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尺魚缸幾公升」的推薦目錄:
- 關於2尺魚缸幾公升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2尺魚缸幾公升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2尺魚缸幾公升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2尺魚缸幾公升 在 [閒聊] 推薦新手以二尺缸入門的理由- 看板Aquarium 的評價
- 關於2尺魚缸幾公升 在 (水族)2呎缸換水一問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2尺魚缸幾公升 在 常用水族公式 的評價
- 關於2尺魚缸幾公升 在 Re: [問題] 2呎金魚缸倒缸 - Mo PTT 鄉公所 的評價
- 關於2尺魚缸幾公升 在 二尺缸可以養多少魚呢? 看你要養魚還是養草了-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2尺魚缸幾公升 在 [閒聊] 推薦新手以二尺缸入門的理由 的評價
- 關於2尺魚缸幾公升 在 [問題] 2尺缸用55L揚水馬達會太大嗎? - Aquarium 的評價
- 關於2尺魚缸幾公升 在 [閒聊] 推薦新手以二尺缸入門的理由- 看板Aquarium 的評價
2尺魚缸幾公升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尺魚缸幾公升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尺魚缸幾公升 在 (水族)2呎缸換水一問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 缸裡的水量換算下來也快60公升,每次換1/3,也要20公升。 ... 但我是2尺缸換1/4. ... 用一顆馬達把水抽出去,在用馬達把要換的水抽回魚缸. ... <看更多>
2尺魚缸幾公升 在 常用水族公式 的推薦與評價
June 24, 2014 at 2:09 AM ·. 缸體相關. 缸體總容量 ... 1公升水加入1PPM某溶劑=1公升(L)加入1克/1g/1ml/1c.c.某溶劑 ... 建議能夠1小時內跑2~6次水. EX:30公升魚缸. ... <看更多>
2尺魚缸幾公升 在 [閒聊] 推薦新手以二尺缸入門的理由- 看板Aquarium 的推薦與評價
之前看網路資料,推薦新手入門的魚缸尺寸大概以二尺居多(不然至少一尺起跳),
原本以為通常理由是水量較多(但水量多寡只是相對污染量而言吧),
但比較引起注意的是一般認為二尺缸比較好找燈具的尺寸,
去查一般燈管(非水族專用),似乎也是2尺與4尺的規格居多,
想說我以養魚為主,水族燈具比較沒差;
只是這個禮拜逛了幾間水族館,
發覺水族館似乎偏好以一百元為單位做特價促銷,
也許這也是不推薦小缸的可能原因?
以買黑殼蝦至少半兩為例,儘管價格非百元,可能也要2尺缸起跳比較合適。
最近在想家中的一尺缸(別人送的)要養什麼,
逛一逛覺得最喜歡琉金或和金,資料顯示也不難入門,
但小琉金做促銷大約是4~6隻為一組,
這個數量怎麼有辦法在一尺缸養到成體 Orz
目前查到琉金還好,成體有可能長到15公分,
也許勉強可以養一隻?
但和金有可能長到30公分?這樣根本不適合。
雖然經常有用小缸養金魚的例子,
但我覺得長期來看,這也許在未來很有可能會造成擴缸或送魚,
從短期來看,也必須依賴頻繁換水來維護水質。
除了考量水族館的促銷習慣,起碼用2尺缸比較養得下以外,
另一個不是建議以一尺缸起手的理由,大概是因應逛水族館衍生的蒐集癖?
目前這個一尺缸暫時想說還是養極火蝦搭配莫絲好了,
不曉得按照促銷方案一次養35隻會不會太多。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2.77.70.15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Aquarium/M.1451046514.A.99B.html
我原本已經有一缸無品系孔雀魚在練手了,
這次意外接收第二個魚缸,會更偏重在個人的喜好上。
也是在這次逛逛看水族館的過程中,才想到為什麼這麼多人最後會擴缸的原因之一,
有一種可能是當初為了湊特價條件所要的數量,買了將會超出現有設備負荷能力的生物。
比方說我很喜歡日本和金,
如果認真地成功養了幾年,才逐漸發現不適合,我大概也會捨不得放手而選擇擴缸。
「不想在確定自己要擴缸之前,買下顯然在未來會逼自己擴缸的魚種。」
提供這個想法給未來的新手參考。
我發現小於一尺的魚缸,若以每公升單位容量的價格來看,確實有變貴的現象,
而三尺以上不是贈送就是必須整套購買居多,搬運上顯然比較困難。
※ 編輯: toploader (223.142.212.24), 12/26/2015 08:07:16
在還不怎麼了解水族、不了解自己會喜歡到什麼程度的時候,
要說有必要投資多幾倍預算在器材設備上面,需要有充分的理由。
提供一個資訊給板友參考:google了一下網路上搬魚缸的案例,
尺寸達到60*45*45以上,一個人搬的時候,除非準備整個翻缸重設,
不然似乎會因為手臂長與下巴卡住魚缸的關係變得比較難使力,
比較適合的魚缸常見尺寸上限似乎是60*30*36。
* [問題] 2尺缸 60x45x45 如何換魚缸架
https://www.ptt.cc/bbs/Aquarium/M.1569210174.A.5BA.html
(其實要搬魚缸應該是翻缸重設比較安全,只是這對於水草造景玩家來說是大工程。)
如果是用自小客車載,則上限似乎是90*45*45;
另外,魚缸達到三尺(水量超過150公升),
似乎多數人受不了換水時的工作負荷,遲早會選擇拉水管接水龍頭。
可能一些玩家也是因為直接用長長的塑膠軟水管接水龍頭,
或是安裝三胞胎,以RO管加水,
因此避開了以水桶不小心快速倒水造成水質震盪,而可能需要使用滴流桶的問題。
若開放缸高度達到45公分以上,似乎就不再能使用比較便宜的厚度5mm的玻璃
(60*45*45需要使用厚度8mm以上的玻璃);
從魚缸長度或寬度來看,則似乎是超過2尺即必須使用強化玻璃或增厚,
而變厚的玻璃會降低魚缸透明度,也當然會比較重。
至於加邊條、玻棒可以讓5mm玻璃的魚缸尺寸上限達到多少,我沒看到這方面的資料,
但有因此做到4呎長、2呎高的例子。
* 幫魚找個好住家:玻璃魚缸外型的選擇 by 塔魚手札
https://dogspan.pixnet.net/blog/post/286800916
* YiDing天空之窗超白水晶玻璃缸產品介紹
https://yidingaqua.com/index/incx/picshow.aspx?class=43&pic=11
從水壓的角度來看,玻璃厚度與魚缸長寬無關。
塔魚手札介紹一個魚缸玻璃厚度計算機,
以尺寸120*45*45、安全係數3.8為例,得出厚度8mm的建議。
YiDing的第二代Skylight超白水晶玻璃方缸,以45度角拼合黏接組裝而成,
對於同樣尺寸的魚缸則是使用12mm的厚度;同系列60*45*45規格則是使用8mm厚度。
不清楚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
即便是預算比較寬裕,也很少選擇高達60cm的魚缸,
據說主要是因為體力上的負擔,很難整理到缸底。
通常會使用這麼高的魚缸,理由是要養神仙魚、七彩神仙魚或大型魚;
猜測另一種可能理由是用來做為水草培育缸,不會那麼容易需要修剪,類似農場的玩法。
測量自己從腋下到手腕的長度,多數人似乎搆不到50公分的深度。
如果將搆到魚缸長邊對面底部轉角考慮進去,
魚缸高36寬30對一般人的手長似乎也差不多。
但這裡有一個小問題是水草的生長高度。
雖然水深比較淺對燈具的照明效率比較好,
用比較弱光的燈具即可達到水草需要的光照強度;
但水草太容易頂水就會增加修剪工作
(不剪除了破壞景觀,也可能遮蔽其他水草的光照)。
有莖水草可能比較簡單,叢生或走莖水草可能會比較麻煩,
尤其類似水蘭的沉水性而非挺水性水草。
以缸高30~36公分來看,
水草可用高度大概在20~26公分(扣掉缸邊離水面距離與底砂深度),
有些前景草在光不夠強的情況下已經有可能長到這麼高。
不過看看水草造景實例,兩害相權取其輕,
通常似乎還是會選擇種植有可能長過高的有莖水草,然後再以修剪來控制。
(墨耘水草是目前少數提供大量水草生長高度資料的業者。)
維護管理上的負擔,大概水草缸玩家比較常會討論,
一般認為2尺或1.5尺較佳者居多,但哪一種更可以被接受,似乎沒有定論。
依據《水草缸造景設計:7天打造療癒水森林》
(ISBN:9789864083770,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9716)
這本書對水草缸入門者的建議來看,則是45*30*30、60*30*36、90*45*45三者擇一。
以水族專用燈具來看,夾燈最大做到2尺缸適用,
ONF FLAT ONE只有2尺與3尺款式,其他品牌不少跨燈產品線最大只做到4尺缸適用,
看起來2尺與4尺在水族器材設計習慣上似乎是不同尺度的分水嶺?
