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的美好徵兆
農曆七月的某個星期天早上,因為行程突然改變,多了一些時間可以用早餐,我就一個人走進飯店的餐廳。馬上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一位坐在輪椅上的年輕女生,和一對看起來像她父母的長者在用餐。令我訝異的是,這位年輕人,脖子上有氣切管,還有一條長長的管子連接她的氣切管與輪椅背後的一台呼吸器!沒錯,是呼吸器,不是氧氣機!(這表示她必須仰賴呼吸器才能夠呼吸)對於一位已經有氣切,而且是呼吸器依賴的人來說,還可以坐著輪椅出來活動和家人一起在外享用早餐,讓我感受到這年輕人的毅力、父母的關愛與付出、還有生命的力量!當時真的有一鼓衝動,很想要上前去跟她說:「加油~」
內心激動的選了一個角落的位子坐下,翻開報紙,頭版是一位名人喝酒騎重機載女友摔車,雙雙身亡的新聞。心理在想,為什麼有人這麼努力想活下去,有人則這麼輕忽自己的性命?這時候,腦海中就浮現出前陣子在加護病房的景象。
~~~~~~
這天,外院轉來一位年輕女生,叫鄭寧寧(化名),有氣喘病史,到院前心跳已停止,在外院經過CPR後,雖然恢復了心跳血壓,但仍是重度昏迷(昏迷指數只有三分),治療8天後,家屬要求轉來本院。
檢查時,雙側瞳孔已經放大、對光沒反應、抽痰沒有咳嗽反應、也沒有自發性呼吸(表示病人腦幹已衰竭無功能,很可能已經腦死)。心想,是否家屬希望遺愛人間,要來做器官捐贈的?結果不是,家屬是希望來做高壓氧治療。在告知患有氣喘重積症與肺炎的病人,做高壓氧的風險,而且高壓氧對病人是沒有幫助的,爸爸與姐姐都能理解。我們在解釋完預後(即腦死病人,一般無法活超過14天),也和他們討論後續治療的選項,爸爸和姐姐都希望能做器官捐贈,讓寧寧能夠遺愛人間。
但是,媽媽反對器官捐贈,她覺得寧寧會好起來的,要我們盡一切努力治療,當然最後也希望還要再進行心臟按摩與電擊。我們雖然覺得這麼做對病人沒有什麼幫助,但是也瞭解媽媽的不捨,只好一邊治療,一邊再與媽媽繼續溝通。
可是,往後的日子裏,媽媽在我要和她討論時,總是藉故離開,逃避討論。我們當然也很能同理媽媽的感受,所以舉凡她要用的民俗療法,我們也都讓她嘗試。媽媽就一直覺得寧寧會醒過來,說她都能感應到,也有看到寧寧在流淚。我們自然不捨直接否定她的感受,於是再做了腦波與腦部「灌流檢查」,結果也進一步證實我們的想法,就是「腦死」。
社工也無從介入,媽媽就是不和其他人談論,就是堅持要救到底!有好幾次寧寧突然發生心跳變慢,我們也擔心就必須要去進行CPR,因為我們不希望再讓寧寧接受這種折騰。但是,之後媽媽就選擇在晚上才來探視寧寧,有意的躲避我。於是,我就交待護理師,若媽媽晚上出現,就悄悄的通知我到加護病房。
這一天,我在操場運動,接到加護病房的通知,就趕快回去換個衣服,再披上白袍去找媽媽討論。就聊著寧寧小時候的事,她小時候就有氣喘,但是已經很久都沒有發作了。她說著她有多乖巧、多孝順。現在在念大學,還一邊在餐廳打工貼補家用,說著盡是不捨。「那天晚上,她覺得氣管緊緊的、有點喘,我叫她不要想這麼多,洗個澡就會比較舒服!沒想到,她就在浴室裏倒下了!都是我害了她!醫生,你一定要救她啊~」
原來啊~媽媽是在自責與內疚,其實,她也知道情況很不樂觀,只是還放不下。再和媽媽聊了一段時間後,爸爸和姐姐也到了。我想,就要再來和大家談DNR(不急救)的事了。此時,媽媽不再堅持,只是不置可否,只說由爸爸決定就好。爸爸就忍痛的同意DNR。護理同仁就讓寧寧的家人,圍繞在床邊多陪寧寧,並引導她們完成「道謝、道愛、道歉、道別」臨終的四道人生。
我才回到家不久,就接到加護病房的傳呼:「寧寧走了!」
真的很神奇,我們在討論時,她的心跳和血壓還正常,就在大家完成決定後,她的心跳就突然停止了。或許,寧寧覺得她沒有牽掛了,現在能夠安心的走了~再也不必接受身體上的病痛折磨了!也能夠讓媽媽放下了!所以她很聰明的選擇了這個時間!
