,華珍、宜珍、冠珍、美珍、品珍,我們排第四,嗰陣好巴閉,做豉油真係有出頭天。」當時香港經濟起飛,九龍醬園出口內銷生意兩得意。那時坐巴士不過一毛幾角,他們卻能靠賣豉油,年賺過百萬。全盛時期,西環、中環、銅鑼灣、天后和筲箕灣皆有分店。九龍醬園,於醬油界是無人不曉的巨人。
奈何到八十年代,地價急升,需要大片土地的豉油業大受打擊,又因粗製、廉價豉油氾濫,令珍字輩老派豉油廠一顆一顆墮落,有的移民,有的轉行,有的不再生曬豉油,輝煌日子成絕唱。美珍醬園,也要從九龍城搬到元朗屏山,部分廠房被迫北移至大陸,門市只餘嘉咸街一家,他們更獨靠美珍的外銷生意,補貼九龍醬園的本地生產。黃國輝說笑道:「如果當時無賣塊地畀政府,留到依家,可能好似人哋賣豉油賣到起咗XX花園。」八十年代是豉油業最艱難的時間,偏偏黃國輝卻在這時接手祖業。
人在異地 方知誰最珍貴
天天吃着豉油,小伙子不會細味其中,到失去時,才發覺有些東西留在心中。黃國輝18歲到加拿大留學,大學讀農務系,習慣當地生活,惟獨吃不慣西餐,轉吃中餐,卻又覺得不對勁。初時以為水土不服,後來才知是豉油「出事」:「我食靚豉油長大,以前唔覺亦唔識珍惜,身在福中不知福。」有次,爸爸到加拿大探他,帶來一樽自家出品,他吃後,雙眼發光,是從前吃慣純正的味道,是自己深處味覺的記憶。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祖業。
1981年,29歲的黃國輝,決定回流香港,試過出外找工作,「漁農署、ICAC都請我,係幾巴閉。」但還是心繫家業,最終被父親說服,加入醬油廠。黃家三兄弟中,只有他肯承繼。「始終要有人做。阿哥喺加拿大當會計師,細佬啱啱結婚有家室,我最吊兒郎當,所以阿爸氹我入局,哈哈。」開初他抱着一試無妨的心,但一栽進去,才發現有他珍視的價值。
黃國輝在外地十年,浸過鹹水,知道天空很闊。但自從踏進廠房,他才驚覺原來一家小小的醬油廠,一樣是個大千世界。祖傳家業,秘釀一支豉油,材料、時間、工夫全部都很重要,絕不能急功近利。
製豉油,先要將黃豆烚熟。再將麵粉與黃豆拌勻,給菌營養,讓它通氣。接着是上糟,將黃豆放進攝氏40至42度的房間內,發酵一星期。然後於缸內,淘入攝氏18度的鹽水,在陽光下生曬,平均曬期100日。
「陽光可分解黃豆內的胺基酸,是最天然最乾淨的方法。」九龍醬園的豉油之所以好味,全因其堅持生曬,跟外頭用機器弄乾,風味是兩碼子的事。陽光好,黃豆的胺基酸分解得快一點,豉油會呈黑漆,味道濃郁,豆味猶存,色香味俱全。但若陰天下雨,黃豆未能及時分解胺基酸,色澤未夠,味道稀淡,惟有多熬一會,延長收成期。一切就是這樣要望天打卦,導致不能大量生產。
擇善固執 帶來意外收穫
九龍醬園現時共賣五種豉油,不少都走高質路線,專攻食家市場。經天然生曬的,主要分為「頭抽」及「二過」兩種釀製方式。最招牌的是「頭抽」,用燉雞打個比喻,一隻雞燉一鍋湯,頭啖湯永遠是最濃縮,自然鮮味十足,稱作「頭抽」,加水煮下一鍋的,必然會變淡,那稱作「二過」。其「金牌生抽皇」及「金牌抽油皇」均是頭抽,放瓦缸100日,味香濃,豉味足,賣百多元一瓶,依然有價有市。次一點是天頂、原生抽、甜豉油等,是抽走頭抽後,再加鹽水曬100日而成,正是二過,各賣七十餘元,味道次一等,但依然甚具風味。
他們的豉油與別不同,還因其古董瓦缸,白天吸收,晚上懂透氣呼吸,令豉油味道更鮮活,是石缸無法比擬的味道。可惜瓦缸屬古董,買少見少,加上佔地甚廣,不合成本效益,所以不少醬園,寧用化學方法取替,摒棄傳統。「瓦缸釀製,好多時會帶來一些意外收穫。」黃國輝順勢一指瓦缸邊緣,看到一些鹽的結晶,他說,那是盆鹽。
原來用瓦缸生曬黃豆時,水分蒸發,結成鹽霜,證明鹽度飽和。他隨即用鏟子,從盆中刮出棕啡色的結晶,再放到鋼造網子上,用錘子逐塊敲打。這就是盆鹽,味道帶豆香,鹹而鮮活,用來煮湯,往往令味道更添層次。但盆鹽難求,不常有,所以較少公開售賣,只在食家熟客之間流傳。黃國輝續道,有時夠產量也會賣,但要一百元一小瓶,屬寶中之寶。
