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火車站前商圈究竟有多熱鬧?】
對於PTT版討論的這個題目很有興趣、回了這篇文章。
我主場、連去年重大決策我也選這條建國路、回文獻醜一下、時間跨度是1995-2002
#文化輸出變輸入
1999年我國二、那時瘋的是徐懷鈺、酷龍、五百、HOT,中華民國還是文化輸出國、香港、韓國、新加玻、中國,亞洲只有日本能影響我們,四大天王要來台學中文發唱片、台灣也有四小天王,龍祥電影台有台語配音的港片,因此唱片、遊戲發達、連偶像照片都可以賣錢。
#實體變網路
小弟1995年小四開始學電腦、486一台46000,有幸看到建國路榮景,建國商場最紅的時候我想是大補帖時代、當時燒錄機是2x、4x一台13500、空白光碟片一張30元、當時都要指名買錸德,大補帖也從伍佰開始賣到剩一百;喔、還有盜版音樂CD等等,這模式還發展到夜市,攤位放個垃圾桶,人躲到旁邊要買自己投、那個景象其實很像共產國家。
組裝的部分樂趣則是一間間比價、第一間給價格走過去走回來會自己少好幾千,網路還沒有很多開箱文、所以要自己去商場看貨,在網路賣場發達的現在實體店面的優勢就需要調整、看特別便宜、特別專業、或是商品特別等等、直到原價屋抵高網實合一,掠奪了不少速食或比價方便的客群。
#娛樂設施變散
完蛋、我真的忘了中正路那間電玩店名字,記得號稱高雄第一台都在那邊,那火車站呢?有大遠百湯姆熊、有各式電玩專賣店、有同愛街DDR、有撞球館、也有網咖、也有漫畫店、也有茶店、可說是把任何人丟在那裡可以自己活一天,整體而言是一個商圈,讓每一種需求都可以被滿足。
所以我就要講另一種需求,少年的要不要鬆一下,在幸福(性福)川整治之前、從早期「鹽埕埔、看查某」的史博館後方、慢慢因阿兵哥需求與鹽埕區沒落轉移到這一帶、因昏暗、複雜、自然也衍生出許多個體戶進駐、到現在也有所謂舞廳或酒店在附近,打造24小時的站前商圈。
#商圈變商城
過去的商圈有新崛江+大統、有文橫三多+新光sogo、有漢神+新田、晚一點也有和平大統+六合路,而漢神巨蛋、左營新光、好市多、夢時代這種商城一出現、你可以注意到周邊相對沒有商圈氣息,這個模式轉變版上很多討論、就不再述,火車站當然就是大遠百+周邊囉!在商城逐漸吸引商圈後、自然的就慢慢變少。
#火車交通變捷運交通
我自己是跳舞機玩家、當時有一位同好都從九曲堂來、我問他怎麼來他說要馬坐公車一個多小時、要馬就坐火車再轉公車、火車站變成會聚集人潮的地方,現在功能還在但停留時間變短、但因為有捷運關係他們不一定要在商圈消費即可前往更適合的地方、逛街、文創、公園、美術館,也因此造成商圈人數減少。
#總和上述
自己生產的文化減少、網路購買增加、娛樂減少、商城增加、停留時間變短,在種種因素都不利建國商圈的情況下,讓車站回到交通樞紐的角色、讓建國路上的高雄中學(有時候都會叫錯QQ)回到學術中心的角色、讓巨蛋當蛋、讓夢時代作夢、讓紅燈區(逼),而不是全台灣車站都變成百貨商圈來的更有城市規劃與效率。
參考啦、我也是黨工、但是是高雄黨的XD
高雄黨站出來!!我高雄我驕傲!!
