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tech
前言
以反追蹤為名的廣告大仗
98%, 80%, 1% 。
這是數位廣告營收在臉書、谷歌、蘋果三家公司的全年營收占比。這或許也解釋了為什麼在數位隱私權戰爭中,蘋果公司看似站在消費者的這邊,臉書站了個代表『中小企業』的位置,而號稱不作惡的谷歌立場卻有點搖擺,一會兒跟在蘋果後面阻斷追蹤工具(Chrome停用Cookie, Android系統的AAID追蹤也即將可選擇退出), 一會兒延後發生時間。
喔,還有三個配角你可能也會想知道 5% & GDPR
前者是Amazon & Microsoft 的廣告占總收入比(其實是Amazon 5.57% 與Microsoft 6.60% ,而且Amazon 還在急起直追中。但我們饒了自己的小腦袋,先記得數量級就好)
後者GDPR 則是歐盟的隱私權保護規範(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精神就是你收集消費者什麼東西都需要經過消費者同意,而且要讓消費者有隨時反悔餘地。
一切都是為了更多錢啊:鞏固現有利益、球員當裁判、入侵他人領地。
用技術、商業聯盟、輿論、法院,用盡一切方法擴充領土,打擊對手。
圍繞著數位廣告的Adtech 發展脫離不了這場反追蹤大戲;Martech 在大池旁邊不免老是收到波折影響。
本週的重要新聞仍是大巨頭間的反追蹤作戰。
/科普時間:Cookie、IDFA與AAID
跨網頁時的追蹤會使用第三方Cookie。蘋果陣營的Safari早先已阻斷其使用。Google 陣營的Chrome原定在2022年停止接受第三方 Cookie,但2021年七月初聲明將會延後到2023年才實施。
跨App的追蹤,在蘋果陣營是IDFA(Identifier for Advertiser),iOS14後使用者可以選擇不被追蹤。在Android陣營是AAID (Android Advertising Identifer)/
#AppleiOS14後廣告費用流入android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Apple iOS14 可以選擇退出追蹤後,只剩下不到33% 的Apple 用戶選擇接受追蹤。五月下旬以來,持續有報導顯示Android 裝置的廣告收入上漲幅度高過Apple 裝置。
評:看起來令人費解,可追蹤的蘋果用戶變少了,蘋果用戶廣告單價不是應該上漲嗎?為什麼結果相反?我的推論是,國外廣告主大量採用的是指定使用者樣貌購買方式,當一邊(安卓)仍可以指定使用者樣貌(我要買住在灣區喜歡衝浪的人)另一邊則否(總之就是一個不知道性別年齡使用偏好的Apple用戶)的狀況下,前者的廣告單價變高,後者則會讓既有的廣告投放者無從買起。
這狀況還會持續一陣子,直到廣告界找出新投放方式,或是善用Apple的SKADNetwork(由蘋果推出,可以在iOS追蹤轉換率的方法。詳情等我這週了解下再說明)
廣告商不愛蘋果用戶的高消費力了嗎?當然不是,只是暫時還沒找到方法愛。
#Apple阻止中國廣告協會支持的CAID相關App上架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蘋果阻止搭載中國廣告協會推出的CAID (CAA Advertising ID; CAA 是中國廣告協會China Advertising Association )的app 更新到應用商店。被阻止的字節跳動、百度、騰訊等公司沒有回應,或者拒絕評論此事。
早前金融時報亦曾報導,P&G 或將支持CAID 在蘋果用戶的追蹤,藉以投放廣告。
評:中國是蘋果的存量市場,廣告是蘋果的潛在增量市場。若蘋果此舉遭遇最糟結果(在中國被下架;但我認為是不至於啦),會不會影響它對iOS阻止追蹤的決定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由臉書贊助的研究顯示Apple應用商店的排行前四名程式均由Apple開發,Android亦同
Comscore 發表從去年底開始針對4000個手機用戶的追蹤調查,顯示App store 上面排名前四的App 均為原生開發。Apple 手機上的前四都是Apple 開發,Android 的也是。Apple 佔了排行前二十名的七成,Google 的也有六成。此報導暗示兩家業者在app store 上面進行不公平戰爭,對其他競爭業者不利。
Apple 反擊指出,同一家機構在今年四月的報導顯示狀況並非如此(註:其顯示Android 手機前四名app 的開發商,除了Google 之外還有臉書。完全是種二哥別笑大哥的反擊方式)