~~~~~~
這時,侍應生已經把餐送上,站在我眼前,露出陽光般的笑容:「先生,祝你用餐愉快~」
此時,我抬頭看到她的名牌寫著:「鄭寧寧!」竟然有這麼巧的事!!!
寧寧,那真的是妳嗎?
真的是妳的笑容嗎?
你現在快樂嗎?
妳是要來給我們傳達什麼訊息嗎?
有人說,這是農曆七月,怎麼會發生這種巧合的事?
我倒是覺得,這是寧寧要帶給我們的美好徵兆~
此文寫於 2013.10.05 ,每年七月我都會再拿出來看一遍。
從這個事件開始,更加強了我的信念
「面對無法救治的病人,別忘了要救家屬,協助家屬解除內疚自責」
「無論在什麼位子,我們都可以選擇當一個更有溫度的人」
《ICU重症醫療現場》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4的網紅醫聊543,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周邀請到 #亞東醫院社工室的丁貞嘉社工師,用三個不同生命故事,帶你認識什麼是「預立醫療決定」。如果有「預立醫療決定」,自己與家人的人生是否會不一樣? ■ 王曉民,北一女學生,與同學外出時因車禍造成大腦受損,臥床47年離世。 ■ 2020年7月,警員楊庭豪出勤值遭無照少年騎車撞擊,醫師判定腦死,家...
dnr 抽 痰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美國最新關於COVID-19傳播、發病時間、及治療經驗總整理報告》
*美國紐約感染科專家張凱銘醫師提供演講摘要:張凱銘醫師精彩的演講親身的經驗吸引超過1000位專家上線交流
【主題:新冠肺炎美國經驗大公開COVID-19 Recent Literature and Updates - Sharing of the US Experience】
2021年6月6日 星期日 上午09:30 演講摘要
國際專家💎 張凱銘醫師 Kai-Ming Chang, MD 💎
美國紐約北岸大學醫院 長島猶太醫學中心感染科醫師,美國內科專科醫師。
關於傳染:
• 人與人之間的傳播,是 新冠病毒醫學名稱SARS-CoV-2 傳播的主要方式。
• SARS-CoV-2 雖然可以通過空氣傳播途徑(通過吸入隨著時間和距離留在空氣中的顆粒物)進行更遠距離的傳播,但這種傳播方式,目前對大流行有影響程度尚不確定。
• 已在糞便、血液、眼分泌物和精液等非呼吸道標本中檢測到 SARS-CoV-2,但這些部位在傳播中的作用尚不確定。
*潛伏期
• COVID-19 的潛伏期之前被認為延長至 14 天,從接觸到症狀出現的中位時間為 4-5 天。
• 一項研究報告稱,有症狀的 COVID-19 患者中有 97.5% 會在感染 SARS-CoV-2 後的 11.5 天內出現症狀。
嚴重程度和死亡率:
• 輕度疾病(無肺炎或輕度肺炎):81%
• 嚴重疾病(例如,在 24 至 48 小時內出現呼吸困難、缺氧或超過 50% 的肺部受累影像):14%
• 危重疾病(例如,呼吸衰竭、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礙):5%
• 總病死率為 2.3%
症狀
• 無症狀
• 發燒或發冷
• 咳嗽
• 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 • 疲勞
• 肌肉或身體疼痛
• 頭痛
• 新的味覺或嗅覺喪失(嗅覺喪失) 喉嚨痛
• 鼻塞或流鼻涕
• 噁心或嘔吐
• 腹瀉
*臨床症狀
•重度/極重度肺炎
•合併休克、心律不整、心衰竭、凝血異常、神經病變、急性腎衰竭、發炎性併發症、次發性感染
