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閱讀>
"18 世紀,書籍已廣泛成為一種訊息的傳播通路,以致社會也被稱為「閱讀革命」的時代。書籍文化造就了大批出版品和各種印刷媒體市場的誕生,其繁榮程度遠超過過去幾個世紀的水準。隨著書籍種類的豐富,作家的分工趨於專業化,出版商和書商也應運而生。藝評出現,與藝術生產與討論的生態有關,而這些機制的最早具體場域,便是「閱讀革命」時代的沙龍空間。
「閱讀革命」時代,閨閣仕女們因接收各種知識訊息而樂於成為文化名媛。這些文化名媛主持和贊助的沙龍空間和文字出版,使仍然試圖維持文化騎士風範的知識份子和文藝才子們,在啟蒙思想的爭辯過程中,養成了一種表面需要的言論發表氣度,不至於出現非理性或獨霸的言論鬥爭。中國《論語.八佾》中,孔子所謂的:「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是基於儒家文化對男性紳士的禮節要求,而在沙龍時代的文藝圈人士之自制,則是基於女性文化對男性紳士的禮節要求。
作為18世紀法國思想文化重要的生產據點,沙龍空間不僅是啟蒙諸子們的文藝思想交流與辯證之地,既是情場也是戰場。在彼此批判攻詰的思想戰場中,女性主持者所善於經營的柔性氛圍,也軟化了雄辯者的戰鬥氣息。在這個空間,貴族與資產知識份子的階級性逐漸模糊,啟動了早期看不見的「文化資本力」(Power of Cultural Capital)。沙龍女主持們多博學,其作用類似當今論壇的主持人,能以自身的魅力平息舌戰,維持對話的和諧和文明。她們在當時並非僅是文化花瓶或文化金主的角色,她們還對文化民主理性發展有所貢獻,形同閱讀革命年代的「社會膠」(Social Glue)。後人曾將巴黎的沙龍稱為實驗室,認為啟蒙運動的理念和規劃在這些空間內經歷了爭辯的考驗,奠定民主式的論戰精神。與批評有關的藝術書寫既出於沙龍文化生態,更要視這些文化生產空間為近代藝評誕生的孕床。而當代論者皮耶.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的「文化資本力」與「社會膠」的概念,在這藝術社會生態中已開展。"
__《詮釋之外:藝評社會與近當代前衛運動》高千惠著
博客來:https://goo.gl/jH1KG8
讀 冊:https://goo.gl/QLewUa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