猜測4尺以上若要兼顧品味,可能已經有不少案例會將其納入室內設計整體評估,
ONF精美的產品外觀設計如果被裝潢藏起來也就沒有意義。
另外參考YiDing官網,針對初學者兼顧性價比的Aqua First SR方形缸系列,
(https://www.yidingaqua.com/index/cn/44.aspx)
其中貨源相對充足的常備商品來看:
- 60*30*36
- 45*27*30
- 36*22*26
- 31*18*24
也許可以作為新手入門選擇的參考。
※ 編輯: toploader (223.142.155.50), 12/27/2015 17:20:57
之前只想到水量多可以減緩氮循環產物之類濃度變化方面的影響,
沒想到如果有加裝控溫棒,也會是一個影響因素。
例如:零食吃完剩下的桶子、6000ml的礦泉水大寶特瓶或是現成的整理箱,
養孔雀魚、紅球、金魚藻之類
(個人覺得紅球比較襯綠色水草,不過孔雀魚更容易取得),
低單價、容易取得、兼具容易養活與繁殖的特性。
等到有心得想買缸,直接跳三種選擇:
- 45*30*30
- 45*45*45
- 60*30*36
具體要看養什麼而定。
因為我對金魚有興趣,一隻金魚養到成體保守估計需要約25~30公升水量,
所以不會考慮一尺缸。
(但是用小容器養一隻金魚也不是完全不可行,只是必須要每天換水。
參考資料:《金魚:讓你長久、愉快地享受養魚的樂趣!》
作者: 岡本信明、川田洋之助/監修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64920)
也許也會參考看看哪一種尺寸的二手行情比較好,例如:
2尺缸與1.5尺立方缸,養海水缸的人可能會有興趣;
45P缸與60P缸,則是養水草缸的人比較會有興趣。
如果不是看自己有什麼缸決定養什麼,而是陸續看喜歡養什麼、養多少就買什麼缸,
一開始直接買一個2尺缸也不會夠吧XD
若這樣也許真的是空間能允許多大就直接買多大的缸好了?
我想也不見得有這個預算(不只是魚缸本身,
連帶還有底砂用量、過濾器流量、加溫器瓦數、跨燈的長度、照度、雙燈管或四燈管),
更何況有後續管理維護的負擔。
相對於用來練手的幾十元甚至免費的活體,我覺得魚缸若達到幾千元已經偏貴了,
雖然魚缸可以用很久,但新手時期可能會有一些錯誤,例如:
- 用菜瓜布刷魚缸產生刮痕
- 放不小的魚缸卻沒有測水平
另外剛接觸水族不能確定這項興趣能維持多久,也許會:
- 太挫折而沒有興趣繼續
- 因為家庭因素撤缸,或是搬家出國、結婚生子
所以相對於大魚缸水量大容易養活、養多與性價比,
對新手而言,該魚缸規格是否容易脫手也許是重要因素。
整理一下選擇魚缸尺寸可能考慮的因素:
* 運輸限制:可用人數、力氣、身高、手長、居住環境、載具
* 景觀限制:透明度、景深、水草生長高度、魚種生長需求
* 維護限制:日常可用時間、人力、技術、配套器材、熱情可能持續期間(生涯規劃)
* 經費限制:魚缸及其配套器材價格,換水與電器持續支出的水電費
* 交易限制:供貨來源、二手市場流通性
還有一種因素叫做「你喜歡就好」。
實際去水族館看過以後,我目前覺得90*45*60似乎最順眼,但真要買這種規格,
要知道相當於負擔什麼代價。
* Re: [問題] 新手1尺缸養24隻斑馬魚?
https://www.ptt.cc/bbs/Aquarium/M.1557947130.A.A5C.html
* 1尺缸養金魚 by 快樂水族
https://blog.xuite.net/happy_aquarium65/twblog/108137976
* 奈米水族缸的生物放養 by Liz Marchio(沼澤缸之家Paludarium翻譯)
https://www.paludarium.net/aquarium/129
其實觀察從文章看來有做過相當功課的新手,最終選擇不到2尺缸者似乎也不在少數。
在能夠成功將魚養穩以後,
可能發生而比較隱蔽的問題是發育不良(俗稱「單到」或「耽到」)。
常見的例子是用1尺以下的魚缸養金魚。
能養活、很活潑、看不出其他異狀,卻是侏儒(只是比喻),
這算是缺陷嗎?可能因人而異。
附帶一提,以我目前所知,覺得新手(以淡水魚為主,不討論水草缸)
挑選過濾器可以先考慮水妖精或外掛。
氣動過濾指的是以打氣機為動力,
加上水妖精或「鴨嘴管、底部過濾板、底砂」的過濾方式。
預算彈性很大,可以用比較少的預算設置過濾系統。
在確定對水族的興趣後,打氣機對重度玩家也有用,
無論是孵豐年蝦卵、治療、育種或單純養多缸蒐集魚種。
* Re: [問題] 安靜的打氣機 by kuroe
https://www.ptt.cc/bbs/Aquarium/M.1516982019.A.2BE.html
* [問題] 打氣機選擇
https://www.ptt.cc/bbs/Aquarium/M.1555471010.A.B81.html
* [問題] 關於打氣量與風管長度
https://www.ptt.cc/bbs/Aquarium/M.1576034711.A.9CA.html
* [問題] 打氣機選擇
https://www.ptt.cc/bbs/Aquarium/M.1584042490.A.241.html
* [閒聊] EX-8000明明很吵
https://www.ptt.cc/bbs/Aquarium/M.1584151490.A.556.html
* [閒聊] EX-8000 VS. EHEIM 400/200噪音比較 by Marzzze
https://www.ptt.cc/bbs/Aquarium/M.1584178176.A.54D.html
氣動過濾的風險主要是打氣機的噪音。
打氣機品管似乎做得很差,縱使是知名品牌或產品,也有被嫌不夠安靜的案例;
但會有這樣的現象也可能部分因為每個人的環境與聽覺敏感情形有明顯落差?
打氣機有一個問題在於「標示」。
以難得對於多大的缸要用哪個型號有提供建議的品牌而言,
那是針對純粹為提高溶氧而打氣的建議?或是針對用於氣動過濾需求的建議?
若最多兩條出氣管線,分別接上水妖精成為兩套氣動過濾系統,置於頂多2尺H缸的水體,
需要什麼規格的打氣機?(判斷標準是什麼?)
我們有把握買到滿意的打氣機嗎?
這也許是實體店面有機會做得比網路銷售通路更好的地方。
若要水族缸能充分發揮觀賞價值,它通常是放在我們經常活動的區域內比較好;
但日常生活空間勢必不能太吵,
那麼身為不確定對水族是否有更深入的興趣而預算有限的新手,
我們為了什麼樣的理由採用氣動過濾?
相對於銀箭PF-1000外掛與XB-303圓桶過濾器,
若選擇氣動過濾系統,打氣機可以有多少預算?
其他注意事項:
1.跟外掛過濾器比起來,水妖精比較佔缸內空間,物理過濾的效果也比較差。
2.打氣機接上水妖精,水妖精出水口會製造許多氣泡,
破裂後可能噴濺水珠到玻璃缸壁或燈具的透明壓克力板,進而形成水垢。
如果出氣量沒那麼強,調整水位或出水口高度可以避免這個問題;
但如果出氣量夠強,除了打氣機本身有調整出氣量的功能,
也許可以利用分接閥與調節閥分流空氣到另1條管道,
從而削弱到水妖精的出氣量(或者只用調節閥?);
另一種方式需要在出水口加工。
我懷疑直接在出水口塞東西會影響水妖精流量,減少每小時水流循環次數,
所以基本概念是在出水口外面掛什麼網狀物來消泡
(例如超市包裝某些蔬果用的網袋)。
3.打氣機使用沒幾年,出氣壓力卻變小到不堪用,很容易注意到的可能原因是風帽;
但風帽沒有「破裂」或「硬化」(如果外觀正常,不要輕易認為問題出在風帽),
產品本身也沒有進氣口濾棉的設計(因此無從堵塞)?