評:上週提到臉書面臨的反壟斷大戰,用反壟斷大招阻止對手也是種手法;至少你得浪費時間打官司或者回覆記者。
#Google表示將在Android12(2021年下半)後讓消費者選擇不被追蹤廣告ID
根據金融時報以及谷歌Play Store 管理中心資訊,谷歌也將在今年下半年後讓消費者選擇不被追蹤其廣告ID(AAID)
『谷歌補充說,在大修之後,試圖訪問那些選擇退出的人的廣告 ID 的開發人員“將收到一串零而不是標識符”』
評:“000000000 ”,不知道你覺得怎樣,我是覺得挺幽默的縫補措施。一來Android 用戶的更新幅度一直沒有蘋果那麼全面(現在去查,有多高比例的Android 使用者已經使用最新版OS,一定遠低於蘋果使用者。不但因為Android 裝置的向下支援做得比較保守,手機商不會主動推送也是另一個原因),就算Android 12採取跟iOS 14 一樣策略影響幅度也比較小。二來因為顯示為000000000 對廣告平台來說,仍不是空值(但代表什麼意思我就得查查了,至少可以解讀為『這是買得起新手機,換得起最新版OS使用者』,跟前面提到的iOS狀況不太一樣)
#Cyberbiz與Foodpanda合作提供企業級用戶半小時送達服務
台灣開店平台三巨頭之一的Cyberbiz 上週開始大舉推廣其與Foodpanda 合作的新服務,使用Cyberbiz 的商家可以搭載熊貓送貨服務,讓店家半徑五公里內的消費者選擇立即到貨,還可以進行低溫配送。
評:相較於國外的反追蹤大仗,我認為台灣未來兩年會發生的是物流大仗。除了上週提到的iKala與本週的Cyberbiz 加入戰局外,另一個新聞是韓國電商龍頭Coupang 也在上週來台,首波上市的就是生鮮雜貨外送。
*****
別擔心,我只是慢,沒有不寫。
就像王永福老師週末寫的:『不求連續,但求持續。』我好不容易在這場商業大戰中看出一點方向與端倪,可以的話,會盡量寫下去(但也得拜託大家幫我留言按讚分享等等,有人看才會有寫的動力啊)
一樣立下志願在這邊,可以連續寫十期後,再來推出訂閱服務。
好了,我繼續去把內文寫完了。光前言就寫了一千字... 內文不能再超過一千字啊。
果然又超過2500字...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萬的網紅Nisha Ezzat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To find out more about the products, click here: http://www.sephora.my/brands/too-faced?acid=1723&aaid=11086&utm_source=influencer&utm_medium=referral...
aaid 在 Gamma 美股科技投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Apple 完爆了所有廣告追蹤法,而 Google 正默默跟隨其後(數位廣告專題 Part 2)】
#不想錯過Part3可訂閱免費電子報
✍🏻 分析全文:https://gamma.to/notes/5WA0tuvHeiPlHHohwTwL
📩 免費電子報:https://bit.ly/39U5HKw
#全文過度簡化摘要XD
🔖 目前有兩個關於使用者隱私的重要法規已在歐盟與加州實施,就整體的方向來說,消費者和監管者都越來越傾向反對廣告產業搜集使用者數據的作法,且這些做法也已經越來越被大眾所知而無法在隱蔽為之。
🔖 將 GDPR 視做一次性的事件是錯誤的假設,該法對廣告產業的所有衝擊也不僅止於實施的當下,因為目前還有許多不同的團體正在對廣告科技公司以此進行的調查與訴訟,狀況還是非常地不定。
🔖 大型的科技公司對於自己身處在數位廣告產業的有利地位上逐漸形成了共識,當消費者越來越重視自己的資料隱私,它們不會想要站在消費者的對立面當一個隱私的侵犯者,而成為歷史的罪人,因此他們也開始將自己定位成在消費者面前的「隱私權守護者」,這個做法相繼被 Apple, Facebook, Google 和 Amazon 採用。
🔖 Apple 在之後將發布的 iOS 15 的更新將會「完全的去除掉第三方的追蹤能力」,其在 2021 年 6 月的 WWDC 中發表 Apple 在 iCloud 中新增新的設定「私密轉送 Private Relay」作為 iCloud+ 服務的一部分,大體來說,這可以防止發布商(這也意味著資料無法傳送給資料仲介商)和網路服務商知道你的網頁瀏覽狀況、原始 IP 和地點等資訊。
