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綠豆爸 的第一篇專欄文章,送給想要邀請長輩加入「教養團隊」的朋友!也歡迎大家用力分享出去喔!
#讓長輩成為正向教養的好隊友
小敏媽媽學習正向教養後,決定要在親子關係中實踐「溫和且堅定」。
然而和原生家庭同住的她,一直遇到的困擾,就是當她溫和的時候,長輩會說:「妳那麼溫柔怎麼會有用?打罵他就聽話啦!」而當她堅定的時候,長輩又說:「妳不要那麼嚴厲啦!他要什麼就給他呀!」
小敏媽媽試著和長輩溝通,希望邀請他們一起學習正向教養,然而每次總是不歡而散。
長輩呈現的就是「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我當年還不是這樣把妳帶大的,妳還不是好好的」。
小敏媽媽知道自己只是表面好好的,其實內在的很多需求沒有滿足,自尊和自信也是低落的,但她又不知道該怎麼和長輩反映,總不能告訴他們:「你們的教養方法是不對的!」因為這樣不就等於自己是失敗的、是不好的嗎?
#正向教養的挑戰
正向教養源自於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因此歐洲和亞洲的文化差異,是大家在台灣實踐正向教養時,一定會面臨到的核心挑戰。
像是正向教養當中的「溫和且堅定、課題分離、賦權賦能、鼓勵⋯⋯」等基礎觀念和行動,都不是我們的上一代所能理解的,在他們的價值信念裡,威權、打罵、處罰、溺愛、順從⋯⋯反而才是教養的基礎觀念和行動。
因此我們「最不能做」的事情,就是試圖去改變長輩的教養法則,因為那不僅無效,還會造成自己和長輩的關係陷入危機。
我們「最能做」的事情,是確立自己的教養法則、信念、行動,如果我們相信正向教養可以幫助自己、孩子和現在的家庭,那我們就持續堅持去實踐,找到教養的協力團體(俗稱:同溫層),讓自己更有勇氣和力量。
#讓長輩成為教養隊友
要如何讓長輩成為教養隊友呢?以下有五個觀念和行動可以進行:
#一、把重心放在自己和長輩的關係,而不是教養方法
有時長輩會介入父母和孩子的教養,其實反映的是長輩和自己的「關係」出了問題,對於長輩(以及所有人)來說,滿足感、安全感、連結感、價值感、我能感和成就感,是他們所需要的。
如果我們希望長輩不要透過介入教養,來證明自己還有能力、權力、價值,那麼我們就需要在其他的層面,讓長輩有機會展現。像是聽長輩訴說過去的生命故事、邀請長輩分享他的專長能力、陪長輩散步爬山⋯⋯。
當長輩在和我們的關係當中,就得到了滿足、感到安全、連結和價值,反而會更願意理解和尊重我們的教養觀念和行動呢!
#二、理解長輩的生命任務是「含飴弄孫」
古人的成語就告訴我們,長輩會逗弄孫子,這是很正常的,因為在人類的發展歷程中,長輩也在找尋自己的生活樂趣。
當然如果我們不希望長輩經常逗弄孫子,除了減少互動的時間外,其實更重要的,是鼓勵或陪伴長輩找到自己的人生樂趣,可以協助他們找到人際團體,讓長輩的生活更加多彩多姿,自然也就會降低弄孫的頻率了。
#三、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力是大於長輩的,不需要過度擔心
除非孩子是全天都由長輩照顧,否則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還是大於長輩的。
雖然「水往低處流、人往輕鬆靠」,但是父母正好可以藉由這樣的互動,讓孩子理解到,每個人、每個團體,都會有不同的界線和常規,在長輩面前可以的行為,不代表在家庭中也可以,反之亦然。
有的父母會擔心孩子發展出「見人說人話」的性格,但其實我們翻轉性格的優勢,這樣的性格也就更具彈性和生存能力呢!
#四、不用期待「神隊友」,只要是「隊友」就好
父母當然會期待長輩和自己教養同步(長輩有時也這麼期待父母),但畢竟時代不同,整體的社會從威權轉向自由民主,因此父母練習符合這個時代的教養,也不代表長輩那個時代的教養就是錯的,我們可以理解長輩在當年,也是使用他覺得最好的教養方法了。
因此我們在教養的任務上,就要「求同存異」,在有共同信念的項目合作,至於理念不同的地方(像是給孩子吃糖⋯⋯),就分工吧!同理並尊重長輩對待孫子的方式,正如我們期待長輩同理和尊重我們一樣。
我們也要留意自己的期待不要過高,不用期待長輩變身成為「神隊友」,只要是「隊友」而不是敵人就好,長輩若有意願協助我們分工,或是部份時間陪伴孩子,我們可以用感激的心,看到長輩的愛和善意,並且記得要用言語或肢體回饋給長輩,因為他們也很需要鼓勵呢!