*醫療建議:
*每個醫事人員或民眾都要打疫苗。
*類固醇使用建議有使用氧氣的病人再用。
*高風險插管病人,早點討論DNR,最後才插管。能夠延遲插管就延遲插管 。建議使用HFNC 之前,插管病人很多都因併發症離開了。
*Monoclonal Ab給輕症打才有用,在門診或急診打,不是住院重症才打。
*建議常規進行DVT血栓預防。
•以高流量氧氣鼻導管,避免插管,減少呼吸器使用
•俯臥通氣
•使用加熱型呼吸道加濕器,避免分泌物阻塞氣道
•維持高品質照護。注意插管及其他會製造飛沫的醫療行為
•抽痰、壓Ambu、插管與拔管、氣切、支氣管鏡檢查、氣霧治療。
dnr 抽 痰 在 Dr 文科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重回公共交通工具,過度活躍的我只好寫寫文章分享一下最近遇到的病人
米高是我在腫瘤科照顧的其中一位晚期癌症病人,七十歲的米高早前不斷出現吞嚥困難、常常因進食是不慎把食物吞到氣管內而患上吸入性肺炎。
米高因大量嘔血(Hemetamesis) 而入院進行治療。外科醫生為米高照胃鏡時發現食道有一顆頗大的惡性腫瘤,似乎已入侵到附近組織,造成氣管食道瘻管(Tracheoesophageal fistula,TEF)。
大概這顆腫瘤是令米高吞嚥困難和多次吸入性肺炎的原因吧。
每當有病人被診斷患上癌症的話,一般來說都會有MDT(Multidisciplinary Team),由外科、腫瘤科、放射科和病理科醫生一起開會商討病人的治療方案。視乎病人的年齡、健康狀況、癌症期數和癌症種類而決定到底是手術治療、藥物治療還是放射治療或其他治療。
可惜的是米高年紀太大同時患上多種長期疾病而癌症亦已入侵太多的組織,並不適合以手術治療,只能透過紓緩治療減輕病人的症狀讓他好好走完餘下的人生路。
外科醫生替米高置入了紓緩治療目的性的食道支架(Palliative esophageal stent)以確保食道的暢通,同時讓病人可以盡量進食他們喜歡的食物。
由於米高同時因食道不斷產生大量分泌物而常常嚥到,在大氣氧氣下他的血液氧分飽和度只在85%需要額外氧氣支援。為了讓米高能好好的回家跟家人渡過餘下的日子,我們安排了在家氧氣裝置給他(Home O2)
正當我們準備讓米高出院回家時,我的Call機響起,Medical Emergency,看到是米高病床號碼時,便想到大概是Desaturation吧。
到達病床時發現米高血含氧量跌至50%,不過由於米高還能跟我有講有笑,我想大概是儀器的誤讀吧。正當我想調整他的藥物和氧氣供應時,他的氣道突然出現一股受阻的噪音,我想大概是食道的分泌物卡住了氣道。
護士趕緊拿來抽痰用導管試圖抽走分泌物,怎料他卻突然停止呼吸。雖然米高生前已簽寫了不作心肺復蘇治療(DNR)同意書,但條件反射下,不作CPR我可以幫他開airway吧?我試圖為米高進行airway maneuver去確保氣道暢通,但馬上被高級醫生阻止了。
高級醫生跟我說,就算現在開氣道抽分泌物把他救回來,他大概很快也會再次死亡。airway maneuver是很不適和很辛苦的,我們不必讓米高在最後的日子經歷這些痛苦,他現在很安詳,就讓他這樣去吧。
再者,把他救回來他也未必會醒來,這樣對家屬來說是很不知所措的過程,還不如讓家屬好好跟他道別吧。
回想過來,驚覺原來我們醫學院教學都把我們訓練成條件反射的醫護人員。無他,在急救的情況下,時間就是生命,愈快進行急救程序愈能提升病人存活率。
但這些條件反射在晚期疾病病人身上並不管用,他們需要的或許並不是生命的延伸或存活率的提升,而是舒服地走完最後的一段路,從他獨一無二的人生中畢業。
