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哪一個才是你呢?」
面對這個問題的我,有點躊躇。
「我想不論哪一個,也是她,那是她不同的自己。」
一位敏銳的女孩子替我回答了這個問題,一瞬間她在我心目中的好感度達至頂點。甚至我在想,她應該是天使,不過為免嚇怕別人,我還是把這個感激留在心底。
以致接下來一個月的時間,我還是在遭遇不同難堪的事情時,也會想起那段對話,也期望著會再遇上像那個女孩一樣的人,可惜的是,沒有。
我是個,當要演什麼的時候,那段時間,我也會以近似那個人的形狀生存一陣子,舞台更甚。(並不是要說什麼流派,我沒有資格高談闊論什麼演技)與那戲中的演員相處也是。這樣做也是為了演出,畢竟別人給我機會來演出,並不是叫我來交朋友的。
角色是酗酒的,有酒精敏感的我,還是默默在locker放了幾枝酒,那段時間每天都喝些。角色是啞的,在片場我除了吃飯也盡量不說話。有時候variation太大,對方無法投入。就好像你對一個不認識你的人用雞仔聲說話,他不會對你的聲音有疑問,至少我試過。所以有很多一起工作的人,也是在之後才慢慢認識。
我記得演員Nelsan Ellis說過,大意是因為我是個黑人演員,而我的角色是個同性戀,所以我就是個同性戀黑人,一切也與我的能力無關,若果演這個角色(Lafayette Reynolds)是個白人男人,大家才會認為那是演技。
我想在香港,這種情況應該更加嚴重吧?至於原因是什麼,我就不多說了。
前陣子,演了一個角色,就比較豪放,她Open mind,而且充滿自信,這點和我也差得很遠,角落生物的我,也盡了力。演出後,有人點評各人表現,我得到一句評語「你?你就很會說粗口啦!」的確角色是要說粗口,而我也很愛粵語粗口,不安時也經常以粗口打開彼此隔膜,畢竟,不知道為什麼,總是夾雜着些屌和撚,人也會顯得容易相處,也比較真誠,但對比起一些認識較深的朋友,他們就知道我內心的小劇場。
當時我沒有想太多,脫口而出「咁角色黎架嘛~」對方就說「即係你本身係淑女嚟嘅?」全場大笑,我也跟著一起大笑,笑得眼睛也成了一條線。
我本身是不是淑女,淑女能否說粗口,說粗口是不是就不是淑女等等niconico的彈幕在我腦內投射出來,包括「不論哪一個也是你吧?」這一句,也溫柔地緩緩的從左至右彈出。當刻我知道我應該笑,事後我也清楚知道,要是跟任何人說起,會被贈與「唔好諗咁多,佢飲醉咗。」事實上,我並沒有因此而討厭任何人,我也只是在想,我到底是誰呢?然後大概也會被說一句「你太認真了!」
這也許就是我討厭標籤的原因,看書的就是文青,地盤叔叔就是冇教養,西裝骨骨就一定是高尚。標籤,讓我們的世界變得狹窄,簡單。我們因為標籤停止了解身邊的一切事物,方便管理人類,就在紙皮箱上貼上「筆」,所有不同的筆也掉進去,儘管他們的功能不一樣,意義不同。標籤,讓我們的亞古獸消失,失去各種意義的可能性。
絕對。我個人淺見,藝術是存在許多灰色地帶,讓不同的人去定義,就像一幅畫,一個作品,不同的人所看到的是不同的風景。可惜我身處的世界,好像沒有太多人與我有同樣的見解。這樣的我,被認為是不夠果斷。
但,這其實正正就是我的果斷,我的絕對。
我們每個人也有角色,對着父親,對着朋友,對着愛人,對着敵人,對著自己。我們也是不同的面貌。只是這些不同的面貌也有着差不多的價值觀,他們不會有修女與強姦犯之間極端的差異。
早前有一頓飯,彼此認識大概十多分鐘後,對方指出「你真人那麼有趣,為什麼在螢幕上不是這個樣子?我認為你也應該在螢幕上這樣!」當時我的niconico彈幕也出動了「才認識十多分鐘!」「糟糕,我在剛剛就一直不安地不斷說話,要這樣一直下去嗎?」「到底他看了我的什麼作品呢?如果全都看了應該不會這樣說…」「哎喲,總不能夠要求每一個人也把你的作品看了!」「還是快點說話不要冷場!」
過了一陣子。
「我認為與觀眾有一點距離比較好,他們會比較容易代入你所飾演的角色。」
「為何做人要如此小心翼翼呢?我見你們真人這麼有趣,螢幕上卻是那樣乏味。」
niconico:「那樣他是不是要我消費自己呢?」「剛剛那個只是初相識因害羞而不斷說話的我。」「要維持在那個狀態會很累。」「我的不安感,讓我很不自在,我無法與初相識的人,就以自己最舒適的狀態存在。」「要解釋這些東西實在太難。」「對方有沒有那個耐性去了解你。」「其實我覺得自己真人很悶。也不怎麼有趣…」「什麼叫做自己呢?」「要不要現在就做自己,從口袋裏拿出我剛剛還沒有看完的地獄變?」
