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星光明暗— #2021米其林台北台中評析
米其林在8月25日公布2021年星級名單,這個時間點,堪稱幸運。
台灣疫情控制下來,人們出門吃飯意願變高,雖仍有內用防疫規範,餐廳正在緩一口氣。此刻頒獎,不再那麼不合時宜。
攤開名單,卻讓人欲言又止。
我向來傾向以正面的態度看待米其林。米其林的初衷是美食旅遊指南,時間推移下也發展成為餐飲評鑑,具備國際的權威性。米其林能為主廚鑑價,就像奧斯卡為演員鑑價,那是高度的專業肯定。米其林進入台灣四年以來,確實為台灣餐飲界帶來好的影響,從業人員更有自覺,產業更加活絡,一般民眾更願意了解餐飲標準與團隊心血。這些都是眼睛看得到的改變。
每一年的名單,都有符合期待的部分,也有不符合期待的部分,是否符合期待,除了依循客觀標準,也是在與各人的品味做比對。
我卻感覺今年某些地方落差更遠,遺珠更大顆;加上某老記者外洩名單、破壞秩序的傷眼事件,爭議更甚。今年榜單,不僅要看誰摘星,還要看誰沒摘星;星光明暗之間,你不禁要問,疫情中的米其林,究竟是怎麼做評鑑的?
#台中爭議較小
今年的星級名單,先從爭議較小的台中說起。新增一星餐廳「澀」,其以法菜手法、在地食材呈現台灣滋味,符合近年來的主旋律;主廚林佾華(Ed)曾身為RAW餐廳的開幕團隊,今年同時獲得米其林年輕主廚大獎,應可激勵與他同期的許多青年廚師。
「俺達的肉屋」也被歸為新增一星,是因為他們今年搬家。店址遷移會影響評鑑,去年香港指南中天空龍吟被除名,也是因為他們暫時歇業、預備搬遷。
台中其他星級餐廳持平;備受好評的「鳥苑地雞燒」終於進入餐盤推薦。去年開幕大熱門的粵菜餐廳、由前台北世貿聯誼主廚賴遠輝執掌的「頂粵吉品」則未入選餐盤推薦。更令人意外的是,「小樂沐」也被這屆米其林遺漏了,不僅未摘星,也未在餐盤裡。
#台北掉星遺憾
台北新增五間一星餐廳、一間二星餐廳,固然吸引眼球;真正令人大驚的,是過去三年穩居一星的「MUME」與「大三元」,掉了星。
疫情中被拔星,是重中之重,因為餐廳不知道未來的營運狀況會是如何,如果再度因為疫情停止內用,就有可能影響評鑑,也不知該怎麼努力。
在此為MUME與大三元加油。MUME創辦主廚林泉這二年逐漸將事業多元化,重心轉為發展餐飲集團MMHG,他是很有能力的經營者,相信他會調整優先順序,讓MUME轉骨變強;MUME也在今年六月正式迎接新主廚卓均仰(Ernest Toh),正在重新建構團隊中,相信接下來會有一番新氣象。
大三元近年來新舊交替,第三代經營者吳東璿接棒後,努力跨出舒適圈,和人氣酒吧合辦餐酒會、參加市集,積極為老品牌注入新活力,也想為中菜找到更年輕的群眾。大規模的老餐廳要穩定出菜,並不容易,盼望吳東璿能堅持理念,保持信心。
#台北新星閃爍
台北新增一星餐廳中,我認為「T+T」、「牡丹天婦羅」、「米香」實至名歸。T+T人氣頗旺,生意很好,主廚蔡元善(Johnny)以法菜手法揉和台灣與東南亞風味,今春更加入來自香港、fine dining歷練完整的古俊基(Kei Koo)主廚,羽翼更豐,籌備多時的實驗空間也將開放,未來發展值得期待;牡丹天婦羅,已是我過去三年的遺珠,今年終於摘星,其天婦羅媲美日本水準,也樂見台灣的日本料理多了一間天婦羅專門的星級餐廳;米香是位於美福大飯店內的台菜餐廳,第一任主廚為擅長宴席菜、酒家菜的董欽清師傅,後由陳永華師傅接手,口碑不錯,且擁有飯店的硬體設施與服務,開心台灣又一間規格較精緻的台菜餐廳獲得肯定。
「L’ATELIER de Joël Robuchon」由一星升二星,可謂黑馬,對於2019年11月上任的Florence Dalia主廚而言是莫大肯定。2009年開幕,L’ATELIER de Joël Robuchon是國外米其林星級餐廳進駐台灣的先行者,現在重新獲得關注,也是好事一樁。
#遺珠變大顆
星光閃爍之下,遺珠更顯孤單。