#五、製作幸福寶盒,做為和長輩情感連結的橋樑
幸福寶盒沒有固定的形式,其理念是找到一個容器,放入「關係」中值得紀念、感到幸福的物品,例如:照片、信件、卡片、紀念品⋯⋯等。
因此我們可以製作和長輩的幸福寶盒,如果長輩願意,也可以邀請一起參與製作,找出家中值得放入幸福寶盒的物品,每一個物品背後都是一篇生命故事,除了在製作時可以重溫舊夢,之後若和長輩陷入關係緊張時,幸福寶盒更是可以成為關係的潤滑劑,讓彼此看到對方的美好,也讓幸福感消退彼此的劍拔駑張。
本文同步刊登於親子天下: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8363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阿 德 勒 生命任務 在 女人迷 woman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職涯系列第二彈
熱情和興趣有一個最大的差異就是:「我們可以為了熱情承受許多痛苦,但興趣無法。」
職涯是一場馬拉松、是長期戰,採取長期主義的人才會獲勝到最後。
大家跑起來~(誤
阿 德 勒 生命任務 在 綠豆爸.粉圓媽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綠豆爸 #陽光普照 #電影裡的阿德勒 #歡迎分享 #進戲院看電影
先說結論:
推薦每一位為人父母——尤其是爸爸,
一定要看這部電影!
如果你們和我一樣是兩個兒子的家庭,
感觸應該會更深刻!
.
這幾年我幾乎都是陪孩子看電影,
或者頂多自己跑去看變形金剛之類的好萊塢大片,
像是「陽光普照」這類型的電影,
就不會列在我的清單當中。
然而因為被金馬56所感動,
對於入圍最佳影片的幾部電影作了功課,
讓我決定排除萬難進戲院看「陽光普照」。
原本擔心長達159分鐘,
只是描述一家四口的電影,
我會不會看到睡著呀?
完 全 不 會 睡 著 !
而且全程讓我又笑又哭又感動,
看似平凡的一家人、
看似意料中的人生,
卻在某一個片刻出現轉折,
完全在我意料之外,
也和真實的人生相互呼應著。
在不爆雷的前提下,
我想從阿德勒父母學的角度,
來談談「陽光普照」這部電影。
「這個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二十四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
#真誠一致的對話
阿德勒很鼓勵人們「對話」,
是一致性的、是真誠的、是彼此信任的對話。
然而在「陽光普照」電影當中的一家人,
卻很少進行對話,
彼此都不知道彼此的心理在想什麼,
即使見到面卻又欲言又止。
尤其是「爸爸」這個角色,
明明很愛孩子,
卻不知道要如何表達,
反而讓孩子離爸爸愈來愈遙遠。
從我自己和許多家庭工作的經驗,
我知道電影裡的情境並不是虛構的、更不是少數,
這也是我很推薦「爸爸」很值得觀影的原因。
「你不要說沒事了,我一進門就知道你有事了。」
#家庭星座與手足天平
阿德勒認為家庭裡的每個成員,
就像是恆星與行星的關係,
每個人都想要成為家庭中的那顆太陽,
也因為心理的主觀解讀不同,
造就了家庭當中不同角色各自的性格和生命。
而手足天平則是我們長期所觀察到的,
若手足當中有一方是明顯的「好孩子」,
那麼往往就會出現「反派角色」,
因為每個角色都在運用自己的創造力,
找到自己在家庭當中的地位,
若家庭中遍尋不著,
就會往工作或是人際關係等生命任務中尋找。
電影裡的兄弟「阿豪和阿和」的人物設定,
恰恰好反映出阿德勒對於家庭星座和手足天平的觀察。
「等我在這裡變好回去,還是等我變得跟我哥一樣好?」
#生命風格
『我是⋯⋯他人是⋯⋯世界是⋯⋯所以我要⋯⋯』
從出生之後,
我們每個人為了因應身處的環境,
而產生了自己的觀察與解讀,
並且形塑成為自己潛意識當中的生命風格(生命地圖)。
每個人的行為,
其實都是反映著我們內在的生命風格,
而生命風格則可以從「早年回憶」的故事進行回溯,
進而產生鬆動、解構、重構生命風格的可能性。
「他把所有的好都給別人,忘了留一點給自己。」
#自卑感與優越感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卑感,
只是覺得不舒服、不順利、不如人、不如意⋯⋯,
都是阿德勒所說的「自卑」。
然而每個人也都會在潛意識當中朝向自己「虛構的優越目標」前進,
如此的創造力、如此的行為動向,
正是讓人人不同的最主要關鍵。
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
我們很容易看到孩子的「自卑」之處,
也很容易忽略孩子的「優越」能力。
正如電影中的補習班一樣,
多數學生在補的是他們的「自卑」,
而不是從優勢出發的強項。
「當然不能放心啊!但至少我陪著你一起不放心。」
#想說的還有很多
雖然電影名稱叫做「陽光普照」,
卻反映出人性、人際、家庭當中最陰暗不明的那一面。
電影的後勁超強,
讓我即使離開戲院後,
看到陽光就會被觸動而眼眶泛淚呢!
邀請大家進戲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