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大哉問】如何選擇投稿的期刊❓
⠀⠀
🚩 重視 impact,而非 impact factor。(蔡依橙)
⠀⠀
Impact factor 如浮雲,建議找有名氣、有歷史,在業界知名度不錯,而且你看他們家文章就是特別順眼的期刊。以我來說,我特別喜歡的期刊,是 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 以及 Pediatric Radiology,因為我知道業界實務上,都是看這兩本,即使他們的 impact factor 並沒有特別高。
⠀⠀
很多臨床期刊,為了提高 impact factor,都會引入大量的基礎研究,但說實話,我們每天的工作,跟 cell line 在培養皿中長,是完全不一樣的事情。這類期刊我個人就不會看,也不會投稿。
⠀⠀
⠀⠀
🚩 選擇最適合你的期刊!(吳昭慶)
⠀⠀
在臨床醫學領域的期刊而言,每個學門的 IF 不盡相同,通常內科系的 IF 較高,但科與科之間、各科自己的不同期刊之間,分布差異都可能很大。
⠀⠀
對於從來沒有刊登過 SCI 論文的新進研究者,建議先以 1-2 分的臨床期刊開始,這類雜誌比較能通融一些小缺失,然而到達 IF 3 分以上的雜誌,其對於統計與研究設計的嚴謹程度都有相當的要求,審查標準也相對嚴格。
⠀⠀
若真的很沒頭緒的話,建議先在自己的領域中設定目標期刊,讀個幾期看看,如果裡頭有跟你的研究主題相關的文章,或是有許多類似研究方法的論文,那應該就是適合你投的期刊。
⠀⠀
⠀⠀
🗣 從寫作到投稿,初學者如何避開常見誤區,我們給你務實建議!
⠀⠀
☑️ 國際期刊如何審稿?第一眼就被喜歡的關鍵。
☑️ 臨床論文寫作,常見錯誤與如何避免。
☑️ 新手都能懂的統計:實作前的介紹
☑️ 讓 revision 幾乎全被 accept 的關鍵技巧
☑️ 在中小型醫院工作,論文起步的務實建議。
☑️ 研究主題怎麼找?研究資源如何累積?
⠀⠀
⠀⠀
🔸 配合國家防疫政策,室內空間大幅降載,名額有限,請把握機會!⠀
#全新改款 ➠ 10/17(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搶下一席 ➠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 impact factor」的推薦目錄:
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 impact factor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學員發問】
「明白自己的興趣不在研究,但所處醫院還是不免要求。私心覺得寫 impact 不大的 paper 沒有意思,但評估自己的能力及時間,大概也只能朝這方向努力。做研究的心態總是交差性質,請問如何讓自己的研究不流於為寫 paper 而寫 paper?」
答:(蔡依橙)好問題!
我也想過,以下分享我的思考、決定、努力與結果。
🙅♂ 連自己都沒有愛,更別說秀給別人看。
你一定聽人說過,做基礎研究,分數比較高,可以考慮找個老師合作,全力提供計畫經費、檢體、偶爾進實驗室,然後負責寫作就行。
但我真的去實驗室做過,發現我對 pipet 沒有愛,跑出來的膠,一看就知道這些器材試劑們也不愛我。醜到什麼程度?不要說投稿不能用,連翻拍放上 PowerPoint 秀給人看,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
就算有了高分文章,如果自己不能感到驕傲,在人家問的時候,沒有熱情,那這樣有意思嗎?當然沒有。
🙆♂ 只做自己有熱情的研究
我只專心做放射科相關的研究,而且所有的研究都跟我的臨床工作有關,可能是心臟電腦斷層、血管電腦斷層、CT-guided lung biopsy。因為我在住院醫師的時代,就給自己立下一個標準:
『我希望當別人拿著我的發表清單,隨便指出一篇我 PubMed 上的 publication 時,我可以很驕傲的、很熱情的,跟人家介紹:這篇文章是因為我遇到什麼問題?我看到什麼有趣的事情?我跟誰合作?我用什麼方法解決?我為什麼投在這本期刊?』
🙆♂ 有專業,更有熱忱,才能達到頂尖。
像是 #吳昭慶醫師,在神經外科的頂級期刊 JNS: spine 都做到進 editorial board,這是專業上非常高的榮耀,專業、技術、外語能力、學術成績都要頂尖,才有可能被邀請。
JNS 系列雜誌是神外領域的聖殿,結果分數也不過 2.696,被分到的 clinical neurology 或 surgery 分類中,都只能算到 Q2 期刊。這表示,impact factor 與 ranking 真的只是參考,有太多專業領域,在這樣的分類與排行中,沒辦法被正確的呈現。