「那些Time Capsule真的是你來的嗎?」
「我想不管哪一個也是我吧?…我」
「你的話真虛無,莫名其妙。你還是直接答我那個是不是你!」
「是的,那個是我。」
「啊…?喔。」
我厭倦了不斷要為自己解釋的人生,也厭倦了不斷被誤解的人生。
在這裏隔着電話,才能舒發。我不是那種面對剛認識的就可以說心事的人,我無法那樣輕易,因為我真的很容易受傷,我也清楚這一點,所以這是我的生存方式,但間中總有人會闖進來,然後掌你幾巴,告訴你這樣沒用,換過方式吧。然後你會反省自己。
過往的事實證明。我是真的不應該輕易相信別人,別人所希望的真誠,並不是你的真誠。各位已經離開了,可我還在苦惱著自己的人生。
胸口的疼痛,無法解除。就好像大學時代的自己,經過這些年,我還是老樣子的沒用。我想我恨的就只是我自己。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酗酒 定義 香港 在 Esther Sham 沈依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的志願:一位好媽媽
談到如何教育孩子,或如何跟孩子相處這個話題,又或者什麼是「好媽媽」?我認為給予孩子百分百支持和接納是最重要。
這是我從美國一位好友的經歷上得來,她在20歲因為酗酒在家暴斃,這個遺憾一直在我心中。
移民到美國後我入讀public high school,朋友來自各個階層,在那裏我有一位女性好友,她是同性戀者,比我大一歲;這位好友除了讓我學到「同理心」,更是父母對孩子認同的重要性,並一直影響至今。
她父母是內地人,在美國經營liquor store,家中不怎麼富裕,傳統華人思想就是希望子女成家立室,傳宗接代,偏偏這位好友是一位同性戀者,父母當然知道她的性取向,卻就是不接納,一直裝傻,會當著這位朋友面前叫我介紹男朋友給她,我知道她心裏一直難受。由於家中經營liquor store,縱使法例規定21歲才可買酒,她從十多歲就開始飲酒,曾因為酒後駕駛出意外,醫生更說她的內臟因喝酒都搞到五勞七傷,朋友問候時她就扮開心扮戒了酒,背後卻一直的喝,有日發現暴斃家中,那年她20歲。
這件事對當時只有19歲的我很大衝擊,一直縈繞於心。悲劇的發生,歸根結底,是源於缺乏愛,她得不到父母的認同和接納,我告訴自己要以此為鑒,將來有小朋友後,一定無條件的去愛和接受。
懷孕後一直對自己說要做一位好媽媽,然而「好媽媽」又是由誰來定義?我認為好與否並非用時間衡量(當然能常常陪伴是最好),經歷讓我學到萬事要從小朋友角度出發,尤其香港父母們最苦惱的讀書教育問題,學什麼樂器,看什麼書籍,讀什麼學校⋯⋯應先看他的性格特質,聆聽孩子的聲音後才下決定,他可以做自己嗎?他開心嗎?每個決定不應只滿足父母的期望。今天的小孩已不是我們小時候媽說什麼我們都照做,是十分有主見,會主動表達自我;但當然,也不能什麼事都由孩子決定,因他們不會想後果,我們做到的是要引導他們,一起討論,平衡利弊,讓他作出選擇。作為一位專業廚師,也是有孩子多年後,回望過去,才發現我的志願一直以來都是要做一位好媽媽,我人生中每個決定,每次奮鬥,其實都是為孩子而做。
也許我們都不是做得最好,能獲得所有人認同,然而我們都是好媽媽,會為孩子無條件傾盡所有的媽媽。
可以擁抱時,好好擁抱。
#EstherSham
#我的志願
#心靈雞湯
#無條件的愛
#unconditionallove
#hkig
#hkmom
#hkmami
#hkmama
#hkmommyblogger
酗酒 定義 香港 在 游大東【鴻鵠志-影視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2017年舊文重推/張國榮逝世十七周年 】
四月一日,憶念哥哥。
我的懷念方式有二,也可視為一種習慣,就是在每年哥哥的逝世周年紀念,細聽他兩首偏鋒主打 ── 《偷情》(《紅》/1996)和《枕頭》(《Untitled》/2000),以及重溫他的幕前演出。去年因為電影節選播的緣故,人生第一次在戲院觀賞吳宇森執導的《英雄本色》4K數碼修復版,鏡頭下,狄龍(宋子豪)如此的英氣、發哥(Mark哥)如此的霸氣、哥哥(宋子傑)如此的帥氣(還有稚氣),30年前的經典,再看依然情懷不老,無可替代。
