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際上,沒有什麼超級富豪老爸,而是他從一家馬來西亞主權基金──也就是名字有點拗口的「1MDB」(英文唸做One-M-D-B,中文是「一馬公司」)撈取的。這些年來,他一手從國際上吸金,另一手把錢轉入自己帳戶,大肆揮霍。隨他起舞的,有高盛的銀行家、瑞士的私人銀行、中東的主權基金、大馬的政客、新加坡與香港的洗錢高手。Tom Wright替他估算了一下,短短數年之間,他總計撈走了約50億美元。
1mdb 中文 在 Danny One ( 温力铭 )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講完⋯ echo~
《千萬千萬不要加油》
想想不寫又想寫。關於做DJ這件事。
先說明,不用留言加油,不是討拍,不用替我們感到委屈。吃得鹹魚抵得渴,這樣簡單的道理我們當然懂。我的感受不是來自於最近和夥伴們承受的壓力,而是我實實在在又更深一層地了解了這一塊我干了十多年的地盤。
換班已經是我們的強項了。真的,說到換班的頻率,全馬中文電台誰比我們厲害?(冷笑)但這樣對於DJ來說是種福氣來的,因為一直換班其實是提供了我們學習的機會,通過為不一樣的環節做功課,準備該節目需要的不一樣的元素,讓自己提升。這樣DJ就不會有“節目舒適區”。和任何工作一樣,我們也有舒適區,只是我們家DJ鮮少有機會待過。
像我最近就有這樣的感嘆:“奶奶那些國家領袖真的爽爽就給我開記者招待會,做live,這個小時你一來,下個小時我一往,醬鬼多發表醬鬼多回應講鬼多決定講鬼多文告,到底那些新聞記者追新聞的日子是怎樣活的啊?我已經24小時都開著報章app的更新,我第二天早上主持的時候還是有我漏掉的新聞!!!”
這是我不做早班就根本不會有的感受。
好,這是我的工作,努力就可以了是嗎?
問題就在於,換班,對於聽眾聽電台的習慣有衝突。
聽電台,其實就是一種“習慣”,我習慣了每天早上喝咖啡的時候聽的是“這把”聲音不是“那把”聲音,“這把聲音是晚上的做麼他跑來早上?這樣會讓我覺得現在已經晚上了!”
這些都是習慣使然。所以,可能我不覺得你節目做得好,可是我已經“習慣”了你,結果這些年你就默默地加入了我每天泡咖啡的時間。某天某個茂里取代了你本來的時段,我先不管新的人好不好,我先罵一輪先。當然,日子久了,說不定我又會習慣新的人了。
看清楚了人是習慣的動物,我們每次在面對著這樣的挑戰的時候,自然會為自己多穿幾件厚衣,多舖幾層海綿。既然知道一定會挨打,也要懂得為自己墊底,才不至於那麼痛。
除了習慣二字之外,我們還要面對怎樣的挑戰呢?
人身攻擊。
我每次看比我年輕的同事有時候收到一些批評新節目的惡言,覺得傷心覺得耿耿於懷。我的“老妖精魂”必會浮現然後覺得,明知道是惡意的攻擊做麼要理?浪費時間!
可是回頭想想,為什麼同事們會這麼在意呢?之後才想明白,這些惡言除了感覺上抹殺了他們為節目付出的所有努力之外,裡面不少還燒到了聲音這一塊,惡意批評聲音的部分,當然也是人身攻擊的一種!
一個人當然只有一把聲音,而且是先天的條件,所以,當你說:“我覺得你的聲音很難聽。”的時候,其實和“我看到你的臉就想作嘔。”是一樣程度的攻擊。臉醜還可整形,可是聲帶換不了啊。
我媽媽生我是這樣的聲音喔,我可以怎樣?
