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歷屆影后一次看完!
#超用心的影片
#發現自己還好多電影沒看過啊啊啊啊
#1988年後的女主角作品就都沒錯過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xZvrOjI2eI&t=522s
.
1927/28 《7th Heaven 第七天堂》、《Street Angel 馬路天使》、《Sunrise 日出》Janet Gaynor
#第一屆不是單片入選而是看整體成績耶
.
1928/29《Cocquette 弄情女子》Mary Pickford
1929/30 《The Divorcee 》Norma Shearer
1930/31《Min and Bill 》Marie Dressler
1931/32《The Sin of Madelon Claudet 戰地晴天》Helen Hayes
1932/33《Morning Glory》Katharine Hepburn (#奧斯卡史上獲獎最多的女演員第一次獲獎原來在這一年啊)
.
1934《It Happened one Night 一夜風流》Claudette Colbert
1935《Dangerous 女人女人》Bette Davis
.
1936《The Great Ziegfeld 歌舞大王齊格飛》Luise Rainer
1937《The Good Earth 大地》Luise Rainer
Luise Rainer連續兩屆獲獎,她在《大地》飾演一位中國婦人,讀到一篇關於《大地》的文章:「據說當時賽珍珠(作者)本人要求用華人演員來演片中的主要角色,但是當時米高梅重臣桑堡Irving Thalberg認為,當時的美國人還不習慣看華人演員做主角的電影。雖然當時有一個華人女星Anna May Wong還蠻紅的,本來可以飾演阿蘭的,但當時美國電影圈有個法典Hays Code,就是不同種族的人不能演夫妻,因此她不可能演Paul Muni的妻子,所以片中的華人主角,最終都由西洋人主演。(米高梅後來要Anna May Wong演荷花的角色,但她不答應。她說全片都由洋人演,我是唯一的華人血統,卻讓我演片中最不討好的反派。)」。
文章連結:http://www.ritagiang.com/article.php?id=458
.
1938《Jezebel 紅衫淚痕》Bette Davis
1939《Gone with the Wind 亂世佳人》Vivien Leigh
1940《Kitty Foyle 女人萬歲》Ginger Rogers
1941《Suspicion 深閨疑雲》Joan Fontaine
希區考克導演唯一一部拿下奧斯卡女主角的作品。Joan Fontaine 和她的姊姊 Olivia de Havilland 都拿過奧斯卡影后,只是姐妹倆感情不和,常會相互競爭。
.
1942《Mrs.Miniver 忠勇之家》Greer Garson
1943《The Song of Bernadette 聖女之歌》Jennifer Jones
1944《Gaslight 煤氣燈下》Ingrid Bergman
1945《Mildred Pierce 慾海情魔》Joan Crawford
1946《To Each of His Own 風流種子》Olivia de Havilland
.
1947《The Father’s Daughter 農家女》Loretta Young
1948《Johnny Belinda 心聲淚痕》Jane Wyman
1949《The Heiress 千金小姐/女繼承人》Olivia de Havilland
1950《Born Yesterday 絳帳海堂春》Judy Holliday
1951《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慾望街車》Vivien Leigh
.
1952《Come Back, Little Sheba 蘭閨春怨》Shirley Booth
1953《Roman Holiday 羅馬假期》Audrey Hepburn (#美到不行)
1954《The Country Girl 鄉下姑娘》Grace Kelly
1955《The Rose Tattoo 玫瑰夢》Anna Magnani
1956《Anastasia 真假公主》Ingrid Bergman
.
1957《The Three Faces of Eve 三面夏娃》Joanne Woodward
1958《I want to Live 我要活下去》Susan Hayward
1959《Room at the Top 金屋淚》Simone Signoret
1960《Butterfield 8 青樓豔妓》Elizabeth Taylor
1961《Two Women 烽火母女淚》Sophia Loren (#奧斯卡史上第一個以外語片拿下影后殊榮的女星)
.
1962《The Miracle Worker 海倫凱勒》Anne Bancroft
Anne Bancroft就是《畢業生》裡的羅賓森太太,她在片中色誘剛出社會的小鮮肉達斯汀霍夫曼,事實上,Anne Bancroft和達斯汀霍夫曼的年紀才差6歲。另外,如果各位有看過經典漫畫《千面女郎》,就會對《海倫凱勒》這個作品非常熟悉,因為漫畫中的兩位女主角都有演出這個故事。
.
1963《Hud 原野鐵漢》Patricia Neal
1964《Mary Poppins 歡樂滿人間》Julie Andrews
1965《Darling 親愛的》Julie Christie
1966《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 靈慾春宵》Elizabeth Taylor
.