我說的是「Orchid Restaurant 蘭」,是「晶華軒」,是「Ephernite 法緹」。名單可以繼續加長。
蘭餐廳與晶華軒,是過去一年很受好評的二間餐廳,好成績反映在聲量上,也反映在生意上,卻被米其林忽略。李信男(Nobu)主廚與鄔海明主廚,帶領團隊呈現出來的用餐體驗,真的穩定且有水準,今年還是沒有星,令人納悶;再看看今年某些新一星餐廳,更狐疑了。這家有星,為什麼那家沒星,這種檢討每年上演,然而今年的情況,我真心不解。
Ephernite 我一直認為很接近巴黎米其林一星餐廳,小而美,菜好酒好,今年依舊停留在餐盤,十分可惜。
#要連餐盤名單一起看
星星的遺珠,落在餐盤。也因此,我認為看米其林要連餐盤名單一起看;有沒有進入餐盤,重要性也漸漸逼近有沒有摘星。星級名單、餐盤名單、必比登推介三者相加,以台北而言,頗能描繪出這個城市的餐飲地景。
其實去年台北的餐盤名單就開得不錯,今年新增Embers、Holt、月夜岩、Mu:等等,更加充實;不過,還是有些頗受好評的餐廳未被囊括,例如去年六月開幕後即訂位踴躍的「Coast」,以及備受吃貨愛戴的「鮨二七」;台中的餐盤名單有「名人坊」,台北的名人坊則一間都未進入餐盤,也頗玄妙。
#疫情中如何評鑑?
今年的結果,有些讓人看不懂的地方。不禁要想,這是否和疫情中做評鑑有關?
意思是,在疫情阻礙國際旅遊,海外評審難以進入國境、且必須隔離的情況下,評鑑程序是否有受到影響?台灣是否有本地評審,本地評審是否角色更吃重?尤其,米其林國際總監Gwendal Poullennec反覆強調,米其林不會只憑一次用餐經驗決定評鑑結果,必須造訪某一餐廳複數次,才能判斷其水準是否穩定,那麼,疫情中米其林還做得到這件事嗎?
說實話,台灣是防疫資優生,在米其林去年底至今年初的評鑑期間,餐廳正常營運,不若許多國家餐廳開開關關;即便如此,你還是會懷疑米其林到底怎麼做評鑑。
這個問題,米其林將持續面對。尤其,米其林在疫情肆虐嚴重的國家,似乎另有權衡,譬如今年五月發表的紐約指南,米其林三星餐廳過去一年無法內用甚久,Eleven Madison Park都是關閉的,還是維持三星。究竟它哪些地方寬容?哪些地方如常?是否能反映出餐廳在疫情中做的努力?也讓人霧裡看花。
#樂見台南高雄指南
頒獎典禮最後的驚喜,則是宣布米其林2022年將新增台南與高雄指南。
這樣的呼聲早已出現,政府繼續加碼,米其林欣然接受,我認為是合情合理的交易。即便國際旅遊仍未復甦,但無庸等復甦了才做,現在做,一方面刺激內需消費(也盼望疫情持續穩定),二方面累積美食論述。所謂的論述,是指台灣從南到北的主要城市,作為整體一起對外的精彩豐富,米其林在這方面是有效度的,不必否認。
於是,當我又看見「我們不需要別人來定義什麼是好」之類的發言,深感遺憾。這等於倒退回四年前米其林剛發台北指南的狀態,當時的諸種義憤填膺,現在理應可以一笑置之,因為行內人清楚這幾年台北的餐飲市場如何蓬勃。難道台北就比較適合讓別人來定義?難道台中就沒有自己的生活步調?事情的核心就不是在這裡。應該要有更整體的戰略觀。
就算不論台南,以高雄而言,已有幾間餐廳摩拳擦掌,例如Liberte、Sho 承、Nibbon、Majesty 美享地、Marc L3等等。其中,也有業主賭對了,高雄會有米其林。明年的榜單應該會相當有趣。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萬的網紅阿嬌生活廚房lifekitche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充滿古早味、年味的-魷魚螺肉蒜湯』 這是年前最後一PO,老劉在多支影片的夾殺中,終於交出了 #魷魚螺肉蒜湯。(新的影片要等過年後了) 再來我們也要趁這個過年好好的休息一下,因為今年很快地就要開工了。 這幾天我相信有許多的人都忙著在辦年貨送禮或自用,以及採買過年所需的食材用品,以至於都忙的昏頭...