在使用風帽的打氣構造設計中,被風帽套住的那個圓柱形零件(氣室?),
兩側各有1個止逆片(墊片/閥片/膜/膜片/瓣膜),
各自被黑色橡膠塊壓住一半,沒被壓住的那一半蓋著空氣通道孔。
當磁鐵受電磁鐵改變極性影響而往復帶動風帽時,
2個止逆片大概會因為氣壓改變而輪流彎曲進而開啟與關閉通道。
在買新的風帽來替換前,可以先拆下止逆片,
將可能在通道孔周圍堆積的黑色粉末擦掉再將零件裝回去,有可能會恢復出氣壓力。
題外話:增加溶氧量的方法很多,
打氣機加上氣泡石之類的產品很容易噴濺水珠在缸壁上形成水垢。
解決方法可以是加購玻璃溶氧器,但溶氧器也可以用寶特瓶與吸盤來DIY。
另一種有趣的DIY增加溶氧量方法則是應用文氏管原理(透過組合管材來實作)
(同樣原理也出現在self-leveling siphon這種裝置)。
當我們放魚缸的空間能夠接受(環境背景音比較大)或
阻隔(例如魚缸櫃、陽台或DIY減噪加工)噪音,
也有理想的實體店家環境能夠讓自己透過測試來買到滿意的打氣機,
氣動過濾的擴充與用途彈性,對於以養魚為主的新手而言可能是值得考慮的選擇;
打氣機若是選擇有口碑的產品也不難脫手。
相對於長期運作的氣動過濾,打氣機在比較介意噪音的環境,
可能更適合用於檢疫、治療、移缸(換缸)或
其他短期內想要進一步減少緊迫(壓力)的情況。
因為是短期用途,噪音比較不會是問題。
相對於無動力缸,打氣機在增加溶氧量的同時,也會製造水流,讓水溫分布更均勻。
水溫與加溫器設定的落差,
除了加溫器或溫度計本身的誤差,也會受到氣溫與水流的影響。
加溫器上方與下方的水溫,在冬天的無動力(無水流)環境有可能差2度。
如果只是隔離檢疫,魚隻可以自行尋找合適的水溫;
但以加溫治療淡水白點蟲病而言,讓水溫分布均勻可能有幫助。
通常對於外掛或水妖精會有的疑慮是認為濾材太小,
但是底部過濾板可以看成是一種升級用的器材,
無論是外掛或是打氣機都可以加裝,讓水流經過底砂,這樣的濾材怎麼也不能算少了。
美中不足的是需要洗砂會比較麻煩,基本上也因此幾乎沒有種水草的餘地。
相對來看,外掛或上部過濾的方式,要將物理過濾濾材取出清洗都比較方便。
實際上我覺得新手想要兼顧水草造景與魚蝦,大部分的情況都是自找麻煩,
在一開始就讓問題變複雜(預算充裕就另當別論)。
另一種可能是觀賞水族從業人員會用的作法是使用「菌床袋」,
看起來是用粗網目的洗衣網袋
(圓柱形或丸形之類,裡面有立體空間讓網袋能夠方便站起來)
裝入大顆粒珊瑚砂或其他粒徑大的濾材,再將網袋放入裸缸。
猜測這個作法除了有裸缸能夠隨時清理沉積物的優點,
濾材增加硝化菌在裸缸中能夠附著的表面積,裝入網袋也容易管理;
立體的網袋與粗網目讓水流更容易流經全部濾材,可能會提高硝化系統效能。
不是裸缸的水族缸應該也可以參考這個方法。
* 水草缸是否需要生物過濾器 by 翠湖水草
https://www.tbs-aqua.com/encyclopaedia/paper?paperID=553
* 硝化細菌與水草的異同 by 翠湖水草
https://www.tbs-aqua.com/encyclopaedia/paper?paperID=644
* 硝化細菌與水草之間的競爭關係 by 翠湖水草
https://www.tbs-aqua.com/encyclopaedia/paper?paperID=222
除了底部過濾板與菌床袋,
第三種在過濾器主體以外強化硝化系統效能的方法是利用植物。
可以選擇在強光下長得快,在弱光下相對不容易死的水生植物,例如金魚藻或圓心萍
(小小的浮萍容易造成管理上的麻煩,水芙蓉則是需要強光);
或是選擇可以水耕的陸生植物,例如黃金葛或合果芋。
選擇這些植物最重要的考量之一是除藻方便。
外掛對於初學者來說應該是好選擇,
目前已知口碑最好的外掛過濾器品牌是「銀箭」,
伊罕自由女神之類名牌或強迫式外掛對初學者養的活體價位而言可能都太貴了。
銀箭PF-1000標示流量720L/H大約用於2尺缸也差不多
(原廠建議2尺缸應該是使用PF-800,不過這個型號的產品流通特別少,
考量到加裝底部過濾板的可能性,再加上流量可以轉小,故可用PF-1000),
約285元的售價、完整而簡單的組裝、穩定的製造品質,
相對於打氣機,在只使用一個魚缸或容器的狀況而言,最經濟、簡單、安靜。
雖然網路搜尋資料對外掛過濾器評價不高,主要是濾材空間小,
但是即使不考慮加裝底部過濾板的狀況,
對初學者2尺缸以下使用人工飼料飼養平價魚種而言,也夠用了。
(一樣要注意控制放養密度、餵食量及水質變化)
我還沒買藍波EX-8000,只是調查而已,銀箭PF-1000倒是已經買來用了。
銀箭PF-1000的網路口碑幾乎一面倒地好,但實際使用也不是完全沒有問題,
對我來說主要是:
1.過濾棉非常不堪用,雖然也許是我自己的問題啦,
覺得過濾棉堵塞導致水流溢出上方的速度出乎我預期地快,
所以大概要每次換水都檢查一下。
雖然堵塞可能也代表白綿物理過濾效果很好,但更重要的是活性碳沒有固定在插板上,
而是可以在白綿包覆範圍內自由移動、垂墜,
這可能就是插板上的白綿怎麼看起來泡洗沒幾次就好像快破了的原因。
所以有人會建議外掛的濾材室直接改塞羊毛絨,可能不是沒有道理。
我試著塞淘汰的毛巾,從結果上來看似乎也沒問題
(毛巾與菜瓜布似乎都有抗菌產品,可能要避開)。
我現在懶得種水草了,所以是連接底部過濾板(上有底砂),
試圖來取代過濾綿物理過濾的作用。
2.水會往缸內方向從上方溢出裝馬達的那一格(在流量旋鈕轉到最大的時候)。
這沒有實際危害,只是看起來不順眼而已。
......真要說缺點就是水位不能降太低,
該處位置比出水口更高,流下的水更容易噴濺造成水垢。
3.會注意到銀箭外掛,我想通常都是因為對於安靜的需求(而且銀箭外掛又便宜),
但它並不是百分之百一定會很安靜。
我剛買來的時候確實很安靜,但是可能是拆裝彎管(進水管)有什麼地方沒注意到,
或是隨著過濾棉使用期間經過,導致水流改變,
銀箭外掛開始會有明顯的水波聲,
聽起來像是馬達抽水那一格的水面不停起伏拍擊彎管所造成。
排除方法是隨手拿一片生化棉在馬達抽水那一格內卡在彎管下方破壞水流,
就恢復成原本很安靜的狀態。
所以我覺得銀箭外掛的安靜也不是那麼防呆。
後來發現那種拍擊聲可能跟濾材的填充密度,或者說跟外掛過濾器內部水位高度有關。
當濾材塞得特別緊密,導致水位升高,自然就不會有水波拍擊聲。
也就是說,原廠濾片使用一段時間後會發生這種狀況,
可能跟活性碳會不再平均分布有關(水流容易通過,進而外掛過濾器內部水位降低)。
可能是在誤用超細的矽砂,導致外掛過濾器吸入一部分之後,
馬達附近開始發出噪音,但又不是很嚴重(相對於環境背景噪音)。
似乎有不少人會在寢室養魚?
如果寢室原本是睡覺時幾乎不會有聲音的環境,
以我個人使用銀箭外掛的經驗而言,外掛過濾器有可能不是最合適的選擇。
建議有這類需求的人專門去找有同樣需求的經驗談或直接發文詢問,
而不只是找「安靜的」過濾器而已。不同環境對安靜的標準可能不一樣。
4.馬達室與濾材室之間有一小片白色長方形、有點像偏硬不織布的零件,
如果自行塞其他濾材,有可能會一不小心弄掉。
看起來有裝那片零件,似乎會讓偏上方的水流變強,不確定這樣帶來的好處是什麼。
除此之外,該零件可能是此產品停電免加水的原因所在?
這款產品我覺得完全是優點大於缺點:
包裝標示充分說明、配件齊全的程度、便宜的價格、安靜運作的品質、廠商保固的口碑;
而且跟我的二手舊外掛(機體未印刷品牌)比起來,
銀箭產品跟龍騰(雅柏)底部過濾板外掛伸縮連接管的密合程度好很多。
銀箭PF系列也沒有比PF-1000更大的規格,
也許這也可以算是推薦新手選擇2尺缸的原因之一。
現在是討論新手對於「第一套」過濾器材的選擇,但順帶一提:
雖然前面提到不論起手式是選擇氣動過濾或外掛過濾,升級都可以考慮底部過濾板,
但這不是說底部過濾板是升級的最佳選擇,
而只是做為一個能繼續完全利用原有過濾器材的例子來說明罷了。
如果要升級過濾系統,我會假設已經對管理方法與概念、個人偏好都有足夠的了解,
那麼也許可以不要理會手上已經有的氣動過濾或外掛過濾,
重新思考、選擇適合自己想要嘗試方向的理想過濾系統,例如上部、圓桶或底缸,
起手式選用的過濾器此時最差也可以僅供檢疫隔離、治療或繁殖使用。
使用底部過濾板的缺點多是來自於必須洗砂,
除了因此不方便種草、擺設複雜的景觀,也不太方便養蝦
(即使會有人這麼做,但養了一群米蝦實在是讓洗砂變麻煩);
另外,就跟水妖精一樣,物理過濾的效果有限,髒東西會滯留於缸內。
使用底部過濾板要注意的另一點是底砂的粒徑。
有一種底砂材質雖然是矽砂,粒徑卻特別小,會很容易穿過底部過濾板;
但底砂粒徑亦不宜過大,風險在於可能導致殘餌不易被取食而污染水質。
翠湖水草針對底部過濾板應用於水草缸有一篇文章可以參考:
https://www.tbs-aqua.com/encyclopaedia/paper?paperID=98
經常會有人在意魚糞便不美觀的問題,除了用發泡煉石之類比較大顆粒的底砂遮掩,
通常應該是裸缸、用沉水馬達將魚糞便吹向過濾系統入水口。
另一個常見問題是要不要買繁殖盒。
以養孔雀魚而言,簡單的結論是:只要小魚存活率不為零,通常沒有買繁殖盒的理由。
即使是沒有小魚活得下來(我猜母魚可能是水族館買來的大體型?),
那麼放一把水草漂浮在水面,使得水面大概一半有水草覆蓋,之後就會有小魚活下來。
為什麼有這樣的結論?
1.如果能夠成功繁殖,存活下來的小魚遲早會讓放養密度達到上限,要擴缸嗎?