台灣升等,講求 impact factor,在這樣的環境,堅持 impact,是「大家都會講,但大多數人都沒在做」的,新思惟的講師們,都是我的朋友,也跟我是同一類人,我們堅持 impact。長久下來,世界也會看見。
(關於蔡校長舉出關於「impact factor」實例請見內文)
🚩 2020 / 4 / 12(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下定決心,從零到一。為初學者量身設計的課程。
馬上報名 │ http://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 講師陣容
國際學者陣容,由神經外科頂尖期刊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Spine 現任唯一亞洲 editor #吳昭慶醫師,與曾登過外科第一名雜誌 Annals of Surgery 的 #吳青陽醫師,搭配曾獲放射科知名期刊 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 邀請撰寫 Radiology in Taiwan 的 #蔡依橙醫師,共同指導!
最適合初學者的入門課程,為你而開。
🔹 課程內容
✓ 國際期刊 editor 與資深 reviewer 教你投稿重點,有!
✓ 成敗關鍵 revision,怎麼做才最好,有!
✓ 提供頂尖期刊範例論文,原作者讓你問,有!
✓ 提供頂尖期刊範例論文,過去的 revision letter,讓你學習參考,有!
✓ 資源稀少時代起步,給年輕伙伴的務實建議,有!
✓ 初學者最常用的統計,互動實作,有!
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 impact factor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Q&A 精選】如何選擇投稿的期刊?
📣 選擇最適合你的期刊。(吳昭慶)
身為臨床醫師,我們自己的專科領域中都有幾本大家公認的權威期刊,例如神經外科的標竿論文都是登在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或是 Neurosurgery,這些也就是每個專科醫師都讀過的期刊。
第一次投稿就瞄準最高標準的確不容易,所以建議可以先閱讀,知道該領域的研究標竿型論文目前作到什麼程度,再檢視自己的研究水準,不想挫折太大的話,可以考慮向下修正。
然而,投稿期刊、接受審查、應審閱者要求而修改,光是這個寫完論文參加審查的過程就已曠日費時,因此如何選擇期刊也相當關鍵,一般往返通訊至少是數週以上。這種參與篩選的過程,就像參加比賽一般,如何選擇最佳比賽主辦單位、和裁判(期刊、和審查者)來參加,其實沒有絕對的準則。
在臨床醫學領域的期刊而言,每個學門的 IF 不盡相同,通常內科系的 IF 較高,但科與科之間、各科自己的不同期刊之間,分布差異都可能很大,對於從未刊登過 SCI 論文的新進研究者,建議先以 1-2 分的臨床期刊開始,這類雜誌比較能通融一些小缺失,然而到達 IF 3 分以上的雜誌,其對於統計與研究設計的嚴謹程度都有相當的要求,審查標準也相對嚴格。
若真的很沒頭緒的話,建議先在自己的領域中設定目標期刊,讀個幾期看看,如果裡頭有跟你的研究主題相關的文章,或是有許多類似研究方法的論文,那應該就是適合你投的期刊。
----
📣 重視 impact,而非 impact factor。(蔡依橙)
Impact factor 如浮雲,建議找有名氣、有歷史,在業界知名度不錯,而且你看他們家文章就是特別順眼的期刊。以我來說,我特別喜歡的期刊,是 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 以及 Pediatric Radiology,因為我知道業界實務上,都是看這兩本,即使他們的 impact factor 並沒有特別高。
很多臨床期刊,為了提高 impact factor,都會引入大量的基礎研究,但說實話,我們每天的工作,跟 cell line 在培養皿中長,是完全不一樣的事情。這類期刊我個人就不會看,也不會投稿。
│ 11/4(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最適合初學者的入門課程
│ 立即報名 ➠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