酒家菜 上 菜 順序 在 深夜女子公寓的料理習作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在台灣,講起傳承與定義臺菜,不能夠忽略的人物必是黃婉玲女士。她出身台南世家,富貴滋潤的童年帶來細膩的味覺品味,讓喜愛料理的黃婉玲在成年後,多年追隨總鋪師學習傳統手路菜、復刻家族「阿舍」菜式,更書寫分享,並身體力行,開班授課培帶出一票死忠的臺菜弟子們。
去年十一月,人還在歐洲的時候,出身老台北大稻埕大橋頭家族,懂吃捨得吃的大學老友F,就捎來訊息。「妳過年總會回台灣吧?初四要不要來吃黃婉玲老師的阿舍宴席年菜?」當然吃啊,要了兩個位置,留點良心,帶媽媽一起去吃。
媽媽其實不真的知道要去吃啥,她覺得去台南走春不錯,更何況女兒要一年不見,一起吃飯總是好的。我那時只隱約覺得她會有些共鳴,卻沒想到,吃了黃婉玲老師的阿舍菜,勾出了一些塵封的幽微家族往事。
第一道迎賓四果。端的是四種蜜餞:木瓜、楊桃、李鹹和橄欖。
台南老城的蜜餞滋味甚佳,餘韻悠長不死甜,有陳與漬的轉化。但附帶一提,母親的家鄉員林,是過去中部著名的蜜餞產地,百果山的蜜餞,在五六○年代是水果加工的出路。這四果她都吃了,算是過關。
第二道冷盤。藍青花小甕裝的醉豬心,捲著蛋黃的雞腿捲「鳳腿照月」,野生烏魚子蒜苗白蘿蔔、雞絲黃瓜洋菜條、中藥口味的香腸。
婉玲老師個子嬌小,極富魅力,她妝容完美施施然出場,儼然傅培梅時代的儷人,殷殷叮囑,帶著大觀園中的女當家氣魄,「那個誰,豬心的浸漬黃酒,也是好東西,記得要喝的一滴不剩。」中藥材調味的香腸顏色黑褐,和著醬香的甘口口味很是特別。而母親獨鍾那簡單的洋菜雞絲黃瓜涼菜,直說,這個太好吃了。
第三道布袋雞。布袋雞是雞拆去腹內骨架,獨留四肢骨頭,然後在腹腔填入餡料。有筍絲、蝦、火腿丁、肉丁、香菇丁等,並置於調味好的芡湯內。食用時,把整隻布袋雞拆卸在大湯盤中,便成雞絲羹。如你曾閱讀婉玲老師著作,應該要在此刻特別留心羹的酸甜調味效果,此味有深意。
第四道網中魚。這道是我和美食家朋友阿仙最喜愛的一道。以豬腹網油包裹鮮魚,而魚腹內臟早就拆得一乾二凈,填入精心拌炒一小時的豆豉與絞肉。用油與糖炒過提煉的豆豉,原本的醩味、陳味被火候與時間轉化後變得精純,散發出迷人的鹹香。豬網油與豬絞肉裡應外合,調和魚肉鼎鼐。讓人直想到「鮮」字造字,一邊是魚(海鮮),一邊是羊(四肢牲畜),真是太美了。
第五道鹹蛋四寶湯。這是道地道的阿舍私房料理,甚至是酒家菜,醇厚的鹹鮮富含氨基酸,以前是給客人喝來醒酒的。婉玲老師特別跟鹹蛋生產者交關,使用鹹蛋黃油分達到頂峰的十二天鹹蛋,煮出奶黃湯頭上一層鵝黃閃亮的蛋黃油。湯裡放了小排、泡開的乾魷魚、豬肚片、還有西施舌。前三者是臺菜鮮味湯品滿常見的角色,西施舌卻讓母親打開了回憶的話夾子「這個小時後我好常吃!現在西施舌也變好貴啊…」
記憶中,母親卻從來沒有煮過西施舌的料理給我吃。這是怎麼回事?