2.繁殖盒的優點可能是不必另外找空間擺放繁殖缸,也不必考慮另外買一套過濾器,
但以單位容量價格來看,相對於魚缸,繁殖盒很貴;
而且繁殖盒的不同款式選擇,也有一些花錢買經驗的地方。
3.觀察孔雀魚小魚的行為,有時候明明底下有較多可躲的地方,還是會在水面附近活動,
所以與其種水草叢林,不如簡單擺一把生長快速的水草漂浮在水面,
掩蔽效果佳,也方便除藻(長藻的部分直接丟掉)。
* [閒聊] 笨死的還是被飼育盒跟缸壁夾死的公孔雀?
https://www.ptt.cc/bbs/Aquarium/M.1576744160.A.F25.html
除了可能會夾住魚隻,有些缸內隔離盒從盒內通往缸內的空隙大到會讓仔魚穿過。
在自己遇到之前,對壁虎會吃掉孔雀魚仔魚的說法不當一回事。
直到再次看到相關討論,才想到從某個時間點開始,
某個容器裡的仔魚總是會在出生後逐步消失「殆盡」的可能原因。
該容器也是唯一曾在其上出現壁虎者。
我覺得方便加蓋防禦已經出現的壁虎會是新手買隔離盒比較好的理由之一。
如果新手想要追求2尺缸的硝化系統最大強度,
調查之後,過濾器可能會選用上部過濾;
但是如果用沉水馬達,例如口碑比較好的伊登(Eden),
然後濾槽選擇三層式設計
(我覺得上部過濾最大的優點是將物理過濾與生物過濾隔離,
方便清洗、減少於清理濾材過程中損失的硝化菌,
因此若要使用上部過濾,我覺得應該至少要有兩層濾槽,
可惜市面上好像沒有兩層濾槽這種產品?),
再加上濾材也許選用羊毛絨、生化棉、珊瑚砂(依水流順序),
整套上部過濾的價格會比銀箭XB-303圓桶(約$600)還貴。
會考慮上部過濾,可能是基於「一步到位」的想法,
而且上部過濾強大的過濾效能,能夠快速消耗氨氮,應該也比較不容易長藻?
但是將整套採購方案所需預算列出來,觀察預算分配,
我覺得新手還沒確定會長久接觸水族,就選擇花費$600以上在過濾器這項器材,
購買對不同魚缸尺寸的通用性、二手市場的流通性比較差的上部過濾,
是否合理不無疑問。
至於圓桶,銀箭XB-303是經常被推薦的產品,要價約$600以上,
比其他種類過濾器略貴也就罷了,
畢竟可以減少逸失二氧化碳的特性適合水草缸,遮光的環境適合硝化菌,
尤其可以串接前置桶〔也有以沉水馬達或海陸馬達(水陸馬達)做為前置桶動力的案例〕
(搭配前置桶與快接減少定期維護圓桶過濾器的麻煩程度),
只是說溶氧可能偏低,仍舊不適合水生動物放養密度太高的狀況
(可能以安裝雨淋管、將出水口抬出水面的方式加強)。
但是我覺得圓桶最大的問題是似乎很容易故障、不夠防呆,
尤其一旦淹水,這是我覺得不能忍受的災難(用整理箱裝起來也許可以解決問題)。
如果改選品質口碑最佳的伊罕,
破千的過濾器價格,我覺得對新手的2尺缸與平價活體而言太貴,
圓桶也不是適合以養魚為主的過濾器種類。
我覺得圓桶過濾器有一個重要優點(對於不那麼新手的人來說)
可能在於可以連接外置加溫器。
如果不會在造景上費太多心思去遮掩器材,或者本來就喜歡極簡風,
一般加溫器安裝在缸內的方式看起來通常很突兀,而且吸盤用久了還會失去吸力。
題外話:在缸內安裝的加溫器如果沒有保護套,除了自己的手可能伸進缸內粗心被燙到,
也可能發生螺在加溫管上面爬行時,加溫正好開始啟動,把螺燙翻在缸底的狀況。
除藻螺被燙翻看起來不致死,但會罷工一段時間。
若參考《水草缸造景設計:7天打造療癒水森林》這本書,作者認為:
* 用於水草缸是缺點多過於優點:上部、水妖精、底部過濾板
* 適用於水草缸的過濾器種類:圓桶、有濾杯的沉水馬達、外掛
(第69頁,用語略有不同)
比較貴的過濾系統,我比較沒有調查。
從更大的範圍來看,過濾器之間的比較,還牽涉到其他的東西。
魚缸計算機用流量來建議過濾器規格,可能有問題。
因為以廠商建議來看,XB-303圓桶跟PF-360外掛,
流量同樣是360L/H,品牌同樣是銀箭,
圓桶建議適用於2尺缸,外掛卻只建議適用於40L以下(約1.5尺缸)。
除了過濾器以外,我看到一些魚室的例子,通常會使用自動溢流換水系統,
用這個方式來控制水質,無論是過濾器或水質檢測工具都不太重要了吧?
但是牽涉到要拉水管,不曉得要花多少錢,難以比較。
控制水質方法另外一個層面則是硝化菌製劑之使用。
要能夠管理水質,比較精確的方法應該是檢測水質(相對於盲目換水、升級過濾器),
但以可能比較有口碑的TBS總氨試劑約$320,或是高鉅TDS測試筆約$265來看,
價位幾乎是可以用來買第二個過濾器。
尤其是試劑有使用期限(產品是否另外說明開蓋後保存期限?),
似乎多數人又是遇到問題才會測水質,可能用不完;
測試筆需要使用校正液(標準液),
如果是pH監測器或控制器,pH電極也是不便宜的耗材。
而使用廉價的水質檢測工具,如果測不準,也沒意義(?)
於是有一個替代方案是模仿一個成功案例,照搬對方使用的過濾器與管理方法,
但這就會遇到有一個問題是彼此的環境溫濕度可能有明顯差異,而從文章上看不出來,
這對硝化系統強度需求就有影響(夏天水溫高,特別容易死魚)。
而且會勤於在網路上寫水族日誌的前輩,除了使用高品質的飼料,
另一個變因就是使用諸如魚安康光合硝化活菌或友浚護缸達人之類的硝化菌製劑!
我會覺得:如果每週換水都會使用硝化菌製劑,
是不是就會掩蓋有可能存在的過濾器有所不足的問題?
這時候依據對方的選擇來挑選過濾器,但是沒買配套的硝化菌製劑,就會產生問題。
反正總而言之,
以省事、便宜、安靜、品質穩定而言,銀箭外掛過濾器對於新手應該是不錯的起點。
※ 編輯: toploader (223.142.197.187), 12/28/2015 23:17:47
但是水量少會放大冬天日夜溫差大導致水溫驟變的影響(如果沒有室內空調系統),
這確實是養再少魚都可能不易避免的。
我現在覺得剛開始接觸水族會經常遇到挫折,
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關心則亂,經常干擾、變動缸內環境,
除了讓魚緊迫以外,可能也破壞了硝化菌的生長(附著)情形。
在經濟實惠的外掛可用範圍內選擇最大魚缸規格,也就是2尺P缸(60*30*36),
水量相對較多可以降低氣溫變化、不當換水(水溫、水流動盪)或過量餵食的風險。
「怎麼餵飼料?」我覺得是一個重要的基礎問題,可是不太容易找到清楚的答案。
飼料罐A的包裝說明是這樣寫:每日餵食2~4次,以5分鐘內食畢為佳;
飼料罐B是這樣寫:每日餵食2~5次,每次餵食量以5分鐘內食畢為佳。
(兩款飼料都是微細碎粒)
書A(水產養殖領域)是這樣寫:每天投餵2次;
觀賞水產動物一般日投餌量約為動物總重2%~4%,以投餌後30~40分鐘吃完為度。
書B是這樣寫:投餌每天至少早晚各一次(也就是一天兩次),
幼魚還有產卵後的成魚則必須早午晚各一次(也就是一天三次);
每次投餌時間(應該是指每次投餌量)以3~5分鐘內能完食為準。
我們可以猜測不同魚種或不同飼料產品可能有不一樣的標準,
但同樣地大致上都是以幾分鐘內食畢的方式描述;
而且似乎這個標準可能與飼養規模有關?
以致於出現「3~5分鐘 vs. 30~40分鐘」這樣的落差。
「幾分鐘內食畢」這究竟是什麼意思?
餵食過程很容易直覺地成為飼主樂趣的來源之一,
所以想盡可能多餵也許是很自然的想法,那麼難道是只要5分鐘內吃完就適合繼續餵嗎?
為了美觀,新手可能會鋪設底砂,
緩沉飼料在撒第一次的時候已經有機會掉進底砂縫隙了,
「食畢」的意思是必須確認飼料有被吃完,或者是只要飼主沒看到飼料就符合標準?
一般飼主也不太可能為了確定每次的總餵食量,為缸內的水生動物秤重。
「有些魚種無法在體內囤積食物養分,所以隨時有索餌行為」
假設這樣的說法為真,這是否會在判斷適宜餵食量的時候造成麻煩?
* 水產試驗所特刊第2號:養殖水產生物病害防治
https://www.tfrin.gov.tw/ct.asp?xItem=280871&ctNode=2507&mp=1
* [閒聊] 魚隻腹脹與腹水的成因(文長) by dogspan
https://www.ptt.cc/bbs/Aquarium/M.1557640998.A.C37.html
* [閒聊] 潮濕記憶部落格閱讀心得(二):餵食過度 by Deltaguita
https://www.ptt.cc/bbs/Aquarium/M.1328635733.A.107.html
* [閒聊] 魚鰾功能與魚鰾病機制探討 by dogspan
https://www.ptt.cc/bbs/Aquarium/M.1533484265.A.806.html
「要餵多少?」這樣的問題,新手大不了撞牆幾次就能學會了,
但怎麼樣可以增加第一次就做對的機會?