附圖是"重大決策"^^
香港沒落 ptt 在 謝金魚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書泡泡 鬼的歷史是人類歷史中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身為一九八○年代出生的臺灣人,那年頭的電影院常常播映港產殭屍片,電視上總有藝人名人在慘綠光線旁說著鬼故事,在茶店、咖啡館的讀物中也不乏幾十元一本的鬼故事合輯,「跳殭屍」、「殭屍拳」也是跟其他小孩交流必備的技能。總而言之,鬼與殭屍是陪伴我們這個世代一起長大的小夥伴,其地位不亞於多啦A夢,不乖的時候,大人總說「叫殭屍把你抓走」,兼具寓教於樂、賞善罰惡的多重功能。
曾幾何時,殭屍隨著港片沒落逐漸消失,鬼故事節目停播(一部分的功能被新聞跟名嘴取代),有時想特別找一本鬼故事合輯都得去舊書攤扒半天。這種轉述鬼故事的風氣,似乎就只能在PTT的鬼版(marvel)懷舊一番。
※※※
即便家家戶戶談鬼說屍的風氣已經逐漸消散,鬼的研究在學界可從來沒有消失過,不管是從宗教、民俗、社會、歷史、哲學甚至醫學的角度,一直都有學者投入。時至今日,這些豐富的成果,說起來有好幾匹布那麼長。
一個「堂堂的知識份子」去做鬼的研究,這聽起來實在是有點不正經,還有點落伍、迷信。但是,從學術的角度來看,鬼的紀錄都與人類有關,如形影相隨,鬼魂的存在,有如一面鏡子,反映出人的內心。
我們可以從鬼的史料中,看見人類對於未知的恐慌、瘋狂,也可以看見人類對於所愛的眷戀與溫柔。當然,人類世界的規則也會被投射在鬼界中,複製出同樣的枷鎖與界線。
我一直認為,研究鬼,就是研究人。
或者說,鬼的歷史是人類歷史中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麼,我們又怎麼能不認真對待呢?
◎為鬼喉舌
《鬼的歷史》原先是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上的鬼月專題,當時僅只是想把古往今來的鬼歷史都做個簡單彙整,我們的定義其實不只是「鬼」,也包含了所有不見容於陽光的生物,如女巫、狼人、殭屍、吸血鬼等,這些與人類世界相悖的朋友們,也以「鬼友」的身分一起論述。
製作專題的消息一貼出,作者們紛紛拿出了自家研究的各種故事,一時間百鬼夜行、猛屍出閘。有趣的是,讀者們大部分的留言都指向了一句話「人比鬼還恐怖」。
所有的鬼故事,都脫離不了人的目擊、記錄跟轉述,也脫離不了「見鬼」之後的反應,而大部分的反應其實都滿激烈的,種種獵奇有病的行為,有時真讓人覺得「老兄,沒有必要反應這麼大吧」!
相較於人類普遍歇斯底里的反應,鬼界顯得弱勢許多,一方面他們無法把自己的故事寫下來告訴別人,也沒有曝光的管道(只聽說人辦報紙,可沒聽說鬼開電視台);另一方面,他們縱然在夜間如一尾活龍,但一到白天就失去戰力,簡直是鬼權的嚴重不平等。
由此來看,除了學術研究之外,我們實在有必要在人類記錄的鬼故事中,多多揣想鬼界眾生的反應,以「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的治學態度來為鬼喉舌,也由此反思我等人類對鬼界的迫害與歧視,促進陰陽兩界的正面交流。
◎鬼的東西面面觀
在《鬼的歷史》中,我們先以一種漫談的方式著手,先從大家都很熟悉的歐洲鬼談起,由PTT的名人神奇海獅獨挑大樑,選擇的是女巫與吸血鬼這兩種常被汙名化的鬼友,在看似魔法與黑暗詛咒已經絕跡的現代,女巫與吸血鬼竟然還在出沒?
接著,透過Emery、海州貓與謝金魚的故事,討論早期中國的鬼魂與較晚出現的殭屍,以及人們如何與這些鬼魂溝通。
這些對於鬼魂與殭屍的知識,透過層層轉述流通到香港與臺灣,又呈現出了不同的風貌,可說是千年傳統,全新感受。
從這本書中,讀者不妨看看別人、想想自己,我等人類對待鬼界的方式,是否有所不同了呢?
或者,我們仍與獵殺女巫、斷開鬼魂、斬首殭屍的時代沒有兩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