我的外公早逝,所以對母親幼年的事知道得並不多。她才藉著食物勾起的回憶,說了起來。她童年時,外公外婆家開設的是鎮上知名的南北雜貨行,一般的雜糧、乾貨、魷魚蝦米、鮑魚罐頭、真魚翅所在多有。根據媽媽的說法,五○年代時,員林鎮上甚至很大部分的粉圓也是家裡做的。外公會像婉玲老師那樣,跟生產者契約切貨,一次買個幾十萬的粉堆在倉庫,倉庫外頭拴著兩隻大狼狗看守,自產自銷慢慢賣一年。
而那時餐廳並不太多,像員林這種地方小鎮,當然是仰賴總鋪師席開辦桌為主,動輒五十上百桌。南北雜貨行作為供應辦桌師傅的高貴食材上游,外公外婆常往來的師傅就大概有二十個。為了攏絡這些大師傅,外公跟外婆就帶著昂貴食材禮品逐一拜訪,「後座堆得好高…。」外婆當然也跟這些總鋪師們學菜,所以像是西施舌這種加到湯裡就鮮甜無比的食材,也就很常出現在她童年的餐桌了。洋菜雞絲黃瓜,自然也是南北雜貨有賣洋菜條,外婆做來順理成章。母親鍾意這個,自然也是因為母食記憶。
第六道也是功夫菜,豬腳魚翅。豬腳拆去中骨,填入魚翅,佐以羹湯。製作過程中豬腳浸冰水五小時以保豬皮Q彈。
第七道是重頭戲香酥鴨。鴨子經過醃蒸炸,難得的是幾番折騰後皮沒有一絲破縫。上桌前,助手極富戲劇性地在鴨胸一壓——清脆如裂帛聲響,壓碎的是可以啃嚙吮指的鴨胸骨,聽覺如何在美食經驗中扮演誘引的任務,這鴨就是明證。我更享受的是,婉玲老師的大家閨秀派頭,如何如女王般分鴨諸部位給每桌嗷嗷待哺的食客們。懂吃的賞你脆骨與酥皮,新來懵懂的與你易吃的肉腿。老臺菜的氣勢與教養,不言而喻。
五花撩亂的阿舍年菜宴席,列席尚有大明蝦背書包,以及五種台味古典炸物:豬肝香腸、百年雞皮餃、蝦棗、排骨酥、八寶丸,和無招勝有招的阿舍方便菜之滷汁老油條。我早在細細品味中,忘記準確的上菜順序。只記得甜點是精煉炒糖的花好月圓銀耳甜湯,與六次翻炒棗泥與桂圓餡的炸湯圓。最後以香蕉油清冰作結。
吃完平常不大說家族往事的媽媽,跟我有一搭沒一搭說了一些。阿舍宴的老派風格,打開母親回憶的窗口。能夠一起吃真是太有福了。
https://www.newsmarket.com.tw/mag/3360…
酒家菜 上 菜 順序 在 黃婉玲的烹飪教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決定從「菊花干貝湯」這堂充滿視覺與味覺的經典菜色課程,敲響今年的上課主題,課程規劃的內容都將是『大菜中的大菜』,甚至在電影、書本中未曾曝光過的菜色都將與各位見面!
不曾見過、不曾聽過的菜色最容易失傳,將這些絕美無比、充滿技巧的菜色呈現,同時要讓學員淺而易懂的學會,將是我今年最大的挑戰。
台菜之所以會失傳,仔細想來「教學」這一環扮演重要角色,背負著是否能傳承下去的重責大任,最怕的就是老師教不好、邏輯不夠流暢,讓學員感覺聽不懂、手忙腳亂,如此菜色要再傳承就很難了!因為繁雜的菜色很難引起學員課後再次練習,所以最近我也準備好練就一身教學功夫,將繁雜的大菜一一拆招,再用淺而易懂的方式拼湊,讓學員也能輕鬆做出大作。
我仔細回想自己的學藝過程,發現很多學習停頓、原地踏步,因為師傅們不善於表達,加上菜色時間久遠、技巧複雜,所以得花費許多精力理解箇中技巧,一但想通就瞬間學會,與其說這是「開竅」,不如說是「聽通了」師傅的意思,從此我一直很希望能系統化教學,讓學員也能感受開竅的一刻。
最近蟳丸課的上課過程,學員都認為這堂課簡單無比,完全不知道這是古時候最難的菜色之一,過去學習蟳丸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因為這道菜的功夫與配方時常不願意被傳授,即使單靠口述也很難做成功,只因為製作順序一錯就會全盤錯誤。
面對如此艱難的課程,我決定課前就先將材料都準備好,讓學員照著我的順序做,當學員只學會這一套時,要再出錯也就很難了!上課應該讓學員感覺老師好厲害,可以做出這麼難的菜,而該讓學員覺得自己也可以輕鬆、容易得上手,如此才能順利培養出台菜的種子兵。