首先可能需要知道:如果餵太多,有可能會發生什麼事?
1.當水溫升高,過量餵食可能會發生氨中毒;
也可能因為有機質過多,增加魚隻發生細菌感染的機會。
2.當水溫降低,過量餵食可能會導致飼料積存於消化道一段時間,
引起細菌在魚體內大量繁殖,或是因為消化不良而得病。
3.當母魚過於肥胖,可能會影響生殖能力,並造成死亡。
4.魚鰾病。
5.黑毛藻在底砂或水草上長個不停。
* 怎麼分辨魚的胖瘦? by 塔魚手札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owerfish2019/posts/118488179574174
* 魚為什麼不太容易被餓死? by 塔魚手札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owerfish2019/posts/119006282855697
我們都知道建議新手「寧可少餵,不要多餵」的說法,
如果魚隻沒有出現消瘦、凹肚的症狀,
或者是因為缺乏食物導致的攻擊行為,應該不必擔心餵太少?
「少餵」的傾向不是完全沒有風險,但對新手來說也許是利大於弊。
撒飼料的心態可能有點像做菜撒胡椒:
撒調味料是為了讓料理更有味道,但你肯定不想撒太多;
因為撒太少容易補,撒太多不好救。
身為新手,或許可以試試看用這樣的想法去調整餵食量。
碎粒或薄片飼料罐的設計可能有兩種:一種是蓋子有兩層,內層有開孔;
另一種是使用時將蓋子旋轉開,用手指或藥匙取出飼料。
前者可能比後者用起來簡便,
但原廠設計對自己的狀況來說可能開孔過多或過大,導致撒一下的量很容易太多。
如果不想每次撒飼料都要小心控制、時不時就失誤,
可以撕一片適當大小與形狀的紙片從蓋子內層內側遮住部分開孔,再用膠帶固定。
如果直接用膠帶封住開孔,缺點是會有一些飼料從開孔黏在膠帶上面而浪費。
我猜會隨便養隨便活的人除了用的飼料品質不錯,可能也是因為不太會去亂動魚缸
(例如勤勞伸手進缸內刷缸,或是為了除藻,動不動就想要翻缸等),
這一點對於脆弱的小型魚、米蝦來說可能特別重要。
舉另外一個例子:缸內如果有整團漂浮在水中的水草,
上面有可能攀附很多超級小、不注意看就不會發現的仔蝦,
新手心血來潮整理魚缸,很可能就這樣將整團水草連帶仔蝦丟掉了。
在新手時期,養的魚種越單純越好,而且最好只挑一個優質店家的魚來養,
對降低難度也許有好處?
新手套餐簡易版,預算概算$2000
* 活體:孔雀魚、金魚藻
* 撈網(細目,6吋),$20
* 魚缸:2呎P缸(四方開放玻璃),$400
* LED夾燈(17cm,白光,$150)
* 塑膠刮刀,$160
* 檸檬酸、水杯、牙刷
* 抹布
* 自來水
* 水桶、虹吸管(附洗砂頭,$25)
* 矽砂,$15/kg,60*30*3=5400,$90
* 加溫器100W,$260
* 掛式溫度計,$15
* 海豐無悔消化性飼料75g,$145
* 銀箭PF-1000外掛過濾器,$285
* 另外準備濾材
我覺得在第一次進行水族採購前,能夠有一個範本可供「修改」,會很有幫助
(雖然盡可能兼顧應用於不同水族生物的相容性與經濟性,
仍舊只是用來做為新手開始逐項研究的藍圖。
列出詳細清單可以知道水族這項興趣一開始需要大約多少預算,
也方便觀察預算分配,依據個人考量來調整。);
但擬出來的這份新手套餐,其實尚有一些問題在裡面,
尤其是跳過部分項目(所以叫簡易版),
比方說水質檢測工具、除藻生物、消毒藥劑、硝化菌製劑、定時器、滴流桶等。
新手套餐的概念涉及一個可能比較敏感的議題。
* 魚菜共生系統原理與方法 by 台南農業改良場
https://book.tndais.gov.tw/Brochure/tech165.pdf
* 如何避免鼠魚在狗年死掉?人不要太白目就好 by 奇獸飼育學
https://magical-creatures.blogspot.tw/2018/02/blog-post.html
前面不是提到:
氣動過濾對於一個房間有第二缸以上,例如打算設置檢疫缸的時候,會比較經濟嗎?
從這兩篇文章也許可以猜測:
對於想要好好學養魚來說,購買水質檢測工具、設置檢疫缸應該是有必要的。
但是在知道之後,有多少新手願意花這筆錢?
以台南農業改良場為例(
經過專家的選擇,使用這些工具對於養淡水魚來說很齊全了吧?
但是這些工具總價恐怕是不是需要約一萬元?
(其中那隻黑色測試筆可能是這款HANNA HI98129:
https://www.hannainst.com.tw/ShowProduct.aspx?p_id=1370&page=1&pcid=8)
那麼如果假設一般消費者可以降低所用工具的等級,究竟可以降成怎樣?
比方說只剩下奇獸飼育學有提到的水溫、氨、亞硝酸?
依據截至目前為止的經驗,與其說提早發現問題、及時換水、避免魚隻死於水質不良,
我覺得使用水質檢測工具比較直接的意義
在於幫助觀測與釐清狀況,以比較有效率的方式進步。
比方說因為設缸初期或無動力缸很容易觀察到水面邊緣起泡的現象
(無動力缸要觀察是否起泡,可能要先攪拌再觀察;
這也是一種判斷少量換水時機的方法),
因此容易認為水面起泡代表水質不好;
但是不少狀況都可能與水面起泡同時出現,例如:高水溫、洗砂讓沉積物導致水混濁、
有母魚生出仔魚、有魚死在不容易發現的位置並腐爛、大量餵食等,
這些狀況對硝化系統的影響程度如何?
魚隻拖白便、立鱗、長時間忘記重新開啟過濾器電源,
這些狀況與水質的關聯或影響程度如何?
我們在向別人請教的時候,容易得出經過簡化的指南,
但是對於為什麼?有多嚴重?卻不見得能夠了解。
水質檢測工具可以讓使用者在發現不對勁的時候,不會只是盲目換水而已(從而治本)。
(剩下另一部分的功夫可能在於解剖魚屍。到底不同死狀代表什麼?)
有試劑與闖缸生物(例如黑殼蝦)可用的好處之一是
在設缸或翻缸後養水的過程中比較有耐性,
不太會因為水看起來有什麼異狀而擔心、去做更多恐怕無益甚至有害的操作。
米蝦也是環保署公告的生物急毒性檢測方法試驗生物之一。
在硝化系統中,氨、亞硝酸、硝酸做為一個連續變化過程的產物,
且三種試劑有明顯價差,只買最便宜的亞硝酸試劑可能會有什麼問題?
已知第1種狀況是春夏之際,水溫逐漸上升,且腐生菌繁殖速度比硝化菌更快,
在一個水質原本已經穩定的環境中,
可能形成有一段時間氨與硝酸濃度皆略高,亞硝酸濃度卻略低的情形,
對動物放養密度高者可能形成威脅。
* What Is the Nitrogen Cycle? by The Aquaria FAQs
https://fins.actwin.com/mirror/begin-cycling.html
Copyright: The FAQs owe their existence to the contributors of the net, and
as such it belongs to the readers of rec.aquaria and alt.aquaria. Articles
with attributions are copyrighted by their original authors. Copies of the
FAQs can be made freely, as long as it is distributed at no charge, and the
disclaimers and the copyright notice are included.
第2種狀況是假設養水期的氨濃度高峰與亞硝酸濃度高峰差距約13天,
眼看水面大量起泡,有可能是所謂蛋白泡(尤其是新手翻缸而非全新設缸,
翻動原本就有的有機沉積物,加上翻缸過程可能產生大量細菌屍體?),
也可能伴隨乳光現象(Tyndall effect、混濁、濁度、水霧),
此時亞硝酸濃度仍然未檢出,卻已經有黑殼蝦開始死亡,
有可能是因為氨濃度過高?這種情況只有亞硝酸試劑似乎不能釐清疑問。
(此時換水就對了嗎?)
奇獸飼育學那篇文章,我覺得很棒的是就算不養鼠魚,
文章內容也呈現出想要確實懂得怎麼養好魚所需要知道的事情(至少一部分)。
整理部分心得架構如這張清單:
環境佈置當中前六點都跟擬調查魚種的原始棲地、習性有關,
日常照顧、混養相容性的規則則套用在不同淡水魚種應該都一樣。
至於檢疫、隔離、治療所用的魚缸(容器),因為要跟主缸有適合飼養相同魚種的條件,
想像一下:有多少新手願意從原本買一套器材,為此變成要買兩套器材?
文章裡也提到:「養動物就是要配合動物的需求」,
但我在思考新手套餐的時候,覺得檢疫缸這部分可能不容易有普遍的說服力。
目前不用檢疫缸的消費者,
也許很大程度上是將疫病風險管理仰賴於水族館的口碑?(所謂的「叨穩」?)
