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心聲
【當年輕人問我如何寫遺囑及身後安排,我心知不妙! 】
2019年的暑假,香港的青年人原本應該好好享受青春,在陽光下盡情於不同的戶外活動,在繁華街頭與另一半掃街拍拖,在咖啡小店與三五知己訴說苦樂。可惜,在政府執意不撤回反送中條例及真誠對話之下,警民衝突連月來不斷升級,甚至有鄕黑勢力傷害無辜市民。香港青年人於這個 #自由之夏,在陽光下換成了集會遊行,在繁華街頭集會或化身成抗爭者,在醫院急症訴說如何被打至重傷骨折。
.
青年們追求理想的同時,連日來多人承受不同程度的身心和生命威脅。然而大家高舉齊上齊落,更希望如水般抗爭(#BeWater),但兩個多月來,八百多人被捕,有的身體換來永久傷殘,有的承受沉重的法律責任,有的被恐嚇至身心受創。
.
這段時間,我發覺有太多個晚上,為著前綫抗爭者和區內居民擔心其生命安危。長此下去,他們與警方只會成為了政治事件中的磨心,有人因此喪失生命,這將會是無可避免的結果。回看自己過去兩個多月在面書專頁轉載或發放有關政治議題的帖文,就好像日記般由從前寫到目前,內心霎時哼起鍾一諾以藍調演繹,那個近乎凄美版本的「#心𥚃日記」:「夜之中,喜愛倚星辰,重頭重讀我的心裡日記。遲遲才去睡,原因每日都有你⋯」。每天都擔心街角上的你(青年們),每星期總有一兩晚「徹夜難眠」。
.
或許自己在大學工作的關係,心裡特別關心年輕一代。就在昨晚,有一位年輕人向我查詢如何寫遺囑及身後事安排,她表明是代前綫友人尋找資料,但我心知不妙!我平日經常在社區推廣生死教育,老中青各年齡層都有參與者,最積極學習生前身後規劃的群眾,往往是七八十歳的長者,其次是身為照顧者的中年人士或專業人士,年輕人反而愛向我查問靈異事件及鬼神之事。今次的查詢一反常態,我心裡即時想到以下幾個可能:
.
1)她本人或其朋友,家裏有位長期病患者或臨終者,希望早作準備。
2)她本人或其朋友,預計抗爭的生命威脅愈來愈大,希望早作準備。
3)她本人或其朋友,有計劃自殺或在抗爭中犠牲的念頭。
.
既然她提到「前綫」這字眼,我心裡明白第二和第三點的可能性較大,只因社會衝突所衍生的情緒困擾或絕望感,已慢慢迫使不少年輕人走上不歸路,即使類似新聞報導中提及的自殺因由和形式各有差異,但導火線不離社會與青年之間的種種矛盾。何況這位年輕人可能早有準備,因而有自殺或自我犠牲的傾向。
.
十八世紀末的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Émile Durkheim)對自殺行為進行深入研究,他反駁當時一些學者提出的自殺是與個人的經濟(貧窮或生活不滿足)與心理狀況(精神或心理因素)為個人動機。在其巨著《自殺論:社會學的研究》(Le Suicide : Étude de Sociologie)一書中,他提出自殺是個人與社會連帶關係的社會事實,認為自殺現象是深層社會結構的表象,是一種社會病態的危機徵兆,所以自殺行為更多是因為人與社會連結與互動有關,並把自殺行為分為四種不同的看法:
.
自我本位型(egoistic),自我與社會逐漸失去連結,個人在孤立或不被理解下,經不起長期精神或肉體折磨而產生自殺念頭,以此脱離困苦。
.
利他型(altruistic),當個人與團體、民族、信仰或社會價值產生極強連繫感,達到密不可分的程度時,能作出犧牲自己或以死明志的決定。
.
失序型(anomic),當社會秩序或價值失衡,長期無法維持穩定,個人在安全感受威脅或悲觀情緒籠罩下,混亂的思緒容易產生自殺念頭。
.
宿命型(fatalistic),當個人長期感到被置於極度受禁錮的情境中,即使如何付出和努力下也無法自主命運時,因絕望和無助而產生自殺念頭。
.
其中,自殺行為上升,尤其顯著於新舊社會秩序交替之時,而涂爾幹所處的時代正是處於舊體制失效,但新的社會力量亦尚未能取代其功能,所以當體制失衡下,社會進入動盪或處於社會危機,使個人影響力及社會連結進一步減弱,不同形式的自殺行為會更容易發生。
.
在這晚的傾談之中,我意識到自己無法以理性判斷而改變她或她友人的決定,也許她們曾經是「和理非」一份子,現在愈來愈走上前綫抗爭,當中已夾雜著不同的情緒及情感連繫。我簡單表達了不要被仇恨讓自我失控的忠告,同時希望她們與手足一起守護彼此免被傷害或傷害自己,守護彼此的心,其餘大部分時間我就只有「#聆聽」。他們希望向我查詢的事情,我當然能夠分享(其實我真的不想講),但我此刻更希望她們能分享內心的掙扎,給我成為一位能分擔苦澀的聆聽者,因為我明白,她們已經受過太多不同前輩或長輩的冷嘲熱諷,甚至乎督責指罵了!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亂世中,迫使芳華正茂的年輕女子要時刻面對生死大問,廿多歲來向我查詢如何寫遺囑及身後事安排,絕非尋常之事!為何她們有近乎犠牲的絕望,她們甚至希望為家人準備好自己的生前身後規劃,在最後的時候記掛著家人,令我看到使她們有「#轉念」的線索,就是 #對家人的愛和不捨。
.
長輩們,或許你們在手機和口耳相傳的交流之中,接收了很多令你憤怒的資訊,你們愛自己的民族,你們也支持社會安穩,但愛惜自己的子女或孫兒不是更重要嗎?維繫家庭的和諧不是你們更希望看到嗎?我明白指罵背後出於愛,有時會更不懂有效表達而顯得衝動,但你們無需說服自己去支持年輕一代的抗爭,我此刻只希望說服你在家中克制自己的說話和行為,因為你們溫柔的 #照顧 和 #問候,能讓年輕人在家中感受到被保護和有安全感。社會已經難以和解,但家庭隨時都可以,懇請家長不要趕離子女於門外,他們的心離開了,你們以為贏了口舌之爭,卻可能輸了一個家庭,甚至一個生命!
#家長保頭家
#青年要回家
====================
筆者簡介:伍桂麟,資深遺體修復師及英國註冊遺體防腐師。任職醫學院解剖室經理,是香港遺體捐贈推廣運動之奠基者。現任香港生死學協會會長及生死教育學會前會長,亦為facebook專頁【生死教育X伍桂麟】及【陪着你嘔】版主。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