這個老台菜教室設立於台南,而非四處雲走傳授,等待有心的人上門學習,台南遠嗎?幾位專程從國外回來的學員告所,當他們一心想學習時,一點都不覺得距離遙遠,不如就當作趁機到台南一遊吧!何況教室備有私房小吃地圖與學員分享,教室後面就是台南的私房街景,充滿老台南的味道,一趟旅程可以定調為學習、走訪之旅。
今年我決定將很多阿舍家、酒家中的大菜端出,四月底、五月初,推出親日系的阿舍菜,五月底推出的是酒家菜的山明水秀與浮華世界,道道經典,這將是精彩的一年,也是大菜與大家見面的一年。
更多關於課程內容:https://taiwan-cuisine.com/聯絡/
酒家菜 上 菜 順序 在 阿嬌生活廚房lifekitche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充滿古早味、年味的-魷魚螺肉蒜湯』
這是年前最後一PO,老劉在多支影片的夾殺中,終於交出了 #魷魚螺肉蒜湯。(新的影片要等過年後了)
再來我們也要趁這個過年好好的休息一下,因為今年很快地就要開工了。
這幾天我相信有許多的人都忙著在辦年貨送禮或自用,以及採買過年所需的食材用品,以至於都忙的昏頭轉向了。(不知你們還有時間看影片嗎?XD)
-
魷魚螺肉蒜湯是正宗的台灣酒家菜,許多的台菜餐廳都有這道菜,螺肉罐頭加上當令的蒜苗、冬筍,也可堪稱是台灣家家戶戶冬天餐桌上的湯品,更是逢年過節時很好運用的時令湯。
至於食譜做法因為深入民間,所以也就眾說紛紜,各家巧妙各有不同,食材內容也就南北各有千秋。
而今天我的這道食譜影片,主要是我從小吃到大的習慣做法,完全遵從娘家媽媽的做法,而我媽做菜的習慣就是“能簡單就不要複雜,只要食材新鮮就好吃”(口訣嗎?XD)。
所以這鍋 #魷魚螺肉蒜湯 也算是煮婦的懶人料理湯(或是火鍋),只要食材準備妥當之後,就一鍋煮到底(我媽的最愛),能少洗一個鍋決不多洗一個鍋XD
既然這道是懶人食譜,那也沒有什麼重點吧!
我問我媽『媽 煮魷魚螺肉蒜湯有什麼重點?』
『哪有什麼重點啦!就所有東西都丟到鍋子裡煮就很好吃了,還要什麼重點。』我媽的回答實在是帥氣啊!
我想我應該也是問不出個所以然來,最好的方法就是看她從頭煮一遍囉。
其實我覺得還是有重點的啊!幹嘛那麼帥氣的說“都沒有”。
我覺得食材下鍋的先後順序還蠻重要的,以免將一些食材的特色及好味道給破壞掉了。
影片裡我將媽媽教我的重點介紹的非常仔細,也記得她說的食材好就不用過份調味,所以這道食譜最後我完全沒有調味,然而味道卻是那麼的恰如其分,濃郁、芬芳、甘甜全在湯頭裡了。
我們家吃這道湯是純粹當成湯品喝不會做成火鍋,如果你希望當成火鍋也可以,那麼味道上就要自己再加加減減了。
-
寫到這裡忽然感覺真的要過年了,所以心情有點悸動了,我覺得每一年過年前的這個時候,雖然都忙到頭昏腦脹,但是也因為有了這麼重要的節日,我們才會更珍惜跟家人相處的時間跟情感。
❤祝福大家『2018新年快樂,身體健康,事事順心,平安招財有福氣』
-
『魷魚螺肉蒜湯 食譜』
食材:
魷魚1隻、里肌肉200g、冬筍(沙拉筍)1支、螺肉1罐、芹菜3支、蒜苗2大支、蝦米5g、乾香菇6朵、蒜頭3瓣、水2000cc、橄欖油15ml、醬油30ml、紹興酒15ml
做法:
1. 乾香菇先用熱水浸泡。
2. 魷魚用剪刀剪成塊、芹菜切段、蒜苗斜切、乾香菇斜切片(香菇水等等一起使用)、冬筍切片。
3. 梅花肉切成片狀。
4. 熱鍋加橄欖油+蝦米+蒜頭+香菇+魷魚一起炒香後加入醬油。
5. 加入香菇水+開水+半罐的螺肉湯汁,煮滾。
6. 煮滾後加入梅花肉+沙拉筍+剩餘的螺肉湯汁,繼續煮滾。
7. 最後加入蒜苗+芹菜輕拌兩下後,淋上紹興酒,就完成了。
✽魷魚不要事先發泡會比較香比較有味道。
✽螺肉罐頭分為兩次加,第二次再加螺肉,第一次只加湯汁。
✽魷魚螺肉蒜湯也會越煮魷魚和螺肉會越有味道,所以湯頭也就會更濃郁。
✽水2000cc的部分可以再自行斟酌你喜歡的濃淡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