1967《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 誰來晚餐》Katharine Hepburn
1968《The Lion in Winter 冬之師》Katharine Hepburn
1968《Funny Girl 妙女郎》Barbra Streisand
從1933年第一次獲得奧斯卡女主角榮耀,隔了30幾年後,Katharine Hepburn才終於以《誰來晚餐》再次拿到奧斯卡女主角獎,而且隔年又以《冬之獅》再次獲獎。不過,1968年首度出現雙影后,除了 Katharine Hepburn 外,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也以《妙女郎》並列影后。
.
1969《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 春風不化雨》Maggie Smith
1970《Women in Love 戀愛中的女人》Glenda Jackson
1971《Klute 柳巷芳草》Jane Fonda
1972《Cabaret 酒店》Liza Minnelli
1973《A Touch of Class 金屋夢痕》Glenda Jackson
.
1974《Alic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 再見愛麗絲》Ellen Burstyn
1975《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飛越杜鵑窩》Louise Fletcher
1976《Network 螢光幕後》Faye Dunaway
1977《Annie Hall 安妮霍爾》Diane Keaton
1978《Coming Home 歸返家園》Jane Fonda
.
1979《Norma Rae 諾瑪蕾》Sally Field
1980《Coal Miner’s Daughter 礦工的女兒》Sissy Spacek
1981《On Golden Pond 金池塘》Katharine Hepburn (#第四座影后紀錄至今無人能敵)
.
1982《Sophie’s Choice 蘇菲亞的選擇》Meryl Streep
1983《Terms of Enearment 親密關係》Shirley Maclaine
1984《Places in the Heart 心田深處》Sally Field
1985《The Trip to Bountiful 豐富之旅/邦蒂富爾之行》Geraldine Page
1986《Children of a Lesser God 悲憐上帝的女兒》Marlee Matlin
1987《Moonstruck 發暈》Cher
.
1988《The Accused 控訴》Jodie Foster
1989《Driving Miss Daisy 溫馨接送情》Jessica Tandy
1990《Misery 戰慄遊戲》Kathy Bates
1991《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沈默的羔羊》Jodie Foster
.
1992《Howards End 此情可問天》Emma Thompson
1993《The Piano 鋼琴師和她的情人》Holly Hunter
1994《Blue Sky 藍天》Jessica Lange
1995《Dead Man Walking 越過死亡線》Susan Sarandon
1996《Fargo 冰血暴》Frances Mcdormand
.
1997《As Good as it Gets 愛在心裡口難開》Helen Hunt
1998《Shakespeare in Love 莎翁情史》Gwyneth Paltrow
1999《Boys Don't Cry 男孩別哭》Hilary Swank
2000《Erin Brockovich 永不妥協》Julia Roberts
2001《Monster's Ball 擁抱豔陽天》Halle Berry
.
2002《The Hours 時時刻刻》Nicole Kidman
2003《Monster 女魔頭》Charlize Theron
2004《Million Dollar Baby 登峰造極》Hilary Swank
2005《Walk the Line 為你鍾情》Reese Witherspoon
2006《The Queen 黛妃與女皇》Helen Mirren
.
2007《La Vie En Rose 玫瑰人生》Marion Cotillard (#當年看到她拿獎超感動的)
2008《The Reader 為愛朗讀》Kate Winslet
2009《The Blind Side 攻其不備》Sandra Bullock
2010《Black Swan 黑天鵝》Natalie Portman
2011《The Iron Lady 鐵娘子》Meryl Streep
.
2012《Silver Linings Playbook 派特的幸福劇本》Jennifer Lawrence
2013《Blue Jasmine 藍色茉莉》Cate Blanchett
2014《Still Alice 我想念我自己》Julianne Moore
2015《Room 不存在的房間》Brie Larson
2016《La La Land 樂來越愛你》Emma Stone
.