為了檢疫而再設置1缸是否值得,其評估可能涉及許多因素。
除了空間不夠、嫌麻煩、動物福利以外,若從金錢角度來看,嘗試設計算式:
假設當沒設置檢疫缸所需總支出 > 設置檢疫缸所需總支出時,應設置檢疫缸
=>一段比較長的期間/魚隻壽命*維持族群數量*(1+死亡率)*單價
> 設置檢疫缸本身所需預算
+ 一段比較長的期間/魚隻壽命*維持族群數量*(1+死亡率)*單價
代入幾組數字來觀察結果:
第1組:10/2*30*(1+15%)*y > 450+10/2*30*y
y > 450*100/(10/2*30*15)
y > 20
第2組:10/2*6*(1+15%)*y > 450+10/2*6*y
y > 450*100/(10/2*6*15)
y > 100
第3組:10/5*6*(1+15%)*y > 450+10/5*6*y
y > 450*100/(10/5*6*15)
y > 250
由此觀之,要達成「設置檢疫缸比較划算」的條件似乎不是很難。
若以低密度簡單養,隨著魚種壽命不同,有可能所養魚種單價破百才須考慮設置檢疫缸。
這個算式是一個嘗試,應用上有限制,本身可能錯很大,要代入什麼數字也是問題。
「一段比較長的期間/魚隻壽命*維持族群數量」是為了簡單得出檢疫缸有多常被用到,
有一些情況沒被考慮在內,例如為了蒐集魚種而經常買入新魚的情形。
* Re: [問題] 珠鱗身上的紅線
https://www.ptt.cc/bbs/Aquarium/M.1561781196.A.BE1.html
* 海水弧菌病 - 專業版 by 塔魚手札
https://dogspan.pixnet.net/blog/post/301120005
* 助攻治療 - 投藥環境單純化 by 北辰的水族與旅遊紀錄
https://northernstar-aquarium.blogspot.com/2019/10/blog-post.html
* 魚病大揭密:檢疫 by 塔魚手札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owerfish2019/posts/109224387167220
或許比較可能發生的做法是在擴缸後,將原本的小缸用來做為隔離檢疫缸與治療缸;
或者是除了小缸以外,再準備另一個陽春容器,
將隔離檢疫環境與治療環境分開,隔離檢疫環境事前養水,治療環境則不必?
以臨時拿水桶來做檢疫與治療來說,跟玻璃缸比起來,
用水桶從俯視角度同樣可以觀察魚隻行為,
但若想要從側視角度來觀察魚隻外觀或呼吸頻率會比較不方便。
* 植物檢疫物輸入隔離檢疫作業辦法 by 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M0130042
* plant quarantine - 植物檢疫 by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69257/
從預防難纏黑毛藻的角度來說,這可能也是準備檢疫環境的好處?(也用來檢疫水草)
我覺得「檢疫」這個詞彙出現在水草領域的狀況有點奇怪。
比較少看到有人是真的在做檢疫。用的詞彙是「檢疫」,但實際上做的可能是「消毒」?
不確定是否因此影響一般人對觀賞魚檢疫的理解。
注意到之後去查才發現檢疫的英文單字是「quarantine」,直接翻譯就是「隔離」。
* Re: [掛號] 更 狀況越來越糟 by cw12345
https://www.ptt.cc/bbs/Aquarium/M.1558781463.A.24F.html
* Let's Make - NO Disturb Substrate Water Change Thingamajig
https://youtu.be/qCWNqLRNOlc
https://blog.xuite.net/jesl/twblog/123810658
新手要不要買滴流桶也是一個考量點。
滴流桶也許不便宜,但新手出狀況會越忙死越多,
猜測有一部分原因可能在於換水太粗暴(水質變化太快),例如出現立鱗症狀的原因。
如果沒有安裝三胞胎濾水器來加水,會買滴流桶嗎?
如果沒買滴流桶,會DIY一個來用嗎?
(替代方案可以是往外掛過濾器的濾材室倒水,
或者用大寶特瓶製作自備掛勾、底部有孔的緩衝器;
但這兩個方式都沒有解決加入新魚、魚隻換缸或有加溫時最好特別仔細對水的問題。
另外的方式可能是用風管加上調節閥來將新環境的水滴到舊水裡。
從水溫變化可以看出風管如果沒有加上調節閥,加水速度仍舊有可能會太快。)
閱讀重度玩家飼養過程出問題後自我檢討的紀錄(blog或Facebook),
偶爾可以看到落實謹慎對溫、對水、檢疫甚至撈魚方式的重要性。
那些基本功看起來是老生常談,但它是怎麼對魚隻死亡率造成影響?
* 緊迫與疾病 by 龍門實業有限公司
https://www.longmanaqua.com.tw/?cat=27
許多文章會提到「緊迫(stress)」這個詞彙,但這從中文字面上看起來意思很模糊。
造成緊迫的原因包山包海,但通常都會提到水溫或水質驟變這一點。
若將病原分為「條件性病原(機會性病原、伺機性病原、常在性病原......)」
與「專屬性病原」,那麼檢疫應可以說主要是設法減少專屬性病原帶來的威脅,
魚缸尺寸、放養密度、對溫、對水、撈魚方式、餵食管理、換水方式、漸進加溫、
環境佈置、群養或混養配置等所謂基本功,
則是企圖減少「緊迫」,避免條件性病原有機會造成損害。
* [閒聊] 魚的細菌性感染是怎麼發生的? by dogspan
https://www.ptt.cc/bbs/Aquarium/M.1539748734.A.0BA.html
* [閒聊] 魚的白便是什麼?以及可能原因 by dogspan
https://www.ptt.cc/bbs/Aquarium/M.1538744874.A.D88.html
* [海水] 小丑魚的脫膜到底是什麼? by dogspan
https://www.ptt.cc/bbs/Aquarium/M.1535943129.A.4DC.html
獸醫(用口語)現身說法,讓我開始意識到基本功的意義在獸醫與魚病學裡面。
對病理有所認識,會更清楚知道為何要做那些管理措施。
* 曾奕嘉。2017。台灣地區觀賞魚疾病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獸醫學系碩士論文。
https://hdl.handle.net/11296/fs45a9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家畜衛生試驗所水生動物疾病診斷輔助系統
https://aqua.nvri.gov.tw/default.aspx
剛發現家畜所這個系統的時候,覺得應該會很有用,但實際使用困難重重。
不知道獸醫會如何描述我眼前看到的症狀,純粹瀏覽各疾病資料時又抓不到重點。
那篇論文提供了台灣觀賞魚常見疾病病原為何與重要性順序的答案
(雖然還不知道具體是怎麼抽樣,而且淡水與海水生物沒完全分開統計)。
參照這篇論文,只需要從細菌與寄生蟲的部分看起,在系統中找疾病資料
(其中指環蟲與三代蟲除了有各自的檔案頁,牠們同時也屬於單殖類吸蟲,
然後感染三代蟲容易繼發感染水黴菌),
直接看「預防控制方法」,有興趣再看「臨床症狀」與「治療方法」。
論文摘要總共提到7個會出現在淡水魚的細菌與寄生蟲,再加上衍生閱讀的2個病原,
這9個疾病檔案頁提到的預防控制方法彙整起來對新手應該夠用了。
* 不用抗生素的魚隻體內細菌感染治療方法 by 塔魚手札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owerfish2019/posts/128614925228166
* 魚病治療常用方法:停止餵食 by 塔魚手札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owerfish2019/posts/129944038428588
* 魚病治療常用方法:大換水 by 塔魚手札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owerfish2019/posts/131858638237128
* 魚病治療常用方法:打氣 by 塔魚手札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owerfish2019/posts/132257828197209
* 魚病治療常用方法:加溫 by 塔魚手札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owerfish2019/posts/130377718385220
* 魚病治療常用方法:加鹽 by 塔魚手札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owerfish2019/posts/131499991606326
從養活養好的成功率來看,相對理想的狀況是A+D,最糟糕的狀況是B+C,
但是只從生物與器材兩方面來比較會有盲點。
因為不同物種有其差異,消費者養失敗了不見得會覺得是自己養功有問題,
而可能覺得是那種魚不好養、器材不夠好或店家活體品質比較爛;
直到對水族著迷、玩出規模,或者損失高價或心愛物種覺得痛,才意識到基本功的價值。
模仿三角致病模式畫成三角形:
話又說回來啦,簡單養魚的人也在所多有(比新手套餐還簡單也養得好好的),
自己的準備想要做到什麼程度呢?
以孔雀魚為例,除了砸錢做好萬全準備以外,為什麼有人能夠簡單養就成功?
首先可能須注意的是節約餵食量、由少到多漸增並節制放養密度這些基本原則。
找一找例子,他們通常都有金魚藻、水蘊草或浮萍,
這些水草要能提高孔雀魚繁養殖成功率,
除了本身數量夠多即可掩蔽剛出生的小魚,
另外可能也要配合足夠的照明(光源、強度或時間長度)
才會發揮光合作用消耗氨氮的效果(若搭配裝盆好管理的土壤應該會更好)。
以採光條件良好的窗台為例,陽光、避風可能也連帶減少冬天溫度太低的風險?
漂浮植物、挺水植物、足夠的水深或水量則可以減少日光曝曬導致水溫過高的風險?
水草本身也會提供硝化菌可附著的表面積。
然後因為生長快速、隨意漂浮,長藻能輕易摘除,所以比較沒有除藻困擾。
除此之外,孔雀魚的來源是戶外或水族館可能也是一個影響存活率的因素?