當然,聲音不同的運用會製造不一樣的聲調不一樣的感覺,這就是我們的專業。就像你長得胖,你真的瘦不下來,就只能用不同的衣服造型去掩飾你的缺點。只是這怎樣都逃不了主觀判斷。我覺得你的聲音太尖、太扁、太粗、太細,都是相對的,另一邊廂一定還有一群人覺得你的聲音不夠尖、不夠扁、不夠粗、不夠細。面對我們的聲音剛好你不喜歡這件事,對不起了,我們是無法同一時間用好幾種聲調做節目的。
那些在臉書上認為“我聽電台我就有資格罵你的聲音”的人,一定要繼續罵喔,因為我猜你雖然罵你也會繼續聽的,因為你不聽就沒有東西罵了嘛,為了罵你還是會繼續聽的。而且我相信我和我的同事都不想自滿,你們的聲音(無論好不好聽都好),都時刻提醒著我們。要換班,要坐在現在的位置,就一定會被罵,也一定會被攻擊,然後我們就會繼續進步了。
可是你們在罵人的同時,請記得,如果有一天你們在網路上和別人掀罵戰,別人對你人身攻擊,指著你的鼻子皮膚肚腩蘿蔔腿直說一些不堪入耳的咒罵:
“你的鼻子扁到陷入後腦勺了、你的皮膚差到比1MDB更讓人覺得討厭、你這麼肥肚腩的肉這麼多請問你洗得到肚臍嗎、你的腿粗成這樣睡覺轉身的時候會把老公壓死嗎?”的時候,也請你虛心受教。
因為我們也曾經靜心聆聽。
#拜託合作一下
#不要給加油的留言
#等下又說我多事嬌情要我解釋
#不要誤會我我超級滿意現在
#手痒又写
1mdb 中文 在 Cheryl Lee Xin Yi ( 李欣怡 )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千萬千萬不要加油》
想想不寫又想寫。關於做DJ這件事。
先說明,不用留言加油,不是討拍,不用替我們感到委屈。吃得鹹魚抵得渴,這樣簡單的道理我們當然懂。我的感受不是來自於最近和夥伴們承受的壓力,而是我實實在在又更深一層地了解了這一塊我干了十多年的地盤。
換班已經是我們的強項了。真的,說到換班的頻率,全馬中文電台誰比我們厲害?(冷笑)但這樣對於DJ來說是種福氣來的,因為一直換班其實是提供了我們學習的機會,通過為不一樣的環節做功課,準備該節目需要的不一樣的元素,讓自己提升。這樣DJ就不會有“節目舒適區”。和任何工作一樣,我們也有舒適區,只是我們家DJ鮮少有機會待過。
像我最近就有這樣的感嘆:“奶奶那些國家領袖真的爽爽就給我開記者招待會,做live,這個小時你一來,下個小時我一往,醬鬼多發表醬鬼多回應講鬼多決定講鬼多文告,到底那些新聞記者追新聞的日子是怎樣活的啊?我已經24小時都開著報章app的更新,我第二天早上主持的時候還是有我漏掉的新聞!!!”
這是我不做早班就根本不會有的感受。
好,這是我的工作,努力就可以了是嗎?
問題就在於,換班,對於聽眾聽電台的習慣有衝突。
聽電台,其實就是一種“習慣”,我習慣了每天早上喝咖啡的時候聽的是“這把”聲音不是“那把”聲音,“這把聲音是晚上的做麼他跑來早上?這樣會讓我覺得現在已經晚上了!”
這些都是習慣使然。所以,可能我不覺得你節目做得好,可是我已經“習慣”了你,結果這些年你就默默地加入了我每天泡咖啡的時間。某天某個茂里取代了你本來的時段,我先不管新的人好不好,我先罵一輪先。當然,日子久了,說不定我又會習慣新的人了。
看清楚了人是習慣的動物,我們每次在面對著這樣的挑戰的時候,自然會為自己多穿幾件厚衣,多舖幾層海綿。既然知道一定會挨打,也要懂得為自己墊底,才不至於那麼痛。
除了習慣二字之外,我們還要面對怎樣的挑戰呢?
人身攻擊。
我每次看比我年輕的同事有時候收到一些批評新節目的惡言,覺得傷心覺得耿耿於懷。我的“老妖精魂”必會浮現然後覺得,明知道是惡意的攻擊做麼要理?浪費時間!
可是回頭想想,為什麼同事們會這麼在意呢?之後才想明白,這些惡言除了感覺上抹殺了他們為節目付出的所有努力之外,裡面不少還燒到了聲音這一塊,惡意批評聲音的部分,當然也是人身攻擊的一種!
一個人當然只有一把聲音,而且是先天的條件,所以,當你說:“我覺得你的聲音很難聽。”的時候,其實和“我看到你的臉就想作嘔。”是一樣程度的攻擊。臉醜還可整形,可是聲帶換不了啊。
我媽媽生我是這樣的聲音喔,我可以怎樣?
當然,聲音不同的運用會製造不一樣的聲調不一樣的感覺,這就是我們的專業。就像你長得胖,你真的瘦不下來,就只能用不同的衣服造型去掩飾你的缺點。只是這怎樣都逃不了主觀判斷。我覺得你的聲音太尖、太扁、太粗、太細,都是相對的,另一邊廂一定還有一群人覺得你的聲音不夠尖、不夠扁、不夠粗、不夠細。面對我們的聲音剛好你不喜歡這件事,對不起了,我們是無法同一時間用好幾種聲調做節目的。
那些在臉書上認為“我聽電台我就有資格罵你的聲音”的人,一定要繼續罵喔,因為我猜你雖然罵你也會繼續聽的,因為你不聽就沒有東西罵了嘛,為了罵你還是會繼續聽的。而且我相信我和我的同事都不想自滿,你們的聲音(無論好不好聽都好),都時刻提醒著我們。要換班,要坐在現在的位置,就一定會被罵,也一定會被攻擊,然後我們就會繼續進步了。
可是你們在罵人的同時,請記得,如果有一天你們在網路上和別人掀罵戰,別人對你人身攻擊,指著你的鼻子皮膚肚腩蘿蔔腿直說一些不堪入耳的咒罵:
“你的鼻子扁到陷入後腦勺了、你的皮膚差到比1MDB更讓人覺得討厭、你這麼肥肚腩的肉這麼多請問你洗得到肚臍嗎、你的腿粗成這樣睡覺轉身的時候會把老公壓死嗎?”的時候,也請你虛心受教。
因為我們也曾經靜心聆聽。
#拜託合作一下
#不要給加油的留言
#等下又說我多事嬌情要我解釋
#不要誤會我我超級滿意現在
#手痒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