🔖 雖然沒有像 Apple 的 ATT 這麼明顯的顯示,但 Android 也有提供使用者退出手機 app 開發者追蹤其裝置 ID 的選項,Google 似乎正在追隨著 Apple 的腳步來逐漸收緊其對分享裝置 ID (Android Ad ID or AAID) 的限制。
🔖 Amazon 持續利用其無人能及的第一方數據來搶佔市佔率,也同時最小化其提供其數據給第三方,舉例:Amazon 在 email 裡將消費資訊極小化來防止 Gmail 偷偷幹走消費者的消費資料;Amazon 正在其自有的大多數網站阻擋 FLoC 來防止第三方利用來自 Amazon 的消費者資料。
#無碼完整分析在全文:https://gamma.to/notes/5WA0tuvHeiPlHHohwTwL
#免費訂閱電子報免費訂閱電子報免費訂閱電子報免費訂閱電子報免費訂閱電子報:https://bit.ly/39U5HKw
aaid 在 矽谷輕鬆談 Just Kidding Tech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EP47 Apple 大戰 Facebook:用戶隱私保護與精準廣告之爭 那些精準到讓你毛骨悚然的廣告是如何做到的?
#是新年也是情人節
大家新年快樂!矽谷輕鬆談祝大家牛年行大運!
今天要來聊的是 Apple 與 Facebook 間的新一波大戰:Apple 在2020年宣布,iOS 下一個版本更新 (iOS 14.5) 即將推出新的隱私權保護功能 - App Tracking Transparency,這個新功能會要求往後所有 App 要先徵求使用者同意,才可以蒐集並且追蹤使用者在跨程式和跨網站的使用行為,這會大大影響以廣告為主要收入來源的 Facebook,因為他們的精準廣告業務將受到嚴重影響。
精準廣告到底如何做?這就不能不提到瀏覽器的 cookie 和手機裝置裡面的廣告識別碼。本集一開始先介紹 cookie 的用途,first-party cookie 和 third-party cookie 的差異,再談到 iOS 的 IDFA 以及 Android 的 AAID,目的都在於跨程式和跨網站追蹤使用者的行為,進而精準地辨識使用者的喜好並推送相關產品廣告。
Apple 的新措施確實可以增加使用者對自身資料的了解和管理,但首當其衝的 Facebook 則發表聲明,指出 Apple 此舉不僅傷害了小商家的生計,更是為了自身利益,想要逼迫程式開發者從免費使用轉成付費購買或訂閱好從中收取蘋果稅,並且讓 Apple 自己的廣告平台能夠壯大,因此打算加入 Epic Games 控告 Apple 壟斷市場的行列。本集就讓我們深入了解這場科技巨頭間的另一場戰鬥吧!
#Apple #Facebook #IDFA #Cookie #Ads # Targeting #Podcast #JustKiddingTech #矽谷輕鬆談
---
#Podcast傳送門
Apple Podcasts ➡️ https://apple.co/2wizvzO
Spotify ➡️ https://spoti.fi/3aeP9KY
Google Podcasts ➡️ https://bit.ly/2vureZq
其他平台 ➡️ https://anchor.fm/jktech
aaid 在 Nisha Ezzat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To find out more about the products, click here:
http://www.sephora.my/brands/too-faced?acid=1723&aaid=11086&utm_source=influencer&utm_medium=referral&utm_content=Nisha+Ezzati__11086&utm_campaign=Influencer:+Too+Faced+Peach+Collection+(SG/MY)__1723&paginate_by=60
This collection will be available in stores 2 February 2017
Balloons from @le.bloons on Instagram
Flowers from @infinity.blossom on Instagram
Disclaimer: This is not a sponsored video. The products were sent to me but all opinions are my own. Samprit jujur!
www.nishxnis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