不過不管採用什麼樣的配置,要注意的可能是每位分享經驗的玩家,
本身環境條件可能跟自己有關鍵性的差異,
也許是採光,也許是室溫,也許是水質,也許還有其他,
那些往往在經驗談中被忽略的因素。
除了模仿器材配置,為了有能力觀察狀況即時去做調整,
也許是建議採購水質檢測工具之類器材、充實對水族知識的認知、培養觀察與記錄習慣,
讓自己不只是碰運氣的理由。
「碰運氣」的意思是:
自己的環境或其他條件有優勢,或者是自己做對了一些可能降低風險的事情,
但是自己卻不知道有哪些,然後成功養活了。
新手養魚失敗的風險可能比較集中在設缸第1年。
魚在入缸後第1週內或第1個月內可能會死比較多,
然後新手在第1年內可能會經歷季節性氣溫變化、節制自己各種欲望等衝動或無知的考驗。
設缸超過1年後,似乎不太會再遇到幾乎倒缸的麻煩
(喜歡「多方嘗試」的飼主是另一回事),
也就是說,養魚年資增加,但是養功基礎未必完整。
這可能是為什麼有些案例以前養魚很順利,撤缸多年後重新設缸,
卻發現自己好像變得不會養魚的原因。
換水、洗砂被認為有益,起泡被認為有害,
也是基本、常見卻很少被清楚完整解釋,從而可能衍生誤解的事情。
檢疫(或者說有用藥的檢疫)相對來說或許沒那麼基本,
操作細節有可能產生誤解的狀況卻似乎差不多。
舉例測試:抗菌藥、體外蟲藥、體內蟲藥,何者未必要在檢疫流程中使用?為什麼?
什麼是「觀察」與「記錄」?
這兩個詞彙在重度玩家的文章中偶爾會看到,不過很容易被一筆帶過。
「觀察」可能是為了:
1.購買時挑出好魚(或好店家)。
2.為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魚病變得更棘手才被發現。
3.藻相或細菌量控制。
新手跟熟手的差別可能在於:新手「注意」不到比較細微的異狀。
除了透過學習去知道要注意什麼,可能也可以經由平常的例行性觀察,
從對正常模樣的熟悉,累積出對異狀的觀察力敏銳度。
「記錄」在一開始可能是為了在發現異狀時,可以往前追溯可能原因
(尤其是在打算上網發文詢問的時候,應該要有第幾天怎麼樣的資訊)。
主觀印象不可靠,因此需要例行性記錄;
但是有時候也會忘記要記錄,因為覺得好像只是流水帳。
看著經年累月而成的紀錄,如果沒有用在追溯異狀發生的可能原因,
也不知道能怎樣在其中發現什麼。
後來可能會在事前有一些比較明確的問題想要透過記錄來得到答案,例如:
1.在我目前的情況中,應該一次買多大包裝的飼料?
2.當我的某個缸內有某種藻類時,新增某種除藻生物能有效除藻嗎?
除了準備程度的差異,新手套餐另一個考量在於器材之於新手改變所養生物的彈性。
以飼料來看,為了提高飼料利用率,除了在餵食前關閉過濾器馬達、停下水流,
或是直接買或DIY餵食框,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差異是飼料的型態。
如果所買飼料型態屬於半浮沈、微細碎粒,一接觸水面就會開始下沉的類型,
買餵食框恐怕沒有意義;而且孔雀魚屬於上泳層魚類,通常是靠近水面活動,
用這樣的飼料餵食很容易浪費,會有一部分飼料還沒被吃到就掉入底砂縫隙。
(依據個人經驗,單純在餵食前關閉過濾器電源,很容易忘記重新開啟。
只要過濾器停止運作半天,對水質即可能會有明顯影響。
以某款式定時器自動啟動也許可以解決問題。)
那麼為什麼這份用來供修改的新手套餐雛型列出的是海豐無悔消化性飼料?
因為這是目前看來似乎最普遍受好評而價格沒那麼高(相對於進口貨)的商品,
如果新手因為個人偏好,養的是其他魚類,多數情形下也不至於非常不適用。
儘管不少飼料產品網頁上將「小型魚、孔雀魚、燈科、短鯛」都列在一起,
但單就孔雀魚而言,使用會長時間浮在水面的飼料可能更為合適。
(已知不是所有薄片飼料都會長時間浮在水面,
而是有可能會和緩沉飼料下沉速度差不多,即使是在無動力缸也是一樣。)
以矽砂為底砂的預設選項也是類似考量。
要說矽砂有什麼缺點,目前覺得主要是如果沒有種草或擺放硬景觀來吸引注意力,
或是沒有大量漂浮性植物來遮光,淺色底砂長藻泛綠的樣子是一種困擾
(可以透過洗砂,類似種田翻土那樣來排除這個狀況)。
黑色陶瓷砂對於有預算的新手來說可能是值得考慮的選擇,
顆粒破碎的狀況似乎比黑膽石少。
* 魚顏色不漂亮的可能原因 by 塔魚手札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owerfish2019/posts/151998349556490
有一種說法認為深色底砂有助於魚隻顯色;
將魚缸背面貼上卡典西德或珍珠板,變成不透明則有助於魚隻抗緊迫。
粒徑以一般10號矽砂而言,不至於小到掉進去底部過濾板,
也不會大到一旦飼料沉底,就有可能掉入底砂縫隙,導致魚隻吃不到。
但大顆粒底砂雖然會導致飼料利用率下降,也不好種水草,卻可能提高仔蝦存活率。
從單位價格高低來看,因為不是所有飼料產品皆以重量標示,
且型態有為中上泳層魚類設計的碎粒或薄片,也有為底棲魚類設計的錠狀,
密度顯然不同,所以哪怕不顧成分差異,直接以份量來比較也沒辦法
(按照水族館業者的說法,密度從0.4~0.5之間都有,也就是50g飼料約100~125ml)。
但以同樣是口碑頗佳的飼料產品來看,
海豐無悔這類型態(設計給中上泳層魚類)的產品可能比底棲魚使用的沉底飼料貴很多,
蝦飼料就更貴(可能原因是針對水晶蝦設計)。
所以養米蝦有可能會使用底棲魚飼料而非蝦飼料,但其中的差異很少被討論。
* 統一頂級小型魚飼料(納豆益生菌配方) by 鴻順魚坊
https://hopesun1205.blogspot.com/2014/07/blog-post_9396.html
* [閒聊] 腹水=便秘?便秘=腹水?
https://www.ptt.cc/bbs/Aquarium/M.1559830294.A.071.html
* 劉勁甫。2012。台灣水產飼料產業發展策略之探討。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碩士論文。
https://hdl.handle.net/11296/mfc42t
對於目前的水產飼料標籤規範,
較多廠商認為粗蛋白含量的高低無法完整表現出飼料的成長及利用率,
可增列可消化能或可消化蛋白質含量,也可增列酸價以顯現飼料中油脂的品質。
明明是針對不同泳層魚種設計的飼料,卻要放在一起比較,
這種討論往往是因為混養想找萬能飼料。
另一個古怪的地方則是飼料的適口性(嗜口性?誘引性?)經常被強調,
但一般新手養的魚沒有那麼挑嘴,
飼料營養適當、增強免疫的價值卻不是那麼容易突顯出來、不是那麼容易比較。
除了型態、單位價格以外,有一個問題是飼料應該買多大的包裝?
大包裝的單位價格比較便宜,但以2年的保存期限,
對於只維持1個2尺以內的魚缸來說,100g已經有可能餵不完,
而過期飼料疑似導致死魚可以google到實例,所以飼料過期仍餵魚不是沒有增加風險。
(有時候水族館商品展示架上有些飼料是剩下不到1年就會過期。)
即使總價可以換算為單位價格,包裝量仍舊可能是比價的障礙之一?
假設包裝量越大,則單位價格越便宜;又飼料型態一樣,用的包裝量標示單位也相同,
不同款產品卻往往使用不同的包裝量分級方式。
假設魚飼料是一分錢一分貨的東西,
此時,可以怎麼從價格當中分離受品質要求影響與受包裝量影響的兩部分?
你相信魚飼料是一分錢一分貨嗎?
如果相信,那麼進口飼料與國產飼料的價差能夠反映品質差異嗎?
除了價格與所謂使用心得(品牌口碑),消費者在選購時可能會參考包裝標示。
有時候在水族館可以發現包裝標示非常陽春的商品,
相形之下,除了粗成分標示與保存期限,
飼料有獲得HACCP食品安全管制系統驗證,會更可靠嗎?
同樣是包裝量40~100g之間,每公克價格分別約為0.4、1.6、3.2元的3款飼料,
用起來能怎樣讓使用者感受到差別?
對於人工飼料(配合飼料)的消費者而言,
隨著養魚年資增加,用在每隻魚身上的飼料預算會減少、增加或維持不變?
飼料還可能有什麼問題?長蟲。白色細小的蟲子,據說是蟎類。
google後會發現這現象遠比想像中還容易發生:
飼料沒過期,自開封後皆以原包裝按照說明保存,一樣會長蟲。
(注意!不同產品的指示可能不同。
海豐無悔消化性飼料是這樣寫:開封後請儘速食畢及冷藏保存。
另一款產品則是這樣寫:開封後請置於陰涼處或冷藏以保新鮮。)
怎麼辦?可以參照藥品保存建議:拿掉乾燥劑、分裝、放入新的乾燥劑、密封、冷藏。
我尚未能確定這裡整理出的作法是正確的,
畢竟人用的藥品與水族飼料之間究竟可以參考到什麼程度?可以省略到什麼程度?
最簡單而可能有效的作法也許是:拿掉乾燥劑後,將整罐飼料放進密封罐。
(這是針對宣稱可以保存於陰涼處的產品)
如果已經長蟎了,要怎麼處理?