2017《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意外》Frances Mcdormand
2018《The Favourite 真寵》Olivia Colman
2019《Judy 茱蒂》Renee Zellweger
這次人生我做主漫畫 在 魔法少女喵喵巧 \030/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社群行銷經營真是很麻煩啊。
以下是個人研究碎念,建議 #看照按讚 就好不用讀內文了XD
前陣子連TWITTER也加入限時動態,真令人嚇一跳,不過我還是沒有使用,因為我推特純粹是FOLLOW情報&搭訕王子少女們用XD,因此並沒有使用TWITTER的原界面來看文章,而使用一個叫做TWEEDECK的程式,有用過的就知道那個東西裝下去後……你覺得自己會消失在情報海…啊啊…舒服ヾ(⌒(ノ*•ω•*)ノ
最近測試了瘋狂改版的FB一些新的發文界面,以及跟IG的連動狀況,發現跨平台多帳號整合管理目前還是有難度,不知道未來會不會改善。
FB分成個人帳號與粉絲專頁兩種界面,IG目前只有一種界面(切換成商業帳號也只是帳號性質而已)但是可以管理多帳號。目前我IG也是偷看同好&情報&個人外出發貼圖用,所以部份文章會連動FB我自己個人帳號同步發文,但是就沒辦法同步發文跨到FB專頁這邊,一次只能選擇你要同步FB個人帳號或是FB專頁帳號,然後要切換要進行一串設定步驟很麻煩;FB這邊不管是個人還是專頁帳號都同步不了到IG上,雖然專頁帳號有個選項可以勾選,但我怎樣都打不開說未連結??真是煩死了。
以往平台推出的時候都很喜歡做跨平台連動發文的功能,後來都陸續拿掉,感覺上是確保自己平台的優越/獨特性,因為如果同步發文的話,使用者不用一定要使用你的服務就可以看到他所追蹤的對象在其他平台發的文,因此不利於自己平台的使用者成長。只是這樣變成使用者很麻煩了,不是要很勤勉的一文多平台一起發,就是開始定居在某個平台,畢竟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進步的平台也是如此會被淘汰掉。
一般使用者選擇一兩種平台使用就差不多了,不同平台也有其不同特性,像我「個人使用」就有分生活日常動漫畫興趣在噗浪、轉貼文都在FB個人帳號(比較少自己獨立發文)、COSPLAY就專心丟FB專頁這邊然後再轉到個人帳號——大概確立了這種模式;但如果是「宣傳使用」的話,那真的會增加管理難度。
一來是不同平台的客群屬性,就要準備不同的圖文內容去對應,例如IG以圖為主,那麼就要在圖上搭配你要宣傳的字效果比較好,或是文青質感的照片,較能吸引該平台的使用者;FB的話圖大夠明顯,或是梗圖www 甚至多圖時可應用FB的圖片拼圖來創造視覺效果,字多字少都很好。如果是靠這吃飯的話是真的需要花時間做這樣的工作,但如果只是興趣而已的話……我就覺得麻煩死了…一邊糾結要不要試試看然後一邊放置XD 不過最後想想我糾結這些也沒有,追蹤者自會找到出路XDDDD(例如隱藏/消音)
最後結論就是……我還是會以FB專頁做主要的個人公開活動(同人活動還是COS分享等等),對於我個人生活部份有興趣的話,請自行找我FB/IG或是噗浪個人帳號,研究一下內容再看要不要追了XD 然後網站空間也租了,要勤勉一點整理一些FB這種碎念文過去,也歡迎大家沒事可以逛我的網站ヾ(⌒(ノ*•ω•*)ノ (好想重開N百年前流行的踩HIT賀圖活動喔...)
網站:https://qchocolate.info/
PLURK:https://www.plurk.com/qchocolate
IG:https://www.instagram.com/qchocolatetw/
偶像大師閃耀色彩 アイドルマスター シャイニーカラーズ
田中摩美美 田中摩美々
Photo by Greantea
※捏造私服
#コスプレ #シャニマス #シャニマスコスプレ #cosplay #halloween #halloweencosplay
這次人生我做主漫畫 在 老爹談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一杯咖啡診療日誌2_動漫與大眾的距離】
還記得小時候看所謂的動畫,是一種全民運動,無論是【七龍珠】、【絕對無敵雷神王】、【神劍闖江湖】、【閃電霹靂車】等作品,我們都是氣喘吁吁的從校門口一路奔回到家門口,書包甩了就直接拿起遙控起轉開電視,全神貫注的安靜了半個小時。但曾幾何時,現在收看日本動畫的族群,被貼上特殊的標籤,看日本動畫變成特殊族群的嗜好。
這次會談的對象,是某一間知名日本動畫代理公司的行銷,她面對的困擾是是如果要單獨行銷一部日本有名的劇場版電影,或許可以在這部電影既有的粉絲群獲得熱烈的迴響,但是如果要行銷到這個族群之外的客群就有些困難。換句話說,日本ACG迷跟一般客群真的是壁壘分明。
