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流失、建設不足 台灣競爭力絆腳石
聯合報 林建山/環球經濟社社長(台北市) #經濟
二○一六年IMD世界競爭力排名,台灣從第十一名掉到第十四名,與過去曾高踞第六名的輝煌,已不可同日而語。
國家經濟績效表現下滑最厲害,關鍵指標的「國內經濟」、「國際投資」、「物價」排名都嚴重後退,尤其國內經濟指標直墜廿一名,降至第卅名,從一軍掉成二、三軍。
除GDP成長率迭降外,國家社會的經濟韌性與多元性呈現遞退脆弱化現象,更是最須正視課題。國發會對此歸因分析是「經濟體質與結構亟待改善」,認為祇要依循總統所謂「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就可解決,其實是很有可疑的。
因為,無論是五大創新產業、創新轉型基金、國家級投資貿易公司、投資促進小組等策略性機制的推動與促進,都不可能三、五年內達陣作用,何況這些三年之艾事項,豈可能即時救燃眉困境呢?
IMD世界競爭力年報也顯露,目前台灣經濟的兩座大山:一是勞動市場保護主義,一是基礎建設滯後不足。
勞動市場的僵滯困頓,主要來自高度「自我保護主義」的剛性勞動法制,破壞勞動市場機制,限縮了人才供需之自由彈性,致使產業企業大量外移,就業機會為之閉鎖,市場薪資失去可以向上調適空間,致專業技能以上人才大量流失,經濟信心當然頹退難以振作。
基礎建設的滯後與不足,尤是造成台灣經濟前景「高度不安定性與不確定性」之癌。水電能源之「不可能之可能」及懸疑的預期,對投資營運安定性與前瞻性的破壞力最為深重。其次是知識經濟智慧化發展的硬軟體基礎建設之「量的不足」及「質的系統化範疇經濟性不足」,也是一大障礙。
至於基礎建設的滯後與不足,也有五個關鍵,影響至深:
一、國家產業政策囿於工廠經濟的保守思維,容納不下知識社會服務業主體經濟時代的自由開放競爭思維;二、投融資的財務支援體系,規則固陋保守,不能參與國際競爭;三、國家人力資本仍限定在「本鄉本土」層次,既弄不出自用人才,也吸引不來外力高材;四、國家級商務法制使系統化營運、價值網化營運、智慧化營運(IOT or IOE)及虛擬經濟營運,所涉及的組織架構法人格化、國際化企業購併自由度、事業團塊經營之策略結盟機制、終端市場營運作業規範化、服務人才之彈性調度等,幾乎所有經濟創新都變成不可能;五、政黨輪政「體制不連續」問題,對國家競爭力的傷害,最根本也最大。
這種種不可能與不可行的癌症腫瘤糾結,當然益發造成台灣未來的大不可能。
課金國家排名 在 葉丙成 Benso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大電機在QS世界排名今年又進步了,進入全球前20名。雖說排名也只是個參考,不過至少今年在跟高中生和父母談的時候,可以讓他們知道念台大電機、台大的理工科系,絕對是比去香港念理工更好的選擇。希望今年不需要再花三個小時說服學生跟家長了。
最近看到媒體訪問學生去香港念書的好處,一面倒都是講國際化。一個學校、科系的好壞,包含許多面相。課程的好壞、同儕間的砥礪等等。大學有機會讓學生國際化當然很好,但那不該是大學教育的惟一面相。另外在台大,現在學生出國交換一年、一學期的比比皆是,國際觀也是很有機會建立的。
我跟香港的教授聊過,在香港因為沒有科技產業的關係,所以念理工是學生的下選,是當地學生最低的志願。在台灣的頂尖科系念理工是跟台灣最優秀的一群學生砥礪四年,這個是在香港得不到的。固然香港的獎學金可以吸收到一些台灣、大陸的優秀學生,但人數很有限。一個系頂多也才幾個學生。
高額獎學金固然誘人,不過仔細想想,若真的這麼好、有很多好學生的話,為什麼學校還要砸大錢隔海搶人?
優秀同儕砥礪四年 vs. 獎學金、國際化,那個對學生的成長比較重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