即使能製作出高質產品,但豉油生意,在香港,還是不易為。九龍醬園內銷本地,只佔公司的10%,黃國輝需要靠外地訂單,才可找到生存空間。「我們現時最大出口國是荷蘭,荷蘭一個省的訂單,都大過香港啦。貨櫃小的20呎,大的40呎,一落地就收錢。」他們把豉油、醬料、酸果等,用美珍名義,出口到外國,有華人的地方,有中菜的地方,就有他們蹤影。反觀香港市場呢?實在細小,「邊度有得賺呀?計時間、心機、人工,最多打個和。」但黃國輝卻甚聰明,知道香港食家多,懂得欣賞高質豉油,專攻優質市場。論質素,美珍出口到外國的,根本沒法比,就算是AA級,也不過從石缸中榨取。「外國人唔識分,睇價錢做人。係香港食家食客先食得咁招積。」黃國輝從來沒想過放棄香港市場,他只想在狹窄的路上,找出生機。
是故九龍醬園也兼賣不少偏門的失傳食品,如夏天時令的仁稔。「以前錦繡花園附近滿山都係,後生仔未必知係乜!」現時在香港難找,他們惟有從國內特地找回來,每年只有五六月當造,較罕有。將它用豉油與糖醃製,製成小吃,酸酸甜甜,清爽盎然,是悶熱夏天的最佳涼伴。「齋做豉油,齋做香港,真係無得賺,惟有兼做其他,咁先有利可圖。」
不離不棄 路上注滿記憶
黃家大部分人,已經移民加拿大落地生根。惟獨他和父親,這些年為醬油廠鎮守香港。「我唔鍾意嗰邊嘅生活,嘢食唔得,我條根喺香港,始終唔想離開。」他寧願辛苦點,做太空人兩邊走,也從未想過離開。爸爸幾年前過身,工作到九十歲,每個星期落廠一次。黃國輝迄今也六十有七:「我沒冀望下一代接手,反是希望自己健康,做多30年。」他的子女都身在加拿大,暫未有人想回來幫手。兜兜轉轉,就只剩下他,孤身走我路。
黃國輝如老爸一樣,天天回廠,一個人,偶而會想起從前的日子。那是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只是當時不知道;他拖着爸爸的手回廠上班,「以前未有屯門公路,行青山公路入廠,好遠,路邊都是牛,好似去旅行咁開心。」言教不及身教,老爸日復日的工作,竟影響了身邊的年輕人。黃國輝應承過爸爸,一日人在,一日都有九龍醬園。
「我好記得,爸爸好勤力,總係做嘢到深夜。有一次,晚上離開工廠,街冇晒街燈,阿爸開車摸黑搵路,搵咗足足一個鐘,佢一直搵光嘅地方。」當年摸黑找路的畫面,就這樣烙在心中,當身在一片漆黑中,他仍相信會有路,和有光。
九龍醬園
地址:中環嘉咸街9號
營業時間:8am-6pm(星期日休息)
電話:2544 3697
撰文:莫小巧
攝影:謝致中
========================================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即like《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即刻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
http://goo.gl/KwjNOE (@eat_travel_weekly)
記憶嘅味道一直喺度 在 首屆YouTube Works 香港年度廣告大賞表揚傑出創意 - 奇摩股市 的推薦與評價
《記憶嘅味道一直喺度》是一套催淚的微電影,將譚仔三哥標誌性的味道與人生的重要時刻連結起來。由本地人氣YouTube 創作者阿冰與本地男子組合MIRROR ... ... <看更多>
記憶嘅味道一直喺度 在 譚仔三哥米線- 【記憶嘅味道一直喺度】 Ian 陳卓賢阿冰 的推薦與評價
【記憶嘅味道一直喺度】 Ian 陳卓賢阿冰- PingpingNg 有人離開,有人留低,但有一種味道永遠都唔會變。 仲記唔記得讀書時同初戀食米線嘅日子, ... ... <看更多>
記憶嘅味道一直喺度 在 【 4K 修復】Ian 陳卓賢《記憶嘅味道一直喺度》阿冰|譚仔三哥 的推薦與評價
香港最強人氣天團,應配最好畫質!此片經長時間多重修復製作,以原檔上傳,盡量保留最佳質素,如喜歡此片請CLSS 【 Comment、Like、Share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