除了直接丟掉跟繼續用(直到沒腥味、魚不吃,或是有臭味、顯然發霉變質),
能查到的作法以微波跟曬太陽為主,但這種高溫處理方式,我覺得有一個疑問:
如果飼料的保存方式是要放在陰涼處或冷藏,
那麼現在將它拿去高溫處理,飼料成分是否會出事?
(已知蝦紅素為類胡蘿蔔素的一種,類胡蘿蔔素似乎於攝氏40度以上會被破壞。
類胡蘿蔔素可以變為維生素A,維生素A對孔雀魚成長有必要,
所以經過DIY高溫處理的飼料僅用於成魚而非仔魚或亞成魚,也許可以減少負面影響?)
(居家環境有沒有辦法用冷風乾燥殺光飼料中的蟎蟲?)
在資料上,維生素的保存條件要避光、避免高溫
(以維生素C為例,溫度達到攝氏30度以上即可能會開始部分失效),
所以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也許是為什麼只有低價飼料才會被原廠用透明材料包裝的原因。
* 與營養因素有關的魚病 by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家畜衛生試驗所水生動物疾病診斷系統
https://aqua.nvri.gov.tw/index.aspx?m=RhAYSooKH0M%3d&t=xUZLVy09hrE%3d
* 水產飼料用在觀賞魚方面的心得 by Hite
https://hitefishworld.blogspot.com/2012/11/blog-post_15.html
https://www.ptt.cc/bbs/Aquarium/M.1352900059.A.3DE.html
* 觀賞魚飼料 vs. 水產飼料 by 鴻順魚坊
https://hopesun1205.blogspot.com/2014/07/vs.html
依據水生動物疾病診斷系統,病因與營養因素有關且與魚類有關的疾病為前7個
(肝類臘質變性、維他命C缺乏症、維他命E缺乏症、畸形、
縧蟲感染症、單殖類吸蟲感染症、複殖類感染症),後3個看起來與寄生蟲有關;
前4個當中的「肝類臘質變性」,
閱讀其病因描述也許有助於了解一般觀賞水族消費者使用水產養殖用飼料的風險、
為什麼有些產品的原廠包裝標示保存期限只有90天。
這一整篇(關於器材)的重心比較是在於養魚,而不是種草、造景。
以伊罕 2213(EHEIM 250)圓桶過濾器、亞馬遜二代黑土加上水草燈來看,
這部分預算可能已經會超過5千元了
(尚未計入除藻生物、水質檢測工具、碳來源及其他肥料等)。
高科技水草缸看起來需要不少用在耗材上的預算。
(有趣的是電磁閥似乎也算是耗材?)
* 弱光LED水草栽培實驗 by 沼澤缸之家
https://www.paludarium.net/aquarium/category/lowlightled
室內種草所需器材看起來似乎有不少可以變通的地方,
例如天然(低科技)水草缸、陰性水草缸等。
看起來除了草種的選擇,大概是透過弱光、低溫(避免高溫環境)減少二氧化碳需求;
亦即:一方面減少強光燈具的費用
(但照度或者說PAR仍必須達到水草的光補償點),
然後另一方面在沒用高壓二氧化碳系統的情形下,
盡可能提高二氧化碳供給(例如微生物分解有機物,
也就是需要提高濾材比表面積,或是擺放沉木;
或者還有土壤本身內含的養分,
例如黑土、有機培養土、泥炭土、山土、赤玉土或鹿沼土等)、
減少對二氧化碳需求與損失(例如低溫、圓桶過濾器等),
以求達到水草的二氧化碳補償點。
(光補償點與二氧化碳補償點這兩個概念用在說明上是很方便,
但「具體數值資料」似乎對水族新手沒什麼應用價值,
因為同一植物在不同環境條件組合下,補償點往往不一樣,且變數太多。)
* 為何水草在換水當天的生長比較好? by 沼澤缸之家
https://www.paludarium.net/aquarium/
why-aquatic-plants-grow-better-on-water-change-day
《水草缸造景設計:7天打造療癒水森林》這本書也提到
透過頻繁大量換水來為水草供給二氧化碳的說法,這同樣是一個選項。
比較入門(平價)的種草(對造景要求不高)配置可能是:
1.土壤鋪上矽砂防止揚土、水色變太深
2.加上雅柏Pro Z水草燈、定時器,設定每天開燈6小時以上(視情況增減)
3.過濾器可以繼續用外掛,流量控制在每小時循環4次以下
4.準備除藻生物的經常性預算:
4.1 蝦子搭配螺或磁力刷,因為手可能不再方便伸進缸內使用刮刀
4.2 除藻生物有可能淪為消耗品
4.3 考慮運用「輔助植物」,例如:金魚藻、細葉水芹、寶塔、水羅蘭等
(https://tropica.com/en/guide/get-the-right-start/supporting-plants/)
去藥局買一支鑷子(水草夾),買明礬或漂白水來做水草消毒檢疫,
對於大部分新手水草可能就夠了。
在這個簡單版種草方案中,除了藻類防治以外,另一個重點是將介質從矽砂換成土壤,
這比燈具換成知名水草燈或過濾器換成圓桶更優先(?)。
在剛開始嘗試的時候,可以先找一個好看的盆器裝土來種草做實驗;
若直接將土裝在魚缸內,到時候後悔要翻缸會麻煩很多。
使用土壤對於本來就有種園藝植物的人來說比較方便,且於提供養分之餘改變水質。
另一種作法則是看水草品種在矽砂埋設根肥或基肥,或是例行性使用液肥。
如果水草缸器材配置要做標準化測試,應該選用哪些水草比較有代表性?
對於不少新手來說,在養魚的同時,種一些水草來裝飾似乎是很自然的想法,
但兼顧魚隻與水草造景的預算或技術門檻可能沒那麼低(具體看要求有多高)。
不介意有一點藻類或缸內充滿圓心萍、金魚藻之類水草漂來漂去,
這類玩家可能最容易讓魚隻、水草存活與繁殖。
有些人會選擇人造裝飾物,比方說假水草、擺飾或各種花樣的搭配打氣機的裝飾品,
也有些人會選擇榕類或蕨類水草(是否搭配沉木都可以)。
有趣的是低科技水草缸這個路線。
即使同樣是選擇不使用高壓二氧化碳系統,但細節往往存在差異,包括:
弱光或不那麼弱光、是否將矽砂換成土壤或使用肥料、水溫控制在幾度,
這些差異會影響能種得起來的水草品種範圍。
對於水溫會超過攝氏28度的水草缸而言,
低科技路線能用的水草品種會比能跟人一起吹冷氣、維持水溫攝氏23~25度的更少,
或者說需要額外的補碳、NPK或降溫預算。
T5、PL燈具似乎已經在市面上被淘汰了,剩下燈管比較容易取得。
以1尺缸以下來說,若家中有現成的PL檯燈,在為了種草升級燈具之前,
其實可以考慮先拿PL檯燈來試試看,跟便宜LED夾燈相較,也許有意外收穫。
除了嘗試家中現有的螢光燈系燈具,照明時間長短是另一個可以嘗試的變數。
關於水草品種的種植條件,墨耘水草、翠湖水草等都有,只是內容差異很大;
一方面對於各難度分級目前沒有分別提供標準器材清單供參,
另一方面不會種死與種得漂亮可能是兩回事,所以運用上需要另外參考實際案例。
如果覺得某種水草的特寫照片很漂亮(葉子形狀、質感或顏色),
有時候可能是在重肥、強光、低溫、酸性軟水、打高壓二氧化碳或缺氮等條件下
才種得出來,而與通常在低科技路線下種活的樣子截然不同。
關於觀賞魚,有資料呈現不同分類之間通常是否適合混養的關係,
那麼是否有資料講述在一個水族造景內,依據種得漂亮的條件與外型風格相近,
如何選用不同水草品種來組合的指南?
前面提到學會注意那些在經驗談中被忽略的因素,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是:當看了各方說法、形成一個綜合印象,
要知道關於難易度的判斷,那個綜合印象跟自己的現有條件可能不在同一基礎上。
舉例:種水蘭難不難?隨便種都能種得好嗎?
如果查過有關水草的資料,會知道水蘭通常被認為是新手水草,
在要「插秧」的水草裡應該算是最簡單的等級。
結果我一開始用陽春的條件隨便種,然後「失敗」。
別人告訴你很簡單,結果以自己現有條件種不起來。
放在陽光不強的窗邊,也沒有固定長時間開燈。介質用純粹的矽砂。
這個條件用來養金魚藻可以,但直接用來種水蘭就是不行(調整後才種成功)。
可能很多人會對種出一片草原有興趣,
但也許需要先查明那些認為某種前景草最簡單的玩家,其使用的完整配置究竟是什麼。
所謂的「新手級」,還是會需要滿足一些基本條件,才會覺得簡單。
總而言之,我目前的猜測是:
除非器材有足夠預算(按照所選方向)一次到位,
否則新手想要種一些屬於有根沉水植物的新手水草來簡單造景或做為掩蔽物,卻做半套,
有可能是徒增煩惱(除藻、除螺、維修等,尤其是除藻),還不如完全不種。
另有一種便宜省事的作法,
例如選擇改設一個夠深、水體夠大、有水生植物、避風、半日照的戶外缸
(似乎不少人水族玩到後來會自然發展出戶外缸)
(這種方式其實跟選擇養金魚差不多,減少很多選擇困難與器材上的預算需求),
但相對於在室內的透明玻璃缸,戶外缸是否有足夠的觀賞價值,就看個人。
※ 編輯: toploader (111.255.120.181 臺灣), 03/23/2020 22:40:3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