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有點心情複雜,一方面我覺得被講座包圍、環繞是很好的事情,看到一場場講座有各式各樣的讀者來,感受到讀者們對於各種題材的關懷和喜好,就算對銷售不一定有實際上的幫助,都覺得很值得(何況它只是不一定反應現場該本書銷售而已,不見得沒反應到其他的通路);只是,另一方面又不禁有種,還是希望閱讀是屬於「自己」與「文本」,單純的在茫茫書海中,尋找我個人與孤獨之間的關係。
今年書展只簡單逛了一圈,可能因為身體有點疲乏,人潮雖然沒往年踴擠,但看一看竟然覺得有點頭暈、喘不過氣,也沒特別進哪個攤位找書,難得當個徹徹底底的局外人。
by 魯洨編
個性策展搭配講座,這種台北書展模式大致確定,未來五年到十年都不會改而只是微調。
節點是前年,讀書共和國,獨立書店聯盟和大學出版聯盟三家,跳出主辦方設定的活動空間和選擇活動主題的限制,自己大辦沙龍,彰顯獨立精神。去年若干家出版社跟進,今年則幾乎遍地開花,連充滿建制派思維,只求賣書第一的幾家老牌出版社也加入,從而給這種模式定型。
七天,上千個講座,平均每天一百多場。涉及各種議題,全球不是第一,東亞或華人地區一定是第一無誤。出版雖然下滑,但出版的精神反而上揚。我讚歎這種充滿獨立思考,知識傳播,觀點交鋒,創意美學的台北書展價值。
#連續二年出版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21卷讓台灣更擁抱世界也讓我信心倍增。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