最後我們把米高移至單人房,讓家人能好好的逐一跟他道別。
DNR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概念,很多病人和家屬都以為醫護是為了省功夫做少點事情而勸病人簽署DNR文件。其實DNR並不代表醫護會完全放棄病人不作任何治療,而是不為他們提供futile的治療。
醫療不少的治療和程序其實涉及一定程度的入侵性和痛楚。當這些治療或程序無助改善病人病程時,我們不應該為了滿足大家對「希望」的執著而強行繼續無效的治療。
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病情,DNR可以有很大的分別,要不要laryngeal suction, O2 supplementation, NIV, BVM, regular obs, clinical review or medical emergency review等等,都視乎病人的情況和期望而決定,沒有絕對的定律。
生命盡頭前的一段路並不容易,但別怯慌,這段路你並非自己一人孤單的走。
dnr 抽 痰 在 醫聊543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周邀請到 #亞東醫院社工室的丁貞嘉社工師,用三個不同生命故事,帶你認識什麼是「預立醫療決定」。如果有「預立醫療決定」,自己與家人的人生是否會不一樣?
■ 王曉民,北一女學生,與同學外出時因車禍造成大腦受損,臥床47年離世。
■ 2020年7月,警員楊庭豪出勤值遭無照少年騎車撞擊,醫師判定腦死,家屬決定器官捐贈,超過十人因此能夠延續生命。
■ 泰國的年輕女孩來台遊玩,意外過世,父親來台同樣也替女兒做出了器官捐贈的決定。
我們都追求怎樣好好活著,很少想到如何好好離開,規劃了退休金、買了保險、簽了生前契約、甚至分了財產、訂了遺囑,但很多人卻不知道,離開前的最後一段旅程如何走的安寧、走的尊嚴,是可以自己選擇的。
預立醫療決定可以 #本人事先思考與決定、#隨時更改,當未來病況經醫師確診後,可以按照 #預立醫療決定書 接受、拒絕或維持生命治療/人工營養或流體餵養。(拒絕已含撤除與不給予)
引用 @陳秀丹醫師 #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_一位加護病房醫師的善終宣言 書裡的這段話:
"每段生命都有終點,當你也即將面臨這一天時,你是否願意終日躺在病床上,無論你有沒有意識、痛不痛苦,都要被強迫灌食、打針、插管、抽痰、擦屁股……?
如果你自己都不願意,又怎麼能夠以「愛」、以「孝順」之名,對臨終的親人做出如此折磨他的決定?"
現在的歐美先進國家,已經沒有要「救到底」的觀念了。更別說除了愛與不捨以外,有時難免看到的所謂一日孝子,堅持救到底的原因是怕被別人說不孝、還沒拿到手的房產、為了省下遺產稅等等,讓親人一路「救到掛」,這真的是愛嗎?預立醫療決定是一件對家人充滿愛的事情,不讓家人因為替自己做了決定而在心裡久久受苦,也是讓自己能夠依照自己的想法,尊嚴地離開。
「棺材裡裝的是死人,不是老人」不妨聽聽這集,提早想想
特別感謝 @亞東醫院社工室 #丁貞嘉社工師 #何叔孋公證人事務所
想了解更多請搜尋🔎#亞東社工文宣
#預立醫療照護諮商 #病人自主權利法
#DNR #Do_Not_Resuscitate #不施行心肺復甦術
#器捐 #維持生命治療 #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
#生命末期不插鼻胃管運動 #安寧緩和醫療條例 #蓮花基金會
#podcast #泰德 #貝兒醫生