至於今年的選擇,是在網上觀賞張國榮在《浮生六劫》(1980)的演出片段。熟知背景的讀者都知道,年青時的哥哥原本在英國讀書,後來因為父親酗酒中風而中途輟學回港,1977年參加麗的電視舉辦的《第二屆亞洲業餘歌唱大賽》,憑演繹Don McLean經典金曲《American Pie》而獲得香港區亞軍,順理成章簽約麗的當演員,參演過的劇集計有1978年的《鱷魚淚》和《浣花洗劍錄》、1981年的《對對糊》和《甜甜廿四味》等等。
為何刻意選擇《浮生六劫》?因為每逢媒體記者撰文講述哥哥在麗的拍劇的歷史時,總會出現上述這些劇名,惟獨極少提及《浮》劇,其實這齣由李兆熊監製(與麥當雄、屠用雄並稱「麗的三雄」);蕭若元、江龍、程潔茵擔任故事創作的經典港劇,在過去半世紀的本地電視發展史之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1980年2月4日首播的《浮生六劫》,周一至周五,每晚八時追打收視乏力、夏雨主演的「翡翠劇場」《名劍風流》,造就麗的強勁氣勢,及至後來麗的派出《大地恩情》接捧,結果使甘國亮創作的經典《輪流傳》播至22集腰斬,成為五台山一時佳話,講到亞視執笠為止。
翻查資料,《浮生六劫》的「劫」,又稱「劫波」,梵文為「Kalpa」,原為古代印度婆羅門教極大時限的時間單位,佛教沿用之,意思是對人類而言,無法計算的極長時間,說明世界生成與毀滅的過程。
「浮生」二字的詞義相對簡單,就是浮生若夢,人生短暫而虛幻,引伸下去,大概也會聯想得到,《浮生六劫》是長劇格局(全劇76集),因為要說的,正是故事主人公(岳華飾演的程瑞祥)面對1949年中國解放後的大時代變遷(逃難來港、家貧賣妻、拉人力車維生)的起伏跌宕,經歷富貴榮華(自立門戶搞海味生意)和痛苦交纏(與梁淑莊、周慧娟和馬敏兒三女角的情感轇轕;梁淑莊病死令他出現事業危機;與陳秀雯的父女關係欠佳等),走到人生邊上,回望過去,人生旅途不過是一場春夢。
雖然岳華是主角,但張國榮在《浮》劇中極為搶鏡。岳華飾演的程瑞生一角,因為得到上海大亨車月亭(平凡飾)的幫助,才能平步青雲,車月亭有三名子女(改名見家族南遷的背景,有心思),分別是長女車京生(魏秋樺飾)、二女車滬生(馬敏兒飾),以及三子車穗生(張國榮飾)。車穗生的角色設計,看似《儂本多情》(1984)的詹時雨相近(都是富家子弟),其實兩者不盡相同。張國榮飾演的車穗生,是屋企有錢,父親過份溺愛驕縱的貴公子,至於詹時雨,有很重張愛玲筆下《第一爐香》花花公子喬琪喬的影子(當年甚至有指《儂本多情》的劇組抄襲張愛玲原著),他得不到老父寵愛(其母亦然),卻因家中富裕,而變成詹家的「失匙夾萬」。
重溫《浮生六劫》的片段,驚訝張國榮雖然從未接受過任何正統演藝訓練,竟然可以在舉手投足之間,演活了車穗生應有的貴氣(演得極之自然,完全沒有新人的稚嫩感覺),這種氣質,在當時的「五台山鮮肉市場」上甚為罕見,能夠與之競爭的,只有在《輪流傳》飾演王穎兒(森森飾)胞弟王啟聰的陳百強,二人代表不同電視台,透過電視機隔空比併,為港劇中一眾少爺仔角色重新定義,變得更加立體。
去到《浮》劇後段,車月亭死後,車穗生既要揭發趙振鵬(劉志榮飾)的罪證,又要顧及車京生的姊弟情(她是振鵬的女人),性格上變得沉鬱、冷靜,張國榮演繹時,處理得剛剛好,細膩而不過火,十分好看,大概當時麗的節目總監麥當雄發現張國榮是Born to be an actor,所以給予哥哥極重戲份(劉翁可是當年的麗的當家小生,兩者的戲份幾乎一樣多!)。後來哥哥在合約完結後,過檔無綫,結果大紅大紫,漸漸登上巨星之巔,證明麥當雄實在獨具慧眼,不過,倘若當年哥哥念舊,繼續留守麗的(或後來的亞視),他往後成績至少打個三折,而香港的演藝界輝煌歷史亦會完全改寫。
*原文刊於2017年4月1日《蘋果日報》 ─ https://bit.ly/3dJIDP5
*圖片出處:1980年2月9日《電視週刊》
【 憶念哥哥系列 】
*陽光今天這麼燦爛,多麼想你:http://bit.ly/2GpOyfi
*《春光乍洩》之當年王家衛玩即興:https://bit.ly/2UzP2Vv
*新聞故事,張國榮16年前自殺,突發記者何以沒有拍到遺照的內幕:https://bit.ly/2JwbPuU
(01042020)
#游大東 #游大東影視筆記 #張國榮 張國榮國際歌迷會 Leslie Cheung International Fans Club 做乜膠睇電視 Written on the Wind(電影資訊) 快樂的 #張國榮逝世17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