若仔細觀察,也可以察覺那些會看皮克斯動畫的人,其實很多人不會認為自己和愛看日本動漫的是同一族群。或許會看【夏日大作戰】或宮崎駿作品的人,也不會認為自己和愛看KERORO軍曹是同一群的。
一般來說,日本的許多電視動畫系列如果熱門到一種知名度,就會出一部劇場版(也就是電影版規格)作品,通常這劇場版也是相當粉絲導向,是從原來既有的電視動畫延伸出來的劇情,也就是說若非原本的電視系列的粉絲,很難再拓展出新的客群,因為動畫電影已經存在既定的門檻。劇場版的【名偵探柯南】之所以能普及化,原因在於每一部作品的片頭都會扼要的介紹世界觀,除了少數幾部有跟電視劇情有關聯外,每一部電影幾乎都是完整獨立的案件,一般觀眾也不用去了解電視動畫的劇情才能看的懂電影。
台灣目前代理的日本動漫作品,如果要做到普遍大眾都能接受的,大部分都有一個親子能一起參與同樂的周邊,例如【精靈寶可夢】的卡牌遊戲或電玩,【戰鬥陀螺】的競技玩具,【機動戰士鋼彈】也是藉由模型達到跨世代跟族群的行銷,甚至更早期的【彈珠超人】以及【四驅車】都辦過官方的比賽,讓親子可以擁有共樂的空間。若是一般的少年漫畫,當這些作品缺少了讓家長主動接近的動機,他們自然無法理解這些作品的內容是什麼。
台灣代理商甚至有考慮過研發在地化的周邊,但在日本相當龜毛的企業文化下,這幾乎是不可能放行的事情,甚至從日本空運到台灣的展覽品,都要由日本的企業人員來到台灣親自替物品拆封,這對於在台灣推廣代理作品來說又增加了難度。
如果要在台灣推展代理作品,扶植台灣的原創作品其實是必須實踐的長久之計。
重度日本ACG迷族群喜歡的作品,之所以很難打入非漫畫族群的原因,在於這些作品描寫的生活經驗對這些族群來說都很陌生,我想四五十歲的人都很難理解日本動畫裡天馬行空世界的樂趣。追根究柢,動漫族群之所以被貼上特殊的標籤,是因為我們沒有適當的題材,讓不了解漫畫的族群領略到漫畫的魅力。
還記得年初風行一時的電玩【還願】嗎?它引起最特殊的現像,在於讓原本從來不接觸電玩的族群,因為這部作品玩了人生第一部的電玩作品,【還願】描述的故事主題,就是所有族群都可以理解的傷痕記憶。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雖然離美劇的水平還有段距離,但引用社會案例記憶的緣故,引起廣泛的共鳴。
有時候相較於載體本身的推廣,內容的共鳴性會更重要。如果能用引起大家情感與記憶上共鳴的內容,消弭大眾對於動漫這個載體的陌生感,無論本土的創作或是日本代理的作品,任何喜歡動漫的族群都能受益。
國內慢工出版社製作的【熱帶季風】雜誌,走的是紀實題材,很適合從未接觸過動漫的族群入門,蓋亞出版社協力製作的【CCC創作集】,漫畫作品大多也是跟台灣日常生或歷史記憶息息相關,這些以本土元素做主軸的動漫創作,正是拉近大眾與動漫距離的途徑。再提前面提到的柯南劇場版,該系列很多故事內容都有提到與日本文化息息相關的主題,也會適時在劇情裡機會教育日本的文化習俗,讓國外觀眾也能迅速理解故事裡的世界觀。
曾經有一個擁有豐富漫畫編輯經驗的長輩,與我說過一句經典的話:「這時代如果要賣一本漫畫,你不能把漫畫當漫畫賣,有時候當成一本書來行銷會更好。」原本非動漫喜好的族群,用「圖文書」這種比較偏重藝術風格的形式來行銷與製作,或許會來的適合一些。也就是說,若直接用原本動漫的形式去行銷漫畫,或許題材本身很精采,但既定的偏見讓非動漫族群沒想要翻閱的動機。所以若製作成精緻的圖文書,或是先用所有族群都熟悉的記製作內容,這樣比較有可能撕去標籤,這也是台灣現在紀實題材的「熱帶季風」漫畫雜誌在努力的目標,用一些比較寫實的文學性題材,作為漫畫的文本,這樣更能吸引日漫ACG之外的愛好者。
現在日本代理的動漫商,主要收入來源來是動漫的周邊商品,近年他們周邊的商品設計上也在朝跨族群的方向上努力,例如以往的T恤圖案都是直接印製動畫人物的造型,但近年的設計上都是用造型俐落的ICON為主,成為一個大眾都能接受的圖徽,更能成為時尚感的圖樣。面對少子化,動漫的行銷一定要想辦法跨出過去既定的ACG族群,所以原創的題材內容上或許以所有世代都熟悉的背景為主,可能更有利。
其實大家可以稍微思索一下,在台灣同樣都是星際太空題材,為什麼【星際效應】特別突出,【星際大戰】卻顯得相當冷清,【星際效應】裡面描寫的親情,是台灣大眾都可能面臨的抉擇,而且設定的世界觀也是大家熟悉的現代世界;【星際大戰】是一個相當浩瀚的史詩,因為【星際大戰】剛好迎接美國電影工業的另一段興盛起點,文化上有長遠的傳承,所以在每個世代都有共通的記憶,台灣從過去就缺乏這種歷史的傳承脈絡,對於非常天馬行空的事物比較難以接受,因此覺得【星際大戰】有種疏離感。除此之外,好萊塢目前排名前十名的電影,除了星際大戰之外,其實大多還是建構於現實世界的幻想故事,完全架空的奇幻故事基本上還是有點門檻。
撕去既定標籤